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中学徐艳
语文——我们的母语教育学科,她精深厚重,她温润而又美丽,她鲜艳又充满活力。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太深的精神血脉渊源。因此语文的课堂不是知识输送的课堂,不是学生当木偶的皮影舞台,而是能让学生沐浴母语的甘霖、享受母语美丽、使学生心智愉悦成长的活动场,是我们教师与学生一起享受研讨揣摩品味语言的幸福之地。语文课应是洋溢着活气的课堂,应是呈现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此写下我行走于语文路上的浅薄所识所思。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活气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气是指教师和学生有着友好的感情,如朋友,如伙伴,如家人的亲密,达到一种零距离的接触,心与心的相通。教师要敞开宽广的胸怀倾心于学生,关爱学生,呵护学生,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能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般甚至超越母亲的体贴,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人格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和学生交流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学生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权威的威胁,没有咄咄逼人的锐气,少有冰冷的面孔,严厉的训斥,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教师与学生达成率真、坦诚、尊重的感情交流,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将自己的情绪波动变化在课堂上流露出来,更不能喜怒无常。因为“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尊重和关爱是师生关系的灵魂。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所以教师要时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切身体验,事实就是这样。不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之说吗?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三分钟、五分钟我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迎接即将开始的语文课。例如,让学生集体唱一首歌;几人进行才艺比拼;让学生梦想自己最辉煌的时刻,感受那内心深处的愉快感,自豪感等。如此,使之扩大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来。课堂中创设一个自主的空间,创造一种坦率、生动活泼的气势。只要学生不脱离学习,允许学生不自觉站立,自由的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价值,他们自然兴趣高,参与欲强。学生在其中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犹如鱼儿得水一样,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不会洋溢着生命的活气。
其次,给学生自由享受阅读的时间
语文课的重任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读”来完成。不管是现在为了应试,还是学生的将来,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必要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还是让学生去读书,在读书中去感受去体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节奏和音韵等,不经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她的美的。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朗读这种原生态的东西却被我们老师忽略了,很难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了。可能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小组的合作探究。为凸显课改精神,我们的语文课堂“讨论”多了,学生“对话”多了。讨论和对话是无可厚非的,它可以活跃气氛,但是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有读的印象和感觉,否则,不是真正的活跃,而是求得表面的热闹。有时为保证教学进度,为确保应试的准确度,有教师就把知识点硬生生的灌入记忆,学生背记“标准答案”,语文课是教师公布答案的课。如此就会扼杀了学语文的兴趣,语文课里是教师的布到场,我们的学生怎么活气起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发现、研究、探险的时间被挤掉了,没有了亲自尝试的愉悦感,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苦差事,一种乏味的课。没有了学生思维的课堂就缺少了活气,缺少了学生带来的灵气。我们应该增加学生阅读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专心读课文,在默读中思索,在朗读中感悟,在发言中彰显个性,在写作中放飞思想。
教师要做学生的“教练”,而不是代替学生练。每一节语文课我们要组织学生“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溢课堂,用各种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学生更需要静下来自己读书,进入作品的世界,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能力。诗歌、文言文更要求学生的融入,没有反复的阅读,那情味就体会不出,语感就出不来。教学千法“读”为本。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尽量达到涵咏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点印象、感觉等。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再次,吸引注意力,引发思考
阅读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本身就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他们在阅读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用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会被吸引,会不自觉沉浸在求知的氛围里。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会出现冷场的局面。
像语文阅读课的开始,它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教师得下功夫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那么他们就会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形成悬念: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它是如何消逝的?消逝后的罗布泊是怎样的呢?如此前后的变化作者的态度是如何呢?用这几个问题开启课堂,吊起学生的胃口,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阅读学习的状态中。教育家洪宗礼说:“除了弱智,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充足的思维能。”像课中要注意张弛结合,学的愉快。《羚羊木雕》就该不该向万方要羚羊木雕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辩争,学生有理有据,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各抒己见,使课堂到达一个热点。学《爱莲说》在课堂上提出:文章开头先说菊,再说牡丹,后说莲,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先写这三种花也是照应这个顺序,可是到结尾,却是先说菊,接着便说莲,最后说牡丹——这是为什么?”学《背影》顺便问道:“当时朱自清都已二十多岁了,回北京念书乘火车还要父亲送,并哭哭啼啼的,是不是太娇气了点?”这些问题有探究性,组织学生讨论对话,不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还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对于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以此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有时充分调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互映衬,入耳入目,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散步》教学最后一段,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并配有“背”的画面,说说对“整个世界的理解”。画面和朗读的结合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这也是让学生深思之处。
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统一体,教师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迷恋,自己首先要钻研教材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要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做到学识渊博,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愿自觉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学生产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语文的愿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是没有活气和生机的课堂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愿我们与学生一起快乐的享受语文,一起徜徉在厚重而优美的语文学习里,让学生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