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高碳钢,奥氏体,断口,加工,氮化,形貌。
微合金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春,叶亚平,阴树标,张卫强,陈伟[1](2019)在《铌微合金化抗震钢筋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铌对高强抗震钢筋生产过程中组织转变的影响,通过热模拟试验对比研究了无铌碳素钢筋及铌微合金化钢筋(铌质量分数为0.03%)形变奥氏体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和相变规律,获得动态CCT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3%铌使试验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有明显变化。从连续冷却曲线(CCT)可看出,添加铌后,发生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相变的冷却速度范围减小,铁素体、珠光体转变温度降低;贝氏体相变的冷却速度区间整体右移。添加铌能细化组织,各冷却速度下含铌钢的硬度均大于无铌钢。利用TEM对不同冷却速度下含铌钢中析出相进行观察,发现Nb(C,N)弥散分布于钢中,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析出的Nb(C,N)逐渐减少,析出相尺寸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2℃/s冷却速度冷却得到的析出相尺寸细小且数量较多。(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12期)
韦轶华,李松,白志玲,王琳松,常进[2](2019)在《82B钢的微合金化-相变控制与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82B钢的成分和热轧冷却工艺,以提高82B盘条的强度,测定了80钢和82B钢的等温转变温度对相变时间、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影响以及Cr元素对82B相变温度的影响,分析了Cr合金化和相变控制对82B盘条的微观组织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82B,当温度在595~615℃相变速度最快,其转变时间为10~15 s,在590~625℃可得到理想的0.10~0.20μm的珠光体片层间距;通过添加0.18%~0.24%Cr和控制热轧冷却速度,可以控制82B钢的相变温度区间和相变速度,得到均匀细片状的珠光体组织;将Φ12.5 mm 82B盘条的主要成分调整为0.78%~0.84%C、0.15%~0.35%Si、0.78%~0.88%Mn和0.18%~0.24%Cr;在热轧控冷过程中,弱化水冷,强化风冷,控制82B盘条的吐丝温度为840~880℃,目标值860℃,增大82B盘条在风冷线上的冷速,提高了盘条的强度。(本文来源于《特殊钢》期刊2019年06期)
杨晓伟,周云,陈焕德,张宇[3](2019)在《Nb微合金化HRB400钢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含Nb钢筋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冷却起始温度的上升,铁素体的尺寸和比例均增加,硬度则不断下降。冷速在0.5~1℃/s时,组织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随着冷速的增大,贝氏体比例增加;冷速达到5~10℃/s后,组织以贝氏体为主。采用冷却起始温度和冷速分别为880℃和1℃/s开展25 mm钢筋工业试制,屈服强度≥430 MPa,断后伸长率≥20%,最大力总延伸率≥15%,强屈比≥1.4。(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陈梦杰,唐建国,郑志斌,郑开宏,龙骏[4](2019)在《Zr微合金化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硬度测试及室温冲击等手段研究了微量合金元素Zr的添加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Zr元素的加入可以改善夹杂物的形貌与成分,使夹杂物转变为富Zr的复合夹杂物,同时生成一定量的Zr C第二相。随着Zr元素含量的增加,第二相数量增加且呈弥散分布,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添加不同含量Zr的Fe-Cr耐磨合金钢经退火、淬火以及回火后组织均以板条状马氏体为主。合金钢退火态硬度及冲击性能基本不随Zr元素含量而变化,但随着Zr含量增加,淬火态及回火态合金钢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冲击性能则得到明显提升。研究结果表明Zr微合金化能够有效改善中低碳Fe-Cr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刘鑫,朱晓弦,郭艳华,董月成,淡振华[5](2019)在《基于实验与计算的Fe微合金化Ti-6Al-4V热变形行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Ti-6Al-4V-0.35Fe合金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热加工参数与流变应力之间的关系,其温度范围与应变速率范围分别为800~950℃与0.001~10 s~(-1)。流变曲线的单峰分布表明,动态再结晶机制在变形过程中占主导地位。TEM分析表明,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随变形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在较低温度下由于动态球化形成了尺寸较小的晶粒。由于位错的滑移和攀移,亚晶界中形成了位错胞壁。运用Avrami动态再结晶模型与应力补偿多变量回归模型对热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实验数据进行了修正。为了描述其流变行为,对这2种类型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这2种模型对预测Ti-6Al-4V-0.35Fe合金的流变应力都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为了判断热加工的稳态加工区域与失稳加工区域,建立了一个应变量为0.8,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的热加工图。与Ti-6Al-4V钛合金相比,稳态加工的应变速率范围由0.0003~0.1 s~(-1)扩大到0.001~0.6 s~(-1)。最优的热加工参数为920~950℃与0.001~0.6s~(-1),在此过程中几乎完全发生了动态再结晶。结果表明,在800~950℃的条件下,Fe微合金化的Ti-6Al-4V热加工性能优于Ti-6Al-4V合金,且加工成本较Ti-6Al-4V低。(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媛媛,金自力,黄诚,任志恒[6](2019)在《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的组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进行了再结晶研究,以便制定热轧工艺。通过单道次的应力-应变数据计算了加工硬化率,研究了钢单道次、双道次和多道次压缩的静态软化率。结果表明,在单道次时,1150℃变形70%,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双道次时,1060℃变形35%保温40 s、1150℃变形20%保温时,10 s,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发生静态再结晶;在多道次时,1120℃变形15%冷却时间55 s、1050℃变形35%冷却时间35 s及1020℃变形28%冷却时间30 s发生静态再结晶,最后一道次在915℃变形20%冷却时间3 s以及875℃变形20%冷却时间3 s发生动态再结晶,造成了混晶的微观组织。(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3期)
汪青山,孙显东,李亚彦[7](2019)在《氮元素对钛微合金化热轧盘圆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钛微合金化生产的热轧盘圆抗拉强度远低于目标值的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认为当冶炼过程中氮元素过高并且工艺控制不当时,氮元素与钛元素形成氮化钛夹杂物,使得轧制过程中起强化作用的钛元素数量变少,从而影响到产品力学性能。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手段,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来源于《河北冶金》期刊2019年10期)
沈彬彬[8](2019)在《钒微合金化钢的热塑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leeble-3800对钒微合金化钢的高温塑性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温度下试验钢拉断后的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热塑性降低,断面收缩率降低,奥氏体化温度以上拉伸时,断口以深韧窝为主,部分韧窝底部分布着第二相粒子;但铁素体相变温度以下拉伸时,断口呈现沿晶断裂特征,断裂面上分布着浅而小的韧窝,降低了材料的热塑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断面收缩率不断增加,试验钢在850℃及其以上温度拉伸时的断面收缩率均大于60%,在连铸坯生产时矫直温度不低于850℃能够有效减少铸坯表面裂纹发生率,因此,在连铸坯生产时适宜的矫直温度应该不低于850℃。(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19年05期)
李万东[9](2019)在《钒微合金化对Q-P-T工艺处理的中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钒微合金化对Q-P-T工艺处理的0.28C-Si-Mn-Cr贝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900℃奥氏体化进行淬火处理,350℃碳分配后,钢的组织由板条状马氏体、少量贝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碳分配时间的延长,碳原子从板条马氏体扩散进入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使得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提高,拉伸强度下降。同时,随着钒含量增加,试验钢的拉伸强度增加,但塑性和韧性下降。在钒和Q-P-T工艺的双重作用下,含0.1%钒的中碳贝氏体钢获得了拉伸强度1375MPa、断后伸长率23.2%、冲击功值99.5J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四川冶金》期刊2019年05期)
肖洋洋,詹华,崔磊,邹英,郑笑芳[10](2019)在《1000MPa级微合金化冷轧双相钢退火工艺及强韧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退火模拟试验机研究连续退火工艺中两相区退火温度对高强冷轧DP1000钢的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拉伸试验机进行了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试验钢的A_(c1)为708℃,A_(c3)为854℃。760℃时铁素体、马氏体呈条带状交替分布,恶化了其伸长率;在830℃马氏体沿铁素体晶界分布,并伴随少量的新生铁素体生成。铁素体体积分数由760℃的43.2%减少到830℃的25.2%,从而塑韧性显着下降。试验钢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提升,而伸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90℃退火时强韧化效果最好,此时组织为细小均匀的铁素体和马氏体,马氏体均匀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其抗拉强度为1 097.3 MPa,屈服强度为592.7 MPa,断后伸长率为12.6%,屈强比为0.54,强塑积达13.826 GPa·%。(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微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优化82B钢的成分和热轧冷却工艺,以提高82B盘条的强度,测定了80钢和82B钢的等温转变温度对相变时间、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影响以及Cr元素对82B相变温度的影响,分析了Cr合金化和相变控制对82B盘条的微观组织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82B,当温度在595~615℃相变速度最快,其转变时间为10~15 s,在590~625℃可得到理想的0.10~0.20μm的珠光体片层间距;通过添加0.18%~0.24%Cr和控制热轧冷却速度,可以控制82B钢的相变温度区间和相变速度,得到均匀细片状的珠光体组织;将Φ12.5 mm 82B盘条的主要成分调整为0.78%~0.84%C、0.15%~0.35%Si、0.78%~0.88%Mn和0.18%~0.24%Cr;在热轧控冷过程中,弱化水冷,强化风冷,控制82B盘条的吐丝温度为840~880℃,目标值860℃,增大82B盘条在风冷线上的冷速,提高了盘条的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合金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曹建春,叶亚平,阴树标,张卫强,陈伟.铌微合金化抗震钢筋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J].钢铁.2019
[2].韦轶华,李松,白志玲,王琳松,常进.82B钢的微合金化-相变控制与生产实践[J].特殊钢.2019
[3].杨晓伟,周云,陈焕德,张宇.Nb微合金化HRB400钢筋的开发[J].金属热处理.2019
[4].陈梦杰,唐建国,郑志斌,郑开宏,龙骏.Zr微合金化对Fe-Cr耐磨合金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5].刘鑫,朱晓弦,郭艳华,董月成,淡振华.基于实验与计算的Fe微合金化Ti-6Al-4V热变形行为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6].李媛媛,金自力,黄诚,任志恒.稀土微合金化高强IF钢的组织控制[J].热加工工艺.2019
[7].汪青山,孙显东,李亚彦.氮元素对钛微合金化热轧盘圆力学性能的影响[J].河北冶金.2019
[8].沈彬彬.钒微合金化钢的热塑性探讨[J].物理测试.2019
[9].李万东.钒微合金化对Q-P-T工艺处理的中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四川冶金.2019
[10].肖洋洋,詹华,崔磊,邹英,郑笑芳.1000MPa级微合金化冷轧双相钢退火工艺及强韧化机制[J].钢铁研究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