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玲
(大连市经贸高级中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31)
摘要: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语文课堂的读写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在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审美能力;读写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广大教师深刻认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单纯追求“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开阔学生视野,尤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不断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语文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师生审美能力的建构。从学生来说,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来自于审美认知的丰富和各种审美心理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审美心理机制由五种因素构成。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创造,构成审美心理过程。学生经验的积累和读写技能的熟练,主要通过审美实践来完成。因此要在语文读写教学中不断丰富这些审美经验,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培养培养审美感知及审美理解能力。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赞扬平凡,有的歌颂奉献;有的揭露丑恶,有的批判落后……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和人类对美好的诸多向往。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感知课文的语言美的同时,领悟课文的意境美。
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可灵活地采用齐读、默读、品读、选读等不同诵读形式,同时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美感。比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们配乐朗读。即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中,通过联想、想象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之中,声中融情,情随声出,在享受美感的同时陶冶性情。又如模仿朗读:既可以让学生听录音,也可以听老师范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又能再现文本中的画面,使得学生走入情境中,享受到美感的熏陶和教育。
除此之外,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小组竞读、互读、美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读”的训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诵读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美感感悟。未来的世界是审美创造的世界,而语文教学本身正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感悟美的审美过程,培养学生的美感,是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必要条件。
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巧妙“接轨”,培养审美想像及联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向学生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连”“嫁接”和“回忆与联系”。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句,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远离故土的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这首诗中风雪声打碎了思乡梦……当想像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就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故园之思。再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展开想像:巍峨高耸入云天的高山,仙府石门訇然中开……一幅梦幻盛大、引人入胜的大神奇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自然能深深体会李白作品浪漫主义的风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联系实际生活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表达、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知美、鉴赏美、不断受到美的熏陶,具备了阅读感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自然有许多感受需要抒发,有许多文字需要付诸笔端,即审美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将自己感悟深刻的文段表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初步感知了文本的美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角色表演引入课堂中,给予学生自由的表达机会,释放学生被禁锢的心灵。这样的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美感体验和审美再创造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勇于主动探究,自觉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语文课堂上在文学经典的基础上进行续写或改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审美创造力。如学过《雨巷》一课,鼓励学生续写情节,激发兴趣。也鼓励原创作品,根据自己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独立完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创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审美与个人的知识、阅历、趣味等因素相关,因此不同人面对相同的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比如:面对洞庭湖,“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穷山恶水给人的是凄怆悲凉的感受,而优美的自然景致则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美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让学生理解,产生这样的审美结果,是审美者主观差异造成的。同样,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知也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仔细揣摩、求同存异,形成积极、建康的审美观,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再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其中渗透着美学教育。因此,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读写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美的力量,领会作者丰富的情感,用美的心灵去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曹利华《美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1987年3月1日。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