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运动论文_李池鸿,杨之彦,陈懿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泥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沙,悬移质,含沙量,波流,海床,沙坝,速度。

泥沙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池鸿,杨之彦,陈懿强[1](2019)在《泥沙运动对洋浦神头港区南港区码头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MIKE 21 FM对新建的洋浦神头港区南港区码头项目工程进行研究,研究了沿岸输沙及泥沙淤积对洋浦神头港区南港区码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从泥沙回淤角度来看,该海域适宜建设海港。50年一遇大风天气下大风天的回淤量极小,适当备淤就能抵挡极端天气下的回淤问题,且不会对航道正常通航及码头作业产生影响。为今后相关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港工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金镠[2](2019)在《细颗粒泥沙运动及滩槽交换对航道回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河口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泥沙运动方式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其不同的运动形态对河口演变和航道回淤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讨论在潮汐、波浪条件下,非黏性沙的层移运动和黏性细颗粒泥沙近底高浓度悬沙层的类推移运动,以及浮泥层的推移运动等泥沙运动形态的特点、发生条件和运移规律。针对长江口南槽水动力条件,利用前人水槽试验成果,估算了主槽水体含盐度高于浅滩时,航道两侧浅滩近底高浓度悬沙横向输移进槽的输沙量,得到与实际基本相符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左利钦,陆永军,朱昊[3](2019)在《波流边界层水沙运动数值模拟——Ⅱ.泥沙运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析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建立了基于水动力-泥沙-床面互馈过程的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床面形态下粉沙-沙的含沙量过程。床面形态模块提供床面形态类型和相应参数;给出了平底和沙波床面粗糙高度和泥沙扩散系数的确定方法;采用了适宜粉沙及沙的制约沉速、底部参考浓度和起动剪切应力等公式;引入含沙量层化效应和制约沉降反映水动力与泥沙之间的相互影响。水槽试验资料验证表明,建立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床面不同波流组合条件下的含沙量剖面。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床面含沙量剖面模拟方法的差异,指出床面形态是决定含沙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仅通过改变床面粗糙高度不足以反映漩涡沙波床面的含沙量剖面特征。该模型可为研究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和物质输运提供工具。(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左利钦,黄廷杰,陆永军,季荣耀,侯庆志[4](2019)在《渤海湾西北湾顶泥沙运动特征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西北湾顶处于粉沙质到淤泥质海岸过渡地带,泥沙运动复杂.根据叁角架定点观测和水文测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含沙量变化特征,探讨了风浪掀沙模拟的关键处理方法.研究表明,研究海域泥沙运动与风浪关系密切,在小风天气下含沙量很小,六七级风以上天气条件下,且持续作用时,含沙量持续增大,较小风天气增幅达3~6倍左右;含沙量明显变化的临界波高约为0.5 m.从研究海域观测的底部边界层水流结构、剪切力等角度进行了波浪掀沙的水动力机制分析.基于泥沙扩散方程,提出了风浪条件下泥沙模拟的处理方法,包括含沙量层化效应、制约沉速、动床阻力、参考浓度等.与实测资料比较表明,提出的计算方法基本可模拟风浪过程引起的含沙量变化.该研究不仅为类似海域提供基本数据,而且给出了模拟计算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9期)

韩露,张庆河,李龙翔,冉国全,李文俊[5](2019)在《基于无积分节点间断有限元的二维水沙模型:(2)泥沙运动与地形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沙输运和地形演变是河口海岸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合理模拟地形变化过程中泥沙运动问题,文章基于无积分节点间断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二维泥沙数值模型。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水槽中泥沙冲淤过程,沙波演变过程、溃坝算例地形演变过程和叁亚红塘湾悬沙运动,模拟结果与解析解或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合理地模拟二维泥沙运动与地形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水道港口》期刊2019年03期)

朱子晨,张莞君,胡泽建,刘建强,熊丛博[6](2019)在《半日潮流作用下悬移质泥沙的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建立一维水深平均悬沙模型,对典型潮流控制的水道内悬沙运动特征进行研究。模型以泥沙再悬浮、沉降和平流为主要物理过程,动力因素包含M_2、S_2分潮及余流,采用湄洲湾2007年8月潮位、潮流、悬沙、底质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叁角傅里叶分析,将悬沙的时间序列分解为12个主要的谐波分量,其中主要分量包括:M_2分潮作用下产生的具有M_2倍潮角速度的1/4日分潮项,M_2与S_2分潮共同作用下且角速度为两分潮角速度之和的1/4日分潮项,及水平悬沙梯度、余流与M_2分潮共同作用下具有M_2分潮角速度的半日潮项。悬沙在时间上的平均值受到余流、悬沙水平梯度、M_2分潮流及悬沙起动条件等因素控制。余流导致了悬沙序列中相邻周期之间的不对称性。反映泥沙特性的参量对悬沙的曲线特征具有重要影响,泥沙沉降速度影响悬沙的相位,并影响其振幅;再悬浮有关的参量仅影响各谐波分量的振幅,但不影响相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亮[7](2019)在《层化水体中泥沙异重流沿不同底坡运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重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比重相差不大的流体互相接触时,因为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流动,它在水库、湖泊、河口、海洋等自然环境和工程实际中都较为常见。但水体层化、坡度、泥沙沉降等因素对异重流运动演变、水体掺混、能量变化等特性的影响机制,目前仍不完善。本文通过采用水槽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开闸式异重流在层化和非层化水体环境中沿不同角度斜坡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详细探讨了水体层化、坡度和泥沙沉降速度等不同条件下,异重流头部位置、头部速度、湍流结构、界面卷吸系数、能量转换、以及长距离泥沙输移等动力学特性,揭示了其内在动力学机制和影响机理。论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PIV水槽实验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斜坡异重流在层化水体中的运动特性,阐明了层化对异重流运动的抑制作用。当相对层结度大于1时,层化水体会使得异重流沿斜坡的运动分为加速阶段、减速阶段、离开斜坡水平入侵叁个阶段,解释了层化环境对交界面湍流和涡度的抑制效应;理论推导了斜坡异重流在线性层化水体中运动的头部位置和速度公式;修正了描述异重流在均匀水体和层化水体中的剖面速度分布公式;建立了线性层化水体中异重流沿斜坡分离的深度公式。(2)基于直接数值模拟和双组分物质输移模型,建立了泥沙和盐水异重流在不同水体环境中运动的高精度数值模型。通过求解Heaviside函数并结合Level-set 方法有效解决了不同组分初始交界面的浓度急剧变化造成的数值震荡问题,采用叁阶QUICK格式和六阶迎风紧致差分格式对控制方程进行了离散求解,使用浸入边界法处理复杂地形;模型能准确捕捉异重流运动过程中交界面的复杂湍流结构以及泥沙和盐分浓度的时空变化信息。(3)基于直接数值模拟阐明了泥沙异重流在均匀水体中沿斜坡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机制。在异重流运动的初始的快速加速阶段和最后的减速阶段之间,头部速度由坡度决定,随着坡度从0开始逐渐增大,头部速度会经历从略微减小到准定常再到逐渐增大的过程,这一临界角度约为10°。提出了“动态参考面”概念来描述异重流运动的能量变化,运动过程中动能所占总能量的比例先迅速增大,而后基本保持不变,最后减小,而势能所占比例持续减小,且在初始阶段势能减小速率最大;异重流和环境水体之间的整体卷吸系数与瞬时卷吸系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初始阶段,坡度对整体卷吸系数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不同泥沙沉降速度对卷吸系数没有明显影响。(4)基于直接数值模拟阐明了泥沙异重流在线性层化水体中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和影响机理。由于较小的驱动力导致较弱的交界面速度剪切,水体层化会抑制交界面的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和湍流结构的发展;由于颗粒沉降使得异重流迅速丢失质量和能量,泥沙异重流沿平坡运动时在准定常状态的运动距离不会超过十倍闸长;层化水体会抑制无颗粒异重流与周围环境间的水体卷吸系数;对于泥沙异重流,由于层化的抑制效应同时被泥沙沉降造成的较弱密度交界面对水体掺混的促进效应所抵消,泥沙异重流沿平坡运动的卷吸系数不随水体层化的强弱而改变;异重流运动时从势能到动能的转化会被层化水体所抑制,从动能到能量的耗散会被泥沙沉降所促进;异重流在线性层化水体中沿斜坡运动的加速阶段,坡度、泥沙沉降和水体层化对头部速度影响不明显;进入减速阶段后,坡度越大,水体层化越弱,泥沙沉降速度越小,异重流头部速度就越大;通过考虑泥沙沉降和水体掺混引起的异重流密度变化,数值模拟准确地预测了层化水体中异重流沿斜坡运动到达中性层位置时从斜坡分离的现象和分离深度;水平入侵带的出现会明显加大分离阶段前后的水体掺混效应。(5)提出了新的机制来解释河口泥沙异重流长距离输移现象。基于直接数值模拟证明了由于环境水体中海水盐分的有效扩散速率比异重流中泥沙的有效扩散速率大,使得泥沙异重流的间隙流逐渐由淡水转换为盐水,同时不会使泥沙浓度被明显稀释,从而可以增大异重流密度并维持泥沙颗粒的悬浮状态,使异重流能运动更长距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勤,何长青,米家杉,张春泽[8](2019)在《干清支浑型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和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流含有大量泥沙的洪水从弯曲干流弯顶处汇入,是一种特殊的干支流交汇现象。当汇口处于电站水库内,将使其水沙运动规律更加复杂。通过模型试验对桐子林水电站上游近坝段的大量含沙洪水入汇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库区内泥沙淤积形态和粒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库区河段仍将发生累积性淤积,河道逐渐向高滩深槽、顺直微弯方向发展;具体来看,干支流交汇引起的主流偏转与能量损失,形成了支流河口淤出拦门沙坝、主流区床沙粗化以及回流区大幅淤积这一复杂演变现象;从电站运行角度来看,前10年,推移质泥沙主要在支流淤积和输移,后10年内,推移质泥沙洲头逐渐推移至坝前,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排沙,以保证电站安全高效运行。(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8期)

于亮,郝刚[9](2019)在《海南莺歌海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莺歌海附近岸段岸滩侵蚀现象较为严重,政府部门拟规划通过建设海岸防护工程等措施对当地岸滩进行整治修复,改善民生。以该工程为依托,基于莺歌海海域近期水文泥沙资料,对工程区海域的自然条件、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泥沙活动性参数,为海岸防护工程建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9年08期)

韩其为[10](2018)在《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前沿研究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作者数十年来以力学和概率论相结合的途径,广泛、深入研究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的主要成果。其中包括泥沙运动的概化模式;单颗泥沙运动力学及统计规律;床面泥沙4种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及交换强度;不同状态之间的多种输沙率(而不是现有的两种)研究;泥沙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从理论上导出的床面泥沙的边界条件;一维不平衡输沙规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推移质与床沙和悬沙同时交换的不平衡输沙;床沙冲刷粗化与交换粗化规律;推移质点源、线源及退化面源扩散。另外,文中还给出了由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带动的泥沙研究领域其他成果,如挟沙能力级配及有效床沙级配、粗细泥沙交换、挟沙能力多值性以及黄河高含沙量时的"揭底冲刷"。(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泥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潮汐河口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泥沙运动方式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其不同的运动形态对河口演变和航道回淤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讨论在潮汐、波浪条件下,非黏性沙的层移运动和黏性细颗粒泥沙近底高浓度悬沙层的类推移运动,以及浮泥层的推移运动等泥沙运动形态的特点、发生条件和运移规律。针对长江口南槽水动力条件,利用前人水槽试验成果,估算了主槽水体含盐度高于浅滩时,航道两侧浅滩近底高浓度悬沙横向输移进槽的输沙量,得到与实际基本相符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沙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池鸿,杨之彦,陈懿强.泥沙运动对洋浦神头港区南港区码头的影响分析[J].港工技术.2019

[2].金镠.细颗粒泥沙运动及滩槽交换对航道回淤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9

[3].左利钦,陆永军,朱昊.波流边界层水沙运动数值模拟——Ⅱ.泥沙运动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9

[4].左利钦,黄廷杰,陆永军,季荣耀,侯庆志.渤海湾西北湾顶泥沙运动特征及模拟[J].科学通报.2019

[5].韩露,张庆河,李龙翔,冉国全,李文俊.基于无积分节点间断有限元的二维水沙模型:(2)泥沙运动与地形演变[J].水道港口.2019

[6].朱子晨,张莞君,胡泽建,刘建强,熊丛博.半日潮流作用下悬移质泥沙的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海洋学报.2019

[7].赵亮.层化水体中泥沙异重流沿不同底坡运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周勤,何长青,米家杉,张春泽.干清支浑型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和运动规律研究[J].水力发电.2019

[9].于亮,郝刚.海南莺歌海海域水文泥沙环境与泥沙运动特征分析[J].珠江水运.2019

[10].韩其为.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前沿研究成果[J].水利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对称沙波上水动力条件(Bennettan...台湾海峡西侧近岸全新统地层厚度分布...变量及布置图用于离散的拄方法交替方向隐格式示意医

标签:;  ;  ;  ;  ;  ;  ;  

泥沙运动论文_李池鸿,杨之彦,陈懿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