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莓和黑莓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茜[1](2019)在《糖醋液对红树莓园斑翅果蝇的引诱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红树莓(Rubus idaeus L.)是一种有很高营养价值的果实,其产量及产值在逐年增加,但是,“树莓食心虫”——斑翅果蝇对果实有显着的危害,严重的年份,可以直接导致红树莓减产60%。而利用化学农药对该虫进行防治,会导致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利用斑翅果蝇对香甜气味敏感和成虫补充营养的习性,在田间及室内试验条件下,利用不同配比的糖醋液对该虫进行诱杀;并且利用动态顶空采集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最佳糖醋液配比成分进行分析;最后利用气质分析结果,使用相应标准品在室内对该虫进行生测试验,结果如下:(1)田间引诱试验显示:当配比为红糖∶食用醋∶白酒∶水=1∶1.4∶1.4∶7.2(配方5)时,糖醋液对斑翅果蝇成虫的引诱效果显着的优于其他配方;且配方2、8、9糖醋液对红树莓园斑翅果蝇的引诱效果最差。由极差分析可以得出红糖的含量是导致引诱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白酒的含量,最后是食用醋的含量。(2)室内趋性试验显示:不同配比的糖醋液对斑翅果蝇雌、雄成虫的引诱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干净空气相比,配方1、3、4、5糖醋液对斑翅果蝇雌成虫的引诱效果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配方1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6(P<0.05),配方5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3(P<0.01),配方4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1(P<0.01),配方5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4(P<0.05)。与干净空气相比,配方1、4、5糖醋液对斑翅果蝇雄成虫的引诱效果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配方3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1(P<0.05),配方4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1(P<0.05),配方5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4(P<0.05),配方5的引诱效果优于配方6(P<0.01)。配方5糖醋液(红糖∶食用醋∶白酒∶水=1∶1.4∶1.4∶7.2)对斑翅果蝇雌、雄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配方5糖醋液一周内不同天数对斑翅果蝇雌、雄成虫引诱效果没有衰减现象,具有持续性。(3)提取糖醋液挥发物再经过GC-MS分析,鉴定出13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酯类、醛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是茚满、3-糠醛、丙苯、苯甲醛、1,4-二乙基苯、1-乙基-2甲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1,2-苯并异噻唑、癸醛、庚酸乙酯、己酸乙酯和壬酸乙酯。其中,鉴定8种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1,4-二乙基苯、1-乙基-2甲苯、癸醛、3-糠醛、癸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茚满。(4)对主要成分进行生测得出,具有3种可以使红树莓园斑翅果蝇雌、雄成虫产生趋向活性的物质,斑翅果蝇雌、雄成虫都对1,4-二乙基苯和茚满有显着正趋向性;斑翅果蝇雌成虫对3-糠醛具有显着负趋向性;斑翅果蝇雄成虫对癸醛具有显着正趋向性。对其他物质的无显着性差异,未产生明显的驱避作用。
孙美乐[2](2019)在《12个树莓品种在新疆的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树莓(Rubus spp)是蔷薇科悬钩子属多年生灌木类落叶果树,被誉为第三代小浆果,适宜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发展,但目前在多数地区尚未进行大面积栽培,形成种植规模主要在东北地区,且树莓果大部分出口国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品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各种果品间的市场供求极大的不平衡,以桃子、梨、苹果等为代表的大宗果品历经长时间的研究利用,发展迅猛,产业链已非常成熟。小浆果发展起步晚,尤其是树莓的发展远不及草莓、蓝莓等其他小浆果的发展速度,开发利用滞后,有很大的市场缺口。具有优良特性的树莓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新疆因其所处的地理纬度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树莓的主要适生区,沿天山北坡伊犁河谷一带,均有野生树莓分布。但到目前为止,大规模、标准化的栽培还很少,当地的主栽品种多为野生驯化品种,存在产量不高、不耐储运、成熟期较为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乌鲁木齐开展树莓新优品种引种试验,观察其在本区的生态适应性,筛选适合新疆乃至我国西北地区栽植的优良品种,以期能够丰富本生态区的优质树莓栽培种资源,并根据本区的气候条件和消费需求,为不同品种不同模式的搭配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乌鲁木齐市北郊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小浆果基地开展,采取田间生物学及生态学调查手段,并结合室内测试分析法,对引进的12个树莓品种进行栽培试验,系统地调查分析各个品种的抗逆性、物候期、枝条生长特性、果实品质、结实能力及产量、储藏性状等指标,以了解引进品种在本生态区的生态反应及生长发育状况,评价其生态适应性。[结果]:(1)12个树莓品种均可在本区正常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顺利完成整个生育期,并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性,在生长季加强水肥管理及修剪措施,均可不覆土自然越冬。基生枝、结果枝枝条的增粗生长和加长生长趋势一致,且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期集中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到花期生长基本停止。夏果型品种在开花结果后,基生枝有一个短时间的生长期。(2)在本生态区,引进的12个树莓品种与引种地相比,生长季延长,从枝条萌芽开始到果实采收都早于黑龙江地区10-15天,落叶时间一致。本区果实成熟时间错开了国内树莓主产区上市高峰期,保证价格稳定。且在本生态型区,果实成熟期光热资源充足,降雨较少,有利于果实的采收和运输,适宜大规模种植发展。(3)综合评价,秋果型品种秋福、寒莓、杨2号果期长、产量高、植株长势强、耐储运,可搭配其它夏果型品种种植延长采收期;菲尔都德、维拉米特、秋福、红孩风味佳,硬度适中、维C含量较高,长势强,较丰产、果实出汁率高,可作为夏季结果的鲜食或加工品种种植;寒莓口感酸,籽粒大,风味偏酸,但硬度大,耐储运,出汁率高,可作为加工品种推广种植;欧洲红,北京19果粒小、结实能力差、产量不高,不推荐在本区种植。
张琪[3](2018)在《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及耐高温研究》文中认为树莓是风靡世界的“第三代水果”,其色香味美、营养价值丰富、药用保健功能强大,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各地积极进行引种栽培。安徽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但夏季常出现3540℃的高温天气,对于性喜冷凉的树莓来说,高温已成为制约其推广种植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树莓各品种的耐高温研究报道较少。为探讨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及耐热性,为生产上正确选择栽培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3个红树莓品种‘秋福’、‘中林18号’、‘红宝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耐热性强的‘赫尔’黑莓和野生树莓黄果悬钩子为对照,测定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以及在高温胁迫下,不同树莓品种的生理生化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红树莓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5个树莓品种光合参数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于9:00、15: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主要是气孔限制因素与非气孔限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孔因素占主导地位;细胞间隙CO2浓度(Ci)与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相反,气孔限制值的增加与树莓午休现象密切相关。2.5个树莓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为:黄果悬钩子>赫尔>秋福>中林18号>红宝石;黑莓和野生树莓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光能利用效率(LUE)高于3个红树莓品种,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相反;光合作用受生理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较大,Tr、Gs是影响树莓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3.3个红树莓品种光饱和点(LSP)在839898μmol·m-2·s-1,光补偿点(LCP)在1724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在0.0280.044,CO2饱和点(CSP)在14751500μmol·mol-1,CO2补偿点(CCP)在6090μmol·mol-1,羧化效率(CE)在0.0390.057 mol·m-2·s-1之间;秋福的LSP、CSP最高,中林18号LCP、CE最高,CCP最低,红宝石的AQY最高,LSP最小;红树莓属耐阴的C3植物。4.在高温胁迫过程中,3个红树莓品种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长,中林18号、红宝石的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幅较大,秋福Pro含量增幅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秋福增幅最大,红宝石降幅最大;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温度越高,降幅越大,秋福降幅小于中林18号与红宝石。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红树莓品种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根据6个因子的得分值及贡献率得出:秋福0.782>中林18号0.309>红宝石-0.241,秋福树莓的耐热性较强,中林18号与红宝石树莓,耐热性较弱。
黄唯子[4](2017)在《树莓耐盐突变体的鉴定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树莓是我国新兴的第三代果树,具有高营养、高附加值等优点。凯欧黑树莓具有产量高、果型大等特点,但盐碱地适应能力不足。为了改良树莓品种,提高其对盐碱土壤的适应能力,扩大在土壤盐碱化严重地区的种植面积,对已获得的树莓松散型愈伤组织进行化学诱变(0.15%EMS),并给与高NaCl(2%)环境进行耐盐细胞的筛选,得到了耐盐突变细胞。通过胚状体的诱导形成体细胞胚,最终获得了8个高耐盐突变体。通过1号、2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号树莓耐盐突变植株生长指标的测量,发现:9号突变体的叶面积(2.93 cm2)极显着小于对照(9.6 cm2),叶柄长(2.22cm)显着短于对照(3.00cm)。花粉粒的显微观察显示,已开花的9号、10号、11号和12号耐盐突变植株与对照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通过树莓RAPD多态性分析发现:供试的8个突变体的遗传物质均发生了的变异。经过20个引物的扩增,有13对引物扩增效果较好,对照组凯欧树莓共扩增出122条条带。其中1号突变体比对照新增21条条带,减少14条条带;2号突变体比对照新增26条,减少9条;8号突变体比对照新增23条,减少14条;9号突变体比对照新增11条,减少13条;11号突变体比对照新增10条,减少20条;12号突变体比对照新增15条,减少28条;13号突变体比对照新增18条,减少13条。建立了重复性好的树莓双向电泳体系,并针对IEF程序中的聚焦时间、聚焦电压、盐桥的使用、上样量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树莓叶片组织的优化。优化后的程序为:10000V,8h,更换盐桥,上样量为0.5mg。为了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分析耐盐植株的深层变化,对表型差异明显的9号植株与对照植株叶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共找到差异蛋白斑点30个,包括20个上调点,10个下调点。经过MS质谱分析,26个蛋白质点被成功鉴定,其中16个点为光合作用相关蛋白(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磷酸核酮糖激酶,光系统II蛋白复合体,捕光色素a/b结合蛋白),3个点为能量产生相关蛋白(ATP合酶),2个点为氮代谢相关蛋白(谷氨酰氨合酶),以及生长及形状控制蛋白(肌动蛋白)、植物过敏反应相关蛋白(Harpin蛋白结合蛋白)、过氧化物酶(2-cys过氧化物氧还蛋白)、酶活调节因子(14-3-3蛋白)、分子伴侣蛋白(Cpn7蛋白)等各1个点。2.对26个成功鉴定的蛋白质点进行拟南芥蛋白数据库映射蛋白寻找,成功找到21个蛋白点的映射蛋白。对找出的映射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上调蛋白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病原入侵、寒冷响应等生物过程,并具有ATP结合活性、RNA聚尿嘧啶结合活性、叶绿素结合活性;下调蛋白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但不限于类囊体,参与细胞分裂素响应和钙离子响应,具有蛋白结合活性和钙离子结合活性。KEGG通路分析表明上调蛋白质主要参与多糖降解通路,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甘油磷酯代谢通路。3.寻找了21个拟南芥映射蛋白所对应的基因。上调蛋白相关基因为PSBO2、CAB3、RCA、LHCB6、PSBP-1、CYB561、FIB4、2-Cys Prx B、psbC;下调蛋白相关基因为PRK、CPN20、GS2、ACT7。综上所述,9号植株对于盐胁迫的响应方式为上调维持光合系统稳定性、渗透调节能力、信号传导以及病原入侵的相关蛋白,并改变2种多效调节因子的含量。这些过程与能够对病原入侵和寒冷进行响应的RCA、CAB3、PSBP-1、2-Cys Prx B等基因以及对细胞分裂素进行响应的PRK、GS2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芦霞[5](2016)在《树莓引种的栽培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树莓被誉为“黄金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我国树莓引种工作的推进,树莓在我国适生区域的划分已经是树莓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本文根据气候相似论、生态因子综合分析的理论,分别对夏果型红树莓、秋果型红树莓、夏果型黑莓和秋果型黑莓在我国气候、土壤适生区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树莓在全国的区域试验结果以及我国目前栽培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了树莓在我国的栽培区划,为树莓产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引种栽培的主要理论---气候相似论原理,本文选取了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温度、年降水量、58月降水量、年日照时数、58月日照时数、年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8个气候因子作为分析因素。应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分别计算出我国156个站点与以上4种类型树莓原产地气候相似程度,并结合实践引种经验,初步划分出了4种类型树莓在我国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域。同时,选取了土壤p H值和土壤黏粒含量两个因素,将我国156个站点所在的60个土壤区进行了聚类,归纳成4个聚类组分。最后将以上两个结果叠加,同时结合区域试验结果,获得了4种类型树莓在我国的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栽培区划结果,形成了4种树莓类型引种的栽培区划图。主要区划结果如下:夏果型红树莓最适宜区为华北山区、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及西藏拉萨地区;不适宜栽培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华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分布在最适宜区周边。秋果型红树莓的最适宜区为西南南部、西北南部、华北北部;不适宜区为东北及山区、西北干旱风沙区、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其他地区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夏果型黑莓和秋果型黑莓区划结果大致相同。最适宜区均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黑龙江西北部。适宜和次适宜区位于我国400mm降水量除了最适宜区以外的东南区域。
闫翠香[6](2016)在《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青果干燥后为中药“覆盆子”,是《中国药典》“覆盆子”药品指定的悬钩子属植物中唯一的药材基源。本文以江西省德兴市种植基地掌叶覆盆子及其野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掌叶覆盆子生境与物候学、营养器官解剖与环境适应性、花芽发育与果实发育、结实特性与种子繁殖力、种子特性与种子休眠、休眠破除与休眠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掌叶覆盆子物候期分为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落叶期和休眠期,对各时期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发现其土壤贫瘠,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均具有一定耐旱性和适应贫瘠土壤环境的结构特点。2.花芽形态分化过程分为形态分化前期、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原基五个分化时期,符合多数悬钩子属植物花芽分化顺序,从8月混合花芽孕育到萼片原基分化历时60 d;从萼片原基分化到花芽形态分化结束需要45 d。雌蕊和雄蕊的发育特征:雌蕊多数,心皮离生,子房1室,胚珠2个,其中1个开花前退化,胚囊长宽比较大。花药四室,花药壁有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粘层四层结构;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或左右对称排列;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粉粒:同一花药不同药室中小孢子发育相差1-2个时期,不同花药小孢子发育时期差距较大。3.果实具有双“S”发育特性,果肉与种子发育不同步,且随着果实成熟,种壳逐渐脱水坚硬,种子内源赤霉素(GA)含量下降,脱落酸(ABA)含量增加。种子数量多,成熟种子活力达到75.33%,最佳采种时间为5月10日左右。但常温储藏种子超过1年快速失活,该植物野外种群的更新由根蘖繁殖来完成,实生苗罕见。4.种子千粒重平均为1.14g,种子小,坚硬,种壳厚,但种壳透水性良好。种壳表面网格状,种壳可分内外两层,外层表面网格最高的位置由10-12层石细胞组成,网格凹陷最低处由4-5层石细胞组成;种壳内层由3-6层紧密排列的石细胞,纹孔道清晰可见;23.67%的种子没有胚芽或胚芽形态发育不完整。5.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属于复合型休眠(PY+PD)。其休眠类型包括外源性休眠、生理休眠和胚形态休眠,分别是由坚硬的种壳、内源抑制物质和休眠性胚而导致的。31.33%的种子仅存在外源性休眠:23.67%的种子存在外源性休眠和胚形态休眠,45.00%的种子存在外源性休眠和生理休眠,其中22.67%的种子为浅层生理休眠,可以通过添加适当浓度的GA3或层积破除,22.33%的种子为深层生理休眠,只能通过层积破除。6.采用H酸酸蚀(H)、赤霉素(GA3)、氮化合物(N)、低温湿层积破除种子休眠的效果不同,酸蚀25 min后层积2T d发芽率可以提高到接近种子活力值和有胚芽率,是打破种子休眠最经济和有效的方式。7.激素平衡调控种子萌发,随着低温湿层积时间的延长,种子内源激素GA含量逐渐增加,ABA的含量逐渐降低,GA/ABA的比值逐渐上升,利于种子萌发。
刘婷[7](2015)在《不同树莓品种在生长、生理、解剖结构和遗传上的差异及加拿大黑莓体细胞胚的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树莓果实营养丰富,是高钾低钠果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我国树莓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树莓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栽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树莓的育种工作也刚刚开始,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必须加强树莓的育种工作,进行品种的“查”、“引”、“选”、“育”,选择和培育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产量高的品种。本试验首先进行了树莓品种的调查,从中引进了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品质优良、耐瘠薄、抗旱性强的夏果型黑树莓“凯欧”和“莎妮”,引进了由美国培育的品质好、产量高的夏秋两季结果型“海尔特兹”,引进了加拿大培育的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的“加拿大黑莓”品种,引进了原产西南地区的“南方黑树莓”等5个品种。其次,对这些品种进行了筛选,通过植株的茎粗生长量和节间长生长量比较了不同品种的生长表现;通过植株生长方式、茎、刺、叶脉的观察,比较了不同品种的形态学差异;通过气孔密度、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茎维管组织等比较了不同品种茎、叶解剖结构的差异;通过叶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比较了不同品种的光合特性差异;通过叶片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叶片成分的差异;通过叶片细胞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并综合分析了5个树莓品种之间的耐旱性。第三,为了加速树莓的育种进程,本研究进行了体细胞诱变育种中的均质的松散型的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比较了加拿大黑莓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在解剖和生理方面的差异,分析出了均质的胚性愈伤组织的特性,为提高体细胞诱变率和形成独立的、不同单细胞变异个体提供了依据。结果显示:1、在生长上,凯欧、莎妮、加拿大黑莓的茎粗相差不大,海尔特兹和南方黑树莓的茎粗明显小于上述3个品种;南方黑树莓的平均枝长和平均节间长最大,而加拿大黑莓的最小,凯欧、莎妮、海尔特兹的居中,且3个品种之间无明显差别。2、在形态上,5个树莓品种的叶柄长度差异不大,叶片均为草质质地,叶基均为心形。但是一些叶和茎的形态有所不同:加拿大黑莓为单叶,掌状浅裂,其余品种为羽状三出复叶;加拿大黑莓的叶尖为锐尖,其他4个品种的均为渐尖;加拿大黑莓的叶缘为重锯齿,其他4个品种的均为锯齿;加拿大黑莓的叶脉为掌状脉,其他4个品种的均为羽状脉;加拿大黑莓为直立茎,其他4个品种均是匍匐茎;凯欧和莎妮的茎为五棱形,海尔特兹、加拿大黑莓和南方黑树莓的均为圆形;加拿大黑莓和南方黑树莓茎上没有刺,凯欧、莎妮、和海尔特兹茎上有刺且均为皮刺。3、在解剖结构上,凯欧和莎妮的叶片最厚,加拿大黑莓次之,其次是南方黑树莓,海尔特兹的叶片最薄;凯欧的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均最厚,其次是莎妮,加拿大黑莓和南方黑树莓居中,海尔特兹最薄;凯欧和莎妮的气孔密度均最大,加拿大黑莓和南方黑树莓的居中,海尔特兹的最小;维管束数量为凯欧>莎妮和海尔特兹>南方黑树莓>加拿大黑莓,而每个木质部导管的数量为凯欧>加拿大黑莓>海尔特兹>莎妮>南方黑树莓。通过上述生长、形态和解剖结构的隶属函数值计算——综合分析发现:5个树莓品种中凯欧的耐旱性最强,其次是莎妮,再次是南方黑树莓和加拿大黑莓;海尔特兹的耐旱性最弱。4、在光合特性上,凯欧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极显着的高于莎妮、加拿大黑莓和海尔特兹,而后3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着;莎妮的蒸腾速率极显着低于凯欧、加拿大黑莓和海尔特兹,而后3个品种之间无差异;莎妮和凯欧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极显着低于加拿大黑莓和海尔特兹。综合分析认为,4个品种中凯欧的光合作用最强,莎妮最弱,加拿大黑莓和海尔特兹居中。5、红外光谱成分分析显示:5个品种树莓的叶片样品中均含有醇类、酚类、黄酮类、芳烃类、脂类、羧酸类、多糖、蛋白质等成分。但是,加拿大黑莓的叶片中含有一类嘧啶类化合物,这是其他4个品种的叶片中所没有的。此外,除加拿大黑莓外,其余4个品种中还含有一种醛类化合物。6、DNA多态性分析显示:5个树莓品种在遗传距离为0.75的位置上可以聚为3类,加拿大黑莓为第一类,南方黑树莓为第二类,其他3种树莓(海尔特兹、凯欧、莎妮)为第三类。5个品种中凯欧和莎妮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系数为0.933;加拿大黑莓与凯欧、莎妮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00、0.533,与海尔特兹的亲缘关系最远,遗传相似系数只有0.400。海尔特兹与凯欧和莎妮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00、0.867,与南方黑树莓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相似系数为0.600;南方黑树莓与凯欧和莎妮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为0.571、0.500。8、加拿大黑莓不同种类愈伤组织的形态、解剖结构分析显示:稀软型愈伤组织质地黏稠,其中的细胞为长条形,细胞体积较大,细胞中液泡为5-8个、叶绿体分散在细胞中、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央;松散型愈伤组织质地松散,其中细胞多为圆球形,细胞中液泡2-4个、叶绿体分散分布、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央;硬块型愈伤组织质地紧密,其中的细胞为圆球形,各细胞内均形成中央大液泡,多数叶绿体被挤到细胞边缘;球形胚前体组织质地松软,其中细胞为圆球形,细胞体积是3种愈伤组织中最小的,细胞中叶绿体为不均匀分布。9、加拿大黑莓不同种类愈伤组织生理指标分析显示:球形胚前体组织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余3种愈伤组织之间无差异;球形胚前体组织和硬块型愈伤组织的脯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稀软型愈伤组织,松散型愈伤组织的最低;硬块性愈伤组织的丙二醛含量最高,其他3种无差异;稀软型愈伤组织的SOD酶活性最高,其次是松散型和硬块型,球形胚的最低;稀软型愈伤组织的POD酶活性最高,其他3种无差异。综合比较认为,加拿大黑莓的松散型愈伤组织的形态、解剖结构特性和生理特性最接近于球形胚前体组织。所以,3种类型愈伤组织中松散型愈伤组织更适于体细胞胚的诱导。
潘哲[8](2014)在《栽秧泡繁殖特性及人工栽植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栽秧泡(Rubus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是一种还未开发的野生树莓,它具有优良的果实特性,极具开发价值,但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其人工栽培和育种方面的研究。本实验对栽秧泡的生物学基础和繁殖特性两方面做了调查和试验,依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相应栽培管理措施。调查研究了栽秧泡的枝条生长过程、开花特性和果实生长等。结果可知,栽秧泡主干的生长季是4-5月,年龄可以达到4年;侧枝生长时期在7-8月;花期持续约一个月,主干开花平均数量为1062;主干平均结实841个,果实产量与主干年龄有一定关系。为研究栽秧泡(Rubus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的繁殖特性,本实验利用采集于云南省龙陵县的栽秧泡种子和插穗,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储藏方式和种皮处理方式对栽秧泡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生根粉种类和扦插时期对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0-4℃)是栽秧泡种子储藏的关键条件,且能提高种子萌发率;机械处理对提高萌发率也有一定作用;遮光条件对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abtl号生根粉可以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1-3月的扦插苗成活率最高,5月的扦插苗成活率最低;栽秧泡的扦插繁殖便捷快速但成活率低、幼苗质量差;压条繁殖不易操作但成苗率高、幼苗质量好。
钟必凤[9](2010)在《7个黑莓品种在四川雅安的生长结果表现》文中研究指明黑莓(Blackberry)属于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 L.)的浆果类果树,其聚合果营养成分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特殊营养成分,尤其是Vc和SOD含量高,属于高钾低钠果品,近年来风靡欧美,被列为世界第三代水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试验以引进的7个黑莓品种为试材,通过系统地观察7个黑莓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果实经济性状、果品品质及抗性等,以分析引进的黑莓品种在四川亚热带湿热寡日照生态区的生长发育习性与生态适应性,并从中筛选出适合该地区栽培的黑莓品种,近而为四川亚热带湿热寡日照生态区及气候相似地区的黑莓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针对7个黑莓品种中表现最好的黑莓品种’Arapaho’进行肥效试验和采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基生枝试验,探讨实现黑莓优质高产的方法,结果表明:1.通过两年的物候期观察表明,引进的7个黑莓品种在四川亚热带湿热寡日照生态区能够正常的开花结果,并能够顺利地完成整个生育期。7个黑莓品种的生育期与北京地区相比,萌芽期提早了1个多月,落叶的时间与北京地区差不多。因此,引进的7个黑莓品种其整个生育期比其在北京地区延长了1个多月。生育期的延长有利于树体光合产物的制造和贮藏营养的积累。2.引进的7个黑莓品种均能较好的适应四川雅安的生态环境,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表现以’Arapaho’最好,其植株健壮、丰产性好、果个大,同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虫害的特性,初步认为可在四川亚热带湿热寡日照生态区及气候相似的地区进行推广栽培。其余品种的表现相对较差,在四川亚热带湿热寡日照生态区及气候相似的地区应慎重进行推广栽培。但在亚热带湿热寡日照生态区的四川雅安地区,夏季干旱和多雨成为了发展黑莓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连续的观察,并结合相关资料,认为在在亚热带湿热寡日照生态区及气候相似的四川等地栽种黑莓应该:(1)合理密植,栽植密度以0.5×1.0m-1.0×2.0m为宜;(2)加强肥水管理,特别在夏季做到旱灌涝排。3.对黑莓品种’Arapaho’进行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增施P、K肥可有效的增加黑莓果实的含糖量,提高糖酸比,改善果实品质,同时其果实Vc的含量也显着提高。4.对黑莓品种’Arapaho’采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PP333和B9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PP333和B9均能有效的抑制黑莓基生枝的生长,并促进分枝数的增加,在试验设定的四个浓度梯度中(2000 mg·L-1、1500 mg·L-1、1000mg·L-1、500 mg·L-1),随着浓度的增加,处理效果更显着,但是更高浓度的处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强[10](2007)在《Tulameen树莓工厂化高效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树莓为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植物,果实为聚合浆果,营养成分丰富,富含人体可吸收的植物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天然抗致癌物质(鞣化酸)、天然阿斯匹林(水杨酸)及大量天然减肥物质(覆盆子酮),被称为“第三代水果”。本试验是以Tulameen(又称托拉米、图拉名)红树莓为试材,通过组培快繁研究技术,建立Tulameen树莓的再生体系,探索出一套成本低、效率高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实现大规模快速提供优质树莓苗木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1)诱导培养基以MS+6-BA1.0 mg/l +NAA0.1 mg/l培养基为最好。(2)增殖培养基以MS+6-BA0.5mg/l+NAA0.1mg/l配方为最好。(3)壮苗培养基以MS+IAA0.1mg/l +GA30.5mg/l培养基配方为合适的配方。(4)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0.4mg/l+NAA0.4mg/l培养基配方为最佳。(5)育苗容器由三角瓶换成果酱瓶后,苗木生长仍然健壮良好,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6)将培养基配制过程中的琼脂粉用新型材料冷凝脂替代,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因冷凝脂使用时不需加热,节省了时间和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7)将培养基配制过程中的蔗糖改用绵白糖替代,因绵白糖价格相对便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8)瓶苗移栽时,首先要经过7天的炼苗期,随后转入平均温度20℃,平均湿度70-80%的温室中移栽,以蛭石加草炭土移栽成活率最高。
二、树莓和黑莓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莓和黑莓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糖醋液对红树莓园斑翅果蝇的引诱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红树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1.1.1 红树莓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红树莓的用途 |
1.1.3 红树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1.2 斑翅果蝇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1.2.1 斑翅果蝇的分布和为害特点 |
1.2.2 斑翅果蝇各阶段时期 |
1.3 .昆虫的补充营养习性 |
1.3.1 补充营养对昆虫的影响 |
1.3.2 糖醋液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4 .昆虫的嗅觉测定 |
1.4.1 昆虫基本特性 |
1.4.2 野外嗅觉测定 |
1.4.3 室内嗅觉反应测定技术 |
1.5 挥发性物质成分研究 |
1.5.1 挥发性物质采集技术 |
1.5.2 挥发性物质成分鉴定 |
1.6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样地设置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设置 |
3 材料和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田间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容器制作 |
3.1.3 糖醋液的配置 |
3.1.4 室内试验材料 |
3.1.5 供试虫源 |
3.1.6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田间诱杀试验方法 |
3.2.2 室内趋向反应试验方法 |
3.2.3 挥发性物质收集和测定方法 |
3.2.4 利用标准品对斑翅果蝇成虫行为学测定 |
3.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糖醋液对斑翅果蝇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
4.2 红树莓园斑翅果蝇对糖醋液的趋向反应测定结果及分析 |
4.2.1 红树莓园斑翅果蝇成虫对干净空气和糖醋液之间的趋向反应 |
4.2.2 红树莓园斑翅果蝇成虫对糖醋液之间的趋向反应 |
4.2.3 红树莓园斑翅果蝇成虫对最佳配比糖醋液一周的趋向反应比较 |
4.3 糖醋液挥发物成分测定结果及分析 |
4.3.1 不同配比糖醋液的挥发物的测定 |
4.3.2 配方5 糖醋液不同天数的挥发物的测定 |
4.4 糖醋液挥发物中具有引诱效果成分的筛选 |
4.4.1 红树莓园斑翅果蝇雌成虫对标准品间趋向反应 |
4.4.2 红树莓园斑翅果蝇雄成虫对标准品间趋向反应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12个树莓品种在新疆的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树莓的分类 |
1.1.2 树莓的生态习性 |
1.1.3 树莓的用途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树莓分布及栽培概况 |
1.2.2 国内外树莓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树莓生产及市场供求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树莓的抗逆性调查 |
3.2 不同品种树莓的物候期调查 |
3.3 不同品种树莓枝条生长量调查 |
3.3.1 不同品种树莓基生枝株高生长量调查 |
3.3.2 不同品种树莓基生枝茎粗增长量调查 |
3.3.3 不同品种树莓结果枝枝长生长量调查 |
3.3.4 不同品种树莓结果枝茎粗增长量调查 |
3.4 不同品种树莓基生枝抽生数量 |
3.5 不同品种树莓的果实性状 |
3.5.1 不同品种树莓果实外观品质性状 |
3.5.2 不同品种树莓果实内在品质性状 |
3.6 不同品种树莓结实力及丰产性调查 |
3.7 不同品种树莓果实储藏性状调查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品种树莓的适应性 |
4.2 不同品种树莓的物候期 |
4.3 不同品种树莓的植株特性 |
4.3.1 基生枝特性 |
4.3.2 结果枝特性 |
4.4 不同品种树莓的品质 |
4.5 不同品种树莓的结实能力及产量评价 |
4.6 不同品种树莓的储藏性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及耐高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树莓的研究概况 |
1.1.1 树莓的生物学特性 |
1.1.2 树莓的栽培历史及种质资源分布 |
1.1.3 树莓产业概况 |
1.1.4 树莓价值及作用 |
1.2 树莓的抗性研究 |
1.2.1 抗寒性研究 |
1.2.2 抗旱性研究 |
1.2.3 耐水湿研究 |
1.3 树莓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3.1 红树莓类群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3.2 黑莓类群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3.3 野生树莓类群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4 浆果类植物高温胁迫研究进展 |
1.4.1 树莓高温胁迫研究 |
1.4.2 蓝莓高温胁迫研究 |
1.4.3 黑穗醋栗高温胁迫研究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树莓光合特性的测定 |
3.3.2 树莓相关耐热性指标的测定 |
3.4 试验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比较分析 |
4.1.1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4.1.2 蒸腾速率日变化 |
4.1.3 气孔导度日变化 |
4.1.4 细胞间隙CO_2浓度日变化 |
4.1.5 水分利用效率(WUE) |
4.1.6 光能利用效率(LUE) |
4.1.7 3 个红树莓品种光合响应曲线比较 |
4.1.8 3 个红树莓品种CO_2响应曲线比较 |
4.1.9 环境因子日变化特征 |
4.1.10 5个树莓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4.2 不同树莓品种的耐高温研究 |
4.2.1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4.2.2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丙二醛的影响 |
4.2.3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4.2.4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脯氨酸的影响 |
4.2.5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2.6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7 高温胁迫下3个红树莓品种的耐热性主成分分析 |
4.2.8 高温胁迫下3个红树莓品种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
5.1.2 不同树莓品种的耐高温研究 |
5.2 讨论 |
5.2.1 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
5.2.2 不同树莓品种的耐高温研究 |
5.2.3 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与耐热性关系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树莓耐盐突变体的鉴定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盐碱土的形成与分布现状 |
1.2 盐碱地改良途径和措施 |
1.3 植物耐盐机理和耐盐育种现状 |
1.4 树莓栽培和育种现状以及耐盐育种工作进展 |
1.5 体细胞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和现状 |
1.6 树莓单细胞克隆和体细胞胚诱导的研究概述 |
1.7 树莓的RAPD多态性分析研究概述 |
1.8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技术 |
1.9 质谱技术概述 |
1.10 生物信息学分析概述 |
1.11 植物耐盐相关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
1.12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树莓耐盐突变体的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树莓品种来源 |
2.1.2 树莓耐盐突变植株的获得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树莓耐盐植株形态指标测量方法 |
2.2.2 不同树莓耐盐突变植株DNA多态性扩增(RAPD法) |
2.3 仪器及试剂 |
2.3.1 主要仪器 |
2.3.2 主要试剂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形态指标测量观察 |
2.4.2 耐盐树莓突变体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
2.5 讨论 |
2.5.1 体细胞突变体的变异 |
2.5.2 突变体变异的遗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树莓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3.1 试验材料 |
3.1.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双向电泳方法 |
3.2.2 MALDI-TOF-TOF质谱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耐盐树莓突变体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9号耐盐突变植株与正常植株叶片蛋白组学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双向电泳程序 |
4.2.2 分析软件及网站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9号耐盐突变体与对照组的蛋白浓度测定 |
4.3.2 9号耐盐突变体与对照组的双向电泳结果 |
4.3.3 质谱鉴定结果 |
4.3.4 9号耐盐突变体与对照组差异蛋白分类及功能分析 |
4.3.5 Uniprot映射拟南芥蛋白数据库并进行蛋白功能注释 |
4.4 讨论 |
4.4.1 渗透调节作用 |
4.4.2 光合作用 |
4.4.3 信号传导 |
4.4.4 氮代谢 |
4.4.5 病原入侵 |
4.4.6 多效作用因子 |
4.4.7 9号植株可能的耐盐机制 |
4.4.8 后续工作 |
第五章 结论 |
5.1 耐盐突变体的鉴定 |
5.2 树莓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5.3 9号耐盐突变植株与对照组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5.4 9号耐盐突变植株耐盐机制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5)树莓引种的栽培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不足 |
1.3.1 缺乏栽培科学区划 |
1.3.2 缺乏自主研发的优良品种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树莓引种的气候适生区区划 |
2.1 研究方法 |
2.1.1 气候因子的选择 |
2.1.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夏果型红树莓引种的气候适生区 |
2.2.2 秋果型红树莓引种的气候适生区 |
2.2.3 夏果型黑莓引种的气候适生区 |
2.2.4 秋果型黑莓引种的气候适生区 |
2.3 小结 |
3. 树莓引种的土壤适生区区划 |
3.1 研究方法 |
3.1.1 土壤因子的选择 |
3.1.2 我国156个台站土壤资料的收集 |
3.1.3 研究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4. 树莓引种的栽培区划 |
4.1 夏果型红树莓在我国的栽培区划 |
4.1.1 最适宜区 |
4.1.2 适宜区 |
4.1.3 次适宜区 |
4.1.4 不适宜区 |
4.2 秋果型红树莓在我国的栽培区划 |
4.2.1 最适宜区 |
4.2.2 适宜区 |
4.2.3 次适宜区 |
4.2.4 不适宜区 |
4.3 夏果型黑莓在我国的栽培区划 |
4.3.1 最适宜区 |
4.3.2 适宜区 |
4.3.3 次适宜区 |
4.3.4 不适宜区 |
4.4 秋果型黑莓在我国的栽培区划 |
4.4.1 最适宜区 |
4.4.2 适宜区 |
4.4.3 次适宜区 |
4.4.4 不适宜区 |
4.5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悬钩子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 |
1.1.1 悬钩子属植物开花特性研究 |
1.1.2 悬钩子属植物种子基本特性 |
1.1.3 悬钩子属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 |
1.2 掌叶覆盆子研究进展 |
1.2.1 掌叶覆盆子基本生物学特征 |
1.2.2 掌叶覆盆子繁殖相关的研究 |
1.3 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材料、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材料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掌叶覆盆子生境及物候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地点与方法 |
2.2.1 研究地点 |
2.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掌叶覆盆子生境 |
2.3.2 掌叶覆盆子物候期 |
2.4 讨论 |
2.4.1 掌叶覆盆子生境脆弱,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
2.4.2 物候学研究是掌叶覆盆子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 |
第三章 掌叶覆盆子环境适应性的结构基础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根的解剖结构 |
3.3.2 茎的解剖结构 |
3.3.3 叶的解剖结构 |
3.4 讨论 |
3.4.1 根对环境的适应性 |
3.4.2 茎对环境的适应性 |
3.4.3 叶对环境的适应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掌叶覆盆子花芽发育研究 |
4.1 掌叶覆盆子花芽形态分化 |
4.1.1 引言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掌叶覆盆子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
4.2.1 引言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第五章 掌叶覆盆子果实发育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果实生长发育曲线 |
5.3.2 核果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掌叶覆盆子的结实特性与种子繁殖力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果实的出种量和重量分异 |
6.3.2 种子的生活力和含水量 |
6.3.3 采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6.3.4 采种时间与种子内源激素的变化 |
6.3.5 储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6.3.6 不同母树种子的萌发 |
6.4 讨论 |
6.4.1 自然状态下掌叶覆盆子种子繁殖困难 |
6.4.2 种子繁殖的迫切需求与可行性 |
6.5 小结 |
第七章 掌叶覆盆子种子特性及种子休眠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种子基本特性 |
7.3.2 种壳解剖学观察 |
7.3.3 种子活力、胚芽观察和吸水性 |
7.3.4 不同酸蚀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7.4 讨论 |
7.4.1 垂直排列的石细胞层导致种壳坚硬 |
7.4.2 种壳坚硬引起种子的休眠 |
7.4.3 种子胚芽发育不完善引起种子休眠 |
7.4.4 种子萌发存在物理和生理休眠的抑制 |
7.5 小结 |
第八章 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破除及休眠类型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实验材料 |
8.2.2 实验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酸蚀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2 低温湿层积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3 低温湿层积解除种子休眠过程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8.3.4 赤霉素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5 赤霉素和氮化合物联合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6 氮化合物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4 讨论 |
8.4.1 种壳是掌叶覆盆子种子萌发的基础性障碍 |
8.4.2 激素平衡调控掌叶覆盆子种子的萌发 |
8.4.3 含氮化学物质促进掌叶覆盆子种子的萌发 |
8.4.4 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类型 |
8.4.5 氮化合物在GA_3梯度中对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的影响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9.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树莓品种在生长、生理、解剖结构和遗传上的差异及加拿大黑莓体细胞胚的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树莓概述 |
2 树莓种质资源 |
3 树莓的栽培及应用 |
4 树莓的生长特性和形态特征研究概述 |
5 树莓生理特性研究概述 |
6 树莓解剖结构研究概述 |
7 树莓叶片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研究概述 |
8 树莓的RAPD多态性分析研究概述 |
9 树莓单细胞克隆和体细胞胚诱导的研究概述 |
10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树莓品种来源及栽培 |
1.2 加拿大黑莓愈伤组织的培养 |
2 试验方法 |
2.1 不同品种树莓生长指标及形态特征比较方法 |
2.2 不同品种树莓叶片光合特性比较方法 |
2.3 不同品种树莓茎、叶解剖结构的比较 |
2.4 不同品种树莓叶片干粉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2.5 不同品种树莓RAPD多态性分析方法 |
2.6 加拿大黑莓3种形态愈伤组织及球形胚前体组织解剖结构比较 |
2.7 加拿大黑莓3种形态愈伤组织及球形胚前体组织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3 仪器及试剂 |
3.1 主要仪器 |
3.2 主要试剂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 不同品种树莓特性比较 |
1.1 不同品种树莓植株形态特性比较 |
1.2 不同品种树莓茎、叶解剖结构比较 |
1.3 不同品种树莓光合特性比较 |
1.4 不同品种树莓叶片干粉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 |
1.5 不同品种树莓叶片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
2 加拿大黑莓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与胚前体组织的差异 |
2.1 加拿大黑莓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与胚前体组织的解剖结构差异 |
2.2 加拿大黑莓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生理代谢与球形胚前体组织的差异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栽秧泡繁殖特性及人工栽植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树莓发展概述 |
1.1.1 国外树莓产业概述 |
1.1.2 国内树莓产业概述 |
1.2 国内外树莓种植技术与品种开发 |
1.3 研究目的 |
2. 栽秧泡优良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 |
2.1 栽秧泡分布地点 |
2.2 栽秧泡利用价值 |
2.2.1 栽秧泡果实各项指标 |
2.2.2 优良的枝干特性 |
2.2.3 结果调查及市场价格 |
2.3 栽秧泡植物学研究进展 |
2.3.1 栽秧泡形态分类研究 |
2.3.2 栽秧泡地理分布 |
2.3.3 栽秧泡核型研究 |
2.3.4 栽秧泡孢粉学研究 |
3. 栽秧泡生物学基础研究 |
3.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3.2 枝条营养生长规律研究 |
3.2.1 试验方法及材料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与讨论 |
3.3 开花习性研究 |
3.3.1 栽秧泡物候观测 |
3.3.2 开花习性观察 |
3.3.3 小结与讨论 |
3.4 授粉实验 |
3.4.1 实验材料 |
3.4.2 试验方法 |
3.4.3 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与讨论 |
3.5 栽秧泡果实研究 |
3.5.1 果实生长过程研究 |
3.5.2 结果量调查 |
3.5.3 结果特性与主干年龄关系 |
3.5.4 小结与讨论 |
4. 种子繁殖实验 |
4.1 露天播种试验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4 小结与讨论 |
4.2 不同储藏方式与基质培养对种子萌发影响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4 小结与讨论 |
4.3 不同种子处理对种子萌发影响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3.4 遮光处理与正常光照处理幼苗的生长调查 |
4.3.5 小结与讨论 |
5. 营养繁殖试验 |
5.1 扦插繁殖试验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4 小结与讨论 |
5.2 压条繁殖试验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2.4 小结与讨论 |
5.3 扦插苗与压条苗生长对比 |
5.3.1 实验材料 |
5.3.2 试验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小结与讨论 |
6 栽秧泡人工种植管理 |
6.1 花芽分化期管理 |
6.2 花期管理 |
6.3 果实发育期管理 |
6.4 果实收获期管理 |
6.5 主干生长期管理 |
6.6 侧枝生长期管理 |
6.7 扦插繁殖 |
6.8 压条繁殖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7个黑莓品种在四川雅安的生长结果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黑莓的植物学及栽培分类和种质资源分布 |
1.1.1 黑莓的植物学及栽培分类 |
1.1.2 黑莓种质资源分布 |
1.2 黑莓品种选育历史及栽培概况 |
1.2.1 黑莓品种选育历史 |
1.2.2 黑莓栽培概况 |
1.3 黑莓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
1.4 我国发展黑莓产业的优势 |
2 试验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和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地条件 |
3.3 试验设计 |
3.4 试验方法 |
3.4.1 适应性调查 |
3.4.2 物候期观测 |
3.4.3 枝条生长动态调查 |
3.4.4 果实品质分析 |
3.4.5 丰产性调查 |
3.4.6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黑莓‘Arapaho’基生枝生长的影响 |
3.4.7 不同肥料对黑莓‘Arapaho’果实品质的影响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适应性调查 |
4.2 物候期观测 |
4.3 枝条生长动态调查 |
4.3.1 结果枝加长生长动态 |
4.3.2 结果枝加粗生长动态 |
4.3.3 基生枝加长生长动态 |
4.3.4 基生枝加粗生长动态 |
4.4 基生枝抽生数量 |
4.5 果实品质分析 |
4.6 丰产性调查 |
4.7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黑莓‘Arapaho’基生枝生长的影响 |
4.7.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黑莓‘Arapaho’基生枝长度的影响 |
4.7.2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黑莓‘Arapaho’基生枝粗度的影响 |
4.7.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黑莓‘Arapaho’基生枝分枝数的影响 |
4.8 不同肥料对黑莓‘Arapaho’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讨论 |
5.1 适应性 |
5.2 物候期 |
5.3 枝条特性 |
5.4 品质和产量 |
5.5 肥料对黑莓品质的影响 |
5.6 生长调节剂 |
5.7 黑莓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前景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Tulameen树莓工厂化高效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树莓发展简介 |
1.2 树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1.3 树莓果实的利用价值 |
1.4 我国树莓生产的发展前景 |
1.5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历史 |
1.6 树莓的繁殖方法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初代培养基筛选 |
3.2 增殖培养基筛选 |
3.3 壮苗培养基筛选 |
3.4 生根培养基筛选 |
3.5 三角瓶与果酱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6 不同基质对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7 成本节约的计算 |
3.8 替代物的效果 |
3.9 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外植体的采集 |
4.2 壮苗培养基的筛选 |
4.3 移栽方法的改进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在TULAMEEN 树莓育苗过程中,以冷凝脂替代琼脂粉,以过滤水替代蒸馏水,以绵白糖替代蔗糖,以果酱瓶替代三角瓶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
5.2 TULAMEEN 树莓外植体诱导时诱导率达到了100% |
5.3 针对TULAMEEN 树莓建立了低成本、工厂化快速繁育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及附图 |
四、树莓和黑莓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糖醋液对红树莓园斑翅果蝇的引诱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研究[D]. 马茜.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2]12个树莓品种在新疆的引种适应性研究[D]. 孙美乐.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及耐高温研究[D]. 张琪.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4]树莓耐盐突变体的鉴定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D]. 黄唯子. 天津农学院, 2017(08)
- [5]树莓引种的栽培区划研究[D]. 芦霞.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6]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闫翠香.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4)
- [7]不同树莓品种在生长、生理、解剖结构和遗传上的差异及加拿大黑莓体细胞胚的形成研究[D]. 刘婷. 天津农学院, 2015(05)
- [8]栽秧泡繁殖特性及人工栽植方式的研究[D]. 潘哲.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9]7个黑莓品种在四川雅安的生长结果表现[D]. 钟必凤.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10]Tulameen树莓工厂化高效育苗技术研究[D]. 王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