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免疫耐受论文_王凯,高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植免疫耐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细胞,心脏,肝移植,鞭毛,树突,肾移植。

移植免疫耐受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高伟[1](2019)在《儿童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成人受者,儿童肝移植受者对于免疫耐受的需求更为迫切,成功实现免疫耐受的概率更高。但目前,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实验方案、免疫监测手段以及对长期停用免疫抑制剂后移植物组织学的评估,导致免疫耐受长期停留于理论阶段,尚未在临床上有效、广泛开展。通过对儿童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在近年来的进展与面临的困难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临床操控性免疫耐受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先亮,白纯,杨龙,李瀚,吕少诚[2](2019)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Th细胞和Treg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Th)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6只),假手术不进行肝移植;短期组(10只),术后存活10 d;耐受组(10只),术后存活100 d,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Th2细胞因子(IL-4、IL-5、IL-6、IL-13),Th17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17A],Treg细胞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12p]表达水平。对各组大鼠血清进行蛋白芯片检测。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AST明显降低,ALT明显升高(P<0.05)。而耐受组与手术对照组的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的肝组织中,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Th1细胞因子IFN-γ、I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Th2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短期组Th2细胞因子IL-5、IL-6、IL-1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7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0、IL-12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均为P<0.05),短期组TGF-β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神经纤毛蛋白(Neuropilin)-2、Notc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趋化因子配基17(CXCL17)、ICAM-1、Neuropilin-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而B7-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减低(P<0.05)。结论在大鼠肝移植自然免疫耐受过程中,Treg类细胞因子(IL-10、TGF-β、IL-12p), IL-6, IL-17以及细胞表面的跨膜信号通路分子(ICAM-1、Neuropilin-2、B7-1蛋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9年04期)

谭春淼,张烁[3](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参与调节包括染色质重塑、基因转录、RNA剪接和蛋白质转运等不同的生物学和生理过程,从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发育和免疫应答。关于lncRNA,已经在基因印迹、癌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细胞分化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在调节心脏移植免疫耐受方面了解甚少。本文主要就lncRNA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等等(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李军良,郭天康,张东,黄军悦,田宏伟[4](2019)在《转B、T淋巴细胞衰减子基因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B、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DA大鼠为供体,为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获取SD大鼠DC后,分别用携带或不携带BTL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DC。将36只肝移植术后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移植术后无任何无处理)、DC组(肝移植术后输入未携带BTL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转染的DC)、BTLA-DC组(肝移植术后输入携带BTL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转染的DC)。每组术后7 d完成血生化指标与肝脏病理学检测后,剩余大鼠行生存时间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BTLA-DC组术后的肝功能损伤指标、免疫刺激细胞因子IFN-γ水平以及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降低,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升高,但DC组术后的以上指标均呈一定程度的反向变化,定量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 d,D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 d,BTLA-D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9 d,3组间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4,P=0.000 3)。结论:高表达BTLA的DC减缓了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机制可能与其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蓝旭[5](2018)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器官移植是包括心脏、肝脏、肾脏等在内的多种实体器官衰竭或先天性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术前准备的不断完善、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逐渐完备,移植器官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但是,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其所导致的相应副作用也逐渐展现,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过度所引起的感染、肿瘤发生,及免疫抑制不足所引起的器官排斥反应。因此,基于现状,需要寻求一种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方法。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SC)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在诱导器管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明显,但由于MSC有创的获取方式、有限的增殖能力、及潜在的致瘤性和促进肿瘤发展的特性,均对其临床应用产生限制。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ndometrial regenerative cell,ERC)是由月经血中提取的间充质细胞样干细胞,具有成体干细胞表型及向叁个胚层来源组织分化的特性,且其具有来源无创、获取量大、增值率高、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器官移植、炎症等模型中可发挥器官保护及抑制炎症反应作用。但对其联合方案是否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尚无相关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是一种在机体多种组织内表达的趋化因子,参与胚胎发育、炎症反应、免疫监视、组织稳态、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能够大量分泌SDF-1。且其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人类与小鼠对其编码序列及蛋白质氨基酸排序上相同率达90%以上。因此,有必要对ERC分泌SDF-1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目的:证明ERC能够分泌SDF-1;探讨人源性ERC及其分泌的SDF-1体外对小鼠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及ERC联合雷帕霉素治疗方案是否能够诱导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以及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体外分离、培养ERC,观察其生长形态、进行细胞鉴定、测定培养基中其分泌的SDF-1浓度。第二部分,将ERC同小鼠脾脏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RC及分泌的SDF-1对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ol-DCs)、M2型巨噬细胞(macrophage type 2,M2)、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形成的影响。第叁部分,体内实验,建立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观察ERC及联合雷帕霉素是否能够诱导心脏移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及对脾脏中免疫细胞影响;并通过应用SDF-1受体阻滞剂AMD3100探索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成功分离、培养ERC,且培养第叁、四代细胞分泌SDF-1量较大,分别为11831.827±341.042pg/ml及10820.150±530.024pg/ml,可用于后续实验。第二部分,ERC能够诱导小鼠脾脏细胞各群向Tol-DCs、M2、Tregs、Bregs细胞分化,且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作用。第叁部分,在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模型中,ERC能够减轻排斥的严重程度,延长移植心脏生存期;其与雷帕霉素联合方案可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主要通过减少移植心脏内CD4~+T细胞、CD8~+T细胞及供体反应性IgM、IgG抗体浸润,增加脾脏中免疫耐受性细胞如CD11c~+MHC class II~(low)CD86~(low)CD40~(low)DC(Tol-DC)、CD68~+CD206~+macrophage(M2)、CD4~+CD25~+Foxp3~+T cell(Treg)、CD19~+CD1d~(high)CD5~(high)CD83~(low)IL-10~(high)B cell(Breg)比例,降低脾脏中杀伤性免疫细胞如CD68~+总巨噬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比例实现。且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作用。结论:人源性ERC及其与雷帕霉素联合治疗方案能够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比例诱导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且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吕灿,屈艺,母得志[6](2018)在《早产儿异基因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早产儿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与早产相关的严重神经、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异基因细胞移植可能是上述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有效手段。目前,异基因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动物实验已成功开展。而异基因细胞移植治疗早产儿疾病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实现免疫耐受的成功诱导。本文就近年来早产儿异基因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沈晓菲[7](2018)在《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策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脓毒性腹膜炎是普通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除了及时的手术干预、充分的腹腔引流及多系统支持治疗外,如何逆转脓毒性腹膜炎中脓毒血症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我们发现磷酸酶Wip1缺失小鼠构建盲肠结扎穿刺模型后,预后显着改善;进一步研究证实Wip1通过维持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2的表达,增加其在腹腔内的浸润并增强病原菌清除能力;使用特异性药物抑制Wip1在中性粒细胞的表达,不仅改善小鼠脓毒性腹膜炎预后,同时也显着增强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体外的趋化能力,因此我们提出抑制Wip1是治疗脓毒性腹膜炎的新策略。如何诱导长期移植免疫耐受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关键问题。我们从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固有免疫细胞两个方面入手,以调节性T细胞为基础提出利用体外扩增的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并进一步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策略;我们也以髓系抑制性细胞这一固有免疫细胞为基础,提出体外利用地塞米松协助诱导抑制功能及趋化能力显着增强的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策略,促进移植免疫耐受。固有淋巴细胞(ILC)是最新发现对黏膜免疫系统具有重要调节功能的细胞群体,寻找其与经典的T细胞不同的作用特点是阐明机体内为何存在这类数量极低的细胞群体的关键。我们创新性发现2型ILC能够分泌VEGFA,并且ILC2来源的VEGFA在黏膜免疫疾病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因此我们的发现为全面了解ILC及机体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目的:揭示磷酸酶Wipi调控脓毒性腹膜炎的细胞学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Wip1全身敲除小鼠,构建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检测生存率及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利用中性粒细胞剔除剂和过继输注实验,说明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的细胞学机制;运用流式细胞术过继输注等实验探索Wip1调控中性粒细胞趋化及功能,改善脓毒性腹膜炎预后的分子机制。结果:Wip1全身敲除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预后显着改善,并且中性粒细胞在腹腔内浸润增加,菌落负荷在腹腔及外周血显着降低;剔除中性粒细胞后,Wip1缺失对于脓毒性腹膜炎预后改善被逆转;Wip1缺失的中性粒细胞高表达CXCR2并且杀菌能力显着增强;药物抑制Wip1在中性粒细胞的表达,改善小鼠脓毒性腹膜炎预后,同时也逆转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经内毒素刺激后CXCR2表达的下调,增强趋化能力。结论:磷酸酶Wip1介导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及病原菌清除能力,调控脓毒性腹膜炎预后;抑制Wip1是治疗脓毒性腹膜炎的新策略。第二部分调节性T细胞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诱导小肠移植耐受目的:探索拟以调节性T细胞(Treg)为基础诱导小肠移植耐受的策略。方法:从心脏移植耐受小鼠脾脏获取抗原特异性Treg,在体外运用IL-2、雷帕霉素及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并检测扩增后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及扩增效率;过继输注扩增后的抗原特异性Treg或普通小鼠脾脏来源的Treg,联合雷帕霉素、CTLA-4阻断剂及供者骨髓细胞输注,构建混合嵌合体,并行小肠移植,探索小肠移植物存活时间是否延长及免疫耐受相关机制。结果:抗原特异性Treg经体外扩增后,免疫抑制功能显着增强,并且能够稳定地诱导混合嵌合体的形成;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在行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后,能够显着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形成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耐受的分子机制包括中枢免疫耐受即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在胸腺的清除及外周Treg的比例在移植物及外周血的显着增加。结论:抗原特异性Treg能够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并诱导小肠移植耐受。第叁部分地塞米松增强髓系抑制性细胞分化及功能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拟探索利用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策略。方法:在体外利用GM-CSF和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MDSC,检测诱导出的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利用RT-PCR技术及iNOS敲除小鼠,探索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发挥功能的机制;过继输注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并行心脏移植,检测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分子机制。结果:地塞米松促进MDSC的分化并且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抑制功能的发挥依赖iNOS信号通路;在体内,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通过GR受体信号通路依赖的途径上调CXCR2表达,更多地趋化到移植物内,并且促进调节性T细胞在体内的扩增,协同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结论: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依赖iNOS及GR受体信号通路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第四部分2型固有淋巴细胞分泌VEGFA及其重要生物学意义目的:探索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促进黏膜免疫疾病的新机制。方法:利用人类外周血,通过RT-PCR技术及体外IL-33、IL-2及IL-25培养人外周血ILC2,检测ILC2表达VEGFA mRNA及蛋白的能力;构建小鼠模型,检测肺部ILC2表达VEGFAmRNA及蛋白的能力,并利用VEGFA受体特异性阻断剂SU1498及过继输注实验,检测ILC2来源的VEGFA在黏膜疾病中的作用,以及VEGFA通路对于ILC2功能的影响。结果:人外周血ILC2及小鼠肺部ILC2均具备表达VEGFAmRNA及蛋白的能力,并在哮喘患者外周血ILC2内表达显着上调;VEGFA通路的阻断显着降低呼吸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并且也显着降低ILC2的活化及功能。结论:ILC2来源的VEGFA不仅促进哮喘的发生发展,同时也是调控ILC2活化与功能的新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3-20)

张友满,张琦,崔得利,谭长军,刘忠[8](2017)在《柴苓汤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在柴苓汤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增殖以及诱导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以CC57BL/6j~((H-2b))小鼠为供体、C3H/He~((H-2k))小鼠为受体建立腹部心脏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帕霉素组和柴苓汤组,每组20只。每天分别用无菌生理盐水、雷帕霉素(1.5 mg/kg)和柴苓汤(2g/kg)灌胃,共7天。术后观察3组小鼠移植心脏生存期及心脏形态学改变;术后第7天,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分别检测受体脾脏Tregs百分率和Foxp3mRNA的表达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TOR通路分子的mRNA(mTOR、P70s6k)和磷酸化蛋白(p-mTOR、p-P70s6k)的表达水平。结果柴苓汤组和雷帕霉素组移植心脏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术后第7天,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出现典型细胞免疫性损伤改变,柴苓汤组和雷帕霉素组少许炎症细胞浸润。柴苓汤组和雷帕霉素组Tregs百分率和Foxp3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柴苓汤组和雷帕霉素组mTOR通路分子的mRNA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下调(P<0.05),柴苓汤组和雷帕霉素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苓汤可以通过抑制mTOR通路分子表达来诱导Tregs增殖,从而实现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奚志峰,夏强[9](2017)在《临床肝移植免疫耐受:未来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期《Hepatology》期刊中,Feng等报道了12例儿童肝移植(LT)患者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剂后的长期免疫学、组织学和临床结果。本文讨论该研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一些肝脏免疫耐受的重要问题。尽管器官移植的短期预后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持续恶化,受者也需承受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7年05期)

张大伟[10](2017)在《小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外源性过表达Nrp1的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小鼠肾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小鼠肾移植模型,研究外源性过表达Nrp1的树突状细胞(DC)在小鼠肾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丰富移植免疫耐受的理论基础,探索临床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新靶点。方法:1.调研评价有关小鼠肾移植技术的全部中、英文文献。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 3个英文数据库及Sinomed、CNKI、万方、VIP4个中文数据库。设立纳入排除标准,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纳入相关文献并提取作者、国家、麻醉方式、动静脉吻合方法、泌尿系统吻合方法、技术贡献等信息。根据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定性评价,为下一步小鼠肾移植手术提供理论基础;2.为探索适合初学者的小鼠肾移植技术训练方法及手术技巧,首先进行显微外科缝合技巧训练。外科显微镜下采用8针缝合法进行软管及大鼠尾动脉缝合训练。熟悉显微外科操作后,借助第一部分积累的理论基础,进行小鼠肾移植手术。采用C57BL/6雄性小鼠,8~10周龄,随机供受体。移植手术包括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方式1共进行70例手术,移植肾静脉采用下腔静脉(下腔静脉组),缝合方式为容氏微血管缝合法;移植肾动脉采用主动脉瓣斜切口,缝合方式为容氏微血管缝合法(连续缝合组),观察小鼠术后血栓、出血、肾积水等并发症情况以及存活情况;手术方式2共进行20例手术,移植肾静脉直接采用肾静脉(肾静脉组),采用容氏微血管缝合法;移植肾肾动脉处理同手术方式1,采用间断缝合法(间断缝合组)。所有移植小鼠泌尿系统重建均采用输尿管植入法。选取手术方式1中后20例与手术方式2中20例手术,分别比较下腔静脉组和肾静脉组、动脉连续缝合组和间断缝合组的出血、血栓发生率及缝合时间,以探索适合初学者的小鼠肾移植模型技术,为下一步移植免疫研究提供理想的模型动物;3.小鼠骨髓来源的DC随机分为3组,通过腺病毒干预后分别为DC组、GFP-12-DC组和Nrp1-GFP-12-DC组。流式分析各组DC表型变化,并用MTT法分析各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C57BL/6J(H-2Kb)小鼠为受鼠,随机分为4组,术前 3 天分别给予静脉注射 100μl 的 PBS、DC(2×106/ml)、GFP-DC(2×106/ml)和Nrp1-GFP-DC (2×106/ml)进行预处理。以BALB/c (H-2Kd)小鼠为供体建立生命支持型肾移植模型。排除移植效果不佳或术后出现外科并发症的移植小鼠,每组共移植9只小鼠。每组随机选取6只观察受鼠生存情况;每组另外3只术后14天处死摘取供肾,观察移植肾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移植肾组织中Nrp1、IL-10、IFN-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共纳入24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8篇,英文16篇。2011年~2015年累计发表12篇,占所有文献数量的50%。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文献发表数量前3名的国家。文献内容主要涉及小鼠肾移植模型类型、血管吻合技术、泌尿系统重建技术、补液、术后护理或学习曲线等,其中重点介绍血管吻合和泌尿系统重建的文章较多,分别占34%和38%。有2篇文献描述了小鼠肾移植建模的学习曲线,有3篇提供了手术视频。有不少文献未指明供、受鼠品系,未明确麻醉、镇痛、抗感染等药物的浓度剂量、用药途径、用药频次,未描述缝合线规格及缝合方式等。2.软管缝合训练1周后,缝合速度可达到2.2±0.31min/针,此阶段可熟悉显微缝合的基本方法。大鼠尾动脉缝合训练2周,第11、13天时缝合速度基本稳定,分别为1.3±0.36min/针、1.1±0.23min/针,此阶段可进一步提升显微外科技巧。熟悉显微外科技术要领后可进行小鼠肾移植建模。用手术方式1,在第20例时获得第1只移植成功的小鼠,共移植成功28例。失败手术中,致死性出血7例(10%),血管狭窄2例(2.9%),血栓形成31例(44.3%),肾积水2例(2.9%)。最后10例小鼠移植建模成功率(术后存活>7天)为80%,长期生存率(术后存活>30天)达到70%,供肾热缺血时间为28.6±3.1min,冷缺血时间为29.7±2.3min,供鼠手术用时30.1±3.9min,受鼠手术用时53.2±5.7min。手术方式1、2比较发现,肾静脉组或下腔静脉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吻合中,间断缝合组血栓发生率与连续缝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缝合时间显着延长,且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3.各组DC表型分析,Nrp1-GFP-12-DC 组 CD83+、CD86+和MHC-Ⅱ+DC比例分别为 19.96±3.77%、18.54±1.74%和 10.55±0.94%,低于 12-DC组 (33.72±1.10%、42.47±5.27%、29.40±0.80%)和 GFP-12-DC 组(45.11±1.44%、36.09±2.17%、31.34±1.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Nrp1过表达抑制了 DC的成熟(P<0.05)。MTT法表明过表达Nrp1后,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受到抑制。过继回输实验发现,PBS组受鼠在1月内全部死亡,PBS组、DC组、DC-GFP组和Nrp1-GFP-DC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天、30天、32天和48天。Nrp1-GFP-DC组受鼠较其他各组生存时间明显提高,移植肾损伤程度与炎症细胞浸润最轻,供肾中IFN-y表达下调和Nrp1、IL-10表达上调(P<0.05)。结论:1.当前,小鼠肾移植模型重获吸引力,但相关文献仍较少,且技术改进多未经大规模使用、验证及对比。此外,文献在介绍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缝合方法等内容时需进一步明确规范。可以看到,虽经技术的不断改进,小鼠肾移植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本部分总结了小鼠肾移植血管吻合、泌尿系统重建等关键外科技术,为下一步建立小鼠肾移植模型打下了理论基础;2.比较同类文献大约需要近40例小鼠肾移植模型才能获得成功,该训练和手术方法能够迅速提高术者显微操作基本功,缩短初学者建立小鼠肾移植模型的学习曲线,成功率较高,为下一步移植免疫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3. Nrp1过表达可维持DC非成熟状态,使其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过继回输过表达Nrp1的DC能降低受鼠移植肾的炎性反应,延长受鼠肾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7-05-22)

移植免疫耐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Th)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6只),假手术不进行肝移植;短期组(10只),术后存活10 d;耐受组(10只),术后存活100 d,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Th2细胞因子(IL-4、IL-5、IL-6、IL-13),Th17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17A],Treg细胞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12p]表达水平。对各组大鼠血清进行蛋白芯片检测。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AST明显降低,ALT明显升高(P<0.05)。而耐受组与手术对照组的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的肝组织中,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Th1细胞因子IFN-γ、I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Th2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短期组Th2细胞因子IL-5、IL-6、IL-1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7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0、IL-12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均为P<0.05),短期组TGF-β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神经纤毛蛋白(Neuropilin)-2、Notc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趋化因子配基17(CXCL17)、ICAM-1、Neuropilin-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而B7-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减低(P<0.05)。结论在大鼠肝移植自然免疫耐受过程中,Treg类细胞因子(IL-10、TGF-β、IL-12p), IL-6, IL-17以及细胞表面的跨膜信号通路分子(ICAM-1、Neuropilin-2、B7-1蛋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植免疫耐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高伟.儿童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李先亮,白纯,杨龙,李瀚,吕少诚.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Th细胞和Treg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研究[J].器官移植.2019

[3].谭春淼,张烁.长链非编码RNA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

[4].李军良,郭天康,张东,黄军悦,田宏伟.转B、T淋巴细胞衰减子基因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5].蓝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

[6].吕灿,屈艺,母得志.早产儿异基因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

[7].沈晓菲.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策略探索[D].南京大学.2018

[8].张友满,张琦,崔得利,谭长军,刘忠.柴苓汤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9].奚志峰,夏强.临床肝移植免疫耐受:未来之路[J].肝脏.2017

[10].张大伟.小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外源性过表达Nrp1的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小鼠肾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7

论文知识图

对各种靶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技术路线图阻断副刺激信号可诱导出供体抗原特异...1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差异基因的筛...一3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植片内各组IL一4mR...一1一B1.嵌合体大鼠一家兔异种皮肤移...

标签:;  ;  ;  ;  ;  ;  ;  

移植免疫耐受论文_王凯,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