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震级估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预警,震级估算,四川地区,云南地区
震级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鸿杰,王志佳,樊惠惠,胡蓉平,韩嘉怡[1](2018)在《利用2014年云南地震验证与研究四川地震预警快速震级估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预警系统是防震减灾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对地震震级的估算是非常重要且困难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地震震级估计方法包括:基于最大卓越周期(τmaxp)、特征周期(τc)和最大位移幅值(Pd)方法。利用2014年云南地3次大地震主震及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验证与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预警快速震级估算模型在云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参数模型均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震级估算。对于本研究数据库而言,Pd-4s时窗模型最优,3个参数模型求得的估计震级在大震下均没有出现明显的震级饱和现象。但由于目前难以在短时窗下得到准确的震源/中距,因此推荐在云南地区地震预警系统中使用τmaxp和τc模型来估计震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鸿杰,张建经,陈逸民,余宽原,韩嘉怡[2](2018)在《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地震的地震预警参数与快速震级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4年云南地区M6.1盈江地震、M6.5鲁甸地震和M6.6景谷地震的主震、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研究了地震震级快速估算中3个预警参数(最大卓越周期τpmax、特征周期τc和最大位移幅值Pd)与震级的相关性,提出了云南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再和其它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在短时间内(2~4 s)有效地进行震级估算,Pd方法估算效果最优,τc方法次优,τpmax方法较弱。在震级较大的主震震级估计中,3种方法均没有出现明显的震级低估(震级饱和)现象。对于τpmax方法,云南地区的估计模型与南加州地区较为接近,但与四川地区区别较大,可能与该方法的计算稳定性有关;而τc方法的估计模型则与四川及世界其它地区均较为接近,更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中,由于云南地区尚未建立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系统,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震中距。与震源距相独立的τpmax和τc两种算法则显得较为实用,其中:τc方法略优于τpmax方法,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地震预警系统的精度要求,因此推荐使用τc方法应用于云南地区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快速震级估算。(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杨黎薇,林国良,邱志刚,江汶乡,王玉石[3](2018)在《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和多特征参数的预警震级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预警震级测定是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在满足地震预警系统时效要求的前提下,以国内现有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构架为基础,考虑采用更多的特征参数,对实时持续计算确定预警地震震级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日本部分实际强震数据进行持续估算预警震级与实际震级间的偏差情况,对预警震级和实际震级进行线性拟合,提出对预警震级结果的修正公式,进一步完善本方法快速估算预警震级的准确程度。(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建经,李鸿杰,唐雅蕾,王皓正[4](2017)在《基于芦山主震及余震的地震预警参数与快速震级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四川地区继08年汶川地震后,在2013年再次发生了7级强烈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并诱发了多处灾难性滑坡灾害.地震预警系统是防震减灾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对地震震级的快速估算是非常重要且困难的.目前世界上提出较早、应用较为广泛的震级估计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最大卓越周期(τ_p~(max))、特征周期(τ_c)和最大位移幅值(Pd)方法.本文利用2013年芦山主震及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研究了地震震级快速估算中叁个预警参数与震级的相关性,提出了四川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然后对其进行验证分析,并与前人得出的震级估计模型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叁种方法均能在短时间内(3 s)有效地进行震级估算,总体而言,P_d方法估算效果最优,τ_c方法次优,τ_p~(max)方法较弱.在震级较大的主震震级估计中,叁种方法均出现明显的震级低估(震级饱和)现象.对于τ_p~(max)方法,基于芦山地震的估计模型与基于汶川地震的估计模型较为接近,但与南加州地区模型区别较大,可能与四川地区龙门山断裂带的复杂地质条件有关;而τ_c方法的估计模型大体均较为接近,更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中,由于目前我国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系统,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震源距,所以与震源距相独立的τ_p~(max)和τ_c两种算法则显得较为实用,其中τ_c方法略优于τ_p~(max)方法,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地震预警系统的精度要求,因此推荐使用τ_c方法应用于四川地区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快速震级估算.需要注意的是,地震预警参数具有一定的区域适用性,即在不同震源机制、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下,不同地方的震级估算回归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7年06期)
解孟雨,孟令媛,申文豪,史保平[5](2017)在《基于Gutenberg-Richter定律快速估算最大余震震级:以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九寨沟M_S7.0地震之后不同时间段的余震序列目录,利用推定最大余震震级,给出了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估计值。结果表明,推定最大余震震级随主震后时间尺度的延长而趋于稳定,且该值与实际发生的最大余震的震级一致。需要强调的是,就九寨沟地震序列而言,当余震数据较为完备时,采用主震后较短时间段内(1~2天)的余震目录就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主震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实际上,主震后12h(0.5天)的余震数据已完全可以给出最大余震震级的有效下限。此外,计算中我们采用了里氏震级ML和面波震级M_S的余震目录,结果显示,2种震级类型目录的估算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利用推定最大余震震级估算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方法不受震级类型的影响。据此,该最大余震震级快速评估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我国大陆地区中强震后强余震灾害分析评估中。目前的拟合技术也显示出随着测震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余震识别能力的提高,快速评估方法可以在主震后短时间(<1天)内准确地预测可能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7年04期)
李鸿杰,曾鹏毅,黄道兴,翟光浩,张建经[6](2017)在《一种基于位移源谱的地震预警快速震级估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预警(EEW)系统是防震减灾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地震震级的估算是非常重要且困难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地震震级估算方法主要有基于最大卓越周期τpmax、特征周期τc和位移幅值最大值Pd的震级估算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个重要缺陷,即对大地震(M_w≥6.5)的震级估算会出现震级低估现象,也称为震级饱和~([1-2])。为克服上述缺陷,借鉴位移源谱方法,探讨了基于单台站P波位移源谱开展地震震级估算的适用性,进一步研究了震源距和场地条件对该方法估算地震震级可靠性的影响,得到了该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研究通过用多组地震记录检验,表明了位移源谱方法能较好的估算大地震震级,可以有效地解决震级估算时震级饱和问题,此外,在不同震源距和场地条件下,该方法均能提供稳定的震级估算。虽然对于中小地震,位移源谱方法在短时窗下的震级估算有系统性的误差,但是长时窗震级估算中克服了震级饱和现象,同时具有精度高和离散性小的独特优点,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地震预警系统。(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朱夏乐,彭宇,刘超,柴森[7](2016)在《卓越周期与最大峰值位移估算震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震级是衡量地震事件能量强度的指标,在监测到地震纵波的前几秒时间内,快速地估算出地震震级,可为后续估算地震动影响范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传统方法利用卓越周期与震级进行回归分析后拟合的经验公式进行震级快速预测,另一种则是利用纵波到达后的位移数据与震中距与震级进行拟合。本文将两种算法运用到实际的天然地震数据中进行比较,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30期)
张建经,李鸿杰,唐雅蕾,余宽原[8](2016)在《基于鲁甸主震及余震的地震预警参数与快速震级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预警(EEW)系统是防震减灾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对地震震级的估算是非常重要且困难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地震震级估计方法包括:M=f(τ_(max))、M=f(τ_c)和M=f(P_d)方法。本文利用2014年鲁甸主震及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研究了地震震级快速估算与叁个预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叁种方法均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震级估算。对于余震事件,P_d方法出现明显的震级高估现象,而对于主震事件,τ_(max)和τ_c方法离散性较大,P_d方法离散性小,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快速震级估算主要针对主震,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中使用P_d参数较为可靠。(本文来源于《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期刊2016-10-27)
王江[9](2016)在《利用P波初始信息实时估算震级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预警是一种有效的防震减灾新手段,其中利用P波初始信息估算震级是地震预警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目前,不同的地震预警震级估算方法普遍存在结果离散较大,且存在大震低估、小震高估的问题。在地震预警系统中,震级估算技术环节不仅涉及到基于记录初始段的震级估计方法,还涉及一个地震学热点问题:地震的大小能否由震源初始破裂释放的有限能量和台站获取的有限长度的记录信息来确定。针对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P波初动包含的信息与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理论关系,分析总结地震预警震级估算的常用方法,研究不同地区中、强地震强震记录初始信息存在的差异特征,提出预警震级估算的新参数和新方法,推荐一种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准确性的震级估算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震源位错模型为圆盘型的中、小地震的远场P波位移初动理论,应用实际地震记录,探讨P波初动位移场与地震大小的关系,指出地震P波初动位移幅值和初动半周期与震源半径和波速等震源参数的存在定量关系。总结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常用的地震预警震级参数计算方法和各种方法的特点,然后针对所有方法分别从大震“饱和”的现象和离散程度等方面分析不同预警震级参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来的可靠性差异。(2)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地震事件的强震记录P波初始段信息存在的差异:首先,讨论汶川主余震序列不同地震事件初动波形的特征,确定中强地震初动的半周期参数与地震震级的相关性;其次,考虑衰减关系的影响,研究在P波震相到S波震相时间范围内,位移峰值随时间窗长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震级之间位移峰值曲线出现的规律性特点;最后,研究特征周期参数在P-S波时间范围内随时间窗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另外,对不同大小的地震初始破裂的信息存在差异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对初动半周期、特征周期与震源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3)研究P波初动位移峰值曲线初始斜率,并对其物理意义进行解释;提出利用P波初动上升斜率参数Sir实时估算地震预警震级的方法,通过对选取的一定震级、震中距范围内的地表和井下强震动记录研究斜率参数Sir实时估算震级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并与实时估算震级的Pd等方法进行对比;最后在震级估算中对斜率Sir参数的稳定性和时效性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6-05-01)
齐岩[10](2015)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中基于特征参数的震级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预警是一种有效的高铁防震减灾手段,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及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作用。震级的快速精确估算是地震预警研究和应用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基于P波的震级估算方法存在结果离散性过高、小震高估、大震低估等现象,成为切实发挥高铁预警功能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本文主要采用日本k-net台网强震观测数据,利用P波到时后几秒内的地震信息,研究各特征参数与震级的统计关系,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基于单台P波估算震级的研究现状,利用τ_c、τ_p~(max)及P_d单特征参数对震级进行线性回归及加权拟合。结果表明当P_d法中同时考虑震中距及震源深度对震级的影响时,计算结果精度较高,加权处理后大震低估现象有所改善。2.计算了P波到时后1s至10s内的震级,结果表明P_d法计算精度随时间增加明显提高,计算精度相对其它两种方法更好。3.利用P_v、P_d、τ_c、τ_p~(max)、R多参数组合的形式估算震级,分别计算了两个及叁个特征参数的组合形式,计算结果表明本文中采用的多参数回归结果均比相应的单参数计算结果离散性小,其中P_d、τ_c、R组合时,计算效果最好。4.通过高铁安全运行地面峰值加速度计算P_d阈值,利用特征参数P_d对震级进行分段,初步选定几个预警地震震级临界点,最后根据误差分布情况确定临界点震级为6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5-06-01)
震级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4年云南地区M6.1盈江地震、M6.5鲁甸地震和M6.6景谷地震的主震、余震P波初期部分的信息,研究了地震震级快速估算中3个预警参数(最大卓越周期τpmax、特征周期τc和最大位移幅值Pd)与震级的相关性,提出了云南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再和其它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在短时间内(2~4 s)有效地进行震级估算,Pd方法估算效果最优,τc方法次优,τpmax方法较弱。在震级较大的主震震级估计中,3种方法均没有出现明显的震级低估(震级饱和)现象。对于τpmax方法,云南地区的估计模型与南加州地区较为接近,但与四川地区区别较大,可能与该方法的计算稳定性有关;而τc方法的估计模型则与四川及世界其它地区均较为接近,更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中,由于云南地区尚未建立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系统,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震中距。与震源距相独立的τpmax和τc两种算法则显得较为实用,其中:τc方法略优于τpmax方法,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地震预警系统的精度要求,因此推荐使用τc方法应用于云南地区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快速震级估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级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1].李鸿杰,王志佳,樊惠惠,胡蓉平,韩嘉怡.利用2014年云南地震验证与研究四川地震预警快速震级估算模型[J].地震工程学报.2018
[2].李鸿杰,张建经,陈逸民,余宽原,韩嘉怡.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地震的地震预警参数与快速震级估算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8
[3].杨黎薇,林国良,邱志刚,江汶乡,王玉石.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和多特征参数的预警震级估算[J].地震研究.2018
[4].张建经,李鸿杰,唐雅蕾,王皓正.基于芦山主震及余震的地震预警参数与快速震级估算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
[5].解孟雨,孟令媛,申文豪,史保平.基于Gutenberg-Richter定律快速估算最大余震震级:以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为例[J].中国地震.2017
[6].李鸿杰,曾鹏毅,黄道兴,翟光浩,张建经.一种基于位移源谱的地震预警快速震级估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7
[7].朱夏乐,彭宇,刘超,柴森.卓越周期与最大峰值位移估算震级比较[J].价值工程.2016
[8].张建经,李鸿杰,唐雅蕾,余宽原.基于鲁甸主震及余震的地震预警参数与快速震级估算研究[C].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2016
[9].王江.利用P波初始信息实时估算震级的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
[10].齐岩.高速铁路地震预警中基于特征参数的震级估算[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