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母体体位在活动期矫正胎位中的应用

改变母体体位在活动期矫正胎位中的应用

一、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在活跃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妙玲[1](2020)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待产时超声检查诊断为胎方位不正的产妇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操作助产,观察组给予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指导,比较两组产妇的满意度、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与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一产程时间和活跃期缩短,采用自然分娩方式的产妇增多,剖宫产妇减少,产后2h大出血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时超声指导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可明显减少产妇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以及减少产后大出血与新生儿窒息情况的发生;同时还能明显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李井柱,王玲,李晓征,于文刚,亢林萍,刘玉秋,纪向虹,吴晓峰,王明山,陶红[2](2020)在《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 (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着缩短[(124±44)、(86±33) min,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着降低(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着升高(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着降低(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着降低(38.0%、22.2%,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着降低(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刘莉[3](2020)在《活跃期膝胸卧位干预在改善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活跃期膝胸卧位干预对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临产分娩的进入活跃期的20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开放式膝胸卧位干预来矫正枕后位。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产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产妇活跃期分娩过程进行开放式膝胸卧位干预,能明显提高阴道分娩率,促进产程进展,降低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有利于分娩结局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张蓓[4](2019)在《分娩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卧位调节对产妇胎儿枕后位及分娩质量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临床分娩中判别头位分娩难易度主要指标为胎方位,头位难产主要因素为头位异常,且临床发生率比较高。当前,对于持续性枕后位异常者多采用改变产妇体位与徒手旋转胎头术来纠正其胎方位[1]。但在徒手旋转胎头术时通常会由于干预措施不当造成胎儿头皮血肿、会阴裂伤等母婴伤害,分娩时产妇还会因剧烈疼痛造成血压上升,机体心脏负荷增大,易对胎儿与产妇产生不利因素[2]。本研究经过分析分娩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卧位调节对产妇胎儿枕后位及分娩质量影响,为临床产妇分娩提供一些借鉴。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本院

陆影仪[5](2019)在《站式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对纠正产妇活跃期枕后位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站式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对纠正产妇活跃期枕后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7年2月1日-2018年2月28日在活跃期胎方位确诊为枕后位的产妇100例,根据入院时间,单月入院的50例采用站式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纠正,设为观察组,双月入院的50例随产妇意愿采取自由体位,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胎方位纠正率、阴道分娩率,第一产程疼痛程度,第一、二产程时间和活跃期时间。结果观察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分娩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第一、二产程和活跃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第一产程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式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充分利用重力优势,可促进胎儿从枕后位旋转至枕前位,提高胎方位纠正率及阴道分娩率,缩短产程时间,缓解分娩疼痛。

王起兰,林姝,程卫平,张陆,毕琳,李玉岩,侯宪佳[6](2018)在《引导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卧位调节对胎儿枕后位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娩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卧位调节对产妇胎儿枕后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大连市妇产医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宫口开3 cm自愿行分娩镇痛,且阴道内诊检查为胎儿枕后位的产妇60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15 min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在3分以下视为有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按产程常规处理,监测产妇呼吸、脉搏、血压、心率、胎心率。观察组除按产程常规处理外,在宫口开5 cm后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使母体与胎儿的脊柱同侧,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屏气用力,直至分娩。观察2组的阴道自然分娩率、助产率、剖宫产率、胎位转复成功率、产程时间和新生儿Apgar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胎方位转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分别为74.6%(211/283)、87.3%(262/300)、7.0%(21/300)、5.7%(17/300),对照组分别为45.9%(118/257)、64.7%(194/300)、21.0%(63/300)、14.3%(43/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19~62.782,P<0.01),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助产率和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1.60±0.56)h,对照组为(2.19±0.53)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9,P<0.01)。观察组在宫口开8~10 cm及开全后,枕后位自动转成枕横位的比例分别为7.4%(21/283)、13.1%(37/283),对照组分别为3.4%(9/264)、6.8%(18/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0、5.911,P<0.05),有利于手转胎头时减少转动的角度,减少母婴损伤。结论通过宫口开5 cm后卧位指导更有利于胎位旋转、纠正,同时镇痛分娩减轻了产妇疼痛,产妇能够清醒地配合指导,避免了不良反应,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分娩时间,提高分娩质量。

梁丽[7](2017)在《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在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院进行住院分娩的第二产程5612例产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其中的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以及无妊高症等妊娠并发症的持续性枕后位59例,作为枕后位组、持续性枕横位52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作为枕横位组,另选同期枕前位的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孕产妇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以及母儿结局。结果对比于对照枕前位组,枕后位组总产程时间显着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方位异常会引发孕产妇产程延长并影响产妇与新生儿的健康,但一旦临床能够及时发现并合理处理枕后位以及枕横位,就能够改善分娩结局以及减少产妇与新生儿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刘莉[8](2017)在《产程中运用膝胸卧位纠正枕后位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产程中运用开放式膝胸卧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方法 16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方式待产,观察组采取开放式膝胸卧位来矫正胎位。比较2组产妇阴道分娩率,产程时间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92.5%(74/80)高于对照组81.5%(6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轻度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开放式膝胸卧位对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有效,可有效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何洁云,候倩,邹薇[9](2017)在《产时超声指导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产时超声指导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生产的100例胎头位置异常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产妇不进行体位指导,按照常规助产,观察组采取产时超声指导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分娩方式、分娩疼痛程度、产后2 h出血情况、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焦虑情绪变化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活跃期和第一产程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疼痛为2级及以下产妇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娩后,观察组产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时超声指导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效果显着,可有效缩短产程,缓解产妇疼痛感及焦虑情绪,降低剖宫产率。

韦东玲[10](2016)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并分析在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对于矫正胎方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通过B超确诊为胎儿后枕位的60例产妇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在产程中取侧俯卧位,对照组产妇取随意体位。对比两组产妇的胎位矫正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中产妇经阴道顺产例数为23例,占产妇总例数的76.67%,对照组产妇经阴道顺产例数为7例,占总例数的23.33%;观察组中产妇异常胎方位成功矫正例数为25,成功矫正比例为83.33%,对照组中产妇异常胎方位成功矫正例数为11,成功矫正比例为36.67%;观察组中共有一例产妇存在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率为3.33%,对照组中共4例产妇存在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率为13.33%;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3.33%,由于同期对照组的16.67%;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用时以及第二产程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两组产妇的一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能够起到良好的胎方位矫正效果,同时利用该方式有助于促进产妇自然分娩,减轻产妇分娩中的痛苦,并降低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因此该方式适合应用于临床助产中。

二、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在活跃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在活跃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产时超声检查确定胎位
        (2)胎方位不正的体位纠正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活跃期膝胸卧位干预在改善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阴道分娩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2.2 两组总产程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3 讨论
    3.1 活跃期膝胸卧位干预可促进自然分娩
    3.2 活跃期膝胸卧位干预可缩短产程时间和减少产后出血
    3.3 活跃期膝胸卧位干预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4)分娩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卧位调节对产妇胎儿枕后位及分娩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产妇分娩状况:
    2.2 2组产妇胎方位的自主纠正状况:
    2.3 不同时期胎儿胎方位为枕横位例数情况:
    2.4 2组产妇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状况:
3 讨论

(5)站式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对纠正产妇活跃期枕后位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胎方位纠正率及阴道分娩率比较
    2.2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疼痛程度比较
    2.3 两组产妇第一、二产程及活跃期时间比较
3 讨论
    3.1 站立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可提高胎方位纠正率
    3.2 站立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可提高阴道分娩率
    3.3 站立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可有效缓解第一产程疼痛
    3.4 站立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可加快产程

(7)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产程中运用膝胸卧位纠正枕后位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2.2 2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2.3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开放式膝胸卧位改变胎方位的机理及作用
    3.2 运用开放式膝胸卧位时的产程管理

(9)产时超声指导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确定胎方位方法
        1.2.2 体位纠正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第一产程和活跃期时间比较
    2.2 分娩方式比较
    2.3 分娩疼痛程度比较
    2.4 产后2 h出血与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
    2.5 分娩前后焦虑状态比较
    2.6 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10)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对比
    2.2 两组产妇产程中异常胎方位的矫正情况对比
    2.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2.4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3 讨论

四、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在活跃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产时超声指导的价值分析[J]. 黄妙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9)
  • [2]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J]. 李井柱,王玲,李晓征,于文刚,亢林萍,刘玉秋,纪向虹,吴晓峰,王明山,陶红.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07)
  • [3]活跃期膝胸卧位干预在改善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应用[J]. 刘莉. 中外医学研究, 2020(03)
  • [4]分娩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卧位调节对产妇胎儿枕后位及分娩质量影响[J]. 张蓓.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22)
  • [5]站式前倾位结合骨盆摇摆法对纠正产妇活跃期枕后位的效果观察[J]. 陆影仪. 护士进修杂志, 2019(08)
  • [6]引导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卧位调节对胎儿枕后位影响的研究[J]. 王起兰,林姝,程卫平,张陆,毕琳,李玉岩,侯宪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11)
  • [7]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J]. 梁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78)
  • [8]产程中运用膝胸卧位纠正枕后位的效果观察[J]. 刘莉.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08)
  • [9]产时超声指导在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中的临床价值[J]. 何洁云,候倩,邹薇.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07)
  • [10]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J]. 韦东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23)

标签:;  ;  ;  ;  ;  

改变母体体位在活动期矫正胎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