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容器盖及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容器盖包括:盖体,能够盖装在容器体上,盖体上设置有能够与容器体内连通的排汽通道;开合件,安装在排汽通道内,能够关闭排汽通道,且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排汽通道。该方案开合件能够打开和关闭盖体的排汽通道,这样便能够在产品溢出之前通过开合件将排汽通道打开而进行排汽,这样便可防止液体加热容器溢出,而在排汽通道打开之后,产品内部的食材能够被继续加热,从而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食材便能够被逐渐加热至沸腾,这样便使得产品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保持所煮食材的持续沸腾,从而可确保所煮食材的口感,提高加热效率,降低加热时间。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容器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包括:盖体,能够盖装在所述容器体上,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容器体内连通的排汽通道;开合件,安装在所述排汽通道内,能够关闭所述排汽通道,且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所述排汽通道。
设计方案
1.一种容器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包括:
盖体,能够盖装在所述容器体上,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容器体内连通的排汽通道;
开合件,安装在所述排汽通道内,能够关闭所述排汽通道,且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所述排汽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件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关闭所述排汽通道,且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件为双金属片,所述双金属片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发生变形,并打开所述排汽通道,且所述双金属片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关闭所述排汽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件,安装在所述排汽通道的内壁与所述双金属片之间,能够使所述排汽通道的内壁与所述双金属片之间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件为一电动件,所述电动件安装在所述排汽通道内,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汽通道;或
所述开合件为记忆金属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底盖组件,能够盖装在所述容器体上,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容纳腔和进汽孔,所述进汽孔能够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容器体内连通,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容器体的一端开口;
顶盖,安装在所述底盖组件上,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容纳腔的开口;
其中,所述底盖组件上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汽孔连通的排汽出口,所述开合件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并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汽出口,所述排汽通道由所述进汽孔、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排汽出口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组件包括:
第一底盖,能够盖装在所述容器体上,所述第一底盖上设置有安装孔;
第二底盖,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底盖上设置有所述进汽孔;
第三底盖,安装在所述第二底盖远离所述第一底盖的面上,并与所述第二底盖围成一所述容纳腔;
第二密封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底盖与所述第三底盖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二底盖与所述第三底盖之间密封连接;
其中,所述排汽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底盖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件为双金属片时,所述容纳腔的壁上还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双金属片的边缘支撑安装在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排汽出口的一面上,且所述双金属片的边缘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发生变形,以打开所述排汽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95℃。
10.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体,所述容器体上设置有容器口;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盖,安装在所述容器体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容器盖及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部分液体加热容器,比如养生壶或电水壶在实现防溢时,都是在检测到将要溢出时暂停加热,并在等泡沫下降后再继续加热,但这种容器盖,在加热过程中无法保持所煮食材的持续沸腾,从而降低了食材的口感,延长了整个食材的制作时间。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包括新的防溢方式的容器盖以及包括该容器盖的液体加热容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阀体的液体加热容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器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所述容器盖包括:盖体,能够盖装在所述容器体上,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容器体内连通的排汽通道;开合件,安装在所述排汽通道内,能够关闭所述排汽通道,且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所述排汽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可用于液体加热容器,比如电水壶、电热水杯或养生壶等,具体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和用于打开和关闭容器体的容器口的容器盖,其中,容器盖包括盖体和开合件,盖体用于实现容器体的打开和关闭,而开合件能够关闭排汽通道,这样在液体加热容器加热的初期,可通过开合件关闭排汽通道,以便能够减少产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的散出,从而可确保加热效率。而开合件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排汽通道,这样可通过开合件在产品即将要溢出之前将排汽通道打开,以使容器内的蒸汽能够排出,这样便可防止液体加热容器溢出,而在排汽通道打开之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食材能够被继续加热,即这里在实现防溢的同时并不需要停止加热,从而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食材便能够被逐渐加热至沸腾,这样便使得产品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保持所煮食材的持续沸腾,从而可确保所煮食材的口感,提高加热效率,降低加热时间。还有该种结构只需要在现有的盖体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排汽通道,然后在排汽通道内设置一个开合件便可实现产品在溢出之前的自动打开,从而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智能防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合件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关闭所述排汽通道,且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开合件便能够自动关闭,以实现热量的锁定,而这种结构在开合件打开后不需要用户手动关闭,从而可简化用户的操作,且还可避免出现用户忘记关闭开合件等情况的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合件为双金属片,所述双金属片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发生变形,并打开所述排汽通道,且所述双金属片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关闭所述排汽通道。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开合件优选为双金属片,双金属片是利用双金属片在温度改变时产生变形的元件,通常由两层热膨胀系数不同的合金叠合而成。其中,膨胀系数较大的称为主动层;膨胀系数较小的称为被动层。主动层的材料主要有锰镍铜合金、镍铬铁合金、镍锰铁合金和镍等;被动层的材料主要是镍铁合金,镍含量为34%~50%。由于金属膨胀系数的差异,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主动层的形变要大于被动层的形变,从而双金属片的整体就会向被动层一侧弯曲产生形变。而通过在排汽通道内设置双金属片,在产品工作时,容器体内产生的蒸汽会逐渐进入到排汽通道内,从而能够对安装到排汽通道内的双金属片进行加热,而双金属片由于包括两个热膨胀系数不一样的金属片,因此其会在温度达到某个值时发生弯曲变形,这里可合理设置双金属片的结构,以使双金属片发生弯曲变形的温度小于且接近于容器体内液体即将要溢出的温度,这样双金属片便能够在即将要溢出之前发生弯曲变形,以使双金属片能够在产品即将要溢出之前打开排汽通道而进行排汽,这样便可防止产品溢出,使得产品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保持所煮食材的持续沸腾。而双金属片在其温度降低后能够自动恢复原状,从而能够实现排汽通道在打开后的自动关闭,这样在容器体内的液体温度降低后,双金属片便能够自动将排汽通道关闭,从而不需要用户在排汽之后手动关闭,这样便可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容器盖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安装在所述排汽通道的内壁与所述双金属片之间,能够使所述排汽通道的内壁与所述双金属片之间密封。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双金属片和容器盖之间设置一个第一密封件,这样可通过第一密封件来使双金属片与排汽通道的内壁之间密封,这样便可在开合件关闭排汽通道时,提高排汽通道与开合件之间的密封性能,减少热能的浪费。而这里第一密封件既可安装在排汽通道的内壁上,也可安装在双金属片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件能够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双金属片的边缘上,或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双金属片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件优选安装在双金属片上,这样使得第一密封件能够与双金属片一起进行动作,这样在开合件打开而进行排汽时,便能够防止第一密封件滞留在原有位置而对排汽通道形成阻挡,即将第一密封件安装在双金属片上能够提高排汽的顺畅性。而优选地,可将第一密封件与双金属片安装成一体式结构,比如可将第一密封件包胶注塑在双金属片上。当然,在其它方案中,第一密封件与双金属片也可为能够拆卸的结构,这样便于对第一密封件和双金属片进行单独维修更换。
在上述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合件为一电动件,所述电动件安装在所述排汽通道内,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汽通道。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也可在排汽通道内设置一个电动件来作为打开和关闭排汽通道的开合件,这里电动件可为电磁阀或者其它能够进行开合的结构,比如电机与挡板的组合结构。
在上述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合件为记忆金属件。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也可在排汽通道内设置一个记忆金属件,这样可通过记忆金属件来实现排汽通道的自动打开和关闭。而记忆金属又称合金金属,其能够在高温升高后发生变形,且能够在温度降低后恢复原状。因此,可合理设置记忆金属件的结构,以使其能够在液体加热容器溢出之前发生变形或膨胀,这样记忆金属件便能够在液体加热容器内的液体溢出之前通过变形而打开排汽通道而开始排汽,这样便可避免溢出。同时,记忆金属件在温度降低后,其能够恢复原状,因此,在蒸汽的温度降低后,记忆金属件的温度也会降低,这样记忆金属件便会自动恢复原状,以实现排汽通道的自动关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盖体包括:底盖组件,能够盖装在所述容器体上,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容纳腔和进汽孔,所述进汽孔能够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容器体内连通,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容器体的一端开口;顶盖,安装在所述底盖组件上,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其中,所述底盖组件上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汽孔连通的排汽出口,所述开合件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并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汽出口,所述排汽通道由所述进汽孔、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排汽出口组成。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盖体包括底盖组件和顶盖,这里底盖组件用于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纳腔,而双金属片等开合件可直接安装在容纳腔内,而通过在底盖组件上设置进汽孔,使得容器体内的蒸汽可通过进汽孔而进入到底盖组件内。而顶盖用于关闭底盖组件,以实现对底盖组件的内部的密封保护,这样便能够将双金属片等零件隐藏安装在容器盖内。同时,还可在顶盖上或底盖组件上设置一个排汽出口,以使进汽孔、容纳腔和排汽出口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汽通道,以实现排汽,即这样顶盖可与底盖组件围成一排汽通道,以使排汽通道内的蒸汽只能够通过排汽出口排出。而开合件直接安装在排汽出口处能够打开和关闭排汽出口,这样便能够实现排汽通道内的蒸汽的排出和阻断。
其中,这里的排汽出口既可为设置在顶盖上的排汽孔,也可为设置在底盖组件上的排汽孔,当然,也可在顶盖和底盖组件上设置有排汽缺口,以通过排汽缺口进行排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底盖组件包括:第一底盖,能够盖装在所述容器体上,所述第一底盖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二底盖,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底盖上设置有所述进汽孔;第三底盖,安装在所述第二底盖远离所述第一底盖的面上,并与所述第二底盖围成一所述容纳腔;第二密封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底盖与所述第三底盖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二底盖与所述第三底盖之间密封连接;其中,所述排汽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底盖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底盖组件优选由三部分组成,即第一底盖、第二底盖和第三底盖,而通过将底盖组件设置成三部分会使每个部分的结构均较简单,因此可简化每部分的结构,降低每部分的加工难度。这里第一底盖用于直接与容器体进行盖合,而第二底盖、第三底盖用于与开合件和顶盖一起形成排汽结构,而第二底盖上设置有进汽孔,第三底盖上设置有排汽出口,这样容器体内产生的蒸汽便可从第二底盖进入到第三底盖内,然后从第三底盖上的排汽出口排出。该种结构在设置时可将第一底盖的大小与容器体的开口的大小设置的相适配,以使第一底盖能够完全盖住容器体,同时可将第二底盖、第三底盖和顶盖设置的较小,以使第二底盖、第三底盖和顶盖能够位于第一底盖的中部,这样便能够使容器盖的排汽结构主要集中在容器盖的中部,而容器盖的边缘结构还可如现有结构一样设置的较薄,即不用将整个容器盖均设置的较厚,从而能够简化容器盖的结构,降低容器盖的成本。而第二密封件安装在第二底盖与第三底盖之间,用于使第二底盖与第三底盖之间密封连接,这样便可防止蒸汽从第二底盖与第三底盖的连接处泄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底盖与所述第二底盖为一体式结构,或所述第一底盖与所述第二底盖分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底盖和第二底盖既可为一体式结构,比如第一底盖和第二底盖一体制成,或第一底盖和第二底盖合体为一个零件,这样可减少零件数量,利于产品的装配。但优选地,第一底盖与第二底盖为分体式结构,即第一底盖与第二底盖为两个零件,这样就使得第二底盖能够随第三底盖和面盖一起进行拆装,既使得第二底盖、第三底盖和面盖以及开合件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在防溢失效后,可直接对第二底盖、第三底盖和面盖以及开合件能够组成的整体进行更换和维修,而不需要对第一底盖进行更换,这样便可提高产品后续维修的便利性。
其中,优选地,在第一底盖与所述第二底盖分体式结构时,所述底盖组件还包括:第三密封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底盖与所述第二底盖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底盖与所述第二底盖密封连接。而通过在第一底盖与第二底盖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能够使第一底盖与第二底盖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可提高产品的密封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三底盖内设置有螺钉柱,所述开合件为双金属片时,所述双金属片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螺钉柱上,或所述双金属片卡扣安装在所述第三底盖内。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第三底盖内设置一个螺钉柱,然后通过一螺钉实现双金属片在第三底盖内的安装,这样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双金属片的安装。当然,双金属片也可通过卡扣的方式卡扣安装在第三底盖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容器盖还包括:提手,安装在所述顶盖远离所述底盖组件的一面上,其中,所述提手与所述顶盖为一体式结构,或所述提手与所述顶盖为分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顶盖的上表面上设置一个提手,这样可通过提手来进行容器盖的取拿,从而可提高容器盖的移动便利性。而提手与顶盖既可为一体式结构,也可分体式结构。
其中,优选地,可合理设置盖体的结构,以使底盖组件和顶盖在安装完成后能够在容器盖的顶部形成一个凸起的结构,此时可直接通过该凸起来进行容器盖的取拿,对于此种结构而言,提手由底盖组件和顶盖配合安装而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合件为双金属片时,所述容纳腔的壁上还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双金属片的边缘支撑安装在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排汽出口的一面上,且所述双金属片的边缘能够在所述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发生变形,以打开所述排汽出口。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还可在排汽通道的侧壁上,排汽出口的下方设置一个或多个支撑结构,然后将双金属片的边缘安装在支撑结构上,而双金属片的中部优选通过螺钉或螺栓安装在第三底盖内。该种结构,可通过支撑结构实现双金属片的定位安装,从而能够快速确定好双金属片的安装位置,同时,支撑结构能够对双金属片形成一个支撑,这样可防止双金属片在恢复原状时运动过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95℃。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双金属片等开合件变形的温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小会导致开合件打开过早,从而会导致大量热量浪费,而过大会导致开合件打开过晚,从而会导致容器内的液体极易溢出。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所述容器体上设置有容器口;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安装在所述容器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和容器盖,其中,容器盖用于打开和关闭容器体的容器口,而容器盖用于防止容器体内的液体溢出。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阀体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容器盖上或设置在所述容器体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容器盖上或容器体上设置一个手柄,这样便可通过手柄来实现液体加热容器的整体移动,从而可提高产品移动的便利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和发热组件,所述容器体能够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内或设置在所述容器体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和发热组件,容器体能够安装在底座上,发热组件设置在底座内或设置在容器体上,这里底座用于支撑容器体,而发热组件用于加热容器体内的食材。当然,也可通过底座来进行产品的电控操作等,比如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控制件等时,可将控制件隐藏安装在底座内。而这里发热组件既可直接设置在容器体上,也可设置在底座内,其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容器体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容器体上设置发热组件,此时可不设置额外的底座,这样可直接将产品的电控加热直接与容器体直接安装成一体。
其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为电热水壶或电热水杯,当然液体加热容器也可为电热水壶和电热水杯之外的其它产品,比如养生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在排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在排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处于排汽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处于排汽状态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排汽状态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排汽状态时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盖体,12底盖组件,122第一底盖,1222安装孔,124第二底盖,1242进汽孔,126第三底盖,1260容纳腔,1262排汽出口,1264螺钉柱,1266支撑结构,128第二密封件,14顶盖,2双金属片,3第一密封件,4容器体,5发热组件,6手柄,7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及液体加热容器。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器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4,容器盖包括盖体1和开合件,其中,盖体1能够盖装在容器体4上,盖体1上设置有能够与容器体4内连通的排汽通道;开合件安装在排汽通道内,能够关闭排汽通道,且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排汽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可用于液体加热容器,比如电水壶、电热水杯或养生壶等,具体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4和用于打开和关闭容器体4的容器口的容器盖,其中,容器盖包括盖体1和开合件,盖体1用于实现容器体4的打开和关闭,而开合件能够关闭排汽通道,这样在液体加热容器加热的初期,可通过开合件关闭排汽通道,以便能够减少产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的散出,从而可确保加热效率。而开合件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排汽通道,这样可通过开合件在产品即将要溢出之前将排汽通道打开,以使容器内的蒸汽能够排出,这样便可防止液体加热容器溢出,而在排汽通道打开之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食材能够被继续加热,即这里在实现防溢的同时并不需要停止加热,从而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的食材便能够被逐渐加热至沸腾,这样便使得产品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保持所煮食材的持续沸腾,从而可确保所煮食材的口感,提高加热效率,降低加热时间。还有该种结构只需要在现有的盖体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排汽通道,然后在排汽通道内设置一个开合件便可实现产品在溢出之前的自动打开,从而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智能防溢。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开合件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关闭排汽通道,且第一预设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
在该些实施例中,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开合件便能够自动关闭,以实现热量的锁定,而这种结构在开合件打开后不需要用户手动关闭,从而可简化用户的操作,且还可避免出现用户忘记关闭开合件等情况的发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8所示,开合件为双金属片2,双金属片2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发生变形,并打开排汽通道,且双金属片2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关闭排汽通道。
在该些实施例中,开合件优选为双金属片2,双金属片2是利用双金属片2在温度改变时产生变形的元件,通常由两层热膨胀系数不同的合金叠合而成。其中,膨胀系数较大的称为主动层;膨胀系数较小的称为被动层,主动层的材料主要有锰镍铜合金、镍铬铁合金、镍锰铁合金和镍等;被动层的材料主要是镍铁合金,镍含量为34%~50%。由于金属膨胀系数的差异,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主动层的形变要大于被动层的形变,从而双金属片2的整体就会向被动层一侧弯曲产生形变。而通过在排汽通道内设置双金属片2,在产品工作时,容器体4内产生的蒸汽会逐渐进入到排汽通道内,从而能够对安装到排汽通道内的双金属片2进行加热,而双金属片2由于包括两个热膨胀系数不一样的金属片,因此其会在温度达到某个值时发生弯曲变形,这里可合理设置双金属片2的结构,以使双金属片2发生弯曲变形的温度小于且接近于容器体4内液体即将要溢出的温度,这样双金属片2便能够在即将要溢出之前发生弯曲变形,以使双金属片2能够在产品即将要溢出之前打开排汽通道而进行排汽,这样便可防止产品溢出,使得产品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保持所煮食材的持续沸腾。而双金属片2在其温度降低后能够自动恢复原状,从而能够实现排汽通道在打开后的自动关闭,这样在容器体4内的液体温度降低后,双金属片2便能够自动将排汽通道关闭,从而不需要用户在排汽之后手动关闭,这样便可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容器盖还包括:第一密封件3,安装在排汽通道的内壁与双金属片2之间,能够使排汽通道的内壁与双金属片2之间密封。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双金属片2和容器盖之间设置一个第一密封件3,这样可通过第一密封件3来使双金属片2与排汽通道的内壁之间密封,这样便可在开合件关闭排汽通道时,提高排汽通道与开合件之间的密封性能,减少热能的浪费。而这里第一密封件3既可安装在排汽通道的内壁上,也可安装在双金属片2上。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密封件3能够拆卸地安装在双金属片2的边缘上,或第一密封件3与双金属片2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3优选安装在双金属片2上,这样使得第一密封件3能够与双金属片2一起进行动作,这样在开合件打开而进行排汽时,便能够防止第一密封件3滞留在原有位置而对排汽通道形成阻挡,即将第一密封件3安装在双金属片2上能够提高排汽的顺畅性。而优选地,可将第一密封件3与双金属片2安装成一体式结构,比如可将第一密封件3包胶注塑在双金属片2上。当然,在其它方案中,第一密封件3与双金属片2也可为能够拆卸的结构,这样便于对第一密封件3和双金属片2进行单独维修更换。
在上述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开合件为一电动件(图中未示出),电动件安装在排汽通道内,能够打开或关闭排汽通道。
在该些实施例中,也可在排汽通道内设置一个电动件来作为打开和关闭排汽通道的开合件,这里电动件可为电磁阀或者其它能够进行开合的结构,比如电机与挡板的组合结构。
在上述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开合件为记忆金属件(图中未示出)。
在该些实施例中,也可在排汽通道内设置一个记忆金属件,这样可通过记忆金属件来实现排汽通道的自动打开和关闭。而记忆金属又称合金金属,其能够在高温升高后发生变形,且又能够在温度降低后恢复原状。因此,可合理设置记忆金属件的结构,以使其能够在液体加热容器溢出之前发生变形或膨胀,这样记忆金属件便能够在液体加热容器内的液体溢出之前通过变形而打开排汽通道而开始排汽,这样便可避免溢出。同时,记忆金属件在温度降低后,其能够恢复原状,因此,在蒸汽的温度降低后,记忆金属件的温度也会降低,这样记忆金属件便会自动恢复原状,以实现排汽通道的自动关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图11和图15所示,盖体1包括:底盖组件12,能够盖装在容器体4上,底盖组件12上设置有容纳腔1260和进汽孔1242,进汽孔1242能够与容纳腔1260和容器体4内连通,容纳腔1260远离容器体4的一端开口;顶盖14,安装在底盖组件12上,能够打开和关闭容纳腔1260的开口;其中,底盖组件12上或顶盖14上设置有与进汽孔1242连通的排汽出口1262,开合件安装在容纳腔1260内,并能够打开或关闭排汽出口1262,排汽通道由进汽孔1242、容纳腔1260和排汽出口1262组成。
在该些实施例中,盖体1包括底盖组件12和顶盖14,这里底盖组件12用于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纳腔1260,而双金属片2等开合件可直接安装在容纳腔1260内,而通过在底盖组件12上设置进汽孔1242,使得容器体4内的蒸汽可通过进汽孔1242而进入到底盖组件12内。而顶盖14用于关闭底盖组件12,以实现对底盖组件12的内部的密封保护,这样便能够将双金属片2等零件隐藏安装在容器盖内。同时,还可在顶盖14上或底盖组件12上设置一个排汽出口1262,以使进汽孔1242、容纳腔1260和排汽出口1262能够形成一个完整且能够排汽的排汽通道,即这样顶盖14可与底盖组件12围成一排汽通道,以使排汽通道内的蒸汽只能够通过排汽出口1262排出。而开合件直接安装在排汽出口1262处能够打开和关闭排汽出口1262,这样便能够实现排汽通道内的蒸汽的排出和阻断。
其中,这里的排汽出口1262既可为设置在顶盖14上的排汽孔,也可为设置在底盖组件12上的排汽孔,当然,也可在顶盖14和底盖组件12上设置有排汽缺口,以通过排汽缺口进行排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图11和图15所示,底盖组件12包括:第一底盖122,能够盖装在容器体4上,第一底盖122上设置有安装孔1222;第二底盖124,密封安装在安装孔1222内,第二底盖124上设置有进汽孔1242;第三底盖126,安装在第二底盖124远离第一底盖122的面上,并与第二底盖124围成一容纳腔1260;第二密封件128,安装在第二底盖124与第三底盖126之间,用于使第二底盖124与第三底盖126之间密封连接;其中,排汽出口1262设置在第三底盖126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底盖组件12优选由三部分组成,即第一底盖122、第二底盖124和第三底盖126,而通过将底盖组件12设置成三部分会使每个部分的结构均较简单,因此可简化每部分的结构,降低每部分的加工难度。这里第一底盖122用于直接与容器体4进行盖合,而第二底盖124、第三底盖126用于与开合件和顶盖14一起形成排汽结构,而第二底盖124上设置有进汽孔1242,第三底盖126上设置有排汽出口1262,这样容器体4内产生的蒸汽便可从第二底盖124进入到第三底盖126内,然后从第三底盖126上的排汽出口1262排出。该种结构在设置时可将第一底盖122的大小与容器体4的开口的大小设置的相适配,以使第一底盖122能够完全盖住容器体4,同时可将第二底盖124、第三底盖126和顶盖14设置的较小,以使第二底盖124、第三底盖126和顶盖14能够位于第一底盖122的中部,这样便能够使容器盖的排汽结构主要集中在容器盖的中部,而容器盖的边缘结构还可如现有结构一样设置的较薄,即不用将整个容器盖均设置的较厚,从而能够简化容器盖的结构,降低容器盖的成本。而第二密封件128安装在第二底盖124与第三底盖126之间,用于使第二底盖124与第三底盖126之间密封连接,这样便可防止蒸汽从第二底盖124与第三底盖126的连接处泄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为一体式结构,或如图1至图8所示,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分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底盖122和第二底盖124既可为一体式结构,比如第一底盖122和第二底盖124一体制成,或第一底盖122和第二底盖124合体为一个零件,这样可减少零件数量,利于产品的装配。但优选地,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为分体式结构,即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为两个零件,这样就使得第二底盖124能够随第三底盖126和面盖一起进行拆装,既使得第二底盖124、第三底盖126和面盖以及开合件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在防溢失效后,可直接对第二底盖124、第三底盖126和面盖以及开合件能够组成的整体进行更换和维修,而不需要对第一底盖122进行更换,这样便可提高产品后续维修的便利性。
其中,优选地,在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分体式结构时,底盖组件12还包括:第三密封件,安装在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之间,用于使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密封连接。而通过在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能够使第一底盖122与第二底盖124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可提高产品的密封性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图2、图5和图7所示,第三底盖126内设置有螺钉柱1264,开合件为双金属片2时,双金属片2通过螺钉安装在螺钉柱1264上,或双金属片2卡扣安装在第三底盖126内。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三底盖126内设置一个螺钉柱1264,然后通过一螺钉实现双金属片2在第三底盖126内的安装,这样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双金属片2的安装。当然,双金属片2也可通过卡扣的方式卡扣安装在第三底盖126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8所示,容器盖还包括:提手,安装在顶盖14远离底盖组件12的一面上,其中,提手与顶盖14为一体式结构,或提手与顶盖14为分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顶盖14的上表面上设置一个提手,这样可通过提手来进行容器盖的取拿,从而可提高容器盖的移动便利性。而提手与顶盖14既可为一体式结构,也可分体式结构。
其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16所示,可合理设置盖体1的结构,以使底盖组件12和顶盖14在安装完成后能够在容器盖的顶部形成一个凸起的结构,此时可直接通过该凸起来进行容器盖的取拿,对于此种结构而言,提手由底盖组件12和顶盖14配合安装而成。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开合件为双金属片2时,容纳腔1260的壁上还设置有支撑结构1266,双金属片2的边缘支撑安装在支撑结构1266靠近排汽出口1262的一面上,且双金属片2的边缘能够在排汽通道内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向远离支撑结构1266的方向发生变形,以打开排汽出口1262。
在该些实施例中,还可在排汽通道的侧壁上,排汽出口1262的下方设置一个或多个支撑结构1266,然后将双金属片2的边缘安装在支撑结构1266上,而双金属片2的中部优选通过螺钉或螺栓安装在第三底盖126内。该种结构,可通过支撑结构1266实现双金属片2的定位安装,从而能够快速确定好双金属片2的安装位置,同时,支撑结构1266能够对双金属片2形成一个支撑,这样可防止双金属片2在恢复原状时运动过度。
其中,优选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95℃。
在该些实施例中,双金属片2等开合件变形的温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小会导致开合件打开过早,从而会导致大量热量浪费,而过大会导致开合件打开过晚,从而会导致容器内的液体极易溢出。
如图9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4,容器体4上设置有容器口;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安装在容器体4上,能够打开或关闭容器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4和容器盖,其中,容器盖用于打开和关闭容器体4的容器口,而容器盖用于防止容器体4内的液体溢出。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阀体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6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手柄6,手柄6设置在容器盖上或设置在容器体4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容器盖上或容器体4上设置一个手柄6,这样便可通过手柄6来实现液体加热容器的整体移动,从而可提高产品移动的便利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6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7和发热组件5,容器体4能够安装在底座7上,发热组件5设置在底座7内或设置在容器体4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7和发热组件5,容器体4能够安装在底座7上,发热组件5设置在底座7内或设置在容器体4上,这里底座7用于支撑容器体4,而发热组件5用于加热容器体4内的食材。当然,也可通过底座7来进行产品的电控操作等,比如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控制件等时,可将控制件隐藏安装在底座7内。而这里发热组件5既可直接设置在容器体4上,也可设置在底座7内,其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6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发热组件5,发热组件5设置在容器体4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容器体4上设置发热组件,此时可不设置额外的底座7,这样可直接将产品的电控加热直接与容器体4直接安装成一体。
其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为电热水壶或电热水杯,当然液体加热容器也可为电热水壶和电热水杯之外的其它产品,比如养生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4167.9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29432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A47J 27/00
专利分类号:A47J27/00;A47J27/21;A47J36/00;A47J36/06;A47J36/38
范畴分类:15F;
申请人: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乐路19号
发明人:罗金柳生;唐小玲;刘云祥;刁飞;马向阳;南春来
第一发明人:罗金柳生
当前权利人: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尚志峰;汪海屏
代理机构:1134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