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归轨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轨道,交点,摄动,周期,轨迹,太阳,航向。
回归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杜耀珂,杨盛庆,完备,王文妍,陈筠力[1](2018)在《近地卫星严格回归轨道保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近地卫星基于严格回归参考轨道的轨道保持控制方法:将卫星编队理论引入单星绝对轨道保持控制,提出了"虚拟卫星编队"的概念,分析了卫星轨道相对于参考空间轨迹在轨道摄动情况下的偏离状态及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卫星编队相对运动学,推导出了偏离状态与虚拟卫星编队构形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设计了以轨道参数超调、偏置及阈值触发为特征的管道保持控制策略。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控制策略能够将卫星轨道保持在以空间参考轨迹为中心的轨道管道内,并且有效减少了因周期性轨道摄动波动造成的管道保持控制量和控制频次。研究成果对于有空间轨迹回归要求的卫星轨道保持控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冲难,卞燕山,王西京,田斌,黄晓峰[2](2018)在《严格回归轨道自动生成算法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由平时轨道快速、精确机动至严格回归轨道是实现特定区域周期性重访的必要前提。为提高区域重访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了一种严格回归轨道自动生成算法。首先根据重访区域的交点周期及重访周期要求,利用解析法快速生成初始严格回归轨道;然后基于太阳同步轨道特性并利用数值法进行多次寻优生成严格回归轨道,针对轨控时间、燃料消耗、偏心率等约束条件,给出了多脉冲轨控策略的具体实现;最后构建了轨道衰减的解析表达式,推导出严格回归轨道的控制窗口。结果表明:在国内可见弧度实施5天共5次轨道控制,卫星由太阳同步轨道机动至1天15圈的日回归轨道,区域重访周期约23h 59m 50s,燃料消耗59.9kg;在轨迹漂移量为5km的要求下,在标称轨道半长轴的基础上增加110.778m,轨迹网保持周期由15天延长至一个月以上,满足严格回归轨道重访要求。(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蒲明珺[3](2018)在《高精度回归轨道设计与精确维持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归轨道是指卫星星下点轨迹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出现,且在同一纬度圈上,相邻星下点轨迹间距相同的一类特殊轨道。回归轨道可实现对特定地面目标的周期性动态观测,在对地成像观测和地球科学探测等航天任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应用严格回归轨道的航天任务,拟从卫星轨道设计和轨道维持控制两个角度出发,研究高精度回归轨道设计方法和精确轨道维持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对近地空间主要摄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近地卫星轨道动力学方程,并基于Runge-Kutta-Fehlberg数值积分法对高精度卫星轨道预报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与STK软件的轨道预报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设计的轨道预报功能模块可以精确预报卫星运动状态;其次,针对地球非球形引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研究了基于J_2摄动项的回归轨道六要素迭代法设计方法,进而提出一种基于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的严格回归轨道单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考虑高阶地球重力场摄动影响,使用本文提出的轨道设计方法可设计出回归精度为1米量级以下的严格回归轨道。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卫星实际运行轨道相对标称轨道的空间误差变化情况,研究了一种基于“控制管道”概念的精确轨道维持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文中研究的轨道维持控制方法可保证卫星长期运行轨道始终处于“控制管道”中,从而表明了本文提出的轨道精确维持控制方法可保障卫星长期运行轨道的严格回归特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01)
杨盛庆,杜耀珂,王文妍,吴敬玉[4](2017)在《严格回归轨道的管道导航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作为参考轨道的严格回归轨道与卫星在轨运行状态的相对运动关系,提出近地遥感卫星的管道导航方法。由于参考轨道的设计只考虑高精度的地球非球形摄动,与在轨卫星的动力学环境存在差别,这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切航向漂移。基于高精度的轨道动力学模型和位置确定方法,设计了卫星与参考轨道采样点的沿航向对齐算法,从而获取了卫星相对参考轨道采样点的相位时间偏差和卫星在参考轨道编队坐标系切航向平面内的相对运动轨迹,进而引入椭圆的"最小二乘适配法"获取相对运动轨迹的特征量。所研究的管道导航方法可应用于基于GNSS测量数据的卫星自主轨迹保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任俊亮,邢清华,李龙跃[5](2016)在《局部空域覆盖的回归轨道预警星座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轨预警卫星星座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局部空域覆盖的回归轨道预警星座设计方法。根据可能来袭弹道确定需覆盖的空域,利用目标与卫星的可见性条件,求出能有效覆盖的卫星位置集合,以时间覆盖缝隙最小化为目标建立星座的优化模型,并给出基于最优轨道的求解算法。实例分析发现,对实例中空域的无时缝覆盖只需要8颗卫星。(本文来源于《现代防御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何艳超,徐明,张润宁,李志武[6](2016)在《高精度重力场下回归轨道半解析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标称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精度重力场的半解析优化方法。建立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阶数为J_(15)的高精度重力场解析模型,并分离出引力摄动的长期项和长周期项。构建回归轨道从半长轴到平交点周期的对应关系,平交点周期变化随引力摄动阶数的提高而逐渐收敛。通过微分修正迭代算法所确定的半长轴相对于传统J_2摄动模型的半长轴确定值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考察摄动短周期项影响下的密切交点周期,结果表明其受初始位置(平近点角)影响较大,变化范围为0.015 s,并由此给出精确回归轨道优化设计的基准:不同的初始位置上满足星下点轨迹严格回归的半长轴期望值。(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盛庆,杜耀珂,陈筠力[7](2016)在《基于迭代修正方法的严格回归轨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轨道根数和星下点经度/纬度的关系,推导了一组轨道根数的修正公式。基于高精度轨道动力学模型和升交点位置确定方法,构造了关于轨道半长轴和轨道倾角的迭代修正方法。针对偏心率矢量的动力学系统所具有的极限环特性,构造了平均法求其解析近似,从而实现冻结轨道特性对偏心率和近地点幅角的迭代修正。结合迭代修正,得到一组严格回归的轨道根数。该轨道能够重访空间目标点,具有较高的回归精度。(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温生林,闫野,张华[8](2015)在《低轨回归轨道卫星轨迹漂移特性分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轨回归轨道卫星,建立了星下点轨迹漂移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星下点轨迹保持控制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回归轨道星下点轨迹的约束条件,给出了星下点轨迹漂移与卫星轨道根数偏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星下点轨迹保持控制问题转化为基于平均轨道根数的相对轨道控制问题,其中参考卫星是虚拟的,仅受到地球引力影响,利用高斯摄动方程建立了包含J2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的相对运动方程,基于Lyapunov理论设计了星下点轨迹保持的相对平均轨道根数反馈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星下点轨迹控制律能有效地实现星下点轨迹保持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汤敏兰,刘赟[9](2013)在《离轨段回归轨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离轨段轨道设计中飞行器需周期性满足离轨点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一定回归周期的回归轨道设计方法。与以往的给定星下点轨迹和回归周期来求解回归轨道的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的设计方法不同的是,该回归轨道设计可以在不改变原有轨道倾角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的轨道高度内寻找满足回归周期要求的回归轨道;并且能保证设计的回归轨道星下点轨迹经过离轨点星下点。通过分析半长轴在回归轨道设计中的影响,得到了求解回归周期和推算升交点赤经的方法。最后针对离轨实例进行MATLAB仿真,同时对比卫星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2013年06期)
曲宏松,张叶,金光[10](2008)在《基于Q值选取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设计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同步回归轨道既可以满足光照条件的要求,又可以满足时间分辨力的要求,是对地观测航天器首选轨道之一。Q值是将太阳同步轨道和回归轨道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太阳同步回归轨道设计时最先考虑的参数。通过对太阳同步轨道和回归轨道特性的分析,可以建立Q值与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作为太阳同步回归轨道设计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轨道回归特性的分析,引入了设计太阳同步回归轨道Q值的方法。结合某航天任务的具体指标,利用Q值选取算法,在500~510 km轨道高度范围内选取了一条轨道高度为502.59 km的轨道。该轨道的回归周期为21 d,平均重访周期为5 d,是500~510 km轨道高度范围内重访特性最优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基于Q值选取的轨道设计算法从理论上找到了太阳同步轨道设计中的关键,为复杂的轨道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可靠而易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08年09期)
回归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由平时轨道快速、精确机动至严格回归轨道是实现特定区域周期性重访的必要前提。为提高区域重访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了一种严格回归轨道自动生成算法。首先根据重访区域的交点周期及重访周期要求,利用解析法快速生成初始严格回归轨道;然后基于太阳同步轨道特性并利用数值法进行多次寻优生成严格回归轨道,针对轨控时间、燃料消耗、偏心率等约束条件,给出了多脉冲轨控策略的具体实现;最后构建了轨道衰减的解析表达式,推导出严格回归轨道的控制窗口。结果表明:在国内可见弧度实施5天共5次轨道控制,卫星由太阳同步轨道机动至1天15圈的日回归轨道,区域重访周期约23h 59m 50s,燃料消耗59.9kg;在轨迹漂移量为5km的要求下,在标称轨道半长轴的基础上增加110.778m,轨迹网保持周期由15天延长至一个月以上,满足严格回归轨道重访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归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1].杜耀珂,杨盛庆,完备,王文妍,陈筠力.近地卫星严格回归轨道保持控制[J].航空学报.2018
[2].张冲难,卞燕山,王西京,田斌,黄晓峰.严格回归轨道自动生成算法及实现[J].推进技术.2018
[3].蒲明珺.高精度回归轨道设计与精确维持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4].杨盛庆,杜耀珂,王文妍,吴敬玉.严格回归轨道的管道导航方法研究[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
[5].任俊亮,邢清华,李龙跃.局部空域覆盖的回归轨道预警星座设计方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6
[6].何艳超,徐明,张润宁,李志武.高精度重力场下回归轨道半解析优化设计[J].宇航学报.2016
[7].杨盛庆,杜耀珂,陈筠力.基于迭代修正方法的严格回归轨道设计[J].宇航学报.2016
[8].温生林,闫野,张华.低轨回归轨道卫星轨迹漂移特性分析与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
[9].汤敏兰,刘赟.离轨段回归轨道设计[J].航天控制.2013
[10].曲宏松,张叶,金光.基于Q值选取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设计算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