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管线上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管线,砂土,地基,碎石,场地,模型,地下。
管线上浮论文文献综述
邹德高,孔宪京[1](2010)在《液化土中管线抗上浮排水措施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广义Biot固结原理和Pastor-Zienkiewicz Mark-Ⅲ广义塑性本构模型为基础的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U形碎石排水对液化土中地下管线上浮的减灾效果及机理.U形排水带由2个竖向1个横向排水层构成.通过参数分析,讨论了竖向排水带宽度、竖向排水带与管线的距离、水平排水带厚度、排水碎石渗透系数等因素对地震时管线上浮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广义塑性本构模型的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地震时地下管线发生的上浮现象;在管线周围设置U形排水带明显降低了管线的上浮位移;排水带渗透系数对管线上浮位移的影响较大;合理地设计排水带的几何尺寸和渗透系数可有效地控制管线的上浮位移.(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朱冠芳,高鹏鹏,艾裕丰[2](2008)在《冻胀现象及管线上浮形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土壤的类型及地面的湿度、热力学条件不同,导致土壤的冻胀性差异很大。对于掩埋管线,管线上浮弯曲形变是众所周知的现象,这导致管线发生大幅度上弯位移,这是剖面上管线不平稳的运行引起纵向上压力差异引起的。本文讨论了冻胀现象与管线上浮弯曲之间恶性的相互作用,其结果会严重威胁北极管线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国外油田工程》期刊2008年12期)
邹德高[3](2008)在《地震时浅埋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及减灾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时,浅埋地下管线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地基液化引起管线上浮所导致的,研究地震时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及减灾对策是岩土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时浅埋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及减灾对策研究》(50278009)和《饱和砂砾土的液化特性及变形、强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50578029),围绕了饱和砂土地基中浅埋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饱和土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开发、饱和土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减轻地下管线震害的工程措施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类比的试验方法,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着重观察了饱和砂土地基的地震加速度反应、振动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和消散过程,初步探讨了地震时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和几种不同排水(或加固)措施对抑制管线上浮的效果。(2)利用Windows开发平台,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和Visual C++MFC开发工具开发了饱和土非线性有限元程序GEODYNA及其有限元后处理软件POST2D。GEODYNA引入了多核并行计算、命令式输入等一些先进技术,实现了大量的本构模型和单元类型。通过对饱和土的一维固结问题和动力问题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GEODYNA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这些程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饱和地基中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和减灾措施奠定了数值分析基础。(3)在广义Biot固结方程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等效线性粘弹性模型和Seed建议的孔压模型,建立了饱和砂土地基的动力固结有效应力分析方法。据此,对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部分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了管线上浮机理,并对抗上浮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4)基于总应力分析方法,联合采用等效线性粘弹性分析方法和液化流动变形分析方法,对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进行分析,并讨论了管线直径、埋深、地下水位、地基土相对密度等因素对地下管线上浮位移的影响。(5) GEODYNA框架中实现了广义Biot固结原理和Pastor-Zienldewicz Mark-Ⅲ广义塑性模型为基础的有效应力分析方法,模拟了饱和砂土地基中地下管线的上浮过程及抗上浮措施的效果,进一步研究了U形碎石排水对液化土中地下管线上浮的减灾效果及机理,并讨论了排水措施竖向排水带宽度、竖向排水带与管线的距离、水平排水带厚度、排水碎石渗透系数等因素对管线上浮位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7-01)
孔宪京,邹德高[4](2007)在《基于液化后变形分析方法的地下管线上浮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化后变形分析方法模拟了饱和砂土地基地震时发生的液化流动,研究了地基中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讨论了管线直径、埋深、地下水位、地基土相对密度等因素对地下管线上浮位移的影响,并对地下管线抗震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李祚华[5](2004)在《场地土液化引起的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震害表明,场地液化是地下管线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地震时,位于液化场地土中的地下管线不仅受到地震波动的作用,而且还受到由于场地土液化产生的上浮力的作用,使得地下管线发生上浮反应,有时甚至露出地表,产生破坏。 本文对液化场地的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进行数值分析研究。本文介绍了管线在地震中的破坏现象和主要影响因素,对目前国内外在液化场地地下管线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本文用弹性地基梁模型模拟地下管线,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场地土液化引起的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分析模型。考虑到土对管线的非线性约束作用、上浮力随管线在土中位置变化的非线性,进行等效线性化后建立了非线性增量有限元迭代计算方法,用简单的理论模型验证了方法和所编制软件的有效性,并对参数的取值,边界的处理等进行了讨论。对均匀场地土中管线的上浮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在分析时考虑了管线的初始变形、液化区长度、管线的初始轴力、液化土的等效刚度等对管线上浮反应的影响。对非均匀场地土液化引起的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对土的非均匀性考虑了叁种情况,同样也分析了管线的初始变形、液化区长度、管线的初始轴力、液化土的等效刚度等对管线上浮反应的影响。本文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并给出了部分计算结果。 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主要有:管线的上浮位移和弯曲应变随轴力的增大而增大;管线的初始变形,对管线的上浮反应影响不大;液化区的长度对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明显,管线的上浮位移和弯曲应变随液化区长度增加而增大;液化土的弹簧刚度对管线的上浮反应影响很大,液化土的弹簧刚度降低会增大管线的上浮反应;当液化区长度小于40米时,管线上浮反应很小;对于较长的液化区,可在液化区的中部对场地土进行处理,减小液化区的长度,可大大降低管线的上浮位移、弯曲应变。 本文最后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04-06-01)
邹德高,孔宪京[6](2002)在《对“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讨论答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感谢周立运同志对“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 ,下面对讨论文答复如下 ,与周先生进一步交流。( 1 )关于地震波形及其加速度取值土工建筑物的动力模型试验中由于模型相似率尚未很好解决 ,在模型材料、(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周立运[7](2002)在《关于“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近日学习了邹德高等同志的“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一文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3期 ,以下简称“原文”) ,获益甚丰。原文所取得的成果用于指导工程实践颇有意义。这里联系笔者研究粉煤灰坝的抗震液化试验研究的经(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邹德高,孔宪京,Ling,H,I,朱彤[8](2002)在《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型试验技术 ,证实了地震中由于地基的液化使管线上方的填土抗剪强度降低 ,浅埋在饱和砂土下的管线“上浮”到地表 ,最终导致管线破坏 ;通过类比试验的方法 ,着重研究了地震时砂土地基的加速度反应、振动孔隙水压力的产生消散过程、管线的上浮机理、多种排水 (或加固 )措施的抗震效果 ,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数值分析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林均岐,熊建国[9](2000)在《液化场地土中埋设管线的上浮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液化场地土中埋设管线的上浮反应分析模型,考虑到土的非线性约束作用和管道的初始轴力的影响,采用非线性增量有限元法,分析了液化场地土中埋设管线的上浮反应,并给出了部分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0年02期)
孙大伟[10](2000)在《地震时浅埋地下管线上浮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时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增加,土强度丧失而发生液化,导致浅埋于饱和土体中的管线上浮并引起大的变形,使得管线及其接头出现了明显的破坏。一般说来,深埋管线可通过附加静荷载以及进行锚固的方法防止管线上浮,但这些方法在工程上都是不经济的。本论文提出了用碎石排水桩减小超静孔隙水压力,防止管线上浮的方法。 论文中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地下管线地震作用下的液化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地基中的浅埋管线以孔压比是否大于1做为判断液化的标准。分析了均质饱和砂基以及含砼管的均质饱和砂基液化特点,并初步建立了管线上浮判据。 根据数值分析的结果,比较了不同位置的碎石桩对防止管线上浮的效果,并做了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0-03-24)
管线上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土壤的类型及地面的湿度、热力学条件不同,导致土壤的冻胀性差异很大。对于掩埋管线,管线上浮弯曲形变是众所周知的现象,这导致管线发生大幅度上弯位移,这是剖面上管线不平稳的运行引起纵向上压力差异引起的。本文讨论了冻胀现象与管线上浮弯曲之间恶性的相互作用,其结果会严重威胁北极管线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线上浮论文参考文献
[1].邹德高,孔宪京.液化土中管线抗上浮排水措施数值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
[2].朱冠芳,高鹏鹏,艾裕丰.冻胀现象及管线上浮形变分析[J].国外油田工程.2008
[3].邹德高.地震时浅埋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及减灾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4].孔宪京,邹德高.基于液化后变形分析方法的地下管线上浮反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
[5].李祚华.场地土液化引起的地下管线的上浮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
[6].邹德高,孔宪京.对“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讨论答复[J].岩土工程学报.2002
[7].周立运.关于“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02
[8].邹德高,孔宪京,Ling,H,I,朱彤.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
[9].林均岐,熊建国.液化场地土中埋设管线的上浮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
[10].孙大伟.地震时浅埋地下管线上浮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