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铜合金论文-田伟,胡梦楠,孙玥,毕莉明

稀土铜合金论文-田伟,胡梦楠,孙玥,毕莉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稀土铜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稀土,铝合金,研究进展,力学性能

稀土铜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田伟,胡梦楠,孙玥,毕莉明[1](2019)在《稀土元素对铝铜合金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轻量化、高容量化、低成本化的趋势,作为外壳材料的铝合金的性能研究成为了近年的热点,而稀土元素的化学活性很强,将其加入到合金中会起到净化熔体、细化晶粒、微合金化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稀土在铝铜合金中的应用研究现状,通过对稀土在铝铜合金中的作用机理的阐述,从晶粒大小、析出物、相结构等多个方面,讨论了稀土对铝铜合金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稀土在铝铜合金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将稀土加入到2XXX系合金并改善综合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明杰,董莹,张国伟[2](2019)在《稀土元素对铝铜合金流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心叁螺旋合金流动性测定仪和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稀土La、Ce和温度对ZL205A合金流动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断口形貌分析铝铜合金停止流动机理。研究表明,流动性随不同的浇注温度呈正相关的线性变化规律,且随着稀土元素La和Ce的加入ZL205A合金流动性明显提高。当熔炼温度为720℃,稀土Ce含量为0.1%、La含量为0.2%时ZL205A合金的流动长度为980 mm;稀土La和Ce的添加缩短了合金凝固区间,起到了异质形核作用,晶粒细小,提高了流动性。(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甘树坤,刘爽,吕雪飞[3](2018)在《镧、铈双稀土盐对铜合金表面腐蚀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铜合金表面的耐蚀性,采用含有镧、铈双稀土的新型钝化液对铜合金进行钝化处理,利用恒温恒湿试验对膜层的耐腐蚀性能进行表征,测试了膜层在NaCl溶液及人造海水中的腐蚀速率,利用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分析了其在3.5%NaCl中的腐蚀行为,并与未稀土钝化、基材及单一稀土钝化膜的性能进行比较,研究了镧、铈稀土盐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镧、铈双稀土盐对抑制铜合金的腐蚀有协同作用,大幅降低了铜合金的腐蚀速度,提高了其耐蚀性。(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8年09期)

刘爽[4](2018)在《动力机械铜合金工件表面La/Ce双稀土盐钝化新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合金以其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动力机械等领域。因其在生产中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从而影响使用寿命。为提高铜合金工件的耐蚀性,通常对其表面进行防蚀处理。本文主要研究H62铜合金表面的镧、铈双稀土转化膜的制备及耐蚀性。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含有La~(3+)/Ce~(3+)双稀土盐的最优钝化液配方,通过化学浸泡法在铜合金表面形成La~(3+)/Ce~(3+)双稀土转化膜。依据单一稀土盐获得的钝化液方案,采用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双稀土盐转化膜的最优钝化液配方。利用硝酸点滴试验、盐雾试验及恒温恒湿试验等对稀土转化膜的耐蚀性进行评价;并对钝化膜在氯化钠溶液及人造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阳极极化、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对双稀土转化膜的耐蚀性做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利用扫描电镜(SEM)等设备对稀土钝化膜表面形貌进行分析;采用X射线能谱仪(XRD)分析镧铈复合膜层的成分,初步探讨双稀土转化膜的成膜机理。本课题旨在研究能在铜合金表面形成性能稳定的绿色、经济、环保的双稀土转化膜工艺流程,提高铜合金的机械耐蚀性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并为实际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双稀土新工艺条件:La(NO)_3·6H_2O(硝酸镧)-4g/L、Ce(NO)_3·6H_2O(硝酸铈)-4g/L、BTA(苯并叁氮唑)-15g/L、Na_2M_OO_4·2H_2O(钼酸钠)-3g/L、C_6H_8O_7·H_2O(柠檬酸)-14g/L、C_7H_7O_6S·2H_2O(磺基水杨酸)-10g/L、表面活性剂-0.2g/L、钝化温度50℃、钝化时间5min。本研究获得的双稀土钝化液可使铜合金耐硝酸点滴时间长达21.98s,耐盐雾时间可持续15h,恒温恒湿试验55h无明显变化,在3.5%NaCl溶液及人造海水溶液中腐蚀失重速率分别为0.3038×(10~(-2)g/m~2·h)和0.4449×(10~(-2)g/m~2·h)。SEM结果表明:双稀土转化膜更为平整均匀,结构致密,与基体的结合力强。电化学测试结果分析:双稀土盐的协同作用使转化膜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极化电阻增大,铜合金的耐蚀性明显提高。XRD结果表明:黄铜表面La/Ce双稀转化膜的主要成分为Cu_2O、Ce O_2、La(OH)_3和Ce(OH)_4。(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期刊2018-05-01)

吕雪飞,刘爽,甘树坤[5](2018)在《铜合金表面复合稀土盐转化新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试验获得铜合金复合稀土钝化新工艺,利用扫描电镜对钝化后的试件表面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硝酸点滴法对新工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复合稀土新工艺处理后的铜合金具有较好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贾彬[6](2016)在《稀土铈和冷轧工艺对高强高导电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合金的强度和导电性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性能。通过变形方式提高铜合金的力学性能,必然会引起晶格畸变、晶粒细化、晶界比例增加,这些因素都会降低铜合金的导电性能。目前科研工作者们致力于研发力学性能符合使用要求,导电性能优良的新型铜合金。稀土可以改良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目前已经在铜、镁、钛等有色金属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一方面,铜合金中加入一定量的稀土可以去除杂质、细化组织、生成硬度较大的金属间化合物粒子,从而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另一方面,稀土具有净化作用,杂质元素含量减少有利于改善合金导电性能。由此可知,研究塑性变形和稀土元素对铜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可以为新型高强高导电铜合金的研发奠定基础。本文主要是采用微合金化方式,在Cu-0.086%Ag合金中加入稀土铈,并对其进行冷轧变形,配以合适的退火热处理工艺,观察冷轧过程中显微组织、轧制织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变化规律,分析铈在合金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Cu-0.086%Ag合金进行49%、68%、86%变形冷轧,然后进行520℃×90 min的去应力退火处理,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观察了合金显微组织和轧制织构,分析了冷轧和退火工艺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揭示了冷轧过程中Cu-0.086%Ag合金组织和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u-0.086%Ag合金经过冷轧处理,晶粒被压扁、拉长,晶粒取向逐渐平行于轧制方向,晶粒尺寸从14.75μmm逐渐减小到3.54μm,合金的抗拉强度增加,塑性下降。当冷轧变形量为86%时,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此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73.0 MPa和7.6%。冷轧态合金在随后的退火热处理过程中发生了再结晶,长条状晶粒逐渐变成等轴晶。随冷轧变形量增加,合金位错密度增加,形变储能增加,再结晶驱动力增加,再结晶程度升高;但冷轧变形量增加到86%时,组织中位错密度过大,再结晶过程只消耗了部分形变储能,残留的位错以亚晶的形式存在,再结晶比例反而减小。退火热处理后,合金的抗拉强度大幅降低,塑性显着增加,当冷轧变形量为86%时,合金的塑性最好,此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197.3 MPa和58.7%。退火态合金发生了再结晶和晶粒长大,同时冷轧有助于消除铸造缺陷,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合金的导电性能增加。2.在Cu-0.086%Ag合金中分别加入0.05%、0.10%、0.20%和1.00%的稀土铈(Ce),对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性能测试,研究铈在合金中的分布位置、存在形式及其对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铈在Cu-0.086%Ag合金中的最佳加入量。结果表明,铈具有净化基体、细化晶粒和合金化作用。随着铈添加量从0.05%增加到1.00%,合金晶粒尺寸减小,柱状晶比例减少,等轴晶比例增加。铜合金中加入适量的稀土铈,可以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铈添加量为0.20%时,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此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10.5 MPa和47.6%;铈添加量过高时,反应生成的第二相粒子尺寸较大,数量也显着增加,合金的力学性能变差。铜合金中加入适量铈可以提高合金导电性能,铈加入量为0.10%时,合金的电导率达到峰值,为96.0%IACS;铈含量增加到1.00%时,合金的电导率显着降低。铈在铜合金中的分布与铈的加入量有关。铈含量为0.05%时,合金基体和晶界都没有观察到铈;铈含量为0.10%时,首先在合金基体上观察到球状分布的含有铈的颗粒;铈含量增加到0.20%时,含铈颗粒开始在晶界上富集;铈含量高达1.00%时,铈在基体和晶界上均有分布,颗粒形状从球状变成椭圆状和长条状。铈的加入量不同,铈在铜合金中的存在形式也不同。铈含量为0.05%时,铈主要与杂质反应生成化合物,部分残留在基体中;随着铈含量增加,一部分铈与杂质反应生成化合物,余下铈与铜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Cu6Ce;铈含量为1.00%时,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类型保持不变,但其数量和尺寸明显增加。3.通过对不同铈含量的Cu-0.086%Ag-Ce合金进行49%、68%、86%冷轧,然后进行520℃×90 min去应力退火,用EBSD和XRD对冷轧态和退火态试样进行组织和织构分析,研究Cu-0.086%Ag-Ce合金在冷轧和退火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铈含量由0.05%增加到0.20%,Cu-0.086%Ag-Ce合金轧制组织中晶粒破碎产生的纤维状组织比例增加,晶粒度增加,不同晶粒的塑性变形均匀度增加。铈含量为1.00%时,晶粒全部变成纤维状组织,晶粒尺寸最小,变形的均匀性最好。铈能够抑制Cu-0.086%Ag-Ce合金的再结晶过程。冷轧态铜合金再结晶形核为亚晶形核机制,即通过位错的攀移和滑移,相邻亚晶界合并、消失,变成形核点,晶粒长大方式为晶界迁移。铈与其他元素反应生成大量第二相粒子(铈与硫反应生成Ce2S3,铈与铜反应生成Cu6Ce等),这些粒子能够阻碍位错运动和晶界迁移,从而抑制了再结晶形核和晶粒长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29)

张强,余新泉,陈君,冯秀梅,沈睿[7](2015)在《稀土钇含量对B10铜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中频真空感应炉制备了不同钇含量的B10铜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维氏硬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了稀土钇含量对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稀土钇可显着细化晶粒,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钇含量增加,合金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略有增大,强度和硬度先增大后略降低,塑性则变化不大;添加微量稀土钇后,腐蚀表面膜和B10铜合金基体的结合力增强,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随稀土钇含量增加,合金的冲刷腐蚀速率先降低后略升高,电荷转移电阻Rt和氧化膜层电阻Rf均先增加后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5年01期)

马林之[8](2014)在《TTK稀土铜合金轴承在糖厂的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8月,广西东门南华糖业公司安装了南宁钛银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压榨机TTK稀土铜合金轴承,一个榨季以来该轴承运行可靠平稳,取得较好的效果。1轴承的安装和调试1.1打磨轴瓦侧隙,轴瓦安装侧隙0.8~1.2mm。1.2打磨轴瓦与轴径接触面,轴瓦与轴径接触面达到轴瓦面积的60~70%。1.3打磨油道和瓦面麻点,在轴瓦入油方向打磨两(本文来源于《广西糖业》期刊2014年05期)

徐壮[9](2014)在《固溶时效处理对新型稀土铬钴铜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及铜合金由于其优良的导电导热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材料、硅芯片衬底、触头开关、电焊用电极材料等领域。随着工业要求标准提高,迫切需要研究与开发具有特种用途的高强高导铜合金,目前对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u-Cr、Cu-Zr、Cu-Mg、Cu-Fe系列,但这类合金各自存在成本较高、添加困难、导电率偏低等缺点,因此对新型高强高导铜合金研发成为必然。同时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氧化,从而增加了电阻,降低了元件的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元件失效。因此改善铜的高温抗氧化能力,对进一步扩大铜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微合金化能够使铜在保持在高导电性的前提下,改善其强度及各项性能,成为铜合金发展的总趋势。在各种强化方法中,在铜合金加入铬、钴、稀土等元素,改善铜合金的性能,利用固溶加时效强化可以使铜合金中析出强化相,使铜合金既保证导电导热导电性,又具有良好的强度、硬度。本文就课题组研制的新型稀土铬钴铜合金的合金显微组织结构、机械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运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着重探讨了合金最优的固溶时效处理工艺,并研究了固溶时效态合金耐磨损性、抗高温氧化和耐熔盐腐蚀性能,以期对工程应用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新型稀土铬钴铜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00℃固溶,保温1h,空冷+450℃时效,保温1h,水冷处理后,运用金相显微观察、硬度检测、能谱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溶时效后,合金的金相组织由排列整齐的骨骼状CuCr固溶体和均匀分布的Co+Cr+X元素化合物组成,晶粒细化,析出相弥散细小组织更加均匀致密,硬度提高,同时,对于导电率影响最小。经过固溶时效处理后,合金的基体中析出固溶体,这些固溶体细小弥散,均匀分布在基体材料中,成为基体材料的强化相,保持材料的耐摩擦能力。常温环境下,铸态和固溶时效处理后的合金材料都具有良好耐磨性能。升高温度,铸态合金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软化现象,滑动磨损逐渐转变为粘着磨损,耐磨性能下降;固溶时效处理后的材料,在高温时,基体仍然保持一定的强硬度,保证材料的耐磨性能,在高温环境中也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通过高温氧化实验发现:固溶时效态合金氧化速率较小,氧化膜致密与基体结合紧密,高温抗氧化性明显提高。高温熔盐腐蚀实验发现:铸造态合金腐蚀较为明显,但固溶时效态的合金表面腐蚀坑浅,腐蚀组织致密,不易脱落,能够阻止腐蚀基体与材料进一步接触,防止材料深度腐蚀。(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吕雪飞[10](2013)在《稀土盐在铜合金化学处理液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铜合金的耐蚀性,研究了稀土La盐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最优的钝化液配方由正交试验获得,利用硝酸点滴法及恒温恒湿试验法对转化膜的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阳极极化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分析了转化膜的耐蚀性能,并利用SEM分析了转化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稀土转化膜具有致密,均匀的结构,使得铜合金表面的耐蚀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3年23期)

稀土铜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同心叁螺旋合金流动性测定仪和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稀土La、Ce和温度对ZL205A合金流动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断口形貌分析铝铜合金停止流动机理。研究表明,流动性随不同的浇注温度呈正相关的线性变化规律,且随着稀土元素La和Ce的加入ZL205A合金流动性明显提高。当熔炼温度为720℃,稀土Ce含量为0.1%、La含量为0.2%时ZL205A合金的流动长度为980 mm;稀土La和Ce的添加缩短了合金凝固区间,起到了异质形核作用,晶粒细小,提高了流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稀土铜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田伟,胡梦楠,孙玥,毕莉明.稀土元素对铝铜合金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2].王明杰,董莹,张国伟.稀土元素对铝铜合金流动性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9

[3].甘树坤,刘爽,吕雪飞.镧、铈双稀土盐对铜合金表面腐蚀行为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8

[4].刘爽.动力机械铜合金工件表面La/Ce双稀土盐钝化新工艺的研究[D].吉林化工学院.2018

[5].吕雪飞,刘爽,甘树坤.铜合金表面复合稀土盐转化新工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

[6].贾彬.稀土铈和冷轧工艺对高强高导电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

[7].张强,余新泉,陈君,冯秀梅,沈睿.稀土钇含量对B10铜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15

[8].马林之.TTK稀土铜合金轴承在糖厂的使用[J].广西糖业.2014

[9].徐壮.固溶时效处理对新型稀土铬钴铜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4

[10].吕雪飞.稀土盐在铜合金化学处理液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13

标签:;  ;  ;  ;  

稀土铜合金论文-田伟,胡梦楠,孙玥,毕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