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搬运装置及推车,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石材转移施工速度慢、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搬运装置,包括:夹持组件、推持组件、支撑组件和行走组件;夹持组件设置在推持组件的一端;推持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的顶端;行走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的底端。本申请提供的搬运装置,利用夹持组件末端设置的防滑垫将大块石材进行初步固定,施工人员在推扶组件的后方利用杠杆原理将石材吊起,石材借助工人的推力随着车轮的移动而移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组件、推持组件、支撑组件和行走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推持组件的一端,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夹持重物;所述行走组件上设置有所述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所述推持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推持组件。
设计方案
1.一种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组件、推持组件、支撑组件和行走组件;
所述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推持组件的一端,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夹持重物;所述行走组件上设置有所述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所述推持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推持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链条、第一连接件,第一夹杆和第二夹杆;
所述第一夹杆与所述第二夹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的一端通过所述链条连接;
所述第一夹杆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弯钩型结构,所述第二夹杆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弯钩型结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的末端设置有第一防滑垫;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防滑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
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的末端与第一防滑垫通过所述第一调节件连接,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的末端与第二防滑垫通过所述第二调节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持组件包括:推杆和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推杆的一端;所述链条穿过所述安装部,所述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杆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
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底端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连接处设置在所述行走组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一横杆、支撑板和套环;
所述第一支杆的顶端与第二支杆的顶端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连接;
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连接处的顶端设置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所述套环,所述推杆穿射所述套环;所述支撑板能够为所述推杆提供支点,所述套环用于将所述推杆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三支杆、第四支杆和第二横杆;
所述第三支杆的顶端与第四支杆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杆连接;
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杆顶端与第四支杆顶端连接处的下方,且在所述第二横杆的上方;
所述第三支杆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杆底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杆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杆底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连杆和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连杆的两端;
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底端设置在所述连杆上。
10.一种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搬运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搬运装置及推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滨水景区不但能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还要求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愿望,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因此在景观工程、驳岸工程中,设计者用石材增加实体美观,大理石板、路缘石、压顶石、景观石等在工程中得到大量应用。
所有大型石材有一个共同特点,重量较大,移动困难,目前施工主要依靠人工搬运石材,施工速度较慢,已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加快石材搬运转移、提高效率的搬运装置,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搬运装置及推车,以解决现有施工速度慢、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搬运装置,包括:夹持组件、推持组件、支撑组件和行走组件;
所述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推持组件的一端,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夹持重物;所述行走组件上设置有所述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所述推持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推持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组件包括:链条、第一连接件,第一夹杆和第二夹杆;
所述第一夹杆与所述第二夹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的一端通过所述链条连接;
所述第一夹杆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弯钩型结构,所述第二夹杆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弯钩型结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的末端设置有第一防滑垫;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防滑垫。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
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的末端与第一防滑垫通过所述第一调节件连接,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的末端与第二防滑垫通过所述第二调节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推持组件包括:推杆和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推杆的一端;所述链条穿过所述安装部,所述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杆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
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底端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连接处设置在所述行走组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一横杆、支撑板和套环;
所述第一支杆的顶端与第二支杆的顶端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连接;
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连接处的顶端设置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所述套环,所述推杆穿射所述套环;所述支撑板能够为所述推杆提供支点,所述套环用于将所述推杆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三支杆、第四支杆和第二横杆;
所述第三支杆的顶端与第四支杆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杆连接;
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杆顶端与第四支杆顶端连接处的下方,且在所述第二横杆的上方;
所述第三支杆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杆底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杆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杆底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连杆和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连杆的两端;
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底端设置在所述连杆上。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推车,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任意一项所述的搬运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搬运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申请提供一种搬运装置,包括:夹持组件、推持组件、支撑组件和行走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推持组件的一端;所述推持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顶端;所述行走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底端。本申请提供的搬运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石材转移施工速度慢、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其一,利用所述夹持组件末端设置的所述防滑垫将大块石材进行初步固定,施工人员在所述推扶组件的后方利用杠杆原理将石材吊起,石材借助工人的推力随着车轮的移动而移动。
其二,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所述第一夹杆和所述第二夹杆,所述夹持组件可以根据石材的不同,改变所述第一夹杆与所述第二夹杆的连接位置,实现搬运一定尺寸范围内的石材。
其三,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所述推持组件,所述推持组件穿射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和推持组件组成一个交叉杆结构,所述交叉杆结构进一步稳定了所述搬运装置,并将石材进一步固定。
本申请还包括一种推车,包括搬运装置,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该推车也可以实现加快石材转移施工速度、提高效率等好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推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走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夹持组件;110-链条;120-第一连接件;130-第一夹杆;131-第一调节件;132-第一防滑垫;140-第二夹杆;141-第二调节件;142-第二防滑垫;200-推持组件;210-推杆;220-安装部;310-第一支撑架;311-第一支杆;312-第二支杆;313-第一横杆;314-支撑板;315-套环;320-第二支撑架;321-第三支杆;322-第四支杆;323-第二横杆;330-第二连接件;400-行走组件;410-连杆;420-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图5,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推持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走组件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搬运装置,包括:夹持组件100、推持组件200、支撑组件和行走组件400;所述夹持组件100设置在所述推持组件200的一端,所述夹持组件100用于夹持重物;所述行走组件400上设置有所述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所述推持组件200,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推持组件200。
进一步说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搬运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搬运装置,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夹持组件100、推持组件200、支撑组件和行走组件400;所述夹持组件100设置在所述推持组件200的一端;所述推持组件200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顶端;所述行走组件400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底端。
本申请提供的搬运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石材转移施工速度慢、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利用所述夹持组件100末端设置的所述防滑垫将大块石材进行初步固定,施工人员在推扶组件的后方利用杠杆原理将石材吊起,石材借助工人的推力随着车轮的移动而移动。
更具体地,所述夹持组件100包括所述第一夹杆130和所述第二夹杆140,所述夹持组件100可以根据石材的不同,改变所述第一夹杆130与所述第二夹杆140的连接位置,实现搬运一定尺寸范围内的石材。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所述第一支撑架310和所述第二支撑架320,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上设置所述推持组件200,所述推持组件200穿射所述第二支撑架320,所述第一支撑架310、所述第二支撑架320和推持组件200组成一个交叉杆结构,所述交叉杆结构进一步稳定了所述搬运装置,并将石材进一步固定。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搬运装置能够轻松的拾起石材,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所述夹持组件100包括:链条110、第一连接件120,第一夹杆130和第二夹杆140;
所述第一夹杆130与所述第二夹杆14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20连接,所述第一夹杆1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140的一端通过所述链条110连接;
所述第一夹杆130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弯钩型结构,所述第二夹杆140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弯钩型结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的末端设置有第一防滑垫132;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防滑垫142。
具体地,所述第一夹杆1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140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链条110,所述链条110设置在所述推持组件200上,所述第一夹杆130与所述第二夹杆140的中间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20连接,最终呈剪刀型结构。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夹杆130与所述第二夹杆140的末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与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与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均向内弯曲,且末端的指向方向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杆130中间部分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夹杆140中间部分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一致,并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接件120通过任意一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将所述第一夹杆130与所述第二夹杆140交叉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120可以根据石材的不同大小选择不同的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进行连接;当石材尺寸较大时,选择距弯钩型结构较远的连接孔,当石材较小时,选择距弯钩型结构较近的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滑垫132与第二防滑垫142的设置,可以增大所述夹持组件100与石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
更进一步地,先利用所述第一防滑垫132与所述第二防滑垫142初步固定石材,然后然后将所述夹持组件100吊起,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链条110绷直,与所述链条110连接的所述第一夹杆1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140的一端产生彼此靠近的力,由于所述夹持组件100呈剪刀型结构,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与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也产生彼此靠近的力,从而进一步夹紧石材。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开采出的石材并非为标准的长方体结构,为了保证所述夹持组件100能够适用开采的石材,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所述夹持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调节件131和第二调节件141;
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的末端与第一防滑垫132通过所述第一调节件131连接,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的末端与第二防滑垫142通过所述第二调节件141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调节件131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弯钩型结构的末端,所述第一调节件131的活动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滑垫132的中心部分,以所述第一调节件131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调节件131活动端的连接处为基点,所述第一调节件131活动端能够在一定角度内转动,因此所述第一防滑垫132也能够在一定角度内转动;
所述第二调节件141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弯钩型结构的末端,所述第二调节件141的活动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防滑垫142的中心部分,以所述第二调节件141固定端与所述第二调节件141活动端的连接处为基点,所述第二调节件141活动端能够在一定角度内转动,因此所述第二防滑垫142也能够在一定角度内转动;
因为需要搬运的石材在规格上不是非常整齐,存在相对面不平行的情况,但基本上呈长方体形状,因此所述第一防滑垫132和所述第二防滑垫142能够通过适当的自我转动调节使用石材的形状,实现对所有开采石材的搬运。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将所述夹持组件100吊起,参考图1和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推持组件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所述推持组件200包括:推杆210和安装部220;
所述安装部220设置在所推杆210的一端;所述链条110穿过所述安装部220,所述链条1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杆130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杆140连接。
具体地,所述推杆210为普通的直杆,所述安装部220可以设置在该直杆的任一端,然后所述链条110穿射所述安装部220,将所述夹持组件100与所述推持组件200连接。
更具体地,所述安装部220为一个倒凹型结构,所述链条110便设置在凹槽处;所述安装部220的一端可活动,所述链条110可以通过这一端放置在凹槽中,也可以通过这一端放置从凹槽中取出。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搬运装置更加稳定,图1和图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310和第二支撑架320;
所述第一支撑架310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的底端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的连接处设置在所述行走组件400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的前方,既所述夹持组件100、所述第一支撑架310和所述第二支撑架320沿所述推杆2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更具体地,所述推杆210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且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以连接处为定点呈一个锐角,因此所述第一支撑架310、所述第二支撑架320和所述推杆210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可以使所述搬运装置更加稳定。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给所述推杆210提供一个支撑点,参考图1和图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所述第一支撑架310包括:第一支杆311、第二支杆312、第一横杆313、支撑板314和套环315;
所述第一支杆311的顶端与第二支杆312的顶端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杆311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312连接;
所述第一支杆311与第二支杆312连接处的顶端设置所述支撑板314,所述支撑板314上设置所述套环315,所述推杆210穿射所述套环315;所述支撑板314能够为所述推杆210提供支点,所述套环315用于将所述推杆210固定在所述支撑板314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杆311、所述第二支杆312和所述第一横杆313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架310的支撑部分,所述支撑板314和所述套环315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架310的固定部分,将所述推杆210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上。
更具体地,所述支撑板314比所述第一支杆311与所述第二支杆312连接处的面积更大,更适合做所述推杆210的支点;在所述支撑板314上设置所述套环315,所述套环315能够将所述推杆210固定在所述支撑杆上,防止所述推杆210随意移动。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施工人员工作时更省力,参考图1和图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所述第二支撑架320包括:第三支杆321、第四支杆322和第二横杆323;
所述第三支杆321的顶端与第四支杆322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杆321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杆322连接;
所述推杆210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杆321顶端与第四支杆322顶端连接处的下方,且在所述第二横杆323的上方;
所述第三支杆321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杆311底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杆322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杆321底端连接。
具体地,当所述推杆210以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为支点吊起所述夹持组件100及石材,在支点后方的所述推杆210的力是向上的;本申请中,所述推杆210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杆321顶端与第四支杆322顶端连接处的下方,可以将这个力作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所述第二支撑架320又与所述第一支撑架310,因此大多数由石材重力产生的力被所述支撑组件抵消掉了,使得施工人员使用所述搬运装置更加轻松。
更具体地,所述第三支杆321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杆311底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杆322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杆321底端连接,通过这两个连接关系,将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连接,组成所述支撑组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支撑组件的稳定性,参考图1和图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330;
所述第二连接件3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1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323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件3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13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323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30位于所推杆210的正下方。
更具体地,在所述第一支撑架310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底端连接后,所述第二连接件330进一步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加强所述支撑组件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所述搬运装置的移动,参考图1和图5,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走组件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所述行走组件400包括:连杆410和滚轮420;所述滚轮420设置在所述连杆410的两端;
所述第一支撑架31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320底端设置在所述连杆410上。
具体地,所述滚轮420设置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连杆410连接处的外侧。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杆311与所述第三支杆321在所述连杆410的上方交叉,且在所述连杆410的下方连接;所述第二支杆312与所述第四支杆322在所述连杆410的上方交叉,且在所述连杆410的下方连接。
本申请还包括一种推车,包括搬运装置,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该推车也可以实现加快石材转移施工速度、提高效率等好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8678.4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581523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B62B 1/06
专利分类号:B62B1/06;B62B1/04
范畴分类:32C;32G;
申请人: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徐兴路568号1号楼
发明人:孙亚刚;黄金梅;张羽;索文斌;李旭杰;张斌
第一发明人:孙亚刚
当前权利人: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毕翔宇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