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庆李佩芹山东省昌邑市都昌街办后伍塔小学261300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大多数老师目前的教学理念已经更新,课堂教学也取得了可喜变化。但老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距离,课堂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与新课程、新理念背道而驰的,是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几种不好的现象:
一、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的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如果教师的问题没有张力、细碎,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需与文本进行对话便可对答如流。这样热闹纷繁的课堂后面,所表现的是学生的思维缺失,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浅显理解上。还有的教师怕问题放下去之后学生不会回答,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自己又缺乏必要的课堂调控能力,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导致课堂上教学的重心放下不去。
二、有些老师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却过于“关注问题答案“
有些教师上课关注的只是问题的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只停留在概念性的文字描述上,至于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细节写具体的,却不闻不问。学生怎样从这些句子体会到文章思想感情的,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能承载这些情感,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把它说具体的……这样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最需要关注的。可有些教师平时过多地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结果,是知识体系,总是忽视了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和方法,课上往往缺少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指导和归纳,学生在课中所收获的仅仅是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浅层次体验。
三、有些老师对学生不放心,“替代思维”现象时有发生
当教学效果不好时,很多老师不是从“教”的角度去找原因,而是从“学”的角度去怪学生笨、怪学生的不可理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榆木脑袋!”
其实学生的脑袋才不是榆木做的,聪明着呢!可有些老师就是不相信学生,课上舍不得“施舍”时间、空间给他们。有这种想法的老师都坚持着一些“朴素”的认识:一节课时间太少了,我不能去等,我耗不起时间呀,再说,有人听课,我的任务完不成怎么办?我不把知识讲透学生能理解吗?就这样,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用了,学生浅尝辄止的自主学习成了课堂上的点缀之物。时下的一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没有?如果一节热闹的课上没有思维的参与,那堂课绝算不上是好课。我们应该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集中交流,教师就在这些过程中再去指点迷津,去进行方法的渗透。
对于以上这些不良现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技巧。
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应该从大处着眼,教师要独具匠心。
1.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2.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这样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4.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的是为何而来。
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解答”还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课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问题出来之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历程。这样一方面帮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又让其他学生从中受益,知道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后该怎样去着手动脑筋。
三、提高自身修养,适时给予指导。
语文课不比其他课,课上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应该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回答问题用了不规范语言或不知怎样表达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表达尽量规范。当学生有不同寻常的回答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因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会熟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堂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影响也很大,当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写一个字时,都要以正确规范作为前提。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资源意识,只有当老师包容了自身学养、经验、智慧、情感在内的全部生活世界与学生要获得的知识技能一同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语文教学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每一节语文课才可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问题的答案,不能只要自己的预设,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教师心里永远要有一个意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而不是单纯地灌输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