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期定位施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黑土,养分,水稻,化肥,有机肥,特征。
长期定位施肥论文文献综述
沃惜慧,杨丽娟,曹庭悦,李军[1](2019)在《长期定位施肥下设施土壤重金属积累及生态风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改良设施土壤的同时,设施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与污染状况,本文以长期定位施肥的设施土壤(建于2009年)为供试土样,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土壤中重金属(Cd、Cr、Cu、Ni、Pb、Zn)积累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中除Cd以外的其他5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均未达到污染水平。Cd、Cr、Zn在鸡粪、秸秆、K_2SO_4、生石灰与复合肥共同施入时积累速率最大,Cu、Ni、Pb在鸡粪、秸秆与复合肥同时施入时积累速率最大。目前,Cd仅在CK处理下无污染,其他处理均产生污染,其中在鸡粪、秸秆、K_2SO_4、生石灰与复合肥5者共同施入时污染最严重,且20年后污染将加剧。同时该处理下的土壤Zn将于近20年后超标,造成污染。该处理下土壤的综合污染状况也最为严重。而不同施肥处理均可增加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其中5者同时施入时生态风险最强。研究表明,鸡粪、秸秆、K_2SO_4、生石灰与复合肥不同组合的长期施入可导致设施土壤重金属不同程度的积累,产生污染,增加其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晓军,孙玉琴,王勇,张晓娟,张尚沛[2](2019)在《长期定位施肥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掌握宁南山区旱作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当地旱作农田生产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谷子连作施肥的5个处理,分析对比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与施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中,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总体呈缓慢升高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呈现出"S"形曲线变化,不同生育期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变化呈现出双峰值("M"形)曲线。同一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变化差异显着(P<0.05),随着生育期的变化,速效钾含量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经过5年长期试验,各年份土壤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有所升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在不同生育期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长期施肥对于维持土壤肥力、调节土壤团聚体各级比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杜燕,王天野,吴阳生,高强,高云航[3](2019)在《黑土钾素形态对长期定位施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清楚的了解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钾素形态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田间试验小区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处理分为3类:单施化肥、低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结果表明,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低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除NP+S2.5)和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相比不施肥(CK)处理全钾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S5.0、N+S5.0、NPK+S5.0处理增加效果显着,单施化肥处理相比CK处理全钾含量变化不一致,其中N、NP处理较CK处理全钾含量有所降低,K和NPK处理较CK处理显着增加。缓效钾含量在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影响下其含量增加效果显着,其中K+S5.0处理缓效钾含量增加最多。矿物钾是土壤中相对稳定的钾素,长期施肥对黑土中矿物钾含量的变化影响并不大。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低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和高量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相比CK处理速效钾含量都显着增加,其中以NPK+S2.5、K+S5.0、NPK+S5.0处理速效钾含量增加最多。长期施肥对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的影响都以K+S5.0处理增加最多。黑土中的矿物钾约占全钾的90%~98%,矿物钾占全钾的比例最高,水溶性钾占全钾的比例最小。因此,不同施肥处理中以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对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素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NPK肥配施,黑土中的钾素形态因不同的施肥处理其含量不同。(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倩,许莹莹,刘树堂,裴玉贺,宋希云[4](2019)在《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夏玉米籽粒清蛋白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33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高低氮肥对夏玉米(Zea mays)籽粒清蛋白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高氮组(年施用量为276kg·hm-2)、低氮组(年施用量为138kg·hm-2)以及对照组(不施氮肥)。以玉米品种‘鲁玉16’为材料,人工授粉后,在玉米成熟期取其穗中部籽粒,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籽粒清蛋白进行差异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相比,长期高、低氮处理均导致清蛋白的含量降低,且在低氮条件下达显着水平。双向电泳结果表明长期低氮处理与不施氮肥相比共有7个差异蛋白点, 1个上调, 6个下调;长期高氮处理与不施氮肥相比共有6个差异蛋白点, 1个上调, 5个下调。差异蛋白的基因表达分析与双向电泳结果相一致。通过质谱鉴定并对其进行功能分类,共分为4类,分别为: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相关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调控及防御抗逆相关的蛋白和功能未知蛋白。(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潇[5](2019)在《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改良及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为11.655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1.35亩。土壤是作物的营养库,是吸收营养的贮存库和取用库,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力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农业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方面。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摇篮,植物的很多营养都来自于土壤,土壤不仅是植物吸收各种养分的载体,同时也是发生反应的重要场所。养分的吸收受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的影响重大,土壤理化性质受外界因子的影(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兰志龙,Muhammad,Numan,Khan,Tanveer,Ali,Sial,杨学云,赵英[6](2018)在《25年长期定位不同施肥措施对关中塿土水力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力学性质和功能的变化是评价长期施肥是否维持土壤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该研究通过采取"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表层原状土壤,分析测定了撂荒(LH)、休闲(XX)、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6个处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饱和导水率和紧实度等指标,评价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N和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饱和导水率和孔隙度,而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P<0.05)。2)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土壤持水能力强弱为:XX<N≈NPK<CK<MNPK<LH;MNPK处理较CK、N和NPK处理持水能力分别提高2.57%、3.33%和7.34%;V-G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残余含水量(θ_r)、饱和含水量(θ_s)和进气值倒数(a)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θ_r在MNPK处理最大,XX最小;θ_s在N处理最大,MNPK次之,CK最小。进气值(1/a)在XX处理最大,LH最小。3)当量孔隙的分布主要在>9μm大孔隙范围内,其次是<0.2μm小孔隙范围,0.2~9μm之间的中孔隙分布较少。综上,MNPK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性,降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有助于作物生长和高产,是关中地区较为适宜的施肥措施。(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李梓瑄,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宿庆瑞[7](2018)在《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养分平衡和胡敏素分子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为基础,根据土壤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收支状况。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胡敏素(Humin,Hu)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养分收支状况与Hu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在改变黑土养分含量的同时,影响了土壤中惰性组分Hu的分子结构。1980年—2014年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总养分含量有盈余,且较不施肥(CK)处理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C/N比,同时土壤Hu的2 920/1 620和2 920/2 850、脂族C/芳香C、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均增加,表明黑土Hu分子结构变得脂族化、简单化,施肥可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减少惰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肥(M)和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养分出现亏缺状况。红外光谱显示,施肥年限增加,有机肥(M)和氮磷钾化肥(NPK)处理土壤Hu的2 920/1 620下降,表明其脂族C含量降低;核磁共振光谱显示,氮磷钾化肥(NPK)和不施肥(CK)处理烷基C/烷氧C降低,表明其活性有机碳含量下降。虽然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整体增加土壤Hu的脂族C含量,降低芳香C含量,但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使土壤Hu结构有变复杂化的趋势。各养分盈亏量与土壤Hu的结构特征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N,P_2O_5和K_2O养分盈亏量和总养分盈亏量与2 920/1 620、脂族C呈正相关,与芳香C呈负相关,表明养分状况可以影响土壤Hu的结构。节约经济成本情况下,轮作周期内施入一次有机肥,每年结合氮磷钾化肥的施入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改善土壤腐殖质惰性组分结构,培肥地力。(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12期)
赵普生,韩苗,熊子怡,郭涛[8](2018)在《长期定位施肥对中性紫色土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中性紫色土氨氧化微生物及其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中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amo A基因的Real-time PCR分析,比较长期不同定位施肥对土壤氨氧化潜势和硝化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施肥制度对功能微生物丰度与功能的作用。数据显示,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o A基因拷贝数(Log值6.21~7.14)远大于氨氧化细菌(Log值3.65~5.73),相对于对氨氧化细菌丰度的影响,施肥对土壤氨氧化古菌丰度影响较小。施用氮肥与磷肥都显着提高了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1.5NPK+M处理氨氧化细菌丰度最高(Log值5.73),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着提高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而含氯化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与硝化细菌生长,与施用不含氯的肥料处理相比,含氯肥料处理的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与硝化细菌数分别降低了3.74%和88.12%。研究表明,长期施肥能影响中性紫色土中氨氧化细菌的丰度,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的氨氧化潜力与土壤的硝化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8年05期)
樊红柱,陈琨,陈庆瑞,秦鱼生,蒋松[9](2018)在《长期定位施肥31年后紫色水稻土碳、氮含量及储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长期施肥对紫色土碳、氮的影响,为该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31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中国西南紫色水稻土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碳、氮的含量与积累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特征。【结果】不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年下降速率为0.033 g/kg,单施化肥(N、NP、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MN、MNP、MNPK)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增加速率为0.047和0.085 g/kg,不施肥、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氮含量年增加速率分别为0.0058、0.011和0.018g/kg。肥料的施入显着提高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相比,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分别增加了表层和亚表层SOC含量30.40%、44.69%、11.83%和19.29%,分别增加了SOC储量32.30%、42.87%、19.09%和24.96%;表层和亚表层土壤TN含量分别增加了13.39%、29.92%、8.33%和1.04%,土壤TN储量分别增加了15.43%、28.29%、15.22%和5.07%。且土壤碳、氮间存在着极显着线性关系。【结论】紫色水稻土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培肥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10](2018)在《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着。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长期定位施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准确掌握宁南山区旱作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当地旱作农田生产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谷子连作施肥的5个处理,分析对比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与施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中,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总体呈缓慢升高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呈现出"S"形曲线变化,不同生育期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变化呈现出双峰值("M"形)曲线。同一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变化差异显着(P<0.05),随着生育期的变化,速效钾含量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经过5年长期试验,各年份土壤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有所升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在不同生育期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长期施肥对于维持土壤肥力、调节土壤团聚体各级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期定位施肥论文参考文献
[1].沃惜慧,杨丽娟,曹庭悦,李军.长期定位施肥下设施土壤重金属积累及生态风险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王晓军,孙玉琴,王勇,张晓娟,张尚沛.长期定位施肥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养分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杜燕,王天野,吴阳生,高强,高云航.黑土钾素形态对长期定位施肥的响应[J].华北农学报.2019
[4].吴倩,许莹莹,刘树堂,裴玉贺,宋希云.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夏玉米籽粒清蛋白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9
[5].张潇.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改良及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J].新农业.2019
[6].兰志龙,Muhammad,Numan,Khan,Tanveer,Ali,Sial,杨学云,赵英.25年长期定位不同施肥措施对关中塿土水力学性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7].李梓瑄,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宿庆瑞.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养分平衡和胡敏素分子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8].赵普生,韩苗,熊子怡,郭涛.长期定位施肥对中性紫色土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
[9].樊红柱,陈琨,陈庆瑞,秦鱼生,蒋松.长期定位施肥31年后紫色水稻土碳、氮含量及储量变化[J].西南农业学报.2018
[10].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J].草业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