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和田人口增长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和田,人口增长,可持续发展,论文。
和田人口增长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钰[1](2003)在《和田人口增长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六大指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由此对西部大开发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说明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重点在于西部。而对于和田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如何达到小康社会,首先在于脱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缩小差距为目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和田地处偏远,生存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经济以较为原始的农业生产为主,成为当地相对封闭、发展落后的先天因素,使和田成为干旱区贫困的典型,深陷入“环境脆弱—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刺激人口增加—进一步贫困”的贫困、人口、环境的“PPE”怪圈。而和田人口密度(10.27人/平方公里)远大于干旱区人口密度极限(7人/平方公里),由于人口都集中在绿洲,绿洲的人口密度(169.47人/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9.4人/平方公里),由此,在生态环境恶劣、生存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和田人口数量过多使其更难以摆脱贫困,人口数量成为加剧干旱区贫困的基本因子之一。 本文应用封闭人口理论与人口再生产理论,根据和田实际的人口增长状况,从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在因素(生育角度和年龄构成)和外在表现(人口自然增长率)选取人口再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总和生育率TFR、净人口再生产率NRR、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K、预期寿命e~0_x、年龄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r这几项指标,利用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计算得出和田在1990年左右,TFR为4.99,比全国、全疆分别高2.68和1.77,说明妇女总和生育率极高,在死亡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e~0_x已达68岁),生育对当地人口增长起了巨大的拉动力。NRR为2.36大于1,表明此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扩大再生产类型,如果人口保持此阶段人口再生产状况长期发展下去,人口将按一个固定增长率K=28.889‰发展下去,产生巨大的人口基数。到2000年,和田的总和生育率TFR已降至2.2,与全国、全疆的差距有所下降,同时NRR=1,K=0也说明在2000年前后如果和田保持稳定的人口再生产,则人口增长将处于长远内在的静止型趋势,但由于先前的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轻,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人口的增长并未表现出静止的状态,相反还以较快的自然增长率增长,由此说明,和田人口再生产并非稳定,达到长远内在的静止型趋势还需一定时间。同样,年龄构成指标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出发也反映出和田在近20年前后是属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阶段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并且应用和田、全国、全疆近5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分析得出,在70年代中后期之前,全国和全疆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和田地区,但总的来说,和田的自然增长率也高达15.76‰。而到70年代中后期之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贯彻,全国和全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至稳定状态, .H.. + 而和田地区由子受到封闭环境和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依旧保持原有的人口增 长弹性,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全国和全疆。在近几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状态, 但在下一个生育高峰期时又会表现出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从内在相关因素和外在表现分析说明和田地区目前人口增长较快,维持这种增 长的时间较长,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口分母效应显着。过多的人口数 量影响了当地可持续发展,致使人口数量问题与土地、耕地、粮食等各种资源发生 矛盾,人均资源量的增长始终赶不上资源总量的增长,即资源的增长始终小于人口 的增长,使得每年新增的有限资源被无限增长的人口所吞噬,一些生存资源由于人 口的不断增长而消耗过多,面临资源短缺的危机。由此,生存资源减少的压力和人 类活动增多的压力使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逆向演替的威胁加重。人口数量过大、资 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反映在经济上则表现为贫困。而人口是“PPE”怪圈中唯一 的具有能动性的因子,又位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层,人口数量问题给当地脱贫工作 带来了困难,所以要想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和田不可持续问题就需要找 出贫困怪圈的症结,要首先解决人口问题。(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3-06-10)
和田人口增长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和田人口增长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晓钰.和田人口增长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