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意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向性,意象,苦雨,愉快,对象,现象学,官能。
审美意向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思华[1](2017)在《论装饰的意向性与审美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设计活动中,探讨装饰的意向性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设计的技术化倾向,让设计语言成为一种简明深刻的言说方式,进而生成一种独特的设计美感,并给予观赏者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的归纳演绎法相区分的是,主要采取了艺术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并以装饰的意向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描述装饰的生成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前提来分析现象,进而探讨装饰与语境的关联,回到根本性存在的人,最终在祛蔽中才得以将装饰隐蔽的一面揭露出来。意向性的表征问题体现为装饰的剥夺与放弃,根源处的问题在于设计活动的技术化倾向,剥夺、放弃与泛技术化叁者则构成了装饰的意向性问题。为了解决技术化的根源问题,进而探讨装饰元素的意向性构成,其中材质层次体现为设计与消费行为中对材质潜移默化的意识活动,在应用层次则提及了装饰意向化的提取,在提取、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生成了意向装饰,具有一种独特的设计美感。在语言层次,装饰的意指构成了能指与所指的中介点,这样才构成意向装饰的完整。意向装饰作为可感要素,则表现为有与无的装饰游戏。有感要素包含着材质、线条与色彩,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无感要素体现为对白的感觉,这种被遮蔽的感觉包含了留白、飞白与空白,这种被经验的感受才构成了意向装饰的完整。游戏的最终是回归到装饰的无,无即为一种若有若无的审美感受,体现为陌生化。装饰意向化离不开具体的文本与语境。文本作为一种思想的建筑,必须是以元素的契合、意向的对应作为前提,文本与元素的契合即为兼顾,缓和了文本间的冲突,文本与意向的对应则是处于内部的认同。设计理念作为思想,基于文本的建筑正是处于审美经验之中。在语境中就涉及到了场域性、阶层性与民族间性,生活世界由此成为一种设计场,成为了人、设计物与设计理念的叁元合一。意向装饰的审美特质为自然无为、恰如其分与大道至简。这种设计美感的生成之所以具备一种张力,是由于装饰在边缘之上。在祛装饰的过程中,生成了实与虚的装饰与设计的动与静,由此让装饰回到了装饰,设计成为了设计。设计的审美超越体现为时间与空间的超越,归于人生境界的超越。设计美感的生成终究关涉社会文化,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当下感,在日常设计中体现了人文关怀以及潜在的审美教育。而设计作为一种艺术,也只有在思想的凝聚中,才得以通达大道。(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7-03-01)
樊永松[2](2016)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意向性规则与审美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意向结构分为质性、质料、立义形式等,在译者解码与编码的过程之间找到平衡。在译界对翻译学范式的划分中,主体性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如缺少对主体性本身的描述性分析,就会成为解决当今译论主体性研究的主要疏漏。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翻译既体现了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国别之间的文化取向。(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何小平[3](2016)在《胡塞尔“意向性”:“审美无区分”的现象学思想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概念的思想基础,来自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的意识与被意指物之间的不可区分的特征,从根源上深入到了审美意识的抽象及"审美区分"思想形成的原因,构成了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对"审美区分"思想批判的基础。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思想认为,审美意识本身并不是纯粹的,是不能从人类的意识整体中区分开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是不能分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之间是同一的关系。因此,审美判断的纯粹性只是先验的设定,非审美要素是在审美判断时无法回避的。所以对艺术的理解,审美是内核,但不是唯一。(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陶锋[4](2014)在《康德美学中审美愉快的意向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心机能。愉快感是一种直观形式,审美愉快则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与客体是否存在没有关系;愉快感具有时间性,是由一种维持现在状态或进入将来状态的意识所产生的,愉快感特别是审美愉快具有一种未来指向性,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它不与任何认识目的或概念有关,只有一种主观的形式合目的性;愉快感具有一种"意向性"结构,这使得它可以感性的意识到和谐的内心状态的发生,官能和谐是审美愉快的意向对象,两者之间有一种意向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马力[5](2012)在《传统文化与审美的意向性表现——评《苦雨斋》系列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2009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苦雨斋》系列现代散文集(包括周作人卷、废名卷、沈启无卷、江绍元卷、俞平伯卷),仿佛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散文森林中触摸到一丛质感鲜明的散文树,它的话语与浸润着西方现代文化乳汁的中国主流话语是疏离的,更像是一株汲取中国"陈死人"的营养长出来的树,它的文化与文学指向有一种趋于传统的意向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2年01期)
秦桂平[6](2011)在《从李商隐看审美体验的意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李商隐复杂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中隐隐透露出理想不得实现的悲苦现实、生命体验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诉求。由此分析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注重人生体验,但更重视审美追求,并在崇高的审美的追寻中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1年15期)
秦莹莹[7](2010)在《从李商隐看审美体验的意向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主客两分的传统认识论中,文学作品一般被认为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或者模仿,读者对作品的欣赏必须基于对作家现实生活的考察,这在西方现象学看来是不能同意的。现象学用"意向性"一词完成了对这种认识方式的颠覆,对艺术作品欣赏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以李商隐为例,具体阐析艺术活动中作为认识之一种的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0年18期)
王永全[8](2007)在《现象学的意向性与诗审美意象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的美产生于意向性,以有尽之言表无穷之意,以在场的意象表现不在场的情感世界。各个意象与其显现的整体意象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篇。本文试从现象学的意向性角度探讨诗的美生成的哲学根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对诗的认知提供一个较深入的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崔春华[9](2007)在《意向性中的审美及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并不准备在绘画的平面中制造“如真”的幻像,我只想通过对画面的经营来传达我对一定结构形式的把握。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是自然的重现,是提高的自然。艺术家所表现的自然,方才是真正的自然。意向性在自身中构造出对象,对直觉认识的认识就是对物化意向性的认识,把它作为意向性的对象,这就形成了形式和形式美。(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07年07期)
张永清[10](2001)在《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解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本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英伽登、萨特、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现象学哲学和美学诸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作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认为 ,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视野中 ,审美对象不再是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 ,主观的或客观的实体性存在 ,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非实体性的、意向性的存在 ,这种意向性存在是一种蕴涵着意义与价值的关系性存在 ;此种理论阐释对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1年03期)
审美意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意向结构分为质性、质料、立义形式等,在译者解码与编码的过程之间找到平衡。在译界对翻译学范式的划分中,主体性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如缺少对主体性本身的描述性分析,就会成为解决当今译论主体性研究的主要疏漏。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翻译既体现了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国别之间的文化取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意向性论文参考文献
[1].黄思华.论装饰的意向性与审美表现[D].武汉纺织大学.2017
[2].樊永松.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意向性规则与审美认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3].何小平.胡塞尔“意向性”:“审美无区分”的现象学思想基础[J].甘肃理论学刊.2016
[4].陶锋.康德美学中审美愉快的意向性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5].马力.传统文化与审美的意向性表现——评《苦雨斋》系列散文[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2
[6].秦桂平.从李商隐看审美体验的意向性[J].学理论.2011
[7].秦莹莹.从李商隐看审美体验的意向性特征[J].名作欣赏.2010
[8].王永全.现象学的意向性与诗审美意象的生成[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9].崔春华.意向性中的审美及表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
[10].张永清.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