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药性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药性,杀虫剂,抗性,晚疫病,家蝇,靶标,蚜虫。
抗药性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龚培盼,李新安,王超,张云慧,李祥瑞[1](2019)在《2018—2019年麦无网长管蚜抗药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田间麦无网长管蚜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现状,制定麦无网长管蚜有效防治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8—2019年采用浸渍法监测了青海贵德、陕西杨凌、山西临汾、宁夏石嘴山、贵州贵阳、河北廊坊、内蒙古巴彦淖尔和新疆喀什以及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区麦无网长管蚜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阿维菌素、毒死蜱和氧乐果等杀虫剂的敏感性。2018年吡虫啉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在9.51~56.63mg/L,最高为宁夏石嘴山种群;噻虫嗪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16.74~572.29mg/L,最高为宁夏石嘴山种群;高效氯氰菊酯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1.45~63.14mg/L,最高为宁夏石嘴山种群;阿维菌素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5.32~36.19mg/L,最高为青海贵德种群;氧乐果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19.90~348.86mg/L,最高为山西临汾种群。2019年新增贵州贵阳、河北廊坊监测点以及氟啶虫胺腈、联苯菊酯和毒死蜱3种杀虫剂,监测结果表明山西临汾麦无网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抗性明显升高LC_(50)由43.05mg/L增加至225.16mg/L;噻虫嗪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6.89~199.72mg/L,最高仍为宁夏石嘴山种群但抗性有所下降;高效氯氰菊酯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0.71~50.31mg/L,最高为新疆喀什种群;阿维菌素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1.42~10.20mg/L;氧乐果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18.63~10.20mg/L;氟啶虫胺腈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1.21~124.34mg/L;联苯菊酯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3.00~16.93mg/L;毒死蜱对各麦蚜种群的LC_(50)为0.66~3.34mg/L;此外,贵州贵阳麦无网长管蚜种群对所监测药剂抗性水平均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低抗性。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宁夏石嘴山麦无网长管蚜的防治;噻虫嗪不适合用于宁夏石嘴山、陕西杨凌和新疆喀什地区麦无网长管蚜的防治;吡虫啉、噻虫嗪和氟啶虫胺腈在山西临汾麦无网长管蚜的防治中具有潜在的抗性风险;氧乐果对大部分地区麦无网长管蚜LC_(50)均较高,不建议使用氧乐果防治该虫。阿维菌素和联苯菊酯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麦无网长管蚜的防治中轮换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侯春霞,王勤,何国桓[2](2019)在《茂名市中心城区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茂名市中心城区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情况,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心城区东、南、西、北、中方位外环境采集试虫,在实验室繁殖1~3代,按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GB/T 26347-2010)生物测定法对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进行测定。结果白纹伊蚊幼虫对右旋苯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Es-生物烯丙菊酯、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倍硫磷、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19、4.04、1.09、2.05、1.3、0.9,成蚊接触0.2%杀螟硫磷、0.1%溴氰菊酯药膜1 h后,24 h死亡率分别为94.12%、85.45%,可能产生了抗药性。结论白纹伊蚊对右旋苯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杀螟硫磷、溴氰菊酯已产生抗药性,需密切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5期)
徐丹丹[3](2019)在《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及靶标基因突变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螨,其寄主范围广泛,可以危害至少1100种作物,常见的寄主植物包括蔬菜、果树、花卉、棉花、玉米等。二斑叶螨常以成螨和幼若螨群集在植物叶背进行为害,通过口针穿破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来刺吸植物汁液,最终致使植物叶片干枯、脱落,从而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化学药剂是目前防控二斑叶螨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生产上常存在施药随意、不科学不合理的选择施药、或单一使用某类化学药剂等问题,由此导致二斑叶螨对多种化学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靶标抗性是叶螨抗药性最重要的抗性机制之一,近年来已有研究报道叶螨抗性靶标基因的点突变可导致叶螨产生抗药性。在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优化的琼脂浸叶法监测了我国二斑叶螨不同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杀螨剂的抗性水平,明确了不同地区田间二斑叶螨的抗药性现状;针对二斑叶螨的阿维菌素抗性田间种群,建立了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相关的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简称CAPS)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简称LAMP)快速检测技术,实现了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早期预警;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二斑叶螨田间种群不同抗性靶标基因的点突变及其频率进行普查和检测,揭示了我国二斑叶螨对不同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的分子基础。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的琼脂浸叶法对7个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开展12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相比,所有检测种群均对阿维菌素表现为高或极高水平抗性(最高可达1809.51倍);对传统杀虫剂中的哒螨灵、联苯菊酯和丙溴磷叁种药剂的抗性倍数很低,但其LC_(50)值很高(最高的达2783.89mg/L),说明这叁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低;对新型杀螨剂中的乙唑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均表现为敏感度下降或敏感水平(RF<5倍);除个别地区种群外,大部分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丁氟螨酯、腈吡螨酯和联苯肼酯等药剂表现为低等或中等水平抗性(5-40倍)。2.克隆二斑叶螨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GluCl3基因,比较分析抗性和敏感种群中GluCl3序列的差异,确认了我国二斑叶螨田间种群中存在该基因326位置处甘氨酸到谷氨酸的突变(G326E)。基于该点突变,建立了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的CAPS和LAMP快速分子检测技术。CAPS检测技术中,将PCR产物用Hinf I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通过酶切后的条带个数直接判断所检测个体的基因型;LAMP检测技术中,可根据反应产物呈现的颜色来判定测试个体是否产生了明显抗性。3.基于二斑叶螨的抗性机制研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对7个田间二斑叶螨种群的13个抗药性靶标基因的点突变进行了频率检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中并未检测到阿维菌素靶标基因GluCl相关的G314D或G326E点突变,7个田间种群中这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8.33%-63.64%和0%-95%;对于有机磷类杀虫剂靶标基因Ace相关的G119S和A201S两个突变,敏感种群中存在50%的G119S突变频率,而7个田间种群中这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33.33%-56.67%和5.00%-43.33%;对于菊酯类杀虫剂相关的靶标基因VGSC的L1024V、A1215D和F1538I叁个突变位点,所有种群中均未检测到L1024V突变,而敏感种群中A1215D和F1538I两突变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5%和81.67%,田间种群两位点的突变频率达70%以上。另外,所有测试的二斑叶螨种群,与联苯肼酯抗性相关的Cytb基因未发生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袁江江[4](2019)在《西花蓟马抗药性监测及SgAbd-1-like基因的克隆和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自2003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在北京、云南、山东、新疆、浙江、贵州、江苏、吉林、宁夏、西藏等多个地区广泛分布,成为我国园艺作物上最具威胁的害虫之一。由于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加之西花蓟马具有世代周期短、繁殖力强及孤雌生殖等特点,导致西花蓟马的抗药性发展迅速,急需制订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抗药性监测和抗药性机理研究是抗性治理的基础和依据,本研究对西花蓟马田间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调查了拉萨地区西花蓟马的发生规律并建立了种群生命表;以多杀菌素敏感(Ivf03)和抗性(NIL-R)近等基因系西花蓟马种群为研究材料,对转录组数据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内表皮糖蛋白基因(endocuticle structural glycoprotein,缩写为SgAbd-1-like)进行了克隆和定量分析;建立了西花蓟马的RNA干扰体系,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1.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对不同药剂的抗性监测从云南嵩明、元谋和上蒜、北京昌平、顺义和海淀、辽宁台安地区采集田间西花蓟马种群,测定了其对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溴虫腈、阿维菌素、噻虫嗪和甲维盐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上述7个地区的西花蓟马均对多杀菌素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北京昌平、顺义和辽宁台安地区的抗性水平高达近十万倍,建议停止使用。各地区种群对阿维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较为敏感,推荐使用。辽宁台安和北京海淀地区种群分别对溴虫腈和甲维盐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建议在这两个地区减少使用这两种药剂。2.西藏拉萨西花蓟马田间种群生命表及发生规律调查通过建立西藏拉萨地区西花蓟马种群的两性生命表,并采用黄板诱集成虫的方法调查了日光温室番茄上西花蓟马的周年发生动态。结果发现,该种群西花蓟马成虫前期总发育历期为12.54 d,2龄若虫发育历期为5.62 d,占成虫前期发育历期的44.8%,卵能存活到成虫阶段的概率为0.598。雌虫的平均寿命为15.18 d,雄虫为9.64 d。该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和净增殖率(R_0)分别为0.153/d和22.817。在拉萨日光温室番茄上能够周年发生,种群增长呈“单峰”型,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生盛期。3.SgAbd-1-like基因克隆及定量分析西花蓟马SgAbd-1-like基因全长为1016 bp,开放阅读框为723 bp,5’UTR和3’UTR分别为89 bp,207 bp,编码240个氨基酸,无信号肽。预测的等电点(pI)为5.95,为偏酸性蛋白,分子量(Mw)为26.681 KDa,且无跨膜结构。与大部分其他物种的SgAbd-1-like基因一样,西花蓟马的SgAbd-1-like基因含有1个保守区域:几丁质结合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4,Cht BD4)(148-202),属于CPR家族RR-1亚类。荧光定量分析发现,与Ivf03种群相比,该基因在NIL-R种群中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但无显着差异;同一种群不同龄期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在一龄若虫期表达量最低,并随着龄期的发育,表达量不断升高且在成虫期的表达量达到最高。4.西花蓟马RNA干扰体系的建立将体外合成的dsRNA与10%花粉溶液混合,通过饲喂的方法将dsRNA导入到西花蓟马体内,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不同干扰时间后西花蓟马体内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取食含dsEGFP或仅为花粉溶液(CK)的饲喂液后在不同时间段内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着,但在12 h-24 h内取食含目的基因ds-RNA的饲喂液后目的基因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并在干扰24h后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低,干扰效率可以达到60%以上。(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帅[5](2019)在《2018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组织国内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对16种农业重大有害生物进行了抗药性监测,测定了田间常用的38个农药品种,评估了目前我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的抗药水平,并结合抗性现状,提出用药品种选择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6](2019)在《强化抗药性监测治理 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提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20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会议。会议总结交流第五届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5年来的工作成果,组建了第六届专家组,研究部署今后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工作。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第六届专家组组长魏启文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药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孙星星,王凯,李红阳,杨智青,高波[7](2018)在《沼液对大麦蚜虫防治效果以及大麦蚜虫抗药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沼液施用对大麦上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大麦蚜虫对常规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田间防治大麦蚜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灌施的方法将沼液应用于大麦田中测定对大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大麦蚜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沼液在低用量的情况下,随着施用量(N1~N4处理)的增加,小区内蚜虫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与不施任何氮肥处理(CK)相比,N1、N2、N3处理区大麦蚜虫数量显着减少;在所有的处理中,仅施用氮肥(尿素)处理区(CF)的蚜虫数量最多,说明施用沼液能够显着抑制大麦蚜虫的基数。麦长管蚜(大麦为寄主)对于6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氧乐果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5. 9倍),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抗性(8. 5和6. 0倍),对乙基多杀菌素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 8倍),对于氟啶虫胺腈和啶虫咪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沼液与吡虫啉混用后对蚜虫的毒力显着性提高,增效比达到4. 6倍;氧乐果与沼液混合使用也产生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比达到2. 3倍;沼液与乙基多杀菌素、氟啶虫胺腈混用后增效比分别为1. 5和1. 6倍;与啶虫脒混用未发现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麦长管蚜对多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沼液的合理使用以及与杀虫剂的混用能够有效控制大麦蚜虫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杨和仙,李加全,赵永,李艳萍,孙桂娟[8](2019)在《云南省保山市家蝇抗药性监测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保山市家蝇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为保山市蝇类控制中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点滴法测定家蝇对常用杀虫剂抗性情况。结果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DDT LD50分别为0.2869、0.0 824、0.3 054、0.5 927μg/虫,仲丁威、残杀威均> 5%。结论对保山市家蝇抗药性初步研究显示,保山市家蝇对5种杀虫剂均产生了抗性,除敌敌畏高抗外,对其余5种杀虫剂均为最高抗,需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9年01期)
钟积成,杨闳智,刘坚基,张健波,朱礼平[9](2018)在《2017年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的现状,为指导现场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5—10月采集大鹏新区5个点的野外白纹伊蚊幼虫,经实验室混合饲养F1代,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对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残杀威和DDVP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倍数(R/S)分别为11. 33、6. 39、6. 83、3. 48、2. 47、2. 22倍。结论白纹伊蚊对6种杀虫剂产生的抗性除了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中抗外,其余均处于低抗和敏感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8年06期)
李成斌,张红霞,李岩,沙海天,田荟遥[10](2018)在《2015—2017年北方5省(区)致病疫霉抗药性监测及与嘧菌酯交互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2015—2017年采自北方5省(区)马铃薯主产区的致病疫霉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的频率及分布,探索甲霜灵与嘧菌酯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使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检测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高抗甲霜灵菌株培养在不同浓度嘧菌酯的含药平板上,通过EC50值评价其交互抗性。结果显示,2015—2017年采自北方5省(区)的致病疫霉菌株以中抗类型为主,3年分别为75.3%,73.3%和72.0%;高抗菌株在5省(区)均有分布,且出现频率由2015年的12.7%上升到2017年的19.5%,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辽宁省,增长了15.30%。高抗甲霜灵的致病疫霉菌株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0106~0.2317μg/mL之间。这表明虽然北方5省(区)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以中抗菌株为主,但高抗菌株均有分布,且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嘧菌酯与甲霜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与甲霜灵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抗药性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茂名市中心城区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情况,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心城区东、南、西、北、中方位外环境采集试虫,在实验室繁殖1~3代,按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GB/T 26347-2010)生物测定法对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进行测定。结果白纹伊蚊幼虫对右旋苯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Es-生物烯丙菊酯、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倍硫磷、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19、4.04、1.09、2.05、1.3、0.9,成蚊接触0.2%杀螟硫磷、0.1%溴氰菊酯药膜1 h后,24 h死亡率分别为94.12%、85.45%,可能产生了抗药性。结论白纹伊蚊对右旋苯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杀螟硫磷、溴氰菊酯已产生抗药性,需密切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药性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龚培盼,李新安,王超,张云慧,李祥瑞.2018—2019年麦无网长管蚜抗药性监测[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侯春霞,王勤,何国桓.茂名市中心城区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3].徐丹丹.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及靶标基因突变频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袁江江.西花蓟马抗药性监测及SgAbd-1-like基因的克隆和定量分析[D].长江大学.2019
[5].张帅.2018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19
[6]..强化抗药性监测治理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提质[J].山东农药信息.2019
[7].孙星星,王凯,李红阳,杨智青,高波.沼液对大麦蚜虫防治效果以及大麦蚜虫抗药性监测[J].西南农业学报.2018
[8].杨和仙,李加全,赵永,李艳萍,孙桂娟.云南省保山市家蝇抗药性监测初步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9
[9].钟积成,杨闳智,刘坚基,张健波,朱礼平.2017年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
[10].李成斌,张红霞,李岩,沙海天,田荟遥.2015—2017年北方5省(区)致病疫霉抗药性监测及与嘧菌酯交互抗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