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小学社会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学社会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法治,素养,教材,美国,小学,品格。

小学社会科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郑璐[1](2019)在《生命历程法下社会科课程实施的个体探索——对一位加拿大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生命历程法对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小学教师洁芮的社会科教学实践进行跨越四年的研究,呈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科从概念重建到后概念重建所经历的变革。洁芮通过批判性思维模式框架与故事模式框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并利用基于文献提问的评价方式,成为21世纪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历次课程改革的缩影。生命历程法需要系统化的、丰富性的学科历史与理论作为背景支撑,从而使生命历程法研究迈向新阶段。(本文来源于《比较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陈婷[2](2018)在《小学社会科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公民能力。以日本文教版小学社会科教材为例,选取该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地图为切入点,分析它们的内容架构,统计教材中的地图类型和数量,揭示非连续性文本在文教版社会科教材中的应用价值,即地图绘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认知,以期对我国的相关学科教材编写及教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吴伟[3](2018)在《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中的图表要素探析——以光村版社会科教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我国小学社会科教材在图表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应用和学习方面捉襟见肘,对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及素养关注甚少。以日本光村版叁四年级社会科教材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最突出的叁类图表——全景图、地图、时间轴与流程图,分析了图表在教材中的比例、分布、功能,发现日本社会科教材中的图表的应用符合学科知识逻辑及学生认知发展,对图表的学习突出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调查技能和逻辑思维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Z1期)

查永军[4](2018)在《追寻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的“中间地带”——读《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一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澳现行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于2017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仔细读来,深受启发。该书以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简称"中国教材")与澳大利亚R.I.C.Publications的《小学社会与环境》(简称"澳大利亚教材")为样本,对中澳小学(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帅宁华[5](2018)在《贴近儿童世界的真实——读《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呈现的家庭形象是这样的:每个小学生都有健在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并且他们都是关爱‘我’的、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此外,教材还编排了诸如‘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一般住得相距较远’‘不常见面’‘但是左邻右舍却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等内容"。在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的《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这样陈述对我国小学思品教材内容的研究发现。基于此,作者(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8年05期)

沈晓敏[6](2017)在《在深度的自主探究中认识社会——日本小学社会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中小学有一门叫"社会"的学科,诞生于1947年,当时它替代了战前具有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色彩的修身、历史和地理叁学科,作为民主主义新教育的象征而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核心学科。社会科早期以美国社会(本文来源于《湖北教育(教育教学)》期刊2017年11期)

谢晓英,沈晓敏[7](2017)在《美国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架构——以HM版社会科教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哈特·米福林公司出版的小学社会科教材是美国社会科的主流教材,其法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视法律概念的学习、法治教育内容呈螺旋式编排以及法治教育内容融合程度高等特点,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美国法治教育在社会科中的组织结构。这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法治教材编写及法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少先队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靳玉乐,孟宪云,全晓洁[8](2017)在《从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看法治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民主、公平、正义、规则、秩序、权利和义务的教育。通过政策文本逻辑梳理发现,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中法治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形成适当的法治意识、获得系统的法治知识、培养法治实践的能力,是为学生成为知法、遵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法律规范、法治思维、法治权利与义务是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中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法治教育具体途径包括:教学关注经验,强调自主建构;评价关注过程,强调灵活开放;教材编写关注生活实际,强调综合性;资源开发整合校内校外,强调多样化。有鉴于此,为实现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中法治教育的完善发展,应均衡协调目标,保障课程目标系统性;丰富资源渠道,加强课程内容深度;整合多方力量,实现课程实施途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谢晓英,沈晓敏[9](2017)在《美国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架构——以HM版社会科教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哈特·米福林公司出版的小学社会科教材是美国社会科的主流教材,其法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视法律概念的学习、法治教育内容呈螺旋式编排以及法治教育内容融合程度高等特点,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美国法治教育在社会科中的组织结构。这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法治教材编写及法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科研》期刊2017年02期)

郭慧君[10](2016)在《小学社会科的品格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已经从如何活着逐渐发展成如何更好地生活,国人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国人道德水准的提升却没能同步,最凸显的便是媒体频频报道的诸如旅游不文明、社会诚信缺失、责任感欠缺、社会公共规则的淡视等不良现象。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出现的这些价值失调,究其原因不外乎全球化竞争对中国产生的冲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与社会平等的对立、个人主义与集体福祉的抗衡等。社会的现状必然影响和投射到了青少年的道德表现,“知行分离”现象便是集中的体现。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品格修养决定着未来国家整体的道德水平。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发展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共中央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纲要和若干意见,为未成年人的品格教育工作提供纲领性支撑。“良好品格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当下,迫切要求基础教育课程也要更加重视未来公民的道德教育。当下研究小学生品格的“知行统一”有了更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基础:在中央强力反腐、对八项规定长抓不懈的形势下,社会风气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为品格教育实施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对青少年进行个体品格素质的培养符合了社会时代发展要求;考试招生政策的大力改革,为应试松绑,更多关注了学生学业外的品格表现,2016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便是良好的信号。那么,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实施现状如何,成为了很多学者关注的目标。本文主要围绕叁个问题展开论述:“品格教育是什么?”、“品格教育教什么?”、“品格教育怎么教?”。首先,“品格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品格教育就是培育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行的社会公民的教育活动。品格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知善、爱善、行善的教育活动,消极目标是希望学生“独善其身”,积极目标则是希望学生“行善天下”、“成为全球公民”。从对上海市小学生品格教育现状的调查数据开始,结合文献分析研究,分析当前小学生品格行为表现现状,阐述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明确了品格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品格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品格是个人具有并与美德有关的特质,好品格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好品格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下品格教育传授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小学生来说,紧扣“做人”、“做事”两个维度,以“诚信—责任—勤奋”为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我认为应基本具有十项品格——爱国、诚信、守纪、责任、自信、关怀、集体观、公平民主、正直自律、勤奋等内容。同时围绕品格及品格教育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品格的基本概念、原则与策略,品格核心价值、行为准则和类别,品格教育原则等;并探讨了品格及品格的核心价值的内涵,对品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析了品格表现不佳的原因,归纳总结社会科中品格教育的原则。再者,“品格教育怎么教”的问题。以小学社会科为主要依托,围绕“强调学生体验与反思、重视品格的内化”展开。品格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当多元,无论是氛围的营造,还是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的涵盖,以及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取,都应该围绕着让学生参与、体验、讨论与反思,让学生发现美德的价值与美好,进而内化为自己品格特质的一部分。小学社会科的品格教育实施策略探讨: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今道德教育价值、美国新品格运动的经验等,从教育叁元素的角度切入,在小学社会科视域下,就学习者、教育者、教育环境等角度针对提高小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教育举措。提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品格教育课程设计,摒弃不良的品格教育模式和手段,发扬品格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明确小学社会科教育目标与品格教育培养目标,让小学社会科成为品格教育实现的重要且有效的渠道。本论文,正是基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小学社会科品格教育的研究,希望搭建学生认知维度与个人行动之间的桥梁。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髓、美国品格教育的学习和比较,探讨适合我国的品格教育的方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出适合我国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推动品格教育在上海市小学乃至全国的深入推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小学社会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公民能力。以日本文教版小学社会科教材为例,选取该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地图为切入点,分析它们的内容架构,统计教材中的地图类型和数量,揭示非连续性文本在文教版社会科教材中的应用价值,即地图绘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认知,以期对我国的相关学科教材编写及教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学社会科论文参考文献

[1].郑璐.生命历程法下社会科课程实施的个体探索——对一位加拿大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

[2].陈婷.小学社会科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架构[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

[3].吴伟.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中的图表要素探析——以光村版社会科教材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

[4].查永军.追寻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的“中间地带”——读《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帅宁华.贴近儿童世界的真实——读《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有感[J].中小学德育.2018

[6].沈晓敏.在深度的自主探究中认识社会——日本小学社会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

[7].谢晓英,沈晓敏.美国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架构——以HM版社会科教材为例[J].少先队研究.2017

[8].靳玉乐,孟宪云,全晓洁.从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看法治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

[9].谢晓英,沈晓敏.美国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架构——以HM版社会科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7

[10].郭慧君.小学社会科的品格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  ;  ;  

小学社会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