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超对称模型论文_都小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小超对称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对称,模型,暗物质,最小,粒子,标准,对称性。

最小超对称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都小康[1](2018)在《由广义反常传递的一种特殊偏转机制导出的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模型是将电弱理论与量子色动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模型,是描述自然界中叁种作用力(电磁、弱以及强相互作用力,引力除外)的理论框架。过去几十年对标准模型进行了许多精确测量,几乎都证实了标准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电弱相互作用以及强相互作用。该模型最后一个未被发现的粒子——Higgs在2012年7月在欧洲核子中心宣布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the CERN 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上发现,至此,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可以算是非常完善了。虽然标准模型已经很完善,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在标准模型中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比如:在标准模型中,电弱与强相互作用的规范耦合不能统一;标准模型要给出125GeV Higgs需要极其不自然的精细调节;标准模型不能提供暗物质的候选者;还有中微子质量问题以及μ子反常磁矩问题等等。为了解决标准模型遇到的这些问题,物理学家们对标准模型进行了许多扩充,其中最流行的是对标准模型的超对称扩充,比较简单的超对称模型是在对标准模型的对称群进行最小超对称扩充得到的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MSSM),以及为了解决MSSM中遇到的所谓“μ问题”而增加了一个额外单态场得到的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NMSSM),等等。这些模型为标准模型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对由广义反常传递的一种特殊偏转机制得到的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研究。在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超势的卡勒势中加入新的全纯项,引入新的媒介场与物质场相互作用,偏转反常传递的轨迹,得到正的标量轻子质量。在本方案中,能够更容易地给出电弱对称性破缺,得到软超对称破缺谱,给出125GeV的Higgs粒子,以及就μ子反常磁矩给出NMSSM的贡献,而且提供了能满足直接与间接探测的暗物质候选者。(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巩雪[2](2018)在《Higgs对在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希格斯(Higgs)物理是当今高能物理的热门研究课题,这是因为Higgs粒子在物质质量来源的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建立和运行,ATLAS和CMS合作组在2012年7月宣布发现一个质量为125 GeV的标量玻色子,随后在2013年确定该粒子是Higgs粒子。Higgs粒子的发现不代表对于该粒子性质的研究也到此为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该粒子就是标准模型(SM)中的Higgs粒子。因此,我们期待着关于Higgs粒子性质的神秘面纱逐步被世人揭开。粒子物理中,标准模型是较成功的理论模型,并在几十年的岁月里被实验结果所验证。标准模型优点之一是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很好的统一起来。但是,标准模型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精细调节问题等。物理学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模型。在这些新物理模型中,超对称模型(SUSY)是人们广泛研究的模型之一。其中最小超对称模型(MSSM)是对标准模型的最经济扩充。近几年LHC出现异常的Z事例超出等现象,以及解决最小超对称模型中的μ参数问题,人们提出了次最小超对称模型(NMSSM)。相比于MSSM,NMSSM新引入了一个单态场S,从而使得类标准模型Higgs粒子(SM-like Higgs)质量在树图水平上有很大的抬高。因此,在解释Higgs粒子质量方面,NMSSM显得更加地自然。本文主要是在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下,在大型对撞机LHC的质心能为14 TeV的运行环境背景下,对Higgs对的产生和衰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标准模型中产生Higgs对主要贡献来自单圈图,在NMSSM中也同样来自于单圈图。我们假定NMSSM中次轻的CP-even Higgs玻色粒子(h_2)作为SM-like Higgs(h)。考虑LHC的运行环境及各种方面的实验限制约束,同时也要求精细调节的物理量△z小于50,分别对过程pp→h_1h_1,h2_h_2,h_1h_2的截面和最终衰变态进行分析。其中Higgs对中最终衰变一个为b(?),另外一个为γγ或者τ~+τ~-。通过计算分析,我们发现当h1质量低于125 GeV,此时以单态场存在为主。在mh1(?)62GeV时,pp →h_1h_1的截面相对较大,最大可达到5400fb,且h_1h_1→ b(?)τ~+τ~-过程中,其存活参数点也是严重抬高的,最大可达到1500fb,这是由于pp→h_1h_1的过程中h_1→τ~+τ~-和h_1→b(?)衰变分支比增大的原因,对于未来对撞机量度在300-3000fb~(-1)的情况下,过程h_1h_1→b(?)τ~+τ~-是很可能被探测到的;mh1(?)62GeV时,截面比是被压低的。对于最终衰变过程h_2h_2→b(?)γγ和h_2h_2 → b(?)τ~+τ~-两个过程,最终衰变的截面最大值大约为0.043fb和1.3fb。(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连经伟[3](2018)在《次最小超对称模型解释伽马射线超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至今日,无数的物理实验数据都向我们表明了一个事实:标准模型在人类社会所有科学领域中是最为精确的理论。而2012年,在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发现了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玻色子,再一次展现出标准模型理论的威力。可是,标准模型依然存在着很多其它问题,例如:规范等级问题、重子数不守恒问题、中微子质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标准模型不是最终的完美理论,需要新物理理论的扩充和取代。暗物质的存在由多种宇宙学和天体物理的观测所保证,比如引力透镜和子弹星系团等,然而暗物质的具体粒子物理细节仍然未被知晓,这为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提供了入口。暗物质间接探测中的GCE是指,根据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上搭载的大区域望远镜(Fermi-LAT)所给出的数据,银河系中心伽马射线在几个GeV能量上的超出(GCE)得到多个实验组的确认。但不同视角下的观点也被接连提出,都为提供银心超出的伽马射线源做出各自的解释。尽管脉冲星可以解释GCE,但同时暗物质也可以。与此相关的一些模型研究表明,银心伽马射线的超出呈现出以银心为中心的球型结构,并且伽马光谱有着和暗物质湮灭相一致的特点。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就是,以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的WIMP粒子湮灭末态产生光子为基础解释银河系伽马射线超出,并结合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来说明次最小模型与当前暗物质探测实验的拟合情况。WIMP粒子因为其参与弱相互作用,并与核子碰撞,核子获得的反冲可以被探测到,这是暗物质直接探测的主要原理。位于意大利的DAMA实验和XenonlT实验、美国南达科他州的LUX实验以及中国锦屏的PandaX实验,都是以液态氙(Xenon)为探测器主体在地下进行暗物质直接探测的实验。其中XenonlT和PandaX对WIMP-核子散射实验分别针对不同方面给出了最强的限制。最具吸引力的WIMP之一是超对称中的最轻的中性超粒子,同时也是最轻的超对称粒子(LSP)。超对称(supersymmetry,SUSY)模型是新物理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模型之一,其形式简洁优美,不仅能很好的将已经完善的标准模型自然地纳入其框架之内,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标准模型中棘手的问题,这是它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新物理模型中长盛不衰,备受理论物理学家和唯象学家推崇并且一直处在研究前沿热点的原因。超对称是费米自由度和玻色自由度之间的对称性,最简单的超代数是在庞加莱代数的基础上扩展两个超对称变换生成元得到的,超代数的不可约表示的基对应一个手征超多重态,其中的玻色自由度和费米自由度相等,标准模型粒子的质量与它的超伴子的质量相同。在超对称框架下的大量新物理模型中,最小超对称模型(MSSM)是最为简单的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最小超对称模型超势各项的R宇称是守恒的,这保证了理论能够给出实验上测得的足够长的质子寿命。超对称在当前能标下存在软破缺,软破缺部分的拉氏量给出了超对称粒子的质量项。电弱对称性破缺后,规范超伴子和希格斯超伴子会混合成中性超粒子和荷电超粒子质量本征态;第叁代标量费米子的手征混合最强。然而随着一系列实验更新出惊人的发现,最小超对称被证明不再是一个好的超出标准模型的模型。次最小超对称模型(NMSSM)中质量最轻的中性超粒子(?)(neutralino)是最引人注目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WIMP)暗物质粒子之一。我们将最轻的以siglino为主的中性超粒子作为暗物质候选者,并实施复杂的扫描来探索这样的中性超粒子是否能解释银河系中心伽马射线超出(GCE)。通过分析既与GCE符合较好同时也满足大量实验限制的样本,我们发现以下叁个主要结论:首先,较大的暗物质湮灭截面<σv>0可以与GCE拟合得更好;其次,singlino为主的中性超粒子对(?)(?)主要以A_1作为中间传播子通过S道湮灭到b(?);最后,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对WIMP-核子散射截面的限制几乎排除了所有满足GCE的次最小超对称模型样本。(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惠文[4](2017)在《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偏转Mirage传递机制实现及相关唯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SM)能将自然界中的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在过去几十年里,大量的精确实验成功地验证了标准模型理论。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125GeV的Higgs玻色子,标准模型关于粒子的最后一个预言也得到了证实。毫无疑问,标准模型理论是粒子物理学中最完美的理论之一。然而标准模型并不是一个终极理论,粒子物理中仍有许多问题不能在标准模型理论的框架中得到解决。例如,标准模型在Higgs质量的精细调节方面有着比较大的问题;标准模型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微子会有质量;另外,标准模型也不能提供暗物质候选者。标准模型可以看做是一种成功的低能有效理论,而在更高的能标处可能有新物理存在。低能超对称标准模型是标准模型的超对称扩充,它可以很好的解释标准模型(SM)的规范等级问题,能成功实现叁种规范耦合的大统一,并且提供合适的暗物质候选者,解释宇宙中的重子不对称,所以许多物理学家认为它是TeV标度新物理的最好的候选者之一。但是新超对称粒子信号的匮乏似乎表明低能超对称理论和LHC实验不融洽,而且LHC数据已经对某些简单的超对称理论模型(如CMSSM等)有较严格的限制。本文主要是在广义Mirage传递机制中实现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NMSSM),并研究其唯象。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常传递需要一个额外的机制来处理-??B问题。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NMSSM)的工作框架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B问题。此外,NMSSM通过添加额外的树图贡献,能够更容易的解释125GeV的Higgs粒子质量。我们通过一种广义的混合modulus-anomaly传递机制,生成这样的次最小超对称(NMSSM)软破缺谱结构。(2)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详细讨论了在偏转的反常传递机制中引入媒介场-物质场相互作用时的超对称软破缺谱结构和低能唯象。我们发现在偏转的Mirage传递机制中引入媒介场,能对超对称软破缺谱有额外贡献。论文发现引入媒介场可能会给出混合gauge-modulus干涉项的贡献。通过在Mirage传递机制中引入媒介场,能更自由地选择物质场的模权。(3)论文讨论了广义的mirage传递中软破缺质量、叁线性耦合项等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引入适当的媒介场及其相互作用形式,给出NMSSM的软破缺参数;文章也讨论了暗物质限制、muon的反常磁矩、理论的BG精细调节程度。文章也给出了相关数值分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文龙[5](2017)在《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最轻CP-even希格斯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科学。2012年7月,“上帝粒子”Higgs玻色子的发现完善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标准模型在描述除了引力外的叁种相互作用情况下夸克与轻子的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着实验的开展,标准模型出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如:标准模型不包括引力的问题、弱电破缺问题、中微子质量问题、Higgs质量问题以及力的统一问题等等。为了解决Higgs质量问题,人们引入了一种新的对称性——超对称(supersymmetry),建立了费米子和玻色子之间的对称性,对标准模型中的粒子都引入其超伙伴粒子(superpartner particles)。超对称的引入可以在任意阶上将fermions圈与boson圈的贡献抵消。近两年来,随着暗物质探测实验Fermi-LAT发现银心宇宙线超出以及在LHC发现Z事例超出的异常现象。最小超对称模型已经很难去解释这些现象,而次最小超对称模型则可以用来解释这些实验。其是最小超对称模型最简单的扩展,相比于最小超对称模型,次最小超对称模型(NMSSM),加入了一个单态场。单态场的引入使Higgs的质量在树图水平有一个极大的抬高,这样就不需要有很大的圈图修正来抬高Higgs质量。因此相比于最小超对称模型,NMSSM在解释125GeV Higgs数据方面显得更加的自然。次最小超对称模型预言存在叁个CP-even Higgs粒子,两个CP-odd Higgs粒子和一对荷电Higgs粒子,Higgs粒子谱丰富,因此在未来Higgs工厂ILC上精确研究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Higgs粒子性质将尤为重要,研究为精确检验Higgs粒子性质以及次最小超对称模型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中,我们研究了自然的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最轻CP-even希格斯在ILC的产生,考虑到多方面的实验约束,并要求两个衡量精细调节的量△z和△h小于50的情况下,我们扫描次最小超对称模型的参数空间。假定次轻的CP-even希格斯作为类标准模型希格斯,在存活的参数空间中研究在未来线性对撞机(ILC)上最轻的CP-even希格斯粒子、(h1)的联合产生过程e+e-→Zh1。我们计算了ILC上质心能量为250 GeV时e+e-→Zh1过程的散射截面,并且讨论了h1的衰变模式。我们发现:e+e-→Zh1过程的散射截面最大可以达到84fb。散射截面随着h1质量的增加而变大,并且它主要是取决于h1希格斯的二重态成分。对于大多数的存活事例来说,h1主要衰变为b(?) 。但是对于某一确定范围的存活事例来看,h1→γγ过程的分支比率可以最大达到2%,这也是次最小超对称模型和最小超对称模型的不同点。(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尤琳琳[6](2014)在《带有右手中微子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希格斯质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模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型,预言了的粒子,都被实验一一发现,特别是在2012年被发现的质量为125GeV的希格斯粒子。然而标准模型也有其不尽人意的缺点,如等级问题、中微子质量问题、暗物质问题、输入参数太多等。超对称理论不仅对等级结构问题给出了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暗物质的候选者并且实现规范耦合的统一。在超对称的众多模型中,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已被广泛研究,然而最小超对称模型在解释实验发现的质量为125GeV希格斯粒子时存在小等级问题;此外,最小超对称模型还有u问题,于是物理学家提出了在最小超对称模型中引入一个额外的规范单态S来构成了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但是上述模型都没有解决中微子的质量问题。本文中我们在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引入右手中微子N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研究右手中微子N及其伴子的引入对希格斯质量的影响。由于我们假定有Z3对称性,S获得真空期望值,在右手中微子的超场中,通过SNN耦合,可使右手中微子N在TeV能标下获得质量。因此,通过SNN和SHu Hd耦合,可使由Hu, Hd和S的混合而成的类似标准模型的希格斯粒子自然地与右手中微子耦合,从而使得右手中微子对希格斯粒子质量有很大的修正贡献。在具体计算中微子及其伴子对希格斯粒子质量的一圈图的修正过程中,我们选择混合型的重整化方案:一部分参数是在壳重整化的,另一部分是DR重整化,得到不同参数的有限项部分。我们发现在不同参数在空间允许的范围内,质量为125GeV的希格斯粒子质量可以在此模型中得到更自然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苌雪[7](2011)在《超对称化最小暗物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暗物质相关问题是当今粒子物理研究的热点。在本论文中,我回顾在硕士期间围绕超对称化最小暗物质模型(the Supersymmetric Minimal Dark Matter Model)展开的科研工作。论文主体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将介绍暗物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这包括早期的天文学观测的实验事实,宇宙学理论对暗物质研究的限制,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等等。第二部分将介绍最小暗物质模型(the Minimal Dark Matter Model),这包括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唯象研究。第叁部分介绍最小超对称暗物质模型,包括分量场超对称理论基础、最小超对称暗物质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唯象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1-05-01)

韩红梅[8](2008)在《最小左右对称模型中单个Z'玻色子的产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左右对称模型中的一般特征是左右手的费米子项通过一个新的中性规范玻色子Z′来联结.研究了在左右镜像模型和左右对称模型中新的规范玻色子Z′通过e~-γ凝聚的产生过程,并讨论了在TeV能级的直线对撞机上探测该新粒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该过程的产生截面范围为16.23fb~206.2fb,并且左右镜像模型中的产生截面大于左右对称模型中的产生截面.在未来的高能直线对撞机上该新粒子的信号可以通过其轻子衰变道Z′→l~+l~-来探测.(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凤英[9](2006)在《最小超对称模型与b→s稀有衰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MSSM)是最简单的也是唯象上最感兴趣的一种超对称理论。本文在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下计算了b→sγ辐射衰变过程和b→sl~+l~-半轻子衰变过程,并根据相关实验数据导出了对MSSM中质量插入参数的限制。我们还在MSSM中计算了B→Kπ,Kη~(('))等8个b→s的衰变道的衰变分支比。 在论文的前两章,我们首先对B物理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做了评述。然后对标准模型(SM)的发展,基本理论框架,目前存在的困难,以及最小超对称模型做了较为详细的评述,还讨论了最小超对称模型的质量插入近似(MIA)方法。在第叁章,我们对标准模型下的B介子衰变的有效哈密顿量,有效Wilson系数,重整化群演化等相关内容做了讨论,接下来整理并给出了在最小超对称模型下对Wilson系数的新物理贡献。 论文的工作部分包含第四、五两章。在第四章,作者分别在标准模型和最小超对称模型下计算了b→sγ和b→sl~+l~-两类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根据相关实验数据,得到了对部分质量插入参数(δ_(AB)~q)_(ij)的限制。在第五章,我们首先讨论了QCD因子化方法,最后分别在标准模型和最小超对称模型下计算了唯象上感兴趣的B→Kπ,Kη~(('))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和实验值作了比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根据关于b→sl~+l~-半轻子衰变分支比的最新实验数据,得到了对MSSM中的质量插入参数(δ_(AB)~q)_(ij)的较为严格的限制。原来被b→sγ数据允许的一部分参数空间,被b→sl~+l~-半轻子衰变实验数据所排除。 (2)我们还在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下,计算了对B→KπKη~(('))等8个非粲强子衰变道的新物理修正。从整体上来看,新物理修正改善了理论预言和实验数据之间的符合程度。 在本文的第六章,我们对全文做了总结,并对B介子物理的发展作了讨论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吴岳良[10](2005)在《最大对称化的最小统一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定:“构成物质的基本组元的所有独立自由度都应同等对待并由一个可能的最大对称性相联系”,我们得到了一个4维时空的统一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物质的基本组元为14维量子时空中旋量表示的Majorana费米子,其规范对称性是G4MD=SO(1,3)×SU(32)×U(1)A×SU(3)F。这一模型中除了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外,还包含了它们的镜像粒子,从而会导致新物理的出现。这使得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我们生活的时空是4维的?为什么现实世界中宇称是不守恒的?质子的稳定性如何?CP破坏的起源是什么?暗物质是什么?(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05年12期)

最小超对称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希格斯(Higgs)物理是当今高能物理的热门研究课题,这是因为Higgs粒子在物质质量来源的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建立和运行,ATLAS和CMS合作组在2012年7月宣布发现一个质量为125 GeV的标量玻色子,随后在2013年确定该粒子是Higgs粒子。Higgs粒子的发现不代表对于该粒子性质的研究也到此为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该粒子就是标准模型(SM)中的Higgs粒子。因此,我们期待着关于Higgs粒子性质的神秘面纱逐步被世人揭开。粒子物理中,标准模型是较成功的理论模型,并在几十年的岁月里被实验结果所验证。标准模型优点之一是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很好的统一起来。但是,标准模型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精细调节问题等。物理学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模型。在这些新物理模型中,超对称模型(SUSY)是人们广泛研究的模型之一。其中最小超对称模型(MSSM)是对标准模型的最经济扩充。近几年LHC出现异常的Z事例超出等现象,以及解决最小超对称模型中的μ参数问题,人们提出了次最小超对称模型(NMSSM)。相比于MSSM,NMSSM新引入了一个单态场S,从而使得类标准模型Higgs粒子(SM-like Higgs)质量在树图水平上有很大的抬高。因此,在解释Higgs粒子质量方面,NMSSM显得更加地自然。本文主要是在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下,在大型对撞机LHC的质心能为14 TeV的运行环境背景下,对Higgs对的产生和衰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标准模型中产生Higgs对主要贡献来自单圈图,在NMSSM中也同样来自于单圈图。我们假定NMSSM中次轻的CP-even Higgs玻色粒子(h_2)作为SM-like Higgs(h)。考虑LHC的运行环境及各种方面的实验限制约束,同时也要求精细调节的物理量△z小于50,分别对过程pp→h_1h_1,h2_h_2,h_1h_2的截面和最终衰变态进行分析。其中Higgs对中最终衰变一个为b(?),另外一个为γγ或者τ~+τ~-。通过计算分析,我们发现当h1质量低于125 GeV,此时以单态场存在为主。在mh1(?)62GeV时,pp →h_1h_1的截面相对较大,最大可达到5400fb,且h_1h_1→ b(?)τ~+τ~-过程中,其存活参数点也是严重抬高的,最大可达到1500fb,这是由于pp→h_1h_1的过程中h_1→τ~+τ~-和h_1→b(?)衰变分支比增大的原因,对于未来对撞机量度在300-3000fb~(-1)的情况下,过程h_1h_1→b(?)τ~+τ~-是很可能被探测到的;mh1(?)62GeV时,截面比是被压低的。对于最终衰变过程h_2h_2→b(?)γγ和h_2h_2 → b(?)τ~+τ~-两个过程,最终衰变的截面最大值大约为0.043fb和1.3f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小超对称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都小康.由广义反常传递的一种特殊偏转机制导出的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D].郑州大学.2018

[2].巩雪.Higgs对在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的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3].连经伟.次最小超对称模型解释伽马射线超出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4].惠文.次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偏转Mirage传递机制实现及相关唯象[D].郑州大学.2017

[5].王文龙.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最轻CP-even希格斯性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6].尤琳琳.带有右手中微子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希格斯质量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7].苌雪.超对称化最小暗物质模型[D].辽宁大学.2011

[8].韩红梅.最小左右对称模型中单个Z'玻色子的产生(英文)[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

[9].李凤英.最小超对称模型与b→s稀有衰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0].吴岳良.最大对称化的最小统一模型[J].科技导报.2005

论文知识图

次最小超对称模型中Higgs对产生...由LEP测得的规范耦合常数的值外推到...:LHC上LHT模型下pp→tc和pp→...可能的暗物质粒子候选者(包括WIMP类型...top夸克对产生截面随质心能量变化图一1:3数值和解析近似的dampnig因子,二...

标签:;  ;  ;  ;  ;  ;  ;  

最小超对称模型论文_都小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