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羰基毒害在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昆[1](2021)在《基于GEO差异基因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第一部分为张大宁教授“糖肾方”以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Ⅲ~Ⅳ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验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第二部分基于GEO差异基因分析联合网络药理学研究“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药理机制。通过对药物活性成分的靶点与疾病差异基因构建网络药理关联,探讨药物针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病例来源于丁字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天津市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符合纳入标准者68例,治疗中脱落5例,最终有效病例63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糖肾方”加减汤药口服治疗,对照组西医对症治疗,疗程为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等以判定疗效,最后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临床数据分析。2.在TCMSP、TCMID等药物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补充“糖肾方”药物成分,根据ADME(药代动力学)性质筛选活性成分并预测分子靶点。在GEO数据库中检索有关DKD疾病的基因芯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将二者取交集绘制venn图,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交集基因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得到PPI核心蛋白互作网络。同时通过Cytoscape3.7.2软件进行拓扑分析,通过R软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等。结果:第一部分:1.西医疗效评定: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13%、45.16%,两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71.88%。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治疗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糖化血红蛋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血尿素氮明显上升(P<0.05),糖化血红蛋白得到明显改善(P<0.05)。4.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第二部分:1.通过数据库及文献补充筛选出139种药物有效成分,药物靶点343个。GEO差异基因通过校正P value得出差异基因1046个,取交集后关联基因32个。经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出关联基因的生物功能及作用通路,如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殖的积极调节等生物过程;含胶原的胞外基质、囊泡腔、细胞质小泡腔等细胞组分;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视黄醇脱氢酶活性等分子功能,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传导途径、HIF-1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临床疗效更佳显着,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延缓DKD进展。2.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主要有:抗炎、降糖、抑制氧化应激、抑制肾脏纤维化等,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尚依一[2](2021)在《脉压及脉压指数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脏脉压及脉压指数与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相关性。方法:选取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内科患者规律连续服药且同时排除其他急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早期糖尿病急性心肌炎疾病患者66例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脉压将DCM组患者等级分为糖尿病心肌病低脉压组(19例)和糖尿病心肌病高脉压(45例),同时年龄等均相匹配且24h脉压正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研究对照组。比较各组检查患者的实际血糖、血压、脉压水平等生化指标并对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心超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DCM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DCM组pro-BNP、ba PWV、24h收缩压、24h脉压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DCM和两组和正常对照组根据心超检查参数进行比较:DCM和两组比较患者左右室心房内径、室心房间隔前壁厚度、左心室后壁间隔厚度和E/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DCM正常的高脉压与该组DCM正常高脉压空腹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空腹患者的平均脉压和正常心超检查参数进行比较:与正常对照组和DCM共同合并正常的高脉压组患者比较,DCM共同合并正常高脉压组空腹患者24h血管收缩压及24h脉搏血压显着增加(P<0.05),24h舒张压显着降低(P<0.05),而该组空腹患者血糖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DCM临床合并正常型高脉压组患者空腹时低血糖、24h血管收缩压及24h舒张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值值<0.05),差异均具有重要统计学分析意义;4.DCM对照组和对照组两组检查患者的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其他的心超检查参数存在相关性结果分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室后壁间隔间隙厚度(r=0.40、0.38,p<0.01)、左心室后壁间隔厚度(r=0.29、0.24,p<0.01)、E/e’(r=0.22、0.15,P<0.05)呈正相关,与e’(r=-0.44、-0.48,P<0.01)呈负相关。5.DCM类型患者功能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因素回归因素分析:对导致DCM类型患者功能有重要影响的脉压变量指数进行单独的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压及脉压指数差异是导致DCM患者造成心脏功能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和舒张功能有相关性,是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欣欣[3](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韩敬[4](2020)在《儿童1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血清学预测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sRAGE)、精氨酸酶 1(arginase 1,Arg1)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性及AGEs/sRAGE 与尿白蛋白肌肝比(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的关系,探讨AGEs、Arg1、iNOS及AGEs/sRAGE作为T1DM患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及大血管并发症预测指标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血糖控制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 A1c,HbAlc)、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病程与 AGEs、sRAGE、Arg1水平、iNOS活性及AGEs/sRAGE的关系,阐明儿童T1DM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并保持血糖相对平稳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患儿,共计48例,分为T1DM组(33例)和健康对照组(15例)。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AGEs、sRAGE、Argl水平、iNOS活性,并收集年龄、身高、体重、自我指尖血糖检测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程、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血流介导的血管控制功能(FMD)。利用spss23.0比较各指标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AGEs、sRAGE、Arg1水平、iNOS活性及AGEs/sRAGE与血糖控制指标HbA1c及SDBG、病程、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及UACR、FMD的关系。结果1、T1DM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年龄、BMI和FMD无差异(P>0.05),而两组HbA1c、AGEs、sRAGE、AGEs/sRAGE、Arg1、iNOS、UACR 存在差异(P<0.05)。2、AGEs、iNOS、AGEs/sRAGE 与 UACR 呈正相关(r=0.504,r=0.656,r=0.501)(P<0.05),线性回归分析:UACR=-38.702+0.046×AGEs+0.087×iNOS;而与FMD 存在负相关性关系(r=-0.544,r=-0.394,r=-0.405)(P<0.05),线性回归分析:FMD=41.714-0.063×AGEs。3、Arg1、sRAGE 与 UACR、FMD 均无相关性(P>0.05)4、FMD与SDBG存在负相关性(r=-0.404,P<0.05),但与病程、HbA1c无相关性(P>0.05);UACR与HbA1c存在正相关(r=0.412,P<0.05),但与SDBG和病程无相关性(P<0.05)。5、AGEs 与 HbA1c、SDBG 显着正相关(r=0.495,r=0.672)(P<0.05),线性回归分析:AGEs=255.256+7.709×HbA1c+25.835×SDBG,但与病程、年龄、BMI无相关性(P>0.05)。6、iNOS 与 HbA1c、SDBG 正相关(r=0.393,r=0.595)(P<0.05),线性回归分析:iNOS=355.830+21.179×SDBG,与病程、年龄、BMI 也无相关性(P>0.05)。7、Arg1 与 HbA1c 正相关(r=0.359,P=0.04),与 SDBG、病程、年龄、BMI无相关性(P>0.05)。8、sRAGE、AGEs/sRAGE 与 HbA1c、SDBG、病程、年龄、BMI 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儿童T1DM的长期血糖控制指标HbA1c与血清AGEs、iNOS、Arg1呈正相关,血糖控制越差,血清AGEs、Arg1水平、iNOS活性越高。短期血糖波动指标SDBG对血清AGEs水平、iNOS活性影响更大,血糖波动越大,血清AGEs水平、iNOS活性越高。2、儿童T1DM的UACR与HbA1c存在正相关,长期血糖控制越差,微血管病变指标UACR越高,对糖尿病微血管的危害越重。3、儿童T1DM的FMD与SDBG呈负相关,短期的血糖波动越大,大血管病变指标FMD越低,对糖尿病大血管的损伤越大。4、儿童T1DM的UACR、FMD与血清AGEs水平、iNOS活性以及AGEs/sRAGE相关,随着血清AGEs水平、iNOS活性、AGEs/sRAGE的增加,糖尿病患者UACR升高、FMD降低。血清iNOS活性对UACR的影响更大,而AGEs水平对FMD的作用更显着。T1DM患者血清AGEs水平、iNOS活性、AGEs/sRAGE可能成为其早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预测指标。
杨洁,孙捷,王晓静[5](2019)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是蛋白质或脂质经Maillard反应生成的共价化合物,其通过不同的机制损伤细胞和组织。AGEs的形成在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心肌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衰老等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AGEs抑制剂主要从抑制其生成、断裂交联结构、阻断其与受体结合三个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对AGEs抑制剂进行分类与总结,并对各类抑制剂的作用方式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方晓玲[6](2019)在《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二甲双胍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干预后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作用。方法:选取SPF级2日龄Wistar大鼠乳鼠40只,应用结扎前降支冠脉的方法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将大鼠分成三组:心肌缺血再灌组,假手术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在缺血30min和再灌注2小时检测各组指标并收集。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通过心肌染色法检测比较;应用HE染色方法观察心肌的病理学形态变化;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指标;应用WST-1法检测大鼠血浆SOD活力;应用微量酶标法检测大鼠血浆LDH活力;各组血清TNF-α和IL-6浓度通过ELISA方法检测比较,各组血浆MDA的浓度通过硫代巴比妥钠酸法(TBA)检测比较;大鼠心脏功能通过P-V导管监测系统评估比较。结果:1、HE染色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胞浆肿胀,心肌纤维断裂溶解,间隙增宽伴有水肿,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红细胞外渗;假手术组大鼠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包膜完整,间质中无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细胞排列稍紊乱,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少量红细胞外渗,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比缺血再灌注组较轻。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正常,未发生心肌梗死,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梗死范围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7±4.2%vs 30.2±3.6%,P<0.05)。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的肌钙蛋白(37.82±5.13ng/mL vs 4.33±0.70ng/mL)、心肌酶谱(160.53±27.41ng/mL vs 75.52±12.13ng/mL)、TNF-α(1.60±0.14ng/mL vs(0.68±0.10ng/mL))、IL-6(180.80±10.29ng/mL vs 76.18±8.19ng/mL)、乳酸脱氢酶(5908.38±784.47 U/L vs 2498.04±480.15 U/L)和MDA 含量(11.41±1.91nmol/m L vs 5.11±1.02nmol/mL)比假手术显着上升,SOD活性明显减少(76.49±10.61 U/mL vs 123.72±12.26 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酶谱(116.22±24.80ng/mL vs 160.53±27.41ng/mL)、肌钙蛋白(22.13 ±3.84ng/mL vs 37.82±5.13ng/mL)、TNF-α(1.02±0.12ng/mL vs 1.60±0.14ng/mL)、IL-6(128.47±9.68ng/mL vs 180.80±10.29ng/mL)、乳酸脱氢酶(4778.03±803.38 U/L vs 5908.38±784.47 U/L)和 MDA 含量(7.86±1.52nmol/mL vs 11.41 ±1.91nmol/mL)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下降,SOD活性显着增加(105.81±14.78 U/mL vs 76.49±10.61 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在再灌注 1 周(EF:25.02%±2.31%vs 62.04%±4.24%,PRSW:42.01±3.69mmHg vs 119.03±6.11mmHg)和1 月(EF:39.01%±4.38%vs 60.00%±5.08%,PRSW:39.28±2.89mmHg vs 121.13±6.26mmHg)不同时间点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每搏功-舒张末期容积关系即前负荷可补充的心室搏出功(PRSW)和左室射血分数(EF)比假手术组明显下降,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PRSW(1周:96.04±5.77mmHg,1 月:106.45±5.75mmHg)和 EF 值(1 周:46.04%±3.12%,1 月:56.02%±4.82%)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的心肌损伤反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大鼠的心脏功能。第二部分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Wistar大鼠乳鼠40只,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剪取心脏,大鼠心肌细胞通过原代培养,体外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H/R)的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二甲双胍组、H/R组和二甲双胍+H/R组。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通过TUNEL试剂盒检测比较;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活性通过CCK-8法检测比较;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HIF-1 α 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Rea-time PCR检测;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Bcl-2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比较。结果:与空白对照组[(6.8±1.4)%]相比,H/R组[(38.7±3.4)%]大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P<0.001),细胞活性明显降低(0.7±0.1 vs 1.5±0.4,P<0.001);与H/R组相比,二甲双胍能显着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22.5±2.3)%vs(38.7±3.4)%,P<0.001],明显促进细胞活性(1.1±0.2 vs 0.7±0.1,P<0.00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HIF-1 α mRNA相对表达量在二甲双胍+H/R组大鼠心肌中显着减少(0.90±0.12 vs 2.21±0.5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在二甲双胍+H/R组明显上升(0.7±0.2 vs 0.5±0.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1.4±0.3 vs 1.8±0.4),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二甲双胍能够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心肌细胞活性,减少HIF-1 α表达,以及增加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和减少Bax表达。第三部分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前降支冠脉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分成如下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中的大鼠每天通过灌胃方式给予二甲双胍200mg/kg,治疗持续时间总共12周;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术后4周、8周、12周的不同时间点上分别检测并收集大鼠的心脏彩超指标。全部大鼠在治疗12周后通过24h禁食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率;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thepsin D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建模后4周心肌收缩功能减弱,二甲双胍组干预12周后的左室射血分数(1VEF)比对照组显着升高(0.716±0.002 vs 0.618±0.036,P<0.05),而两组之间其他心脏彩超指标如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39.15%±4.26%)相比,治疗组(21.65%±3.82%)心肌细胞自噬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Beclin-1和Cathepsin D蛋白表达(0.867±0.005和0.812±0.002)显着高于假手术组(0.223±0.002和0.327±0.002),治疗组(0.412±0.002和0.646±0.003)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降低心肌细胞自噬发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脏收缩功能。第四部分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从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PCI手术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梗前服用二甲双胍药物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没有口服二甲双胍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心梗前口服过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PCI术后的心绞痛治疗效果,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血清炎症因子,心电图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2.5%,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IL-6(18.58±2.69pg/mL vs 24.08±3.27 pg/mL)和TNF-α水平(129.75±21.68pg/mL vs 180.38±25.19pg/mL)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5.7±1.3min/次vs 2.9±0.8 min/次)和发作频率(10.8±2.4次/周vs 2.5±0.6次/周)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电图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vs 70.0%,P<0.05);在心脏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小于对照组(52.07±5.46mmvs 54.77±5.69mm,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高于对照组(69.27%±6.05%vs 64.79%±5.75%,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梗前应用二甲双胍能够使PCI手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着,并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改善心功能以及降低IL-6和TNF-a表达水平。
秦丹[7](2018)在《色氨酸-核糖美拉德产物抗炎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拉德反应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常见的反应,它不仅赋予食品色香味,而且美拉德反应可以生成很多具有生物学活性且副作用较小的化合物。色氨酸中的吲哚环具有很好的生物药理学活性,是很多抗炎药物的母环,因此,可以通过美拉德反应对色氨酸进行修饰,获得具有抗炎活性且低毒的化合物。这对利用氨酸酸与糖的反应研发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炎化合物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一)色氨酸-核糖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评价等比例的色氨酸和核糖在65°C中性条件下长时间加热,通过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和ABTS)、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和铁离子还原(FRAP)四个体外抗氧化性实验研究核糖和色基酸美拉德反应模型的抗氧化性。与核糖和其它氨基酸的抗氧化模型相比,核糖和色氨酸模型的抗氧化性最好。(二)色氨酸-核糖还原美拉德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由于C=N存在使席夫碱不稳定,会继续反应生成不同的其它物质,美拉德产物经过还原使C=N转为C-N,席夫碱还原后产物的稳定性增强,产生具有较好抗炎活性的化合物。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存储时间对美拉德反应的产量和生物学活性有很大影响,在无水甲醇中反应的MRPs经过还原后的产量和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反应条件的MRPs;经过还原的MRPs具有稳定的抑制溶血能力和抗炎活性,新制备的还原MRPs和放置两周的还原MRPs的生物学活性几乎没有变化。还原的MRPs对HepG2细胞和A549细胞没有抑制作用,未经还原的MRPs对两种癌细胞有抑制增生的作用。高效液相色谱发现未还原的MRPs在-18°C放置2周后,成分发生很大变化,而还原后的MRPs在-18°C放置2周后,成分变化小于未还原的MRPs。(三)色氨酸-核糖还原美拉德产物抗炎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经过正丁醇萃取还原后的美拉德产物能显着抑制由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所分泌的NO、IL-6和TNF-α的量,正丁醇相化合物数量相对水相少。正丁醇部分经过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后,得到五种组分(BF-15),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的NO、IL-6和TNF-α的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BF-2、BF-4和BF-5的效果较好,其分子量分别是525(+1)、533(+1)、和549(+1)。通过LC-MS、一维氢谱、一维碳谱、COSY、HMBC和HSQC等谱图确定BF-2、BF-4和BF-5分子结构,通过美国化学和科学信息数据库(SciFinder Scholar)初步确认是三种新型吲哚化合物。(四)色氨酸-核糖还原美拉德产物抗炎机理初探基因芯片实验中,三种化合物在10μg/mL时对炎症基因表达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有的甚至有促进作用。BF-4是三种化合物中抗炎效果最好的,在20μg/mL时对很多炎症因子的表达有抑制作用,BF-2和BF-5在40μg/mL时对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F-2和BF-4在40μg/mL时的KEGG通路网络图更加复杂,可以作用的疾病通路非常多,而BF-5在40μg/mL时的KEGG通路网络图则是三种化合物中最简单的,调控的疾病通路较少。对三种化合物进行QPCR验证,发现BF-2在低浓度时(40μg/mL)有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而较高浓度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非常明显;BF-4和BF-5在40μg/mL时可以显着抑制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对BF-4进行免疫印记分析(Western blot),发现BF-4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及MAPKs通路中的p-P38、p-JNK和p-ERK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朴春红,李想,霍越,李鹏程,赵梓瀛,张岚[8](2017)在《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是指蛋白质等大分子中的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稳定的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过程。体内过多积累的AGEs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诱导促炎介质的表达并引起氧化应激,引起细胞损伤,进而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一系列疾病的产生。阻断AGEs的形成有望成为改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新途径。天然产物AGEs抑制剂,作为改善糖尿病及糖尿病综合征的重要物质,近年来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文章旨在总结AGEs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对目前已有的AGEs抑制剂和裂解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论述天然AGEs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寻找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和保健品提供线索。
范智义[9](2017)在《桑椹多酚抗氧化、抗糖基化活性及改善HepG2细胞葡萄糖摄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椹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糖基化等活性,可减轻由多种原因引发的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活性二羰基化合物丙酮醛(methyglyoxal,MG)可通过非酶糖基化修饰多种生物大分子,引发功能性蛋白损伤,并与机体氧化损伤及葡萄糖耐受性下降密切相关。目前,MG对细胞氧化应激及葡萄糖摄入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利用天然多酚减轻MG毒性与危害的报道较少。此外,桑椹多酚的成分与其抗氧化、抗糖基化活性的关系也缺乏系统的资料。本研究利用葡聚糖层析柱,将桑椹多酚提取物分离为六个组分,并分析了各组分的抗氧化、抗糖基化能力。同时,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为研究模型,探究了MG处理下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氧化应激、葡萄糖摄入的改善。本研究深入评价了桑椹多酚的功能活性,为抑制MG等活性二羰基化合物的研究建立了基础。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葡聚糖层析柱分离出的六个桑椹多酚提取物组分(F1-F6)均具有一定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力及亚铁还原能力,并抑制了牛血清蛋白-果糖、牛血清蛋白-MG模型中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的生成。桑椹多酚提取物中检测出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对香豆酸和邻香豆酸五种酚酸、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两种花色苷和芦丁、槲皮素两种黄酮类物质;六个组分中,F3的总花色苷含量最高,F5的总酚含量最高(P<0.05);F3的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其他组分(P<0.05),F5的抗糖基化能力显着强于其他组分(P<0.05);桑椹提取物各组分的抗氧化能力、抗糖基化能力分别与总花色苷、总酚含量呈现显着的回归关系(P<0.05)。(2)3mmol/L MG处理后,HepG2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P<0.05),胞内活性氧水平显着升高(P<0.05)。MG处理的HepG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抗氧化酶活性显着下降(P<0.05),总谷胱甘肽(T-GSH)水平及还原性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值显着下降(P<0.05),脂质过氧化及蛋白氧化水平升高(P<0.05)。3mmol/L MG对HepG2细胞产生了明显毒性,并引发了HepG2细胞的氧化应激。10-40μg/mL桑椹花色苷提取物预处理细胞后,由MG引发的细胞毒性及氧化应激得到明显抑制(P<0.05)。HepG2细胞存活率显着提高,SOD、CAT、GPx等抗氧化酶系活性显着增加,T-GSH水平及GSH/GSSG值显着改善(P<0.05),胞内ROS水平、脂质过氧化及蛋白氧化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3)0.8mmol/L MG处理显着降低了HepG2细胞在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入能力和糖原水平(P<0.05)。而桑椹花色苷提取物能够显着提高细胞的葡萄糖摄入能力和细胞内的肝糖原含量(P<0.05)。MG处理后,HepG2细胞内与葡萄糖摄入相关的蛋白激酶B-β(Akt2)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P<0.05),葡萄糖转运体2(GLUT2)水平显着上升,而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则显着提高了由MG引起的Akt2磷酸化水平的下降,并降低了GLUT2的水平(P<0.05)。MG显着降低了HepG2细胞内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GLUT2的mRNA水平,提高了AKT2的mRNA水平(P<0.05),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处理显着逆转了以上情况(P<0.05)。
李文珊[10](2017)在《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补青颗粒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青颗粒调控“线粒体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改善高糖诱导的SRA01/04细胞损伤及其分子机制,为补青颗粒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按照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实验所需含药血清。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0mL·kg-1蒸馏水)、阳性对照组(1 g·m L-1杞菊地黄丸水溶液)、补青颗粒高、中、低浓度组(4g·m L-1、2g·m L-1、1g·mL-1补青颗粒水溶液),每组15只,bid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d,于末次给药1h后腹主动脉采血,3000rpm·min-1条件下高速离心制备含药血清。2.采用永生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培养制备高糖模型。将SRA01/04细胞分成6组,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以30mmol·L-1葡萄糖浓度为最适细胞增殖浓度,用以模拟高糖环境分别干预各实验组,即10%空白血清组、高糖+10%空白血清组、高糖+10%杞菊地黄丸含药血清组、高糖+10%补青颗粒高、中、低浓度含药血清组(4、2、1 g·m L-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SRA01/04细胞24h增殖活力的影响。3.以各实验组含药血清干预高糖模型。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细胞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Pink-1、P6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olt检测各组细胞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Pink-1、P62、Bnip3、Nix表达的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LC3-Ⅱ和LC3-ⅠmRNA的表达。结果1.CCK-8结果显示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增殖活力异常升高,不同浓度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SRA01/04细胞增殖活力均有抑制作用,且以中浓度含药血清干预时,抑制作用显着(P<0.05)。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含药血清组SRA01/04细胞内均可见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蛋白Pink-1、Parkin、P62表达,且多于细胞质中表达,不同含药血清组上述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3.Western bolt检测结果显示,在对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中发现,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可见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及P62的表达,给予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Pink-1、Parkin表达增高(P<0.01),P62表达降低(P<0.01);在对Bnip3/Nix信号通路研究中发现,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可见Bnip3、Nix表达,且随损伤时间延长呈先增后减趋势,以损伤后24h达高峰,给予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上述表达趋势更显着(P<0.01),且作用时间延长(P<0.01)。4.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含药血清组SRA01/04细胞内均可见微管相关蛋白LC3-Ⅱ与LC3-ⅠmRNA表达,且LC3-Ⅱ与LC3-Ⅰ比值呈先增后减趋势,并于损伤后24h时达高峰,给予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上述趋势更明显(P<0.01),且作用时间延长(P<0.01)。结论补青颗粒能有效抑制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的增殖,减轻因SRA01/04细胞过度增殖而导致的晶状体混浊,其机制可能与干预损伤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有关。
二、羰基毒害在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羰基毒害在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EO差异基因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资料与分析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历史沿革 |
3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
4 张大宁学术特色及组方思想 |
5 单味中药药理分析 |
6 临床疗效评定 |
7 不足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 GEO 差异基因分析研究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
1 生物信息平台及软件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中医药领域前景 |
2 “糖肾方”治疗DKD网络药理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脉压及脉压指数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糖尿病心肌病研究背景 |
2 糖尿病心肌病的定义 |
3 糖尿病心肌病特点 |
4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 |
5 糖尿病心肌病预后及治疗意义 |
6 糖尿病心肌病研究意义 |
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糖尿病心肌病的相关性 |
1 引言 |
2 脉压及脉压指数 |
2.1 脉压 |
2.2 .脉压指数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DCM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DCM组和对照组心超参数比较 |
3.3 DCM正常脉压组与高脉压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脉压和心超参数比较 |
3.4 DCM患者的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超参数相关性分析 |
3.5 DCM患者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存在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
1 初步方案制定 |
1.1 临床研究 |
1.2 文献研究 |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流程图 |
4.研究对象 |
4.1 受试者来源 |
4.2 受试者选择 |
5.研究方法 |
5.1 试验设计 |
5.2 样本量的估算 |
5.3 随机方法 |
5.4 对照方法 |
5.5 盲法设计 |
5.6 知情同意 |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
6.干预措施 |
6.1 基础干预措施 |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
7.观测与记录 |
7.1 指标选择 |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
7.3 疗效判定 |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
7.5 统计分析 |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
8.研究结果 |
8.1 基线情况分析 |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
8.3 依从性分析 |
8.4 不良反应分析 |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
3.1 研究路线 |
3.2 研究方法 |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4 统计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3.6 研究结果 |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3 临床干预方法 |
4.4 评价指标 |
4.5 评价步骤 |
4.6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
4.研究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适应症 |
5.2 禁忌症 |
5.3 操作方法 |
5.4 注意事项 |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
讨论 |
1.对DSPN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4)儿童1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血清学预测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T1DM组和对照组各指标间的比较 |
2. T1DM血清预测指标与一般资料、血糖指标的关系 |
3. 血清预测指标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
4. UACR、FMD与血糖控制指标及病程的关系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与远期并发症评估的新指标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aillard 反应 |
2 AGEs 抑制剂 |
2.1 AGEs 生成抑制剂 |
2.1.1 氨基胍 |
2.1.2 吡哆胺 |
2.1.3 苯磷硫胺 |
2.1.4 二甲双胍 |
2.1.5 噻唑烷二酮类 |
2.1.6 噻唑烷衍生物 |
2.1.7 Lalezari-Rahbar(LR) |
2.1.8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2.1.9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 |
2.1.10 香豆素类化合物 |
2.1.11 其他抑制剂 |
2.2 AGEs 断裂剂 |
2.2.1 PTB |
2.2.2 ALT-711 |
2.3 AGEs 受体阻断剂 |
2.3.1 他汀类药物 |
2.3.2 FPS-ZM1 |
2.3.3 其他类阻断剂 |
3 结语 |
(6)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损伤的保护作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抗高糖作用的机制 |
3 糖尿病心肌病 |
4 二甲双胍的多效性 |
5 缺血再灌注对心脏的影响 |
6 二甲双胍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色氨酸-核糖美拉德产物抗炎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见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炎症 |
1.1.1 炎症疾病与炎症因子 |
1.1.2 炎症通路 |
1.2 抗炎化合物 |
1.2.1 抗炎化合物概述 |
1.2.2 吲哚类抗炎化合物 |
1.2.3 美拉德产物中的抗炎化合物 |
1.3 美拉德反应概述 |
1.3.1 反应条件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 |
1.3.2 反应物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 |
1.3.3 反应温度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 |
1.3.4 pH值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 |
1.3.5 金属离子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 |
1.4 MRPs的生物学活性 |
1.4.1 抗氧化活性 |
1.4.2 抗增生、抗突变和抑制肿瘤能力 |
1.4.3 抗炎活性 |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色氨酸-核糖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2.1 试剂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制备 |
2.3.2 反应物含量的测定 |
2.3.3 核糖-色氨酸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评价 |
2.3.4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2.4.2 核糖含量的变化 |
2.4.3 色氨酸及其它氨基酸模型的抗氧化能力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色氨酸-核糖还原美拉德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2.1 试剂和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色氨酸与核糖反应的MRPs的制备 |
3.3.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3.3 MRPs抑制溶血实验 |
3.3.4 体外抗炎活性测试 |
3.3.5 抗增生实验(MTS实验) |
3.3.6 MRPs的HPLC-ESI-MS检测 |
3.3.7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条件下美拉德反应产物质量 |
3.4.2 MRPs体外抗氧化能力 |
3.4.3 MRPs对AAPH诱导的红细胞损伤的抑制 |
3.4.4 MRPs对炎症因子的作用 |
3.4.5 MRPs对不同癌细胞的作用 |
3.4.6 放置2周后MRPs主要成分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色氨酸-核糖还原美拉德产物中抗炎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4.2.1 试剂和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4.3.1 核糖-色氨酸还原性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4.3.2 细胞毒性实验 |
4.3.3 体外抗炎活性测试 |
4.3.4 美拉德产物抗炎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
4.3.5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萃取各部分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影响 |
4.4.2 各部分的抗炎活性实验 |
4.4.3 LC-MS检测萃取各部分组成 |
4.4.4 正丁醇相分离纯化 |
4.4.5 结构解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色氨酸-核糖还原美拉德产物的抗炎作用通路及作用机理初探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5.2.1 试剂和材料 |
5.2.2 仪器设备 |
5.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3.1 BF-2,BF-4和BF-5的制备 |
5.3.2 巨噬细胞培养 |
5.3.3 生物信息学分析(PCRAssay) |
5.3.4 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mRNA的表达 |
5.3.5 WesternBlot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PCRAssay |
5.4.2 荧光定量PCR(QPCR) |
5.4.3 BF-4抑制炎症因子可能作用的通路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GEs的特点 |
2 AGEs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2.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2.2 AGEs与糖尿病并发症 |
2.2.1 AGEs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本物质 |
2.2.2 AGEs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源 |
2.2.3 AGEs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 |
3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3.1 AGEs裂解剂 |
3.2 AGEs抑制剂 |
3.2.1 合成抑制剂 |
3.2.2 天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3.2.2. 1 多糖 |
3.2.2. 2 脂类 |
3.2.2. 3 发酵产物 |
3.2.2. 4 酚类物质 |
3.2.2. 5 杂粮 |
4 结论 |
(9)桑椹多酚抗氧化、抗糖基化活性及改善HepG2细胞葡萄糖摄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多酚与桑椹 |
1.1.1 天然多酚与花色苷 |
1.1.2 植物多酚的生物活性 |
1.1.2.1 植物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
1.1.2.2 植物多酚的抗糖基化活性 |
1.1.2.3 植物多酚与胰岛素抵抗 |
1.1.3 桑椹中的多酚类物质 |
1.2 丙酮醛概述 |
1.2.1 丙酮醛的生成与代谢 |
1.2.2 丙酮醛的生理影响 |
1.2.2.1 丙酮醛与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 |
1.2.2.2 丙酮醛与氧化应激 |
1.2.2.3 丙酮醛与胰岛素抵抗 |
1.2.3 丙酮醛生成的控制和危害的抑制 |
1.2.3.1 “两道防线”和“三道防线” |
1.2.3.2 外源性物质对丙酮醛毒性的控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桑椹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与抗糖基化能力研究 |
1.4.2 丙酮醛处理下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 |
1.4.3 丙酮醛处理下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HepG2细胞葡萄糖摄入的影响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桑椹多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与抗糖基化能力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桑椹多酚的分离纯化 |
2.1.2.2 桑椹提取物各组分总酚含量的测定 |
2.1.2.3 桑椹提取物各组分总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2.1.2.4 桑椹提取物各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2.1.2.5 桑椹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检测 |
2.1.2.6 桑椹提取物的ABTS+·清除能力分析 |
2.1.2.7 桑椹提取物的亚铁还原能力(FRAP)评价 |
2.1.2.8 BSA-果糖模拟反应体系的建立 |
2.1.2.9 BSA-丙酮醛模拟反应体系的建立 |
2.1.2.10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桑椹提取物各组分总酚、总花色苷含量 |
2.2.2 桑椹提取物各组分中天然多酚的成分 |
2.2.3 桑椹提取物各组分的抗氧化能力 |
2.2.4 桑椹提取物各组分的抗糖基化能力 |
2.2.5 不同组分中多酚的成分与其抗氧化、抗糖基化能力的回归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丙酮醛诱导下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桑椹提取物中主要花色苷的分离制备 |
3.1.2.2 HepG2细胞的培养与处理 |
3.1.2.3 HepG2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3.1.2.4 HepG2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
3.1.2.5 细胞中抗氧化酶活性及谷胱甘肽水平的测定 |
3.1.2.6 脂质过氧化物的测定 |
3.1.2.7 蛋白质氧化水平的测定 |
3.1.2.8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桑椹提取物中主要花色苷的分离制备 |
3.2.2 MG细胞毒性的评价 |
3.2.3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4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3.2.5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的影响 |
3.2.6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的影响 |
3.2.7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蛋白质氧化水平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与丙酮醛对HEPG2葡萄糖摄入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HepG2细胞的培养与处理 |
4.1.2.2 HepG2细胞葡萄糖摄入能力的测定 |
4.1.2.3 肝糖原的测定 |
4.1.2.4 HepG2 细胞中IRS1、Akt2、GLUT2 蛋白水平的测定 |
4.1.2.5 HepG2 细胞中IRS1、AKT2、GLUT2 mRNA水平的测定 |
4.1.2.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葡萄糖摄入能力的影响 |
4.2.2 桑椹花色苷提取物对细胞中肝糖原水平的影响 |
4.2.3 胰岛素处理后HepG2 细胞中Akt2、p-Akt2 水平 |
4.2.4 HepG2 细胞中GLUT2 的表达 |
4.2.5 HepG2 细胞中IRS1、AKT2、GLUT2的mRNA水平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简写对照 |
本研究所用材料、试剂及仪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补青颗粒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
四、羰基毒害在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EO差异基因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D]. 王建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脉压及脉压指数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尚依一.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儿童1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血清学预测指标的研究[D]. 韩敬. 大连医科大学, 2020
- [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杨洁,孙捷,王晓静.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9(05)
- [6]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方晓玲. 苏州大学, 2019(04)
- [7]色氨酸-核糖美拉德产物抗炎活性及机制研究[D]. 秦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研究进展[J]. 朴春红,李想,霍越,李鹏程,赵梓瀛,张岚. 食品科技, 2017(07)
- [9]桑椹多酚抗氧化、抗糖基化活性及改善HepG2细胞葡萄糖摄入的研究[D]. 范智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10]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补青颗粒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 李文珊.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