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手征夸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夸克,模型,重子,介子,孤子,粒子,组分。
手征夸克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马泽宇[1](2019)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利用新参数研究六夸克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夸克态的研究是强作用物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是探讨QCD非微扰效应的重要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手征夸克模型在解释基态重子的静态性质及核子-核子和核子-超子相互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然而对此,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对单个重子及两重子系统波函数的处理不自洽。这一问题直到2018年才被成功解决。本文将采用能自洽描述单个重子的能量及两核子相互作用的模型,研究非奇异及奇异数为-6的六夸克态集团。我们在群论和量子力学对称性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全部由u(d)夸克和全部由s夸克组成的六夸克组态,构造了具有确定对称性的波函数(共七个态)。计算了六夸克态的质量,分析了各部分相互作用势对质量的贡献。结果显示,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下我们得到的非奇异六夸克态的质量比相应两非奇异重子的阈值高300~600 MeV,奇异数-6的六夸克态的质量比Ω-Ω的阈值高500多MeV。与早期他人的研究工作相比,我们研究工作得到的六夸克态质量要高出140~260 MeV。这个差异主要归因于相互作用势中的禁闭势;单胶子交换势、动能部分和介子交换部分对质量差的贡献相对较小。具体地说,平方型禁闭势提供的斥力在新参数下增大了约200 MeV,这是因为其中的(conf1)提供的斥力增大了约100 MeV,同时,另一部分(conf0)的引力减小了约100 MeV;而线型禁闭势提供的斥力在新参数下增大了400 MeV左右,其贡献主要来自于(conf0),表现为引力减小了约380 MeV,而(conf1)对禁闭势差值的贡献较小,表现为斥力仅增加了十几MeV。另一方面,新参数得到的单胶子交换势的引力增大了约50~130 MeV,主要是因为色库仑相互作用项(OG£c)提供的引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值约200 MeV,而提供斥力的色电相互作用项(OG£e)和色磁相互作用项(OGE)m影响相对较小,仅仅增大了几十MeV。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六夸克态的质量对模型参数的依赖比较敏感,这要求模型参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采用能自洽处理单个重子的能量及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的参数来研究六夸克态及其他强子系统是必要的,且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们还启动了关于核子激发态的研究的工作,目前我们根据群论和量子力学对称性的基本原理,已完成构造具有确定对称性的L≤2的核子激发态的波函数的工作。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分别采用早期参数和新参数计算相应激发态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3)
王慧[2](2016)在《手征夸克模型下的粲夸克偶素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Belle和Babar等实验组,发现了大量新的强子共振态,即XYZ粒子,这些态的衰变产物里都含有c,c夸克。这些新强子态的报道,激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大家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如:粲夸克偶素,胶球态,四夸克态,分子态,混杂态等。传统的势模型考虑介子由两夸克组成,借助这一模型,能够对其中一些XYZ粒子进行解释,但仍然有部分粒子无法找到对应的态。这促使人们超越朴素的夸克模型,开始考虑可能存在的高FOCK成分及其带来的影响,即在介子中可能存在多夸克成分。利用夸克-强子对偶性,我们可以把这种效应表示为粲偶素和双D介子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耦合道效应,考虑D介子圈对粲偶素自能的贡献,虚部对应于OZI规则所允许的粲偶素开道的衰变宽度。考虑到两夸克成分大约占总质量的90%,四夸克成分占大约不到10%,因此有理由相信可以忽略六夸克等更高阶的成分。在目前的夸克模型计算中,这些高Fock态是以新增加的轻夸克对分别与原来的两夸克形成强子的形式存在,而且不考虑两强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理解强相互作用理论QCD以及具有QCD精神的唯象的夸克模型在中低能区的应用,回顾实验上关于粲夸克偶素态以及XYZ粒子的一些观测结果以及理论上的可能解释。2、利用唯象的组分夸克模型,利用多高斯展开算法,系统地计算了部分轻介子、D(D)介子、Ds(Ds)、粲夸克偶素等的质量谱,给出介子在动量空间中轨道部分的波函数。3、结合夸克对产生模型(3P0模型),研究χcJ(np)(J=0,1,2),(_n=1,2,3)以及ηc(ns)(n=3,…,6)的开味两体强衰变宽度及部分分支比,对实验上发现的X(3872)、 X(3915)、X(3930)、X(3940).X(4140)以及X(4160)等可能候选者进行解释和讨论。4、最后考虑非相对论的耦合道效应,计算高Fock成份引起的质量平移以及质量平移对开味两体强衰变宽度的可能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λcJ(1p)(J=0,1,2)、χc2(2p)、ηc(1s)以及ηc(2s)的质量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λcJ(nP)(J=0,1,2,n≥2)和ηc(ns)(n=3,…,6)的质量谱仍不十分清晰。2、χc2(2P)的衰变宽度和X(3930)的实验值一致,夸克模型支持将X(3930)指定为χc2(2P)。ηc1(2P)态的主要衰变道是S—波衰变,衰变宽度较大。需要有一种合理的机制使χc1(2P)的质量降低到DD*阈值附近,直至其衰变宽度也降至较低值,才能将X(3872)指定为λ.c1(2P)。χ(3915)χco(2P)两态的质量以及主要衰变模式不相同,手征夸克模型不支持将X(3915)指定为χc0(2P)。虽然χc0(3P)的一开味衰变分支比和X(4160)相一致,但需要合理解释X(4160)较大的衰变宽度,才能将χe0(3P)指定为X(4160)。另外,X(4140)则可能是χc0(3P)的一个好的候选者。3、りc(3S)的衰变宽度在X(3940)衰变宽度实验值范围内,因此存在将X(3940)解释为りc(3S)的可能性。因为耦合道效应有可能有效压低ηc(4S)的质量,而且实验上X(4160)的衰变宽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以及理论上ηc(4S)衰变的分支比与X(4160)的实验分支比一致,因此不能排除将X(4160)指定为77c(4S)的可能性。4、质量平移可明显压低介子的质量,并对衰变宽度产生显着影响。手征组分夸克模型在解释强子谱和强子强子相互作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新强子态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模型也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通过考虑耦合道效应以及二-四夸克的混合,相信新强子态的一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为研究确认XYZ粒子和预言新的强子态提供理论参考。同时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将会加深我们对强子物理和QCD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谭志云,杨友昌,万猛[3](2016)在《扩展手征组分夸克模型研究Z_c(3900)》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似考虑多体相互作用效果后扩展了手征组分夸克模型,并采用多高斯展开算法计算了量子数为I~GJ~P=1~+1~+的四夸克系统cucd能谱.在不改变任何参数的情况下,得到它的质量为3 869 MeV,比D*D理论阈值低13 MeV,该结论与实验发现的Zc(3 900)完全吻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阳帆[4](2015)在《π~-p→K~0∧的手征夸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手征夸克模型,我们系统研究了在质心能W<1.75 GeV区间的π-p→K0Λ散射过程中主量子数n≤2壳层的核子共振态,并得到了相应的核子共振态对该散射过程散射截面的贡献。同时,结合N*(1720)P13共振态的强衰变性质,验证了其在散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耦合性质。通过研究π-p→K0Λ散射过程,我们得到:(1)低能区的π-p→K0Λ散射过程在阈值附近的贡献主要来自N*(1720)P13;(2)两个S波N*(1535)S11和N*(1650)S11对该散射过程有一定的贡献,而来自两个D波N*(1520)D13和N*(1710)D13的贡献小到可以忽略;(3)t-道和s-道核子极点项对散射过程提供了很大的背景,而来自u-道的贡献很小。此外,在拟合散射过程实验数据时,当我们将核子共振态N*(1720)P13作为一个纯态讨论,得到其质量M≈1690 MeV、衰变宽度Γ≈100 MeV。故理论拟合质量比PDG数值(M≈1720MeV)小30 MeV左右,衰变宽度与PDG给出的中心值(Γ~250 MeV)相差很大。为理解这一现象,我们考虑了共振态N*(1720)P13的强衰变性质,并得到:当质量M=1690 MeV时,其衰变宽度Γ~110 MeV。这与我们在散射过程中得到的关于N*(1720)P13的性质是很吻合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刘名声[5](2015)在《手征夸克模型中非奇异六夸克态与Zc粒子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们确认观测到的强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叁个夸克构成的重子(qqq),另一类是由正反夸克构成的介子(qq)。然而按照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的要求,理论上并不排除超过叁个夸克的多夸克强子态的存在,例如四夸克态(qqqq)、五夸克态(4q-q)、六夸克态(6q)等。这些多夸克态是一类全新的物质,它们的存在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强子结构与强相互作用方面的信息,同时这些多夸克态存在与否也是检验各种唯象模型甚至QCD理论本身的正确性的可靠场所。一直以来,多夸克态的结构与性质都是强作用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问题。由于QCD低能区的非微扰特性,因此对于强子物理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借助于各种符合QCD精神的唯象模型。其中手征夸克模型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唯象模型,它在解释基态重子的质量以及强子一强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相移与散射截面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受到这些成功的鼓舞,本文将手征夸克模型继续应用到多夸克态的研究当中,主要研究了非奇异六夸克态以及Zc粒子的结构,探讨这些多夸克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结构的性质。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用群论的方法给出了六个非奇异夸克都处在基态、具有各种量子数的组态波函数,在扩展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这些态的能量。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模型参数下,只有量子数1(JP)为0(3+)的组态的基态质量低于两个对应重子的阈能,可以形成一个可能的六夸克态。·用群论的方法列出了s波的udcc系统全部的12个组态,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与扩展的手征SU(3)夸克模型框架下计算了这些态的能量。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模型参数下可以将带正电荷的Zc(4020)和Zc(4025)看作为udcc的四夸克态。其具有的量子数I(Jp)可以为1(o+)或1(1+)。而对于Zc(3900),在合理的模型参数下,均难解释它的低质量,因此Zc(3900)很难被视为一个四夸克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5-04-28)
江学敏[6](2015)在《手征夸克孤子模型中介子场的自洽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Kahana-Ripka的数值方法,在ho的表象对h对角化,并利用了一个新的手征角给出了由拓扑缠绕数n=1直到拓扑缠绕数n=3的夸克能级图。我们发现,来自Kahanna-Ripka边界条件的参数D的选择D>35/M比之前工作中采用的指数形式和线性形式的手征角所采用的参数要更大。另外,当n=3时,有一条0+轨道随着介子分布大小参数R的增大由正能变为负能,从而更好地验证了重子数和手征角拓扑缠绕数n的关系,即重子数与拓扑缠绕数相等。并且,我们还将这一手征角代入重子数为1的系统的平均场方程,并给出初次迭代后的自洽孤子解。我们还发现,不同的手征角,对比第一次迭代结果,与自洽结果最相似的是指数形式的手征角给出的结果,这有可能是因为相比另外两个手征角,它的形式与更为准确的自洽孤子解的形式最为相似。(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4-01)
呼格吉勒[7](2014)在《含多个重味夸克强子的手征夸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征SU(3)和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在轻强子领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工作将两个手征夸克模型推广应用到重味领域,采用变分法研究一对正反重味夸克组成的基态介子的质量,根据现存实验数据得到一套重味夸克相关的模型参数;并用其计算自旋为1/2和3/2的含2个、3个重味夸克基态强子ΞQQ、ΩQQ、ΩQQQ(Q为c或b)的质量。具体工作如下:1.基态重味介子的质量。研究表明,ηc、J/Ψ、ηb、γ、Bc介子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完全符合,而未有实验数据的介子Bc*的值在其他理论方法给出的范围内,亦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获得了叁组与重味夸克相关的模型参数。我们还简要分析了介子内部单胶子交换势OGE和禁闭势随重味夸克质量mQ的变化趋势。单胶子耦合系数gQ不变时,重味介子QΩ内部的单胶子交换势始终是吸引力,且其强度基本与mQ无关。禁闭势的作用则与mQ有关,当mΩ较小时某些介子的禁闭势总体上表现为排斥力,随着mQ的增大这种排斥作用逐渐减小,引力作用逐渐增大,总体上又表现为引力作用;还有一些介子内部禁闭势始终表现为引力作用。介子内部总的相互作用是吸引力,且mQ增大,引力增强。2.基态重味重子的质量。采用介子研究中获得的叁组模型参数分别计算含2个、3个重味夸克的重子系统。对已有实验值的粒子叁c。而言,本文给出的数值比实验值高出4-5%,其它理论工作给出的结果与本文的情况基本类似;还没有实验值的重子Ξbb、Ξbc、ΩQQ、ΩQQQ的数值结果与其它理论工作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重味重子内部相互作用与重味夸克质量mQ的关系与介子情况类似。总之,手征SU(3)和扩展手征SU(3)模型能够定性地描述含多个重味夸克强子系统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01)
满都呼,张丹[8](2014)在《含单个重味夸克强子的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QCD基本性质建立的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轻强子方面的问题,本文将该模型应用到重味领域,通过变分法计算自旋为0和1的基态含单个重味夸克介子D、Ds、B、Bs,与自旋为1/2和3/2的基态含单个重味夸克重子ΛQ、ΣQ、ΩQ、ΞQ(其中Q代表c或b夸克)的质量,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当含单个重味夸克介子质量的数值结果基本符合实验值时,实验上已发现的重味重子ΛQ、ΣQ、ΩQ、Σ*Q、Ω*c质量的理论值与相应实验值和其它理论方法的结论也基本符合,除了ΞQ、Ξc*的计算值偏大;实验上未发现的重味重子Ξ*b,Ω*b质量的理论预测值与其它理论方法所得结果偏差不大.同时,简要分析了强子内部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贾多杰,万瑞斌[9](2013)在《Manohar-Georgi模型的QCD分析及核子的一种有效手征夸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Manohar和Georgi提出了一种基于QCD的有效组份夸克模型(MG模型),用于解释唯象夸克模型成功的原因。最近Weinberg指出,该模型在大Nc(夸克颜色数目)极限下是可重整化的。从QCD配分泛函出发,对MG模型的有效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将胶子-夸克耦合做唯象的Skyrme作用近似,提出了核子的一种有效手征夸克模型,它包括了夸克和pion云以及pion云的非线性自耦合。利用有效手征夸克模型计算的核子静态性质的结果与实验值相符很好。(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3年04期)
满都呼[10](2013)在《含重味强子的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夸克模型被提出开始,利用夸克模型研究强子的结构、性质就是高能物理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由于利用量子色动力学(QCD)解决低能强子物理存在困难,因此只能在QCD精神上建立唯象模型.其中,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轻强子方面的问题.本文把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推广到含单个重味夸克强子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1.通过变分法在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中计算含重味基态强子的质量,依据实验己知的含重味强子质量拟合参数,并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其中介子质量D、DS、B、Bs完全符合实验值,D*、Ds*、B*、Bs*的质量有1~3%的偏差;ΛQ、∑Q、ΩQ、∑Q*、Ωc*的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验值,误差率在1~3%;只有叁Q的结果不是非常理想,最大误差已经达到10%.本文还利用所得参数对尚未明确发现的JP=3/2+的Ξb*、Ωb*的基态质量进行了预测,得到的结果与其它理论方法所得结果相差不大2.本文也对强子内部结构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在一个强子系统中,当mQ的取值增大时,单胶子交换势(OGE)的引力基本没有变化,而禁闭势(conf)的引力随之增大,强子内部总的吸引力增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3-04-01)
手征夸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近几年,Belle和Babar等实验组,发现了大量新的强子共振态,即XYZ粒子,这些态的衰变产物里都含有c,c夸克。这些新强子态的报道,激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大家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如:粲夸克偶素,胶球态,四夸克态,分子态,混杂态等。传统的势模型考虑介子由两夸克组成,借助这一模型,能够对其中一些XYZ粒子进行解释,但仍然有部分粒子无法找到对应的态。这促使人们超越朴素的夸克模型,开始考虑可能存在的高FOCK成分及其带来的影响,即在介子中可能存在多夸克成分。利用夸克-强子对偶性,我们可以把这种效应表示为粲偶素和双D介子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耦合道效应,考虑D介子圈对粲偶素自能的贡献,虚部对应于OZI规则所允许的粲偶素开道的衰变宽度。考虑到两夸克成分大约占总质量的90%,四夸克成分占大约不到10%,因此有理由相信可以忽略六夸克等更高阶的成分。在目前的夸克模型计算中,这些高Fock态是以新增加的轻夸克对分别与原来的两夸克形成强子的形式存在,而且不考虑两强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理解强相互作用理论QCD以及具有QCD精神的唯象的夸克模型在中低能区的应用,回顾实验上关于粲夸克偶素态以及XYZ粒子的一些观测结果以及理论上的可能解释。2、利用唯象的组分夸克模型,利用多高斯展开算法,系统地计算了部分轻介子、D(D)介子、Ds(Ds)、粲夸克偶素等的质量谱,给出介子在动量空间中轨道部分的波函数。3、结合夸克对产生模型(3P0模型),研究χcJ(np)(J=0,1,2),(_n=1,2,3)以及ηc(ns)(n=3,…,6)的开味两体强衰变宽度及部分分支比,对实验上发现的X(3872)、 X(3915)、X(3930)、X(3940).X(4140)以及X(4160)等可能候选者进行解释和讨论。4、最后考虑非相对论的耦合道效应,计算高Fock成份引起的质量平移以及质量平移对开味两体强衰变宽度的可能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λcJ(1p)(J=0,1,2)、χc2(2p)、ηc(1s)以及ηc(2s)的质量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λcJ(nP)(J=0,1,2,n≥2)和ηc(ns)(n=3,…,6)的质量谱仍不十分清晰。2、χc2(2P)的衰变宽度和X(3930)的实验值一致,夸克模型支持将X(3930)指定为χc2(2P)。ηc1(2P)态的主要衰变道是S—波衰变,衰变宽度较大。需要有一种合理的机制使χc1(2P)的质量降低到DD*阈值附近,直至其衰变宽度也降至较低值,才能将X(3872)指定为λ.c1(2P)。χ(3915)χco(2P)两态的质量以及主要衰变模式不相同,手征夸克模型不支持将X(3915)指定为χc0(2P)。虽然χc0(3P)的一开味衰变分支比和X(4160)相一致,但需要合理解释X(4160)较大的衰变宽度,才能将χe0(3P)指定为X(4160)。另外,X(4140)则可能是χc0(3P)的一个好的候选者。3、りc(3S)的衰变宽度在X(3940)衰变宽度实验值范围内,因此存在将X(3940)解释为りc(3S)的可能性。因为耦合道效应有可能有效压低ηc(4S)的质量,而且实验上X(4160)的衰变宽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以及理论上ηc(4S)衰变的分支比与X(4160)的实验分支比一致,因此不能排除将X(4160)指定为77c(4S)的可能性。4、质量平移可明显压低介子的质量,并对衰变宽度产生显着影响。手征组分夸克模型在解释强子谱和强子强子相互作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新强子态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模型也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通过考虑耦合道效应以及二-四夸克的混合,相信新强子态的一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为研究确认XYZ粒子和预言新的强子态提供理论参考。同时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将会加深我们对强子物理和QCD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征夸克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马泽宇.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利用新参数研究六夸克态[D].内蒙古大学.2019
[2].王慧.手征夸克模型下的粲夸克偶素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谭志云,杨友昌,万猛.扩展手征组分夸克模型研究Z_c(3900)[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阳帆.π~-p→K~0∧的手征夸克模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5].刘名声.手征夸克模型中非奇异六夸克态与Zc粒子结构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6].江学敏.手征夸克孤子模型中介子场的自洽求解[D].云南大学.2015
[7].呼格吉勒.含多个重味夸克强子的手征夸克模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8].满都呼,张丹.含单个重味夸克强子的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贾多杰,万瑞斌.Manohar-Georgi模型的QCD分析及核子的一种有效手征夸克模型[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3
[10].满都呼.含重味强子的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