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稳定性,热稳定性,亲和,脂肪,氨酸,氧化酶,天冬。
酶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珊,李任强,张继福,张云,孙爱君[1](2019)在《孵育对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甘氨酸孵育对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甘氨酸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过剩的环氧基团,对孵育的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并且比较孵育前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结果】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为:选用浓度为2.5 mol/L、pH7.0的甘氨酸溶液,在25℃条件下孵育24 h。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在80℃条件下处理6 h后仍保存60%左右,而相同条件下处理后的未经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只剩下45%左右;与未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相比较,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最适反应pH(8.0)、最适反应温度(45℃与孵育前相同,pH耐受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变化趋势在孵育前后基本保持一致。【结论】孵育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剩余的环氧基团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术环节,甘氨酸孵育工艺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对反应pH、pH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等性质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小勇[2](2018)在《多羟基化合物对漆酶稳定性和催化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漆酶催化底物广泛能够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着环境耐受性差、易失活等缺点,因此本文选择非共价修饰中的多羟基化合物提高漆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性能,考察了山梨醇、葡萄糖、甘露醇、甘油和肌醇这五种常见的多羟基化合物对漆酶属性的影响规律,并借助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考察多羟基化合物与漆酶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漆酶在pH=3的溶液中活性最大,当溶液pH达到7后其完全丧失活性。溶液pH的改变会导致漆酶分子表面电荷的变化,从而引起漆酶失活,而加入多羟基化合物后其能维持漆酶构象的稳定,从而使漆酶保持较高的活性。(2)漆酶的热失活动力学属于一级失活动力学,多羟基化合物的加入使得漆酶的失活速率常数变小,同时延长了漆酶的半衰期。在溶液中多羟基化合物的存在有助于提高漆酶的热稳定性,其机理为多羟基化合物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增加溶液黏度,从而维持漆酶肽链的紧密结构。(3)在漆酶降解2,4-二氯酚的过程中加入多羟基化合物能够提高2,4-二氯酚的降解效率,甘露醇是五种多羟基化合物中效果最好的一种,加入甘露醇15h后2,4-二氯酚的降解率为90%。多羟基化合物由于能与漆酶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了漆酶的稳定性,从而使其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谢荣[3](2017)在《谷氨酰胺转氨酶在脂肪酶稳定性改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工业应用中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可应用于食品、洗涤剂、制药、皮革、纺织、化妆品、造纸工业和生物柴油等领域。天然的脂肪酶稳定性一般较差,而工业应用上在生产、运输、存储工程中对于酶的活性和稳定性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酶进行改造修饰从而提高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脂肪酶改性的方法主要有蛋白质工程(包括定向进化和理性设计)、脂肪酶的固定化(吸附法、共价结合法、包埋法)。这些方法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改善脂肪酶的性能。但是蛋白质工程耗时长,操作繁琐,而固定化需要考虑载体的选择和成本问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脂肪酶进行改性修饰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是食品蛋白加工中常用的一种交联剂。它可以催化蛋白质或多肽的谷氨酸(Glu)的γ-羧酰胺残基和赖氨酸(Lys)的ε-氨基发生酰基转移反应,生成异肽键(ε-(γ-谷氨酰胺)-赖氨酸),从而使蛋白质分子之间或之内发生共价交联。谷氨酰胺转氨酶在食品加工中可以有效的改善食品蛋白的稳定性、溶解性、保水性等性质。而酶分子也是一种蛋白质,因此本论文将谷氨酰胺转酶应用于脂肪酶的改性修饰过程。与戊二醛等传统化学交联剂相比,TGase安全、无毒且生物相容性好。研究过程中对TGase催化制备交联酶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交联体系中的保护蛋白进行了筛选,最后得出最优的反应条件为TGase添加量为120U/glip,反应体系 pH 7(离子强度 100 mM),25℃,180rpm,反应24 h,最适保护蛋白为明胶,添加量为脂肪酶:明胶=2:1。通过脂肪酶的热稳定实验,TGase催化制备的交联脂肪酶在50℃,1h条件下酶活基本没有损失,而游离脂肪酶在1h后,酶活保留率仅在20%左右,说明采用这种方式交联后可以有效改善酶的热稳定性。此外我们还选取了不同来源的脂肪酶(如 lipase M from Mucor Javanicus、lipase G from Penicillium Camemberti、lipase A from Aspergillus niger、lipase from porcine pancreas等)利用此方法进行了改性修饰,证明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通过不同的分析手段如电镜、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对交联脂肪酶进行了分析表征,通过电镜分析交联酶分子的尺寸变大,荧光光谱分析发现交联酶在400 nm左右出现新的发射峰,圆二色谱分析交联酶的α-Helix解构有所减少。除了提高了脂肪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我们还发现脂肪酶的过氧化氢耐受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我们将交联脂肪酶应用于油酸的环氧化体系,转化率可达90%,而游离酶只能达到60%。(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刘华[4](2017)在《仿生纳米涂层强化固定化酶稳定性及其用于微反应器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纳米涂层是指受自然界生命现象、原理等启发,在温和条件下(常温、常压、中性pH)制备的纳米涂层。由于仿生纳米涂层形成条件温和、结构可控,可为酶分子提供良好的物理化学微环境。本研究针对工业酶催化过程中固定化酶稳定性较差、产物难以连续合成等问题,将仿生纳米涂层引入固定化酶制备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固定化酶稳定性,进而构建了填充床式微反应器,实现了酶促合成6-氨基青霉烷酸的连续、高效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于多巴胺仿生涂层对堇青石蜂窝陶瓷表面修饰,固定青霉素G酰化酶(PGA),并构建固定化酶微反应器。聚多巴胺中儿茶酚基/醌基与酶分子共价结合,提高PGA的稳定性。在40 ~oC反应条件下反应195 min后,PGA/聚多巴胺/堇青石仍保持84.01%的初始酶活。第二部分,以多巴胺修饰的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固定化PGA,利用该涂层诱导正硅酸乙酯(TEOS)和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在其表面进行水解缩聚,形成有机硅纳米涂层,进而构建固定化酶微反应器。有机硅纳米涂层能有效保护酶分子,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在极端pH条件下(pH 6.0和pH 10.0)均表现出良好催化活性。在40 ~oC下反应195 min后保持89.72%初始酶活。经过15次循环,有机硅/PGA/聚多巴胺/堇青石的活性仍能保持73.05%初始酶活。第叁部分,利用AB-8大孔树脂物理吸附PGA,随后利用单宁酸(TA)和钛(IV)配位在其表面涂覆TA-Ti~(IV)涂层。TA-Ti ~(IV)纳米涂层的多羟基基团有效提高了树脂表面亲水性、网络结构有效防止了酶泄露并提升了极端条件下固定化酶稳定性。储存68天后,TA-Ti ~(IV)-capped PGA@Resins仍有103.7%初始酶活;循环20次后,仍有81.51%初始酶活。(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段琳琳,李红梅[5](2016)在《保护剂对重组大肠杆菌NMN转移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向NMN转移酶(Nmnat)中添加保护剂以提高其热稳定性及储存稳定性,扩大酶的使用范围。研究了固体醇类(山梨醇、甘露醇)、糖类(海藻酸钠、蔗糖、甘露糖)和有机溶剂(DMSO、丙二醇-单甲醚、乙醇、甘油)对Nmnat的稳定性的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一种复合保护剂,并研究复合保护剂对Nmnat最适反应温度、pH稳定性、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梨醇、海藻酸钠和DMSO能够显着提高Nmnat的热稳定性。复合保护剂配方为山梨醇1.5 g/L,海藻酸钠1.0 g/L,DMSO 0.5%。复合保护剂的添加使Nmnat的最适反应温度从37℃提高到50℃;50℃保温2 h酶活提高了24.5%;pH使用范围由7.0~8.0扩大到6.0~8.0;4℃储存28 d后,酶活保留率提高了15.65%。(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6年05期)
王亚军,曹块[6](2016)在《添加剂提高酶稳定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酶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能源等各领域。然而,大多数酶在反应时会遇到高温、高盐、极端p H等逆境,容易造成酶的失活,进而降低生产效率,这严重限制其在工业上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强化酶稳定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添加稳定剂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提高酶稳定性的方法,对几种不同类型添加剂的特点及其在改善酶稳定性方面的应用作了综述,并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相关机理。(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6年03期)
方亚男,段敬霞,张玲,杨海麟[7](2016)在《3α-羟类固醇脱氢酶的亲和纯化及化学修饰提高酶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3α-羟类固醇脱氢酶(3α-HSD)经化学修饰后的稳定性变化。已构建的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DE3)/p ET28a-hsd经诱导表达、镍柱亲和纯化得到电泳纯的3α-HSD酶,酶蛋白得率是16.5%,活性回收率为64.7%,纯化倍数约为3.8,15%SDS-PAGE结果显示3α-HSD酶为单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在28 000左右。采用邻苯二甲酸酐(PA)作为修饰剂,对3α-HSD纯酶进行化学修饰,与对照组相比,修饰酶抵抗p H波动的能力有所增强,50℃水浴10 min后酶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37℃贮藏40 h后修饰酶的贮藏稳定性比原酶提高9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王晓丽,曹子林,和润喜,陈诗[8](2016)在《不同pH、温度和储藏因素对云南松针叶碳酸酐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5种不同pH缓冲液处理的4个不同年龄云南松针叶中的碳酸酐酶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pH环境对云南松碳酸酐酶稳定性的影响;以4个不同年龄云南松针叶中的碳酸酐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6种不同温度处理下的活性变化,探究云南松碳酸酐酶的热稳定性;对4个不同年龄云南松的针叶进行储藏,分析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云南松针叶碳酸酐酶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的云南松针叶碳酸酐酶皆在碱性条件下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2在常温下,云南松针叶碳酸酐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3不同龄的云南松针叶碳酸酐酶相对活性随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4年、8年和14年生,处理组合5的相对酶活性皆最大,4年、8年和22年生,处理组合16的相对酶活性皆最小;4年、8年和14年生云南松,影响其针叶碳酸酐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储藏时间,22年生云南松,影响其针叶碳酸酐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储藏温度.(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春龙,胡滨,孙慧颖,韩玉霞,陈宝荣[9](2015)在《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估计划样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2014年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估计划(RELA)样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稳定性。方法按说明书要求溶解2014年RELA-A样品,用棕色小瓶分装后立即-80℃冻存。将分装后的样品从-80℃低温冰箱取出,置于2~8℃冰箱1、2、4、6、8、16、24、48 h,用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列表AST一级参考方法测量样品,每份测量3次,以1h结果均值为基准值,计算2、4、6、8、16、24、48 h AST结果均值相对1 h结果均值的偏移。结果 2、4、6、8、16、24、48 h AST结果均值相对1 h结果均值的偏移分别为+0.39%、+0.96%、+0.80%、+1.72%、+2.21%、+3.04%、+4.47%。结论 2014年RELA-A样品2~8℃保存时AST催化活性呈逐渐增加趋势,建议各实验室尽量缩短RELA样品在2~8℃的存放时间。(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仝艳军[10](2015)在《肌氨酸氧化酶高效表达、亲和纯化及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氨酸氧化酶(Sarcosine oxidase,EC.1.5.3.1,SOX)属于黄素蛋白氧化酶类,以FAD为辅因子,可催化肌氨酸中N-甲基的氧化还原,是检测血清或尿液中肌酐含量的关键酶之一,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领域。本研究主要涉及到优化SOX基因序列,提高密码子适好性以增强表达,建立提高SOX产酶水平的发酵调控技术;合成含特异性配体的亲和介质,创建简易纯化SOX的亲和技术;解析酶的热不稳定机理,建立增强SOX稳定性的表面化学修饰技术;最后,全合成耐热性SOX,通过氨基酸序列及分子内作用力差异性分析初步诠释其稳定性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改变基因密码子的适好性及组合发酵策略优化,提高Bacillus sp.SOX产酶水平。首先以Bacillus sp.SOX(Bs SOX)为研究对象,在不改变Bs SOX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基于受体菌E.coli密码子的喜好性,理性优化Bs SOX基因序列,使其相对于E.coli的密码子适用指数提高至0.87,密码子改变率达62.8%,Bs SOX表达效率提高了33.5%。采用乳糖作为诱导物及30℃为诱导温度分别使Bs SOX的产酶水平提高了45.7%和23.4%。同时提出双阶段温度-p H调控技术,即在发酵前期(0-8 h)采用37℃,p H 7.5发酵条件,诱导阶段(8-40 h)采用30℃,p H 6.5条件进行发酵,发酵终点时Bs SOX的产酶水平为8490 U?L-1,分别比恒p H 7.5和恒p H 6.5提高了63.3%和34.9%,并且发酵周期由56 h缩短至40 h。此外,采用恒速流加乳糖策略,可将乳糖浓度维持在较为温和的稳态,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Bs SOX的表达,Bs SOX产酶水平达到12466 U?L-1,在双阶段温度-p H发酵基础上,其产酶水平提高了46.8%。为高效制取SOX,合成专用的亲和介质,建立一步简易纯化SOX的技术。从多种合成方案中,筛选出以4-氨基吡咯-2-羧酸为配体、乙二胺为间隔臂的亲和介质,实现了一步纯化制取SOX的新方法。琼脂糖-乙二胺-4-氨基吡咯-2-羧酸亲和介质对SOX酶分子的吸附能力(2367 U·g-1介质)较佳,LC-MS技术鉴定表明4-氨基吡咯-2-羧酸通过乙二胺已与琼脂糖载体成功偶联。经一步亲和纯化法制取的SOX酶蛋白,酶活回收率达91.2%。经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一步法纯化的SOX已达到电泳纯。对纯化的Bs SOX进行酶学性质分析,其对底物肌氨酸的Km值及Vmax分别为141.6 mmol·L-1和0.115mmol·L-1·min-1。利用poly-lysine与酶表面羧基结合,防止酶内部疏水基团的外翻,有效提高了SOX的稳定性。通过对储存过程中Bs SOX酶液分析,发现其热不稳定机理为疏水基团暴露引起酶蛋白聚集,并且其二级结构逐渐破坏;基于Bs SOX热不稳定原因及酶分子表面酸碱性氨基酸分析,理性选择多聚赖氨酸(poly-lysine)对酶分子进行表面化学修饰,有效提高了酶稳定性。通过质谱及FTIR分析表明Bs SOX表面的羧基不同程度的与poly-lysine共价结合。DSC分析显示修饰酶的热变性温度和变性焓值(117.98℃和2916.17J·g-1)均高于游离酶(63.03℃和0.1217 J·g-1)。修饰酶对肌氨酸的Km值及Vmax均减小。修饰酶稳定性明显提高,70℃恒温水浴10 min后,仍保留26.3%的酶活力;在p H 5.0-10.0的体系中,修饰酶仍保留较高的酶活力(90%以上);经37℃保温7 d后,游离酶酶活保留率仅为7.9%,而修饰酶酶活保留率可达95.1%,酶储存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Poly-lysine分子与Bs SOX的表面羧基作用形成多个共价键,在Bs SOX表面形成网络保护层,可有效抑制Bs SOX酶天然结构的松散,抵御外界环境的不利因素。全合成耐热性SOX基因,通过氨基酸序列及分子内作用力分析诠释其稳定性机理。为深入探讨SOX热稳定性机理,选择Thermomicrobium roseum的SOX(Tr SOX)序列信息为原型,优化Tr SOX密码子并成功获得表达,同时采用伴侣蛋白共表达策略,发现Gro ES-Gro EL伴侣蛋白组合及Dna K-Dna J-Grp E-Gro ES-Gro EL伴侣蛋白组合可有效增强Tr SOX的可溶性表达。最后对Tr SOX与Bs SOX的氨基酸序列及分子内作用力的差异性分析,诠释了Tr SOX热稳定性机制。Tr SOX中有利于其热稳定性的Ala、Pro、Arg和Glu等氨基酸的含量在Tr SOX中较高;同时Tr SOX中存在较强的非共价作用力,如68.2对氢键,23对离子键,179个疏水性氨基酸。Tr SOX内部在以上非共价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彼此相互交织的结构,促进了Tr SOX二级结构稳定性,增加了Tr SOX酶自身结构紧密性,在Tr SOX耐热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06-11)
酶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漆酶催化底物广泛能够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着环境耐受性差、易失活等缺点,因此本文选择非共价修饰中的多羟基化合物提高漆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性能,考察了山梨醇、葡萄糖、甘露醇、甘油和肌醇这五种常见的多羟基化合物对漆酶属性的影响规律,并借助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考察多羟基化合物与漆酶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漆酶在pH=3的溶液中活性最大,当溶液pH达到7后其完全丧失活性。溶液pH的改变会导致漆酶分子表面电荷的变化,从而引起漆酶失活,而加入多羟基化合物后其能维持漆酶构象的稳定,从而使漆酶保持较高的活性。(2)漆酶的热失活动力学属于一级失活动力学,多羟基化合物的加入使得漆酶的失活速率常数变小,同时延长了漆酶的半衰期。在溶液中多羟基化合物的存在有助于提高漆酶的热稳定性,其机理为多羟基化合物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增加溶液黏度,从而维持漆酶肽链的紧密结构。(3)在漆酶降解2,4-二氯酚的过程中加入多羟基化合物能够提高2,4-二氯酚的降解效率,甘露醇是五种多羟基化合物中效果最好的一种,加入甘露醇15h后2,4-二氯酚的降解率为90%。多羟基化合物由于能与漆酶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了漆酶的稳定性,从而使其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徐珊,李任强,张继福,张云,孙爱君.孵育对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何小勇.多羟基化合物对漆酶稳定性和催化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3].谢荣.谷氨酰胺转氨酶在脂肪酶稳定性改善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7
[4].刘华.仿生纳米涂层强化固定化酶稳定性及其用于微反应器构建[D].天津大学.2017
[5].段琳琳,李红梅.保护剂对重组大肠杆菌NMN转移酶稳定性的影响[J].工业微生物.2016
[6].王亚军,曹块.添加剂提高酶稳定性研究进展[J].发酵科技通讯.2016
[7].方亚男,段敬霞,张玲,杨海麟.3α-羟类固醇脱氢酶的亲和纯化及化学修饰提高酶稳定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6
[8].王晓丽,曹子林,和润喜,陈诗.不同pH、温度和储藏因素对云南松针叶碳酸酐酶稳定性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刘春龙,胡滨,孙慧颖,韩玉霞,陈宝荣.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估计划样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稳定性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15
[10].仝艳军.肌氨酸氧化酶高效表达、亲和纯化及酶稳定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