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基因论文_于佳玉,朱梦瑶,许丽,刘志君,吕文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桑树,毒性,单性花,杂质,药疹,磺酸。

类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于佳玉,朱梦瑶,许丽,刘志君,吕文秀[1](2019)在《青岛百合花发育E类基因LtSEP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青岛百合花发育问题的分子调控机理,以青岛百合花朵为材料,克隆得到一个MADS-box家族E类基因SEPALLATA3(SEP3),命名为LtSEP3,开放阅读框为687bp,预测编码22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LtSEP3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 179.58D,理论等电点在8.68,不稳定系数为33.66,属于稳定蛋白,总平均亲水性(GRAVY)为-0.819,脂肪系数为79.96。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LtSEP3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的MADS结构域和K-box区。LtSEP3与同为百合属植物的岷江百合的MAD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显示,LtSEP3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主要在花中表达,在鳞茎、茎、叶中几乎不表达,在花朵开放的中后期,LtSEP3表达量达到峰值。本研究认为,LtSEP3基因可能在青岛百合花朵开放和花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杰,刘长英,夏中强,寇敏,范伟[2](2019)在《桑树XLG类基因的鉴定及MnXLG1基因的胁迫诱导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叁聚体G蛋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GTP酶活性的蛋白质,在多个信号通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大型G蛋白(XLG)是一种植物特有的非常规G蛋白α亚基。利用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数据获得了3个XLG基因,分别命名为MnXLG1、MnXLG2和MnXLG3,基因CDS全长分别为2 976 bp、2 550 bp和2 580 bp,分别编码991、849和859个氨基酸。进化分析发现MnXLG1、MnXLG2和MnXLG3分别被聚集到植物XLG1、XLG2和XLG3亚家族中,与苹果、桃树和毛果杨等双子叶植物的XLG蛋白进化关系较近,与单子叶植物的XLG蛋白进化关系较远。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MnXLG1主要在根中表达,MnXLG2主要在叶中表达,MnXLG3主要在表皮和花中表达。qRT-PCR检测MnXLG1基因的表达可被干旱、氯化钠(NaCl)和水杨酸(SA)处理显着上调,被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显着抑制,还对过氧化氢(H_2O_2)处理有一定的响应,表明MnXLG1可能参与了桑树非生物胁迫响应和防卫反应。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桑树XLG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炎,马旻新,曾实,王叔桥[3](2019)在《HS-GC-MS同时测定沙芬酰胺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沙芬酰胺原料药中5种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甲磺酸甲酯、甲磺酸乙酯、甲磺酸异丙酯、甲磺酸丙酯、甲磺酸丁酯)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线衍生,RESTEKRxi-624Sil毛细管柱(30 m×0.25 mm,1.4μm),四级杆质量检测器,离子化模式为电子轰击离子化(EI)模式,采集模式为选择离子监测。结果 5种杂质检测限为0.3~1.3ng·mL-1,定量限为0.9~4.3ng·mL-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5%;浓度在5~300 ng·mL-1内,5种杂质的峰面积与其相对应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0.995;回收率为99.4%~100.6%,RSD为0.8%~2.6%(n=9)。结论该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沙芬酰胺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9期)

张祥,储海峰,胡白,陆闻生[4](2019)在《MHC区域HLA-B类基因与抗癫痫药诱发重症药疹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LA-B类基因与抗癫痫药物诱发重症药疹的相关性,了解重症药疹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抗癫痫药物诱发重症药疹患者和50例耐受对照血样,提取DNA,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SSP)分型HLA-B基因,PLINK1.07软件分析HLA-B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和耐受对照组之间差异。结果 (1)病例组携带HLA-B*1502等位基因显着高于耐受对照组(P=9.6×10~(-6),OR=10.92,95%CI:3.07~41.00)。HLA-B*1502携带率,很大程度是由卡马西平引起(P=7.0×10~(-6),OR=36,95%CI:4.65~375.97),这种增高趋势也存在苯巴比妥诱发重症药疹组(P=0.013,OR=45, 95%CI:1.47~7827.55),但拉莫叁嗪组未见相关性(P=0.879,OR=0.33,95%CI:0.01~8.01)。(2)病例组携带HLA-B*40:01等位基因低于耐受对照组(P=0.045,OR=0.18,95%CI:0.03~0.97)。结论 HLA-B*40:01可能在抗癫痫药物诱发重症药疹中扮演一种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潮,褚洪龙,韩利红,杨云锦,高永[5](2019)在《桑树NBS-LRR类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调控microRNA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分析了桑树NBS-LRR类基因家族组成、结构、进化、组织表达,并对该家族基因的调控microRNA(miRNA)进行了预测。共筛选到112个桑树NBS-LRR类基因,根据功能域主要分为NBS、CC-NBS、CC-NBS-LRR、NBS-LRR 4种类型。内含子数和相位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结构类型多样。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聚类组间存在较多的类型交叉现象。该家族基因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大部分桑树NBS-LRR类基因均具有被miRNAs调控的可能性,miR472b和miR482b在调控该家族基因表达中可能发挥了主要作用。桑树NBS-LRR家族基因结构和进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miRNA在控制该家族基因表达的适应性成本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蔡广华,路洪凤,黄叁文,孙进京[6](2019)在《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AP3同源基因在几种葫芦科植物单性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研究发现黄瓜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CsAP3可以通过调控乙烯受体基因CsETR1表达量参与雌花中雄蕊滞育而形成雌花的过程。本试验中进一步对丝瓜、苦瓜、甜瓜、西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中的AP3同源基因进行了分析。利用简并PCR方法得到了丝瓜和苦瓜中AP3同源基因序列,并根据已发表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得到了甜瓜、西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中AP3同源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这几个物种中AP3蛋白C端短GV重复序列编码区存在同义突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形成雌性花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保守功能。凝胶阻滞和烟草瞬时表达体系双荧光试验表明,甜瓜、西瓜和印度南瓜的AP3同源蛋白均具有结合ETR1同源基因启动子并调控其表达的潜力。这些结果为研究葫芦科雌性花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入手点,为揭示葫芦科植物雌性花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倪晓祥[7](2019)在《巨桉SNAC类基因鉴定和非生物逆境响应及EgrNAC1、EgrNAC6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是世界重要的速生与能源树种,但其栽培种多为冷敏感型,且不耐高盐、干旱等逆境。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大型转录因子家族之一,不仅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还与逆境胁迫的适应密切相关。通过对巨桉NAC转录因子的研究,挖掘参与逆境响应的关键NAC,有望为巨桉抗性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巨桉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出NAC转录因子基因成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筛选出了其中的SNAC(stress responsive NAC)类基因,并对其成员的基因结构、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低温、高温、干旱、高盐等非生物逆境和ABA、MeJ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中选择了EgrNAC1、EgrNAC6进行拟南芥异源转化,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及其所参与的非生物胁迫响应机制的探讨。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转录组分析与酵母双杂技术,初步构建了EgrNAC1、EgrNAC6参与低温响应的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从巨桉基因组中鉴定得到166个NAC转录因子家族基因成员,并在与其他物种中参与非生物逆境胁迫的NAC转录因子序列比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50个SNAC类基因。巨桉166个NAC基因在11条染色体上都有分布,其中1号、6号、7号、9号和10号染色体分布相对密集;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NAC转录因子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可分成四大类,分别对应在成熟叶片、茎尖与嫩叶、韧皮部、未成熟和成熟木质部表达量较高,暗示其在不同组织中有特定表达的基因簇,协同参与、调控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应激反应。根据巨桉50个SNAC类基因在低温、高温、干旱、高盐、ABA、MeJA六种处理条件下的定量表达数据,分析了它们与不同非生物逆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根据响应逆境因子个数,将其分成四大类:第Ⅰ类基因共计17个,都能响应6种逆境因子,根据响应情况又细分为上调诱导型、高温下调型、无规律型;第Ⅱ类19个基因,特征为响应5种逆境条件,根据对激素的反应,又细分为响应两种激素型、只响应ABA型、只响应MeJA型;第Ⅲ类9个基因响应3、4种逆境因子,细分为响应两种激素型、只响应ABA型、只响应MeJA型;第Ⅳ类5个基因不受激素调控,但其成员至少能响应4种非生物逆境因子中2种及以上的胁迫因子。2.通过异源转化拟南芥,研究了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在低温响应方面的差异,发现超表达EgrNAC1、EgrNAC6能通过CBF途径增强拟南芥抗冻表型,在-6℃处理条件下,相对于野生型,EgrNAC1、EgrNAC6超表达转基因株系成活率从30%提升到80%以上。这两个基因参与拟南芥低温响应过程中,都能通过提高CBF1、CBF2的表达量,使下游低温响应基因RD29A表达上调,从而参与低温响应。3.EgrNAC1、EgrNAC6参与ABA、高盐与干旱响应。EgrNAC1的超表达降低了拟南芥对ABA的敏感程度,但减弱了植株抗旱能力和耐盐能力;EgrNAC6超表达降低了拟南芥对ABA的敏感程度,但同时增强了植株的抗旱与耐盐能力。从EgrNAC6超表达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低温转录组数据中,我们发现EgrNAC6还可能受到MAPK信号途径的调控,另外还可能涉及氧化磷酸化水平的调控、光合作用的下调、硫苷化合物的积累等,以此提高植株对低温、干旱和高盐的抵抗能力。4.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预测了EgrNAC1、EgrNAC6与其他基因表达蛋白之间潜在的互作及调控关系,借助酵母双杂技术,我们对其中20个候选蛋白进行了验证,发现其中18个能与EgrNAC1或EgrNAC6发生互作的蛋白。根据这18个基因的低温转录组数据,将其分成3类:前期响应蛋白(RING-ZFP、HOMEZ1、MYB、C2H2、HOMEZ2、AP2/B3)、中期响应蛋白(Dof1、Obp、SNAC3、ERF018)与后期响应蛋白(AP2、NAC1、NAC6、WRKY、AN1-ZFP、SNAC35、SP、Dof2),分别对应调控前期响应基因、中期响应基因、后期响应基因。5.综合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初步的EgrNAC1、EgrNAC6参与低温响应模型:当低温来临时,首先由ABA和MAPK信号途径接收与传递信号,将信号传递至EgrNAC1、EgrNAC6,使EgrNAC1、EgrNAC6的表达量上升;EgrNAC1、EgrNAC6通过招募其他NAC或者转录因子,调控低温相关基因的表达;EgrNAC1、EgrNAC6也能通过上调CBF1、CBF2的表达量,提升低温响应下游基因RD29A等的表达,产生氧化磷酸化水平下降、光合作用关闭、抗氧化酶活性上升、硫苷类物质上升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层面上的改变,提高植物对低温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婉丽[8](2019)在《胎生蜥蜴MHC Ⅰ类基因的多态性及对母胎免疫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胎生蜥蜴作为古北界蜥蜴的代表,具有卵胎生繁殖模式。在中国的分布仅局限于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3个省区。由于人为干扰对其生境的破坏,导致胎生蜥蜴已处于渐危状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是免疫系统中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功能基因之一,且由于识别多种病原体和适应环境的需要,使其抗原结合区存在较高的变异性。本研究首次对大小兴安岭山区共4个地区的胎生蜥蜴的74个个体的MHC Ⅰ类基因多态性和母胎免疫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4个结果:1.从19个个体中克隆出570条序列,其中α2的核苷酸长度为201~223 bp,α3的核苷酸长度为181~184 bp,α2和α3的氨基酸长度为111~178 aa。实验中共得到47个等位基因,推测至少有3~6个MHC Ⅰ类基因座,符合基因“出生-死亡”进化模式,说明其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基因复制或丢失。2.通过对核苷酸序列变异位点的计算得出4个种群核苷酸多态性π在0.305~0.659之间,表明胎生蜥蜴核苷酸多态性水平较高,其中牙克石种群核苷酸多态性最高,嫩江种群最低。3.综合平均氨基酸距离小于平均核苷酸距离、非同义突变率大于同义突变率(ω>1),MEME和MEGA方式预测的37个选择位点有26个在抗原结合位点附近等结果可以推测位于抗原结合位点的序列经历过正选择作用,与平衡选择有关,且未检测到的重组作用。在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发现有跨种多态性的存在。4.通过MHC Ⅰ基因对母胎免疫影响的研究发现,胎生蜥蜴除了受到免疫系统季节性影响外,还与成功妊娠有关;同时,不同组织面临的抗原威胁和组织自身功能的协同作用导致MHC Ⅰ基因相对表达量发生变化。综上所述,胎生蜥蜴MHC Ⅰ基因在进化中经历了基因复制,具有高度多态性,且由平衡选择维持。在母胎免疫调控中表现出降低MHC Ⅰ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现象,与胎生动物的相关研究类似。本研究为胎生蜥蜴的物种保护和母胎免疫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梁飞,刘楠,贾丽媛,赵晓,龙娟[9](2019)在《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LA-Ⅰ类(A、B、C)、Ⅱ类(DRB1、DQB1)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的关联。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免疫学实验室2014-2017年收治的25例URSA夫妇和同期50例正常妊娠夫妇进行HLA-A、B、C、DRB1及DQB1位点的基因分型,并分析HLA各基因频率及夫妇间HLA抗原相容性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结果 URSA夫妇HLA-DQB1*05基因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6%vs15%,OR=0.4,P=0.024);URSA妻子组HLA-A*11、B*48、DQB1*06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0%vs 15%、10%vs0、38%vs 19%;OR=2.4、24.6、2.6;P均<0.05);A*02基因分布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16%vs 31%,OR=0.4,P=0.048);URSA丈夫组HLA-C*03、DRB1*12、DQB1*03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vs 19%、22%vs 8%、50%vs 33%;OR为2.4、3.2、2.0;P均<0.05);HLA-C*01、C*06基因分布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6%vs 19%、4%vs 18%;OR=0.3、0.2;P均<0.05)。URSA夫妇间各位点HLA抗原相容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LA*11、B*48、DQB1*06是URSA妻子易感基因,A*02是URSA妻子保护基因。C*03、DRB1*12、DQB1*03是URSA丈夫易感基因,C*01、C*06是URSA丈夫保护基因。DQB1*05是URSA夫妇的共同保护基因。(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鲁晶晶,冯芳[10](2019)在《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毒性杂质在低暴露水平下就可能引起DNA损伤,增加患癌的风险,这为用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基因毒性杂质含量监测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基因毒性杂质和磺酸酯类杂质的相关法规和指南以及磺酸酯类杂质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形成机理,重点介绍了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和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期望为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合理控制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类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叁聚体G蛋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GTP酶活性的蛋白质,在多个信号通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大型G蛋白(XLG)是一种植物特有的非常规G蛋白α亚基。利用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数据获得了3个XLG基因,分别命名为MnXLG1、MnXLG2和MnXLG3,基因CDS全长分别为2 976 bp、2 550 bp和2 580 bp,分别编码991、849和859个氨基酸。进化分析发现MnXLG1、MnXLG2和MnXLG3分别被聚集到植物XLG1、XLG2和XLG3亚家族中,与苹果、桃树和毛果杨等双子叶植物的XLG蛋白进化关系较近,与单子叶植物的XLG蛋白进化关系较远。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MnXLG1主要在根中表达,MnXLG2主要在叶中表达,MnXLG3主要在表皮和花中表达。qRT-PCR检测MnXLG1基因的表达可被干旱、氯化钠(NaCl)和水杨酸(SA)处理显着上调,被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显着抑制,还对过氧化氢(H_2O_2)处理有一定的响应,表明MnXLG1可能参与了桑树非生物胁迫响应和防卫反应。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桑树XLG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于佳玉,朱梦瑶,许丽,刘志君,吕文秀.青岛百合花发育E类基因LtSEP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胡杰,刘长英,夏中强,寇敏,范伟.桑树XLG类基因的鉴定及MnXLG1基因的胁迫诱导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9

[3].李炎,马旻新,曾实,王叔桥.HS-GC-MS同时测定沙芬酰胺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4].张祥,储海峰,胡白,陆闻生.MHC区域HLA-B类基因与抗癫痫药诱发重症药疹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

[5].刘潮,褚洪龙,韩利红,杨云锦,高永.桑树NBS-LRR类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调控microRNAs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9

[6].蔡广华,路洪凤,黄叁文,孙进京.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AP3同源基因在几种葫芦科植物单性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园艺学报.2019

[7].倪晓祥.巨桉SNAC类基因鉴定和非生物逆境响应及EgrNAC1、EgrNAC6功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8].刘婉丽.胎生蜥蜴MHCⅠ类基因的多态性及对母胎免疫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梁飞,刘楠,贾丽媛,赵晓,龙娟.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

[10].鲁晶晶,冯芳.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

论文知识图

郑州汉代组与汉以后各颅骨组之间的树...类独特的表基因拷贝数分析大量胞外信号分子转录激活p21启动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携带第1类整合...(A)iPSCs悬浮培养形成类胚体(EB),...

标签:;  ;  ;  ;  ;  ;  ;  

类基因论文_于佳玉,朱梦瑶,许丽,刘志君,吕文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