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关切论文_邓宝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终极关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切,书法,艺术,羽书,鲁迅,经学,诗话。

终极关切论文文献综述

邓宝剑[1](2018)在《书法教育的终极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教育是艺术个性的交往一个书法家要做的,是从前人经典汲取智慧并创造新的作品,换句话说,他只要把握好自己和古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然而要成为书法教师,就得努力把握好教师、学生和古人叁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前人(本文来源于《美术报》期刊2018-09-08)

邓宝剑[2](2018)在《“修道之谓教”——论书法教育的终极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一个门类的教育,总有某种途径和目标,亦即施教者总是试图将受教者引向某个方向,并希望他实现或逼近某个理想。我们不应将目光分散于那些经验中的目标,而是需要直视书法教育的终极关切。经验中的目标总是有望实现并转换为下一个目标的,而终极关切指向的是最终的目标和理想,一切阶段性的目标都是通向这里的,终极意义上的目标和理想亦可称作"理念"。(本文来源于《书法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王思远[3](2016)在《儒学终极关切的理性阐释——崔大华论儒学与宗教》一文中研究指出崔大华运用结构的和历史的方法探讨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原因,即儒学及其建构的生活方式。他承续程朱理学,进而延续了新儒家的宗教思想,认为儒家对人类终极关切给予了一种理性的回答,儒家思想坦然面对人的死亡和恐惧、苦难,有着超越人之有限个体生命的永恒的追求,它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完成。他明确区分儒学与宗教,又正视儒学的宗教性功能和儒学对宗教的宽容性,以期儒学与西方文化进行合理的沟通和对话,提升儒家学说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任传印[4](2016)在《论鲁迅《野草》的终极关切与佛教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终极关切在根本上是人生意义问题,社会转型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对此深有眷注。鲁迅与佛教文化有复杂深厚的渊源,以"了生死"为本怀的佛教对鲁迅的终极关切具有深入持久的影响,这在代表鲁迅哲学的散文诗《野草》中体现最为明显。《野草》的生死意识、苦感体验与佛教相通,不过由此而来的"反抗绝望"、自由意志与佛家修证路向有所不同,般若经典、华严宗、唯识学、叁论宗等不同宗派可能以较为复杂的方式参与和影响了这种意义关切与价值贞定。(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张新[5](2015)在《孝:本源情感与终极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孝"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人伦规范或者道德原则乃是奠基且溯源于本源情感的,既非出于功利动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亦非基于生活世界的经验所形成的习惯性伦常,实乃有着深刻的存在论根基。亲子关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样态,也是人降生后最先面临的存在方式。本源的仁爱情感正是通过"父慈"这一在世样式绽露出来,从而在"子孝"的构成性回应中挺立父与子的主体性。对于大部分传统中国人来说,实现自我终极关切的最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通过"祖先—自我—子孙"的世代延续,而这恰恰是本真的时间流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化与意义化。如何在本源情感的基础上重塑中国孝道之伦常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当下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无疑是致思的必要向度。(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田薇,Wang,Qiuhai[6](2015)在《略论儒家关于终极关切的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的终极关切话语即为不朽的观念。其义有叁:一是今世的作为不会随着个人的死亡而消失,在身后留下了传世的影响,个人生命就在绵长的历史记忆中获得了与日月同辉的不朽性,这是君子或圣贤追求的卓越人格。二是子子孙孙的生命延续突破个人生命的存在限度,实现千秋万代的家世承传,此为一切个人都享有的平实而基本的久远关怀。叁是透过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的生存体会,超脱个体存在的有限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之境,这彰显着亦人文亦宗教的性质。不朽作为借助于社会历史的途径而具有道德人文性,世代相传借助于宗法血缘而具有人伦自然性,天人合一通过生存之境的成就而具有审美存在性。(本文来源于《孔学堂》期刊2015年02期)

胡西宛[7](2014)在《李进文诗歌的现世情怀与终极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李进文诗作艺术思考的主要对象,是人伦亲情、社会政治和自我存在,具体体现为对亲情的品味与人生感悟、政治观察与社会批评和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深刻体验,由此形成了李进文诗歌创作的基本内涵:现世情怀和终极关切,这是汉语新诗的艺术传统积淀而成的基本价值。对这些价值内涵的艺术表现,可以体现台湾中生代诗歌的高度和份量,展现了台湾中生代诗人承前启后、开辟新局的艺术能量。(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4年04期)

李尚荣[8](2012)在《诗歌应着眼终极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诗人”,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读诗——这既体现了读者品位的提升和诗歌水平未有进步之间的反差,也凸显了人们对现代诗和诗人的失望。在这个时代,诗的神秘性和崇高性被消解,现代诗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口水”与“回车”的代名词。诗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当代新(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2-08-17)

李丽琴[9](2012)在《宋代经学诠释与朱熹对儒学终极关切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士志于道","道"与儒士同一而又超越,而"道"的呈现必然仰仗"经"的媒介。所以,作为关乎儒士终极关切的经学诠释学,从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存在论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论诠释学。当朱熹以"心性理"的诠释为仁义之道设定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绝对基设之时,儒士所一直寻求的儒学终极关切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构建也得以完成。(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施战军[10](2012)在《生命邪火与终极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看简明《佛痒痒》初稿的时候,被这书密集的力量感吓了一跳,后来听说是白描先生推荐的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就觉得挺自然了,因为陕西作家有这样的特点不足为奇。一说到长篇小说,我们很自然就会提到陕西,自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长篇小说一直和陕西同构,从柳青到路遥、(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2-02-01)

终极关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何一个门类的教育,总有某种途径和目标,亦即施教者总是试图将受教者引向某个方向,并希望他实现或逼近某个理想。我们不应将目光分散于那些经验中的目标,而是需要直视书法教育的终极关切。经验中的目标总是有望实现并转换为下一个目标的,而终极关切指向的是最终的目标和理想,一切阶段性的目标都是通向这里的,终极意义上的目标和理想亦可称作"理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终极关切论文参考文献

[1].邓宝剑.书法教育的终极关切[N].美术报.2018

[2].邓宝剑.“修道之谓教”——论书法教育的终极关切[J].书法教育.2018

[3].王思远.儒学终极关切的理性阐释——崔大华论儒学与宗教[J].甘肃理论学刊.2016

[4].任传印.论鲁迅《野草》的终极关切与佛教文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张新.孝:本源情感与终极关切[J].阴山学刊.2015

[6].田薇,Wang,Qiuhai.略论儒家关于终极关切的话语[J].孔学堂.2015

[7].胡西宛.李进文诗歌的现世情怀与终极关切[J].华文文学.2014

[8].李尚荣.诗歌应着眼终极关切[N].文艺报.2012

[9].李丽琴.宋代经学诠释与朱熹对儒学终极关切的构建[J].孔子研究.2012

[10].施战军.生命邪火与终极关切[N].文艺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年最优化利用资源条件下的超级优...五行与五德时序图像的式形几何纹样Fig4.52GeometriePattems几何纹样Fig4.slGeometriePattems》 齐白石

标签:;  ;  ;  ;  ;  ;  ;  

终极关切论文_邓宝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