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武汉市道教建筑形式与营造探析——以长春观为例论文

黄金:武汉市道教建筑形式与营造探析——以长春观为例论文

摘 要:本文以武汉市长春观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梳理了武汉市道教建筑的道教历史、道教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涵。对武汉市道教建筑分布情况、选址因素、构局特点、建筑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此归纳出武汉市道教建筑选址、空间布局特点、空间环境营造方式,从而对武汉市古建筑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突显了宗教建筑营造与寄托心灵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道教建筑;建筑形式;营造技艺

引言

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2]中唯一发源于中国的宗教,其思想内容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进程密不可分,并对中国政治形态、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民风民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建筑而言,它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影响着建筑的选址、空间布局以及装饰形制等问题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道教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阶级和各个层面。汉朝末期以追求长生乃至飞升成仙的道教逐渐形成,鼎盛时期唐朝曾一度将道教奉为国教。直到清朝,由于道教以及传统文化无法在腐朽的封建社会中有很好的发展,加之又受到清朝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以及西方基督教等外来文化思想的直接影响,对我国道教形成了一定的打压,从汉末以来兴盛千年的道教由此走向衰败。武汉市目前最早的道教建筑是建于北宋时期的汉阳天庆观。历经时代的变迁,目前武汉市主城区内保留的道教建筑主要有长春观、大道观,二者与玄妙观、武当宫的遗址,并称为武汉道教四大丛林。本文以长春观的建筑形式及营造技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2017年中国发行人在境外发行5只绿色债券,其中以欧元计价的绿色债券合计39.5亿欧元,以美元计价的绿色债券合计18.5亿美元,全部约合人民币428.34亿元,同比增长63.57%。

1 武汉市道教建筑的形式特征

1.1 平面布局

长春观坐落在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的南坡,曾经的城郊之处如今已是喧嚣的闹市中心。由于受到基址概况,道教教义以及政治和时代变化的影响。长春观在平面布局的处理上除了呈现出传统道教建筑的基本布局的形式外,又在许多地方有着许多独特的创新。

根据1936年李理道长编订的《长春观庙图》,可发现民国时期的长春观在布局上呈五进院落式布局,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在中轴线分布着灵官殿、太清殿、二圣殿等重要建筑,并通过地步天机和会仙桥连接神农坛、先农坛。沿西侧轴线,主要分布着大士阁、功德祠、藏经阁、十方殿等建筑;沿着东线轴线,分布着斋堂、方丈室、纯阳祠、丘祖殿等主要建筑。

当前的长春观建筑根据为左右中三道轴线,沿着中轴线,主要分布着道观的关键性建筑,第一进为灵官殿并由北向南,供奉灵官神像,神像两侧是四位护法神像;第二进为太清殿,供奉道家始祖业绩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第三进为七真殿,供奉全真教创教真人王重阳七个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七真殿之后道观地势不断拔高,因此通过地步天机、会仙桥链接第四进的兰黄殿;第五进的三皇殿位于轴线顶点处,主要供奉华夏之祖人皇伏羲、轩辕黄帝、神农炎帝;三皇殿左侧供奉财神,右侧奉观音菩萨;二楼玉皇阁中尊奉玉皇上帝。从玉皇阁向外远眺,可饱览闹市中长春观外依山而建的秀丽清幽的风光。

1.2 建筑类型

从长春观的选址中不难看出,其选址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①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②此地的自然环境优美清静,远离市区。就道观所处环境特点来看,双峰山之东为珞珈山、洪山,以西为龟山,青山妩媚,山势绵延,起伏不定,涔涔清泉蜿蜒曲折,从风水学上来说,是一处风水绝佳之地。就微观环境而言,双峰山修竹茂密,数道细流沿着山势蜿蜒下流,是一处绝佳的清修之地。就传统文化来说,道家素来有所谓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论,这和道家宗旨有着较大关系。道观是道家弟子修炼场所,道教兴起之初,其建筑被称作“治”,是远离尘嚣、清静所在,用来给弟子反省、反思所用,大多修建在封闭、清幽的山野中。

始建于元代的长春观,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停留,因观内崇奉全真派,故以其创始人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当时的长春观可以说是香火鼎盛,庙宇数千。据史料记载,明清年间由于道教备受追捧长春观的规模也十分宏大,建筑宫观金碧辉煌盛况空前。但在清朝末年,长春观在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战火中毁之一旦。20世纪30年代初,侯永德等道教名人对长春观重新进行了翻修。

不同于佛教建筑的端庄、庄严,道教建筑在色彩方面,主要以青色、素色等素雅、清淡色彩为主。因此道教建筑不光在色彩上不同于其他宗教建筑特点,更能体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乃至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长春观的建筑主要以青灰色屋瓦、暗红色墙体以及原木色为主要,从中体现出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理念。道教建筑的色彩特点,极大程度上凸显出道家思想文化内涵,更添加了几分庄严、肃穆。

目前长春观的宫观建筑大量采用砖木结构,主要为硬山屋顶和歇山屋顶,吕祖殿、太清殿、七真殿,屋顶呈歇山状;七真殿屋顶结构为重檐歇山,斋堂、财神殿等建筑则呈硬山屋顶(图1),三皇殿、藏经阁则呈楼阁状;灵官殿则呈楼排式,丘祖殿呈轩敞状,从口中鸟瞰长春观,其宫殿建筑形式多样,屋顶形式的等级清晰,整个建筑群形态精妙绝伦。

图1 (图片来源网络)

图2 (图片来源 网络)

“返璞归真”出自《道德经》。根据道家的审美思想,“朴”是物事自然原始形态,是“道”的直接体现,并将“朴”作为最高审美标准。道教推崇的是古朴、自然之美,反对佛家金碧辉煌的雕饰之美。道家建筑通过色彩、造像绘画、材料、装饰等方面充分展示了“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

1.3 色彩特征

在部编版教材下教学,应该打破传统,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游戏环节让学生描述生活的细节。以认知方向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周围环境的变化中发现生活的美,并去探索这种美的背后的真情实感,以个人的独立的视角去描绘这种与生活相关的美,写出富有情感且特色新颖的文章。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采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图3 (图片来源网络)

图4 (图片来源网络)

2 武汉市道教建筑的营造手法

2.1 美学思想原则

此外,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信奉的神明大多来自于自然形态,很多道教道观、宫殿,会根据信奉的神明而进行选址,如龙王是道家神话体系中主掌降雨气候的神明,因为其住在水下龙宫,因此龙王庙一般修建在靠近水的地方;而道家信奉的门神,大多被张贴在大门上,以求家宅平安。同时,我国民间还有信奉灶王神的习惯,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堂屋中祭祀灶神,已经成为人们约定成俗的文化活动;城隍是传说中城市的保护神,也是道家信奉的重要神明,所以城隍庙在我国很多城市中都有存留。

道教建筑是道家思想文化的外在体现,在外形上体现出道法自然基本思想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不论是高度、空间都按照人类居住需求入手。此外,道教建筑还会将周围环境考虑在内,达到建筑和自然之间的有机和谐,并从中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理念。

除了建筑色彩之外,在长春观的建筑中,还装饰着有各种各样的丰富的彩绘壁画。道教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宗教,其信奉的神祗来自于我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道教自身的神祗,我国历代圣贤也被道教赋予了神话形象;神像色彩以墨绿色为主,并大多以彩绘形式进行体现,很少像佛教一样采用镶金工艺,因而不像佛家宫殿一般,给人以辉煌奢靡之感。这些彩色的绘画艺术是建筑色彩中主观性最强的装饰物,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题材极为丰富,且极具文艺气息。

特别的是长春观是我国道教建筑群仅有的一座带有藏族风格和欧式风格的宫观。由于清代晚期,集资重修长春观的是满洲权贵,加上当时藏传佛教文化因素的影响,修剪宫庙的工匠便在这些官员的影响之下,将富有藏族特色的大象和藏红花等图案装饰于建筑内部,因此建筑中有藏族风格的装饰风格。清末时期,原为左宗棠麾下的官将侯永德成为长春观的主持,他的思想十分开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大,后又受到民国时期西进的租界建筑文化的影响,便一举将欧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这座以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图2)。这种建筑形式在是全国唯一一处,屋檐上装饰有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技艺精湛。

2.2 布局选址手法

道教建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于修道的道士居住所使用,其二就是满足道教祭祀活动的使用。它的形式十分多样,从其名称“宫”、“观”、“庙”、“庵”,甚至有些地方也会“寺”作为称呼。其中的区别在于其建筑的规模大小,功能属性不同而不同。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重要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根据道家思想理念,所谓的“道”就是天地自然,是天地万物所必须遵从的规律和法则,任何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都具备了“美”的内涵。不论是在宫观的选址或布局,还是在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营造上都需要充分地落实“道法自然”这一原则。讲求“道法自然”,就是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世间万物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2.3 建筑空间营造

在空间布局上,道教建筑根据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生活空间、服务空间、休息空间、管理空间以及活动空间等多个空间位置。与普通建筑空间组织不同的是,除了依据各个功能在实际生活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空间设计之外,道教建筑的空间还应通过建筑等级,序列组织,园林规划等手法,充分的渲染宗教氛围,以长春观为例,其建筑功能主要通过生活区、绿色化区、活动区、管理区等部位获得实现,布局科学、合理,功能较为全面。服务区主要为游客提供引导、接待等方面的服务,主要位于道观进口两侧,并以反八字形的形式将长春观围在其中,其右侧建有一家有一定规模的素菜馆,在江城颇有名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再次用餐。长春观中部是道教宗教活动区,并沿着中轴线,建有道家重要建筑宫殿,中轴线右侧是元辰殿,中轴线左侧是道藏阁、财神殿、吕祖殿等。坤道院为于长春观北部,是长春观弟子生活区,方丈堂毗邻乾道院,是长春观的管理区。长春观最北侧是园林景观区,经过前几年的大力修缮,整体环境得到较好地改善,提升了整体景观氛围。

2.4 外部环境营造

道教建筑外部环境的营造主要是结合道教文化打造既能够渲染宗教氛围又能供信徒休闲游憩的园林景观。道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满足游客游玩需求的同时,也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园林主要构图要素构造的园林景观,环境优美、意境独佳,从中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也符合我国园林“出于自然、高于自然、顺应自然”的园林艺术要求。

大陆村在打造旅游地产之初,就对大陆村的农宅进行整体改造,使之美观大方,独具田园特色。大陆村后期整体改造农宅150户,村民把平顶屋改为坡顶屋,并在屋顶上盖上小蓝瓦,并把墙体粉刷成白色,添加女儿墙、飘檐等,每户院落的整体设计都不一样,做到整体风格大致相同,又一户一景独具特色。

长春观园林景观主要包括大殿前的绿化带和后山山林。长春观由南而北分布在群山之间,观中主要宫殿沿山势而建,三皇殿更是建在山脉最高处,是长春观景观所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殿前绿化采用轴对称的布局特点,从中体现出道教建筑庄严、肃穆的建筑特点来。次要殿堂前的庭院园林则采用自由式布置方式,增加了生活情趣。东北侧山是自然形态的山林园林,同时在三皇殿之东,是一片青菜地,主要种植红菜苔等蔬菜,是道观自力更生传统的直接体现。宗信塔附近自然生长着松柏、龙柏等植物。道观内的通道多以青石板和砖铺成,从中透着古朴、清幽的艺术气息。忠义堂前道路则以鹅卵石铺成,并拼出福禄寿的图像,道藏阁面前,则铺有道家文化标注的八卦图。此外,还摆设着能够直接体现道家文化的石碑、石刻、石狮、香炉等物事。

3 结论

本为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考察的方法对中外闻名的武汉市长春观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从平面布局、建筑类型、色彩特征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对道教文化思想的研究,总结得出武汉市道教建筑的基本特征与营造方法。道教建筑的基本美学思想来源于道教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等思想理念;其选址主要受道教福地选址的要求以及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影响;在对道教建筑进行空间布局时除了保持能够满足宗传统道观建筑布局特点外,也会根据政治环境、时代环境背景的变化,融合其他建筑风格或文化思想的特色;而对于道教建筑的外部环境大营造中,应充分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布局与自身基址概况进行设计,人工庭院园林与自然园林结合打造,丰富并美化建筑外部环境。长春观是武汉市重要的道教场所,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其他道教建筑的发展与保护起到借鉴作用。

秀容月明又是一惊,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娘说的未尝没有道理。记得第一次见到乔瞧,他被淋了一身的水,越秀把手帕递给自己,含羞带笑;去年他发烧,乔瞧把药送来,正巧外面有人牵着狗带着网来捕黄鼠狼,她想去看热闹,就对越秀说“你来替我喂药”,说完就走了,越秀留下来,忙了半天,昏昏沉沉中,他发现越秀在凝视自己,那眼神,充满了关切和怜爱……难道她真的喜欢自己?

参考文献

[1]邓学林.看白云黄鹤忆长春古观——荆楚名刹古观之长春观[J].民族大家庭,2018(04):40-42.

[2]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5)[J].世界宗教研究,2016(03):193.

[3]宋会访.武汉城市宗教场所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大学,2015.

[4]刘 明.浅析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J].现代交际,2017(16):94-95.

[5]杨嵩林.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5:道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6]朱耀廷.刘曙光.古代仙山道观[M].江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张十庆.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8]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B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38(2019)24-0059-02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汉水流域宗教建筑研究——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9-7-24

标签:;  ;  ;  ;  ;  ;  ;  ;  ;  ;  ;  ;  ;  

黄金:武汉市道教建筑形式与营造探析——以长春观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