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部分容积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容积,效应,正电子,算法,鉴定,卷积,法医学。
部分容积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冯叶霞[1](2017)在《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核医学显像图像质量和定量精确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探讨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分别对Jaszczak圆筒模型以及IEC体模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进行CT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以及叁维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3D-OSEM)图像重建。根据Jaszczak圆筒模型重建图像获得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的系统容积灵敏度(cpm/k Bq),计算IEC体模内不同大小热区的绝对放射性活度(k Bq/ml),并与真实活度值进行比较,验算其定量精确性。比较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不同大小热区定量精确性的差异,以及不同大小容积感兴趣区(VOI)、热区/本底比值(TBR)以及采集时间显像对定量精确性的影响。结果使用3D-OSEM重建算法、CT衰减校正、散射校正时,各球体的绝对放射性活度与真实活度值的差异与球体大小显着相关(r=-0.844,P<0.05),各球体平均定量误差随球体容积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不同VOI范围显着影响球体定量精确性。对于1.15~11.49 ml球体,其边缘的定量精确性明显低于中心,且各球体定量误差随VOI的减小而减小(r=0.999、0.992、0.994、0.767,P<0.05)。对于26.52 ml和0.52 ml球体,其定量误差与VOI大小无明显相关性(r=0.348、0.478,P>0.05)。不同TBR及采集时间显像中,高TBR显像各球体的平均定量误差(-44.19%)小于低TBR显像(-46.18%),20 s/帧采集显像(-44.33%)小于10 s/帧采集显像(-46.04%)。结论部分容积效应可显着影响SPECT/CT定量精确性,尤其对小病灶以及病灶的边缘部分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徐田田[2](2017)在《部分容积效应下的神经纤维方向估计模型与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扩散磁共振信号的脑白质纤维成像是目前重构活体大脑组织微观结构的唯一一种非入侵性的方法。在多种扩散磁共振方法中,高角度分辨率扩散成像(HARDI)技术不仅克服了扩散张量模型难以重构交叉纤维的缺点,而且需要较少的扩散采样数量,成为脑纤维成像研究的热点。其中球面反卷积模型作为目前最高效的HARDI成像方法之一,大大提高了纤维重构角度的精确性。然而由于采样体素具有相对较大的体积,在脑组织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部分容积效应,这将导致传统的纤维成像方法的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经典球面反卷积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脑纤维成像模型,同时解决了反卷积模型中球谐函数的高次谐波截断、最小二乘算法的不适定性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脑组织中的部分容积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响应核函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组织中的各向同性扩散信号和各向异性扩散信号得到了新的纤维方向分布函数,从而可以从扩散加权信号中分离出各向同性扩散信号,克服了组织中的部分容积效应,提供了更加精确的纤维方向的估计。(2)基于字典基函数表示纤维方向分布函数,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化各向同性信号强弱的指标。该指标基于多响应核函数模型,利用纤维方向分布函数的一部分分离出组织中的各向同性扩散信号。(3)提出一种求解多响应核函数球面反卷积模型的Richardson-Lucy(RL)算法。该算法利用额外的先验知识,在模型中增加了全变差正则化和稀疏正则化项解决了最小二乘算法的高度不适定性,保证了纤维方向的非负性。模拟数据和实际人脑数据的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纤维重构方向,显着提高了纤维角度分辨率,并且新的量化指标相比较FA,GFA等表现出更好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4-30)
陈光辉,李志辉,谢云铁[3](2016)在《部分容积效应误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法医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鉴定意见属于诉讼证据的一种。法医学鉴定意见的准确与否,不论对受害人还是嫌疑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鉴定过程应当科学严谨,鉴定意见必须准确可靠。在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案件中,应特别注意鉴定材料(主要是病历材料、CT、X线等影像资料)的审阅、甄别,对医学诊断意见给予必要的审核,以保证法医学鉴定意见的准确可靠。本文作者对部分容积效应误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供法医学工作者参考。(本文来源于《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九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8-17)
黄伟,陈光[4](2015)在《一种改善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图像中部分容积效应的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图像是一种新颖的无侵入式的功能性磁共振图像。这类图像可以直观测量患者大脑血流量,对揭示患者是否患有老年痴呆症及判断相应的病症程度十分有效。然而,动脉自旋标记图像本身的分辨率不高,再加上扫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号相叉污染和像素异质性等问题,使得部分容积效应在该类图像中普遍存在。部分容积效应会造成动脉自旋标记图像中信号还原失真,进而影响患者大脑血流量测量,对其病症判断带来不利影响。在文章中,一种基于单像素点信息的新颖算法被提出,改善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图像中的部分容积效应。大量的统计比较实验表明,该算法不仅能解决国际上现行的改善算法中不可避免的改善结果过度模糊、丢失大脑细节信息问题,还能对准确判断患者老年痴呆病症程度能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L.Minarikova,S.Gruber,W.Bogner,K.Pinker-Domenig,P.A.T.Baltzer[5](2015)在《基于Dixon成像的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案改进了对乳腺3D-MRSI检查获得的胆碱信号的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要开发出针对使用水/脂肪-Dixon MRI的信息获取的乳腺叁维MR波谱成像(3D-MRSI)中的胆碱(Cho)信号的部分容积校正(PV)方法。方法研究(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徐白萱,姚树林[6](2014)在《PET图像中球形病灶的部分容积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形成部分容积效应的理论,由计算机模拟球形病灶(直径2~30mm)位于各种背景(背景与病灶强度之比为0~0.7)中时,PET设备(分辨率3~15mm)的成像实验。计算模拟图像中病灶的像素最大值、平均值及半高宽,由此探讨球形病灶PET成像的部分容积效应与相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建立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对于任一分辨率和背景强度,图像上病灶信号强度的最大值及平均值随病灶直径的增大而呈S形增加;对于任一病灶直径和背景强度,病灶强度的最大值及平均值随分辨率的增大而呈倒S形减小;对于任一病灶直径和分辨率,病灶强度的最大值及平均值随背景强度线性增加,以背景为基点时,高出背景的病灶强度(最大值、平均值)与相应病灶真值之比不随背景强度变化;对任一病灶直径和分辨率,病灶半高宽不随背景强度变化;当病灶直径大于分辨率时,病灶半高宽与其真实直径很接近,但随分辨率变差,其接近程度也变差;当病灶直径小于分辨率时,病灶半高宽基本不再随直径变小而变小,而是基本等于空间分辨率,并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崔燕,李亚明[7](2013)在《PET成像中部分容积效应的成因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PVE)是影响医学影像设备图像分析的重要因素。PET成像系统有限的分辨率使PVE更加明显,造成大病灶图像边缘模糊,小病灶图像模糊暗淡;在定量分析上使标准化摄取值(SUV)降低,影响对病灶性质的判定及放化疗等治疗效果的评估。本文对PVE的成因、影响因素、实际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邢海群,朱朝晖,李从心[8](2011)在《基于CT的PET阳性结节灶的部分容积效应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PET/CT已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估,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PET图像中小病灶的SUV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影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和疗效的评估。本研究通过模型试验探讨PET图像中阳性结节病灶(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1-08-24)
彭莹莹[9](2011)在《医学图像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容积效应是各种医学影像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同一扫描层面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所测值是这些物质信号值的平均,不能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信号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核医学领域中较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技术。与其他成像设备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全身显像、安全性好等优势。由于PET显像理论和探测技术上的限制,PET成像的部分容积效应较CT、MRI等其他显像设备更为突出。病灶上的每一点都会经点扩展函数扩展成一个分布,使图像中不应有放射性物质的地方出现显像,而应显像的地方变弱。部分容积效应不仅使病灶放射性浓度降低,并且使病灶尺寸扩大、边界模糊从而影响临床诊断。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PET图像质量及定量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部分容积效应的校正问题是核医学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目前PET图像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法有:一是恢复系数校正法,该方法是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恢复系数等于观察图像上所测得浓度与真实放射性浓度的比值,但恢复系数的取值受病灶大小以及感兴趣区域大小的影响,在临床上很难界定病灶的真实大小,因此该方法难以应用于临床。二是合并示踪剂动力学模型的方法,将部分容积效应合并到示踪剂的动力学模型中,用生理参数对部分容积效应进行估计。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可以使用示踪剂动力学模型分析的情况,叁是基于MRI/CT等解剖成像的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MRI或CT图像确定病灶的解剖结构大小,结合PET提供的病灶的功能和代谢等分子信息,设计算法恢复真实的放射性浓度。该方法主要用于研究PET脑图像,且要求有高分辨率的CT或MRI解剖图像与PET图像进行精确配准。四是基于图像理论的方法,利用数学最优化理论估计真实放射性浓度的大小,该类方法需先建立模型,计算较复杂且耗时长。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对人体内部结构成像的技术,是利用人体中水分子的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与其他医学成像技术相比,具有无电离辐射损害、多序列多方向多参数成像、软组织结构显像清晰等优点,是医学临床和科研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伪影干扰着其成像质量。伪影包括金属伪影、化学位移伪影、运动伪影、截断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等等。其中,图像处理伪影中的部分容积效应伪影是本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伪影导致图像中出现了虚假信息,造成关键组织细节的模糊,影响MR成像质量,从而严重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对其进行校正是十分必要的。MRI图像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法主要有叁类:一是图像插值方法,包括经典的最近邻插值、双线性插值、双叁次插值及一些改进的插值方法。但该类方法仅利用灰度级信息,未对部分容积过程作假定,得到的结果往往较模糊。二是非线性扩散方法,一般先采用插值方法进行处理,再通过控制扩散过程达到平滑同质区域同时锐化边缘的效果。该类方法效果较好但有可能产生额外的图像伪影。叁是分类的方法,先建立图像直方图模型,采用像素间的空间信息来估计每个像素中的混合组织类型并对其进行分类。该类方法直方图建模的精确性对结果影响很大且需定义较多参数。各向异性扩散方法因其能同时平滑图像和保留边缘在图像处理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向异性逆扩散方法是在时间轴上逆向执行扩散方程,能实现在滤波的同时,增强图像边缘。逆扩散即灰度值从低灰度区域向高灰度区域扩散,使得高灰度区域更高、低灰度区域更低,达到锐化的作用。部分容积效应是使图像两种物质边界模糊的一种伪影,采用逆扩散方法的边缘增强特性可以得到解决。因此,从原理上逆扩散方法可以应用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去除。本文分别对PET图像和MRI图像的部分容积效应的成因及其校正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别提出了校正方法,并进行了推广应用。主要包括:研究了正电子图像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法,本文采用基于MRI解剖图像的方法,使用高分辨率的MRI解剖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结合PET提供病灶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设计算法恢复真实的放射性浓度达到校正效果。并对两组(年轻组和年老组)校正前、后PET图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前图像统计分析发现,相对年轻组,年老组脑血流在部分感兴趣区出现显着下降,而校正后图像统计分析未发现有显着下降,此结果表明脑血流量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符合当前共识。实验结果提示进行脑功能分析时,部分容积效应校正的必要性。研究了基于逆扩散的MRI图像部分容积效应的校正方法。从各向异性逆扩散方法可以同时达到平滑图像和增强边缘的作用出发,针对带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的MRI图像特点,研究一种基于逆扩散的后处理方法。该方法采用像素直接扩散方法,在二维图像上进行像素的扩散流动,设定流动限制代替扩散系数项控制图像不同区域的扩散速度,以保证结果的稳定性。避免了求解偏微分方程并克服逆扩散方程的不稳定性,实现了MRI图像部分容积效应的校正。同时针对MRI图像中的Gibbs环形伪影问题,应用上述逆扩散方法进行处理,有效去除了图像伪影并保留有价值的边缘细节,明显提高了图像质量。本文在逆扩散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后续分割的工作。针对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中因血管直径不同和造影剂厚度差异造成血管灰度分布不均匀,尤其是远端细小血管易混入周围组织的特性,采用逆扩散方法对血管图像进行增强处理,使MRA图像中远端微细血管信号得以提升,并从周围组织中区分出来,从而使分割结果更加精确。再使用简化的CV模型分割方法进行分割及血管提取。(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1-06-10)
李从心,郭宁,程午樱,朱朝晖,李方[10](2009)在《PET阳性结节灶的部分容积效应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PET阳性结节部分容积效应(P V E)的规律和校正方法。方法利用NEMA体模,在Siemens Biograph 64 True V型PET/CT和ECAT EXACT HR+型PET各自常规的全身采集和处理程序下,获得不同大小病灶(体积V为0.54~26.90 cm3)在不同病灶-本底比值(T/B,2.69~21.27)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分析其规律并通过函数拟合建立校正方法。结果获得以上PET/CT在特定采集和处理条件下校正PVE的公式为:实际T/B=(实测T/B-0.59)/(0.17×ln(V)+0.37)+1.62;PET仪的校正公式为:实际T/B=(实测T/B-1.71)/(0.11×ln(V)+0.21)+1.52。结论在特定PET系统固定的采集和处理条件下,当阳性结节灶类似球体且内部较均一时,其PVE可用特定的数学公式进行校正。(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09年08期)
部分容积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扩散磁共振信号的脑白质纤维成像是目前重构活体大脑组织微观结构的唯一一种非入侵性的方法。在多种扩散磁共振方法中,高角度分辨率扩散成像(HARDI)技术不仅克服了扩散张量模型难以重构交叉纤维的缺点,而且需要较少的扩散采样数量,成为脑纤维成像研究的热点。其中球面反卷积模型作为目前最高效的HARDI成像方法之一,大大提高了纤维重构角度的精确性。然而由于采样体素具有相对较大的体积,在脑组织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部分容积效应,这将导致传统的纤维成像方法的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经典球面反卷积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脑纤维成像模型,同时解决了反卷积模型中球谐函数的高次谐波截断、最小二乘算法的不适定性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脑组织中的部分容积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响应核函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组织中的各向同性扩散信号和各向异性扩散信号得到了新的纤维方向分布函数,从而可以从扩散加权信号中分离出各向同性扩散信号,克服了组织中的部分容积效应,提供了更加精确的纤维方向的估计。(2)基于字典基函数表示纤维方向分布函数,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化各向同性信号强弱的指标。该指标基于多响应核函数模型,利用纤维方向分布函数的一部分分离出组织中的各向同性扩散信号。(3)提出一种求解多响应核函数球面反卷积模型的Richardson-Lucy(RL)算法。该算法利用额外的先验知识,在模型中增加了全变差正则化和稀疏正则化项解决了最小二乘算法的高度不适定性,保证了纤维方向的非负性。模拟数据和实际人脑数据的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纤维重构方向,显着提高了纤维角度分辨率,并且新的量化指标相比较FA,GFA等表现出更好的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部分容积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冯叶霞.部分容积效应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
[2].徐田田.部分容积效应下的神经纤维方向估计模型与算法[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陈光辉,李志辉,谢云铁.部分容积效应误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法医学鉴定[C].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九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4].黄伟,陈光.一种改善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图像中部分容积效应的新算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
[5].L.Minarikova,S.Gruber,W.Bogner,K.Pinker-Domenig,P.A.T.Baltzer.基于Dixon成像的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案改进了对乳腺3D-MRSI检查获得的胆碱信号的量化[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
[6].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徐白萱,姚树林.PET图像中球形病灶的部分容积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
[7].崔燕,李亚明.PET成像中部分容积效应的成因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
[8].邢海群,朱朝晖,李从心.基于CT的PET阳性结节灶的部分容积效应校正[C].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1
[9].彭莹莹.医学图像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1
[10].李从心,郭宁,程午樱,朱朝晖,李方.PET阳性结节灶的部分容积效应校正[J].中国医疗设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