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界面,多相,不锈钢,覆层,结合能,声压,材料。
内界面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曾利奎,杨平,王亚军[1](2017)在《Al-Al内界面包覆型铸件的制备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零件集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零件使用条件的日渐苛刻,传统金属材料和合金材料所制备的零件已经很难满足某些特殊工况的使用要求,而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提出一种用于铸造内界面包覆型铸件的制造工艺,并由此制备了拥有中间过渡层的Al-Al内界面包覆型铸件,说明了该铸造方法的可实施性。经过电弧喷涂Al层、基体Al及Al-Al内界面包覆型铸件叁组试样的NaCl溶液浸泡对比实验,发现Al-Al内界面包覆型铸件经过140小时浸泡实验后,气孔和间隙变化不大,表现出很好的耐腐蚀效果。(本文来源于《2017第二届先进材料与材料加工工程国际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2-15)
朱言利,许婷,秦聪祥,尹文红,方晓英[2](2017)在《双相不锈钢内界面特征分布和耐晶间腐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1 573,1 323K对UNS S31803双相不锈钢进行了固溶处理,再依次进行了冷轧和退火处理,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和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研究了该钢内界面特征分布和晶间腐蚀敏感性,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 573K固溶并经冷轧退火后,试验钢得到了α+!两相均匀分布的等轴组织,出现了大量满足K-S和N-W取向关系的低能相界,且α相中低界面能的小角度晶界所占比例超过50%,这些低能界面抑制了晶粒的长大,提高了试验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在1 323K固溶并经冷轧退火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α+γ两相条带组织,满足K-S和N-W关系的相界较少,α相中以大角度晶界为主,其耐晶间腐蚀性能较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7年08期)
董进喜[3](2017)在《电子设备结构内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子设备内热传递过程中存在的接触热阻问题,充分考虑了结构件材料的热和力学性能参数、间隙介质的热参数、气压(环境压力)、接触表面特征参数、加载压力、材料微硬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依据非完全贴合表面的接触热阻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外界加载压力和表面粗糙度对该接触热阻值的影响,为电子设备结构的热传递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7年08期)
李偲宇[4](2017)在《CO_2-H_2O-岩石复杂多相系统内界面特性和流动状态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地质封存是减缓温室气体CO_2排放的有效手段,深部盐水层是其最主要的储体之一。在CO_2封存过程中,储层岩石表面的润湿特性决定了封存的安全性。当CO_2封存失效发生泄漏时,CO_2与水在岩石孔隙中形成多相流动。因此,研究储层流体与岩石间的流固界面性质以及孔隙中CO_2与水的多相流动特性,对CO_2有效封存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简称MD模拟)是物理化学过程机理研究的重要工具,可观测到实验难以测得的微观结构及特征,是研究岩石表面微观特征(羟基化程度)对润湿特性影响以及纳米孔隙中多相流动特性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利用MD模拟的方法开展了 CO_2封存条件下(330 K、20 MPa)岩石表面羟基化程度对岩石润湿特性的影响研究。对CO_2气氛中,H_2O在不同羟基化程度岩石表面形成的液滴形状进行计算与分析,并以接触角反映润湿特性。结果发现,随着羟基化程度由0%升高至50%,接触角由110.24°降低至14.56°;当羟基化程度由50%升高至75%时,接触角有3.22°的小幅上升;当羟基化程度继续升高至100%时,接触角又有6.06°的小幅降低。通过对分子间受力分析可知,羟基化程度对岩石润湿特性的影响是库仑作用与氢键的共同效果。氢键的作用不仅包括羟基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岩石表面羟基之间形成氢键也是其组成部分,前者对表面润湿性起促进作用,后者为抑制作用。其次,本文开展了 330 K、20 MPa条件下,纳米岩石孔隙内CO_2与H_2O分布的MD模拟研究,分析了 CO_2与H_2O体相密度、界面分子平均取向角度、界面径向分布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羟基化程度对孔隙内CO_2与H_2O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与H_2O在孔隙中以体相形式分层存在,仅有极少的CO_2溶解于水中;在孔隙中不存在羟基的岩石表面侧,仅有CO_2存在;在孔隙中存在羟基的岩石表面侧,H_20在其表面均形成水层,水层厚度受羟基化程度影响,羟基化程度越高,水层越厚;在CO_2与H_2O的体相中,分子随机分布;在CO_2-H_2O界面处,CO_2倾向于平行排布,H_2O偶极矩则倾向于指向于CO_2侧;在CO_2-岩石界面处,CO_2倾向于倾斜排布;在H_20-岩石界面处,羟基化程度为25%的表面附近,H_2O偶极矩倾向于指向水侧,其余界面处,水分子均倾向指向于岩石表面侧,且越靠近岩石表面,倾向越明显。最后,本文以表面羟基化程度相同的岩石构成纳米孔隙,利用MD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压力驱动下,纳米孔隙内H_20单相流动及C02-H_20多相流动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孔隙内单相或多相流动时,各流体的平均速度与驱动压力之间均呈一次线性关系,符合达西定律,且相同条件下C02流动速度比H_20高;H_20单相流动速度沿着孔隙高度方向呈抛物线形式对称分布,靠近岩石壁面处流动速度低,而中心位置处速度高。CO_2-H_2O多相流动时,CO_2与H_2O速度分布规律与H_2O单相流动相同,距离壁面越近,速度越低;位于孔隙中部的CO_2受壁面影响可忽略不计,仅受附近水分子吸引力,符合泊肃叶单相流动定律;位于岩石表面的H_20不仅受岩石壁面吸引作用,还受到中间CO_2分子的吸引作用,使得H_20在CO_2-H_20界面附近的速度较高。(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7-09)
王铭兰[5](2017)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α-Fe/Mo_2FeB_2硬质覆层材料内界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元硼化物硬质覆层材料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涂覆层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核工业、航空航天、矿山等领域。由于界面两侧材料性能失配,对界面结合强度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对叁元硼化物硬质覆层材料(α-Fe/Mo2FeB2)内界面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揭示影响其材料性能的内在微观作用机理,对叁元硼化物硬质覆层材料零件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进行了最稳定的α-Fe(001)/Mo2FeB2(001)界面性能研究。建立了含有不同原子层数的表面模型,分别对其模型的原子层数进行收敛测试,确定了最为合适的几何表面模型。基于该表面模型,考虑到原子堆垛方式对界面的影响,建立了四种不同原子堆垛方式的α-Fe(001)/Mo2FeB2(001)界面模型。分别计算了这四种界面模型的界面粘附功、界面结合能和断裂功。计算结果表明:Fe+hollow界面性能最稳定,Fe+B+top界面性能最不稳定,且四种堆垛模型的界面断裂容易发生基体相或硬质相,可知Fe+hollow的堆积更可能是持续的自然堆积方式。进一步分析了性能最稳定的Fe+hollow界面和最不稳定的Fe+B+top界面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Fe+B+top界面强度比Fe+hollow界面弱。其次,进行了最不稳定的α-Fe(001)/Mo2FeB2(100)界面性能研究。在该界面建立了两种不同的原子堆垛方式的α-Fe(001)/Mo2FeB2(100)界面模型,分别计算了这两种界面模型的界面粘附功、界面结合能和断裂功,结果表明:Fe+hollow界面性能更加稳定,Fe+top界面性能更不稳定,且两种堆垛模型的界面断裂最容易发生在硬质相。进一步探究了这两种界面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Fe+hollow界面强度比Fe+top界面高。最后,基于最不稳定的α-Fe (001)/Mo2FeB2(100)界面模型,构建了掺有不同原子X (X=C、Cr、Ni)的界面模型,研究了各个掺杂原子对界面性能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掺杂一个原子时,只有Cr原子取代覆层中的B原子能有效改善界面性能,而其他掺杂原子无法改善且降低了界面性能。但添加两个Ni时,却大大提高了界面的稳定性,即Ni的含量增多,有助于提高界面的稳定性。在掺杂单个原子X (X=C、Cr、Ni)的界面模型中,研究单个原子分别位于基体、覆层侧对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靠近覆层一侧C原子的界面模型缺陷形成能和粘附功均最小,说明该界面最容易形成且最不稳定。含有靠近覆层一侧Cr原子的界面模型缺陷形成能和粘附功均最大,说明该界面最不容易形成且最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新未[6](2017)在《双层流体中浮箱拖航阻力及内界面兴波特点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垂直密度分层海洋流体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海洋分层效应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浮式结构在分层流体表面航行时,会使得内界面上产生波动,从而对结构的受力及运动响应预测产生影响。本文基于海洋密度层化的两层流体简化模型,通过双层流体中的浮箱匀速拖航实验,对浮体在分层流体中的拖航阻力进行研究,并与单层流体拖航阻力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内界面上兴波情况对兴波特点及与拖航阻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解放军理工大学重力式分层流水槽开展了双层流体中浮箱拖航的物理模型实验,通过改变拖航速度v、吃水深度b以及分界面位置对浮箱阻力及内界面上兴波情况的变化特点及规律进行研究。其中阻力实验结果表明:单双层拖航阻力差值Fsd及阻力系数差值Csd随着拖航速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分界面位置不变的情况下Csd达到峰值对应的内弗劳德数Fr极为相近,仅随吃水深度略微减小;此外,当内弗劳德数Fr大于0.8时,Csd/(b/h1)2的大小只与内弗劳德数Fr有关,而与箱体的吃水深度无关;与船体相比,箱体双层增加阻力及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均有较大差别,具体表现在其峰值大小及最大值时对应的内弗劳德数Fr的变化规律不同。通过对拖航时结构下方内界面上兴波状态的分析发现:在同一吃水深度下内波波峰部分的长度λ及幅值A均随着拖航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吃水深度对长度及幅值的峰值几乎没有影响,但达到峰值时对应的Fr数依赖于吃水深度的变化。当形成的波峰接触到结构后部时,引起了内界面的湍流掺混现象,此时双层增加阻力达到最大值。此外,对二维情况下双层流体中内波的单宽能量进行估算,从能量的角度对浮体所受阻力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朱言利[7](2017)在《UNS S31803双相不锈钢内界面取向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基于SEM-EBSD技术的晶粒取向成像(orientation image microscopy,OIM)、界面五参数分析(five parameter analysis,FPA)和罗得里德(Rodrigues-Frank,R-F)空间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冷轧变形的双相不锈钢在退火过程中内界面取向差和内界面取向分布的演化规律,并利用双环动电位再活化法(DL-EPR)对不同状态的合金进行晶间腐蚀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第一、双相不锈钢经1290℃固溶处理30 min后得到单一的铁素体相,再经冷轧变形并在1050℃退火后获得均匀等轴的两相组织,其中铁素体相内界面呈现以小角度晶界为主,奥氏体相内界面呈现以孪晶界为主,小角度晶界次之的分布特征;两相界面主要满足K-S和N-W取向关系;第二、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铁素体相的晶界面由{0 0 1},{1 1 5}和{1 1 7}共存的分布转变为以低能的{1 1 1}晶面为主的分布特征,奥氏体相的晶界面主要分布在{1 1 1}晶面及其附近,而满足K-S关系的相界逐渐偏离{111}?∥{110}?界面匹配关系;第叁、通过与另一组不同初始组织(两相条带组织)状态的合金样品经相同冷轧退火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后者中不论铁素体内还是奥氏体内都存在较低比例的小角度晶界和孪晶界,即所谓的低能特殊晶界,且满足K-S或N-W取向关系的相界比例明显降低,经分析认为前者形变退火后发生以铁素体回复和奥氏体析出相变的组织转变过程,而后者主要发生再结晶现象;第四,DL-EPR实验结果表明,前者由于低能界面比例较高,时效过程中不易析出有害相,因而较比后者具有较小的晶间腐蚀倾向,表现出优异的界面腐蚀抗力。(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0)
李静,冯妍卉,张欣欣,王戈[8](2016)在《介孔复合材料内界面热阻及热导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广泛存在于复合材料中,对介孔复合材料热物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研究界面的导热特性对于认识和理解介孔复合材料的导热机制十分重要。利用非平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介孔复合材料中基材与填充物间的界面热阻,考察界面热阻随温度、材料质量差异的变化,进一步用界面热阻修正介孔复合材料的有效热导率。结果表明,界面热阻的数量级为10~(-11) m~2·K·W~(-1),并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界面两端材料质量差异越大,界面热阻越高。可通过减小孔径、减小纳米线长度、增大纳米线间距、降低纳米线填充率来降低介孔复合材料的有效热导率。界面热阻能降低材料的有效热导率。孔径越小、纳米线间距越小、纳米线长度越长、填充率越高,界面热阻降低热导率效果越显着。(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张建胜[9](2016)在《多道次冷轧退火双相不锈钢的内界面特征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OM)技术研究了循环冷轧退火对UNS S32304双相不锈钢内界面特征分布(IPCD)的影响,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合金样品的耐晶间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初始组织为单一铁素体的样品,经过循环冷轧退火,特别是2道次冷轧退火及单道次大形变冷轧退火后会发生α的回复,形成大量的小角度晶界,而且相变析出的奥氏体与铁素体基体间保持特定的取向关系,形成低能的K-S和N-W等相界。然而,对于初始微观组织呈两相条带分布的样品,经历相同的轧制退火后,α和γ相的再结晶过程同时进行,仅伴有少量的相变发生,α相内大都为一般大角度晶界,两相间基本不满足特定的取向关系,即K-S和N-W等相界比例较少。经电化学腐蚀试验发现前者具有较高的晶间腐蚀抗力,其中的小角度晶界、孪晶界和特定取向关系如K-S和N-W相界等表现出优异的腐蚀耐力。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经冷轧的双相不锈钢UNS S32304在1050℃下退火的显微组织转变进行了原位追踪。两相由于晶体结构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形抗力,奥氏体塑性变形量较比铁素体大;根据滑移迹线发现其中一半的奥氏体晶粒通过开动{111}<110>主滑移系进行变形;经1050℃真空退火2 min后,两相的晶内取向差变化表明铁素体较比奥氏体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回复;再经5min真空退火后,样品中两相晶粒取向与其初始取向具有较大差异,表明发生了以再结晶为主并伴有少量相变反应的组织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0)
赵灿[10](2015)在《涂层内界面粗糙度超声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粗糙化是提高涂层和基体结合强度的有效措施,但在服役过程中随着界面粗糙度的增大,涂层内的残余应力也随之增大,高度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涂层剥落失效。对界面粗糙度进行表征可以为涂层零件的质量检测和寿命监测提供重要依据。现有方法几乎均局限于表面粗糙度测量,难以实现制备完成的涂层内界面粗糙度表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超声声压反射系数幅度谱的内界面粗糙度测量方法,理论方面给出了从混迭信号中获取粗糙度信息的原理以及对非均匀涂层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的思路,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检测条件及材料非均匀性对测量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超声波在均匀层状介质中的传播模型入手,基于相屏近似理论推导出含粗糙界面薄层结构的声压反射系数幅度谱公式,结合相关系数匹配法建立了超声测量内界面粗糙度的理论基础。(2)阐述了满足高斯型高度分布函数和指定自相关函数随机粗糙表面模型的构建方法,进一步建立了用于超声数值模拟的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模型,并对边界条件的设置以及数值稳定性条件进行了分析。(3)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超声波长兄、声束覆盖范围、形状误差及涂层非均匀性对粗糙度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频15MHz、20MHz和25MHz声源能测量的粗糙度范围分别为20~65μm、5~45μm和2~40μm;一维情况下获得可靠超声测量结果需要满足的声束覆盖范围D与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之间的关系为D≥5S;粗糙度越小,形状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越大,并且形状误差是超声测量时难以消除的不利因素;孔隙率较小时,通过确定涂层的衰减规律并用于修正声压反射系数幅度谱公式,可以削弱涂层非均匀性的影响,提高超声测量精度。(4)实验测试标准粗糙度试样以及碳化钨涂层试样的界面粗糙度。研究发现,标称粗糙度Ra分别为3.2μm、6.3μm、12.5μm和25.0μm的标准粗糙度试样中,除Ra=3.2μm试样外,超声测量值与激光共聚焦法测量的粗糙度绝对误差均小于3.3μm,相对误差小于17%;将碳化钨涂层试样的界面粗糙度超声测量结果与金相法统计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试样中心区域的绝对误差小于2.5μm,相对误差小于20%;受形状误差影响,试样两侧区域的超声测量误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内界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在1 573,1 323K对UNS S31803双相不锈钢进行了固溶处理,再依次进行了冷轧和退火处理,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和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研究了该钢内界面特征分布和晶间腐蚀敏感性,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 573K固溶并经冷轧退火后,试验钢得到了α+!两相均匀分布的等轴组织,出现了大量满足K-S和N-W取向关系的低能相界,且α相中低界面能的小角度晶界所占比例超过50%,这些低能界面抑制了晶粒的长大,提高了试验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在1 323K固溶并经冷轧退火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α+γ两相条带组织,满足K-S和N-W关系的相界较少,α相中以大角度晶界为主,其耐晶间腐蚀性能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曾利奎,杨平,王亚军.Al-Al内界面包覆型铸件的制备与试验研究[C].2017第二届先进材料与材料加工工程国际会议论文集.2017
[2].朱言利,许婷,秦聪祥,尹文红,方晓英.双相不锈钢内界面特征分布和耐晶间腐蚀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7
[3].董进喜.电子设备结构内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7
[4].李偲宇.CO_2-H_2O-岩石复杂多相系统内界面特性和流动状态的分子模拟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王铭兰.基于第一性原理的α-Fe/Mo_2FeB_2硬质覆层材料内界面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
[6].张新未.双层流体中浮箱拖航阻力及内界面兴波特点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7].朱言利.UNSS31803双相不锈钢内界面取向分布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
[8].李静,冯妍卉,张欣欣,王戈.介孔复合材料内界面热阻及热导率[J].化工学报.2016
[9].张建胜.多道次冷轧退火双相不锈钢的内界面特征分布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
[10].赵灿.涂层内界面粗糙度超声测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