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发育型肿瘤论文-林晔

侧向发育型肿瘤论文-林晔

导读:本文包含了侧向发育型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窄带成像内镜,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林晔[1](2019)在《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普通白光模式、NBI模式行内镜检查后行ESD。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和准确率,对比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NBI模式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白光模式检查(P<0.05)。35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97.14%,完全切除率为82.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结论:NBI技术下行ESD治疗LST准确率更高,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焦晨阳,王凯,钱鹏,杨斌,伏亦伟[2](2019)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腺瘤(LST)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103例LST病人的相关资料,统计LST病人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及其并发症,按内镜下形态分成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假凹陷型,比较四种类型LST的病灶大小、病理特征。结果 103例病人的104处病变纳入本研究,104处病变中颗粒均一型19处(占18.3%),结节混合型27处(占26.0%),扁平隆起型45处(43.2%),假凹陷型13处(12.5%)。四种类型LST直径的中位数分别为30、30、15、25 mm,其中扁平隆起性和假凹陷型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病理类型发生率各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处LST中51例行ESD,53例行EMR,整块切除率100%。ESD治疗病人中1例术中出血,1例穿孔;EMR组1例术后第4天出血。术后95例随访成功,其中1例复发。结论ESD和EMR在LST的治疗上有着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周晓黎,杨林,滕晓丽,时昭红[3](2019)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椒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到2017年2月采用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病理学结果、随访情况等。结果:共有36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布部位分别为回盲部6例,升结肠16例,直肠10例,其它4例。侧向发育型肿瘤直径约2~6cm,平均约3.2cm。均成功进行了ESD。手术时间30~120min。术中并发出血20例,使用热止血钳电凝止血。术后病理结果提示:23例(63.9%)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27.8%)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8.3%)为早期结肠癌。病灶切除完整。病灶切除的基底部及侧切缘均为阴性。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年。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9-20)

张婷,肖君,张其德,韩树堂[4](2019)在《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内镜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回盲部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镜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最大径、病理分型、手术方式、病灶分型,并分析病灶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患者年龄主要为50~79岁;病灶最大径<20 mm的患者占比最大;病理分型为管状腺瘤的患者占比最大,其次为绒毛状管状腺瘤;手术方式以ESD为主;病灶分型以扁平隆起型为主,其次为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病灶的病理类型多为管状腺瘤,结节混合型病灶的病理类型多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假凹陷型病灶数量较少;行EPMR治疗的患者复发率高于行ESD、EMR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回盲部LST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病灶最大径多小于20 mm;不同病灶分型的病理分型存在差异;应对锯齿状腺瘤加以重视,减少漏诊;ESD对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高,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9期)

邓忠耀[5](2019)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110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随机分组。传统术式组选择传统的手术方法,注射法内镜治疗组选择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分析手术操作出血总量、术后住院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健康活力等指标值;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健康活力等指标值比较(P>0.05);治疗后注射法内镜治疗组健康活力等指标值(95.24±3.11)分、(96.68±6.16)分、(95.24±3.55)分优于传统术式组(t=6.923,8.023,9.422,P<0.05)。注射法内镜治疗组手术操作出血总量、术后住院总时间(21.02±2.12)mL、(5.21±1.56)d优于传统术式组(32.14±6.24)mL、(8.62±2.12)d(t=5.211、5.734,P<0.05)。注射法内镜治疗组1年复发率低于传统术式组(χ2=6.355,P<0.05),注射法内镜治疗组有1例复发。传统术式组有20例复发。结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实施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可获得较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18期)

张月晓,张肖丽,李炳庆,于洋,付欣姿[6](2019)在《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患者经内镜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92例结直肠LST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采用EMR治疗患者38例(EMR组),ESD治疗患者54例(ESD组),观察2种治疗方法分别对LSTs 4种亚型治疗情况。[结果]EMR组、ESD组患者在性别、分型、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R、ESD治疗颗粒均一型(LST-G-H)组手术操作时间均较短,与结节混合型(LST-G-NM)、假凹陷型(LST-NG-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隆起型(LST-NG-F)组操作时间短于LST-NG-PD组(P<0.05);EMR治疗LST-G-H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较高为71.43%、57.14%,LST-NG-PD组较低为42.86%、28.57%;ESD治疗LST-G-H、LST-NG-F、LST-NG-PD组整块切除率为100.00%,LST-G-H、LST-NG-F组完全切除率为100.00%,而LST-NG-PD完全切除率较低;EMR治疗后,LST-NG-PD出现1例术中穿孔,LST-G-NM出现1例出血,LST-G-NM、LST-NG-PD复发率较高,达31.58%和42.86%;ESD治疗后,LST-NG-PD穿孔率、出血率、复发率都较高均为25.00%,ESD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治疗组(P<0.05),而术后复发率低于EMR治疗组(P<0.05)。[结论]EMR、ESD治疗LST-G-H操作时间均短,EMR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高,ESD治疗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低,临床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钟选芳,黄文峰,刘宇辉[7](2019)在《不同亚型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KRAS、APC、p53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亚型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0 mm隆起型腺瘤、进展期大肠癌的KRAS、APC、p53的基因表达情况,探讨不同亚型LST的分子发生途径。方法应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HRM)分别检测2016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38例颗粒型LST(LST-G)和13例非颗粒型LST(LST-NG)以及60例隆起型腺瘤、48例进展期大肠癌的KRAS、APC、p53的基因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四组病变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LST-G,LST-NG,隆起型腺瘤、进展期大肠癌的KRAS、APC、p53突变率分别为52.6%、7.7%、46.7%和60.4%,15.8%、53.8%、20.0%和58.3%,7.9%、46.2%、11.7%和66.7%。LST-NG组KRAS突变率均低于LST-G组、隆起型腺瘤组和进展期大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ST-G组和隆起型腺瘤组KRAS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T-NG组APC和p53突变率高于LST-G组和隆起型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ST-G组和隆起型腺瘤组APC和p53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T-NG组的APC和p53突变率低于进展期大肠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T-G和LST-NG的基因表达不同,2种不同亚型的LST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发生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4期)

陈健,张月晓,张肖丽,李萍,齐月雯[8](2019)在《PTEN和P53及P16在不同形态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P53、P16蛋白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及其叁分型中表达变化,探讨3者在LST发展进程中作用。[方法]选取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90例大肠组织为LST组,另选取同时期80例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大肠隆起型腺瘤(PA)大肠组织为PA组,以及70例结肠镜检查为全结肠未见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正常大肠组织为对照组。在内镜下将90例LST分为颗粒均一型(LST-G-H)27例、结节混合型(LST-G-M)25例及非颗粒型(LST-NG)38例,并比较其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PTEN、P53、P16蛋白水平。[结果]LST及其叁亚型患者病变直径均明显大于PA患者(P<0.05)。LST病变多分布于直肠,PA病变多位于远端结肠,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患者中组织学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PA病变中管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无锯齿状腺瘤;其中,LST-G-H、LST-G-M中以绒毛状腺瘤为主,LST-NG中管状绒毛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LST癌变率显着高于PA(P<0.05)。PTEN、P16蛋白表达LST患者最低、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高;P53蛋白表达LST患者最高、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低。LST-NG患者PTE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LST-G-H组、LST-G-M组(P<0.05),P53、P16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LST-G-H组、LST-G-M组(P<0.05)。[结论]PTEN、P16在LST患者大肠组织中表达下调,P53表达上调,可能参与LST特别是LST-NG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雷劲丰[9](2019)在《CEACAM1及TUSC4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以及肿瘤抑制候选基因4(Tumor suppressor candidate4,TUSC4)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EACAM1及TUSC4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诊的LST、大肠隆起型腺瘤(Adenomatous polyp of the colon,APC)、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C)以及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Normal colonic mucosa,NCE)各30例病理切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EACAM1及TUSC4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CEACAM1的阳性表达情况:与NCE组比较,CEACAM1在LST组、APC组、CC组表达增加;CEACAM1的阳性表达率在LST组(70.00%)高于APC组(43.33%)(χ~2=4.344,P=0.037)和NCE组(23.33%)(χ~2=13.125,P<0.001),CEACAM1的阳性表达率在CC组(83.33%)高于APC组(χ~2=10.335,P=0.001)及NCE组(χ~2=21.696,P<0.001),CEACAM1的阳性表达率在LST组与CC组相比无显着差异(χ~2=1.491,P=0.222),CEACAM1的阳性表达率在APC组高于NCE组(χ~2=8.681,P=0.003)。2.CEACAM1的表达强度:LST组、APC组、CC组的CEACAM1表达强度显着高于NCE组(Z=-4.060,P<0.001;Z=-1.994,P=0.046;Z=-5.200,P<0.001),CC组中CEACAM1表达强度高于LST组(Z=-1.995,P=0.046)及APC组(Z=-3.580,P<0.001),而LST组中CEACAM1表达强度高于APC组(Z=-2.021,P=0.043)。3.TUSC4的阳性表达情况:LST组中TUSC4的阳性表达率(40.00%)低于APC组(63.33%)(χ~2=4.286,P=0.038)及NCE组(90.00%)(χ~2=16.484,P<0.001);CC组中TUSC4阳性表达率(16.67%)低于APC组(χ~2=15.429,P<0.001)及NCE组(χ~2=32.411,P<0.001),且CC组TUSC4阳性表达率亦低于LST组(χ~2=4.022,P=0.045);APC组TUSC4阳性表达率低于NCE组(χ~2=4.812,P=0.028)。4.TUSC4的表达强度:CC组中TUSC4表达强度低于LST组(Z=-1.979,P=0.048)、APC组(Z=-4.033,P<0.001)及NCE组(Z=-5.698,P<0.001),LST组中TUSC4表达强度低于APC组(Z=-2.598,P=0.009)及NCE组(Z=-4.488,P<0.001),APC组与NCE组相比,APC组TUSC4表达强度低于NCE组(Z=-2.150,P=0.032)。5.CEACAM1与TUSC4的相关性分析: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大肠癌组织中,CEACAM1阳性表达与TUSC4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其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组织中的相关系数是r=-0.648(P<0.00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关系数是r=-0.674(P<0.001)。结论:1.与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相比,CEACAM1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隆起型腺瘤、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CEACAM1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高于大肠隆起型腺瘤,可能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生潜在癌变相关。2.与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相比,TUSC4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隆起型腺瘤、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TUSC4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低于大肠隆起型腺瘤,可能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生潜在癌变相关。3.CEACAM1与TUSC4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CEACAM1高表达与TUSC4低表达可能协同促进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生潜在癌变。(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浩[10](2019)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逐年上升。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作为CRC重要的癌前病变,3年癌变率较高。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肠道腺瘤,指沿胃肠道壁侧向伸展的浅表、隆起型病变,其不向深部垂直浸润。结直肠LST内镜下可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颗粒型又可细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可细分为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不同类型的LST,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LST普通白光内镜(WLI)下无特异性黏膜改变,因此LST在WLI下的漏诊率较高。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医师对LST的深入认识,LST检出率逐年提升。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作为一项新兴的内镜光学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逐年增高。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所诊治的LST在ME-NBI模式下对LST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合患者性别、年龄、病变大小、发病部位、LST表面腺管开口Pit pattern分型、黏膜毛细血管Sano分型、术后病理类型等进行综合分析,分析ME-NBI对LST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评估ME-NBI对LST的诊断价值,以更好的选择LST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且诊断为LST的病例。共纳入LST 67例,男性31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2.00±13.69岁,病变平均直径为24.40±15.72mm。研究根据LST内镜下形态学特征进行内镜分型,在ME-NBI下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等表面微细结构,结合病变大小、部位、病理类型等进行综合分析。探究ME-NBI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评估ME-NBI对LST的诊断价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LST内镜下分型与患者年龄、病灶直径、患者性别、发病部位的关系67例LST中颗粒均一型18例,结节混合型24例,扁平隆起型23例,假凹陷型2例。LST患者平均年龄为62.00±13.69岁,平均直径为24.40±15.72mm,其中男性31例,女性36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直肠,占38.8%(26/67)。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病变主要发生在直肠,扁平隆起型病变主要发生在降结肠,假凹陷型病变2例,直肠、降结肠各1例。LST不同内镜下分型与年龄(F=1.253,P=0.298)、性别(P=0.177)、病灶直径(F=5.178,P=0.062)、发病部位(P=0.6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LST内镜下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67例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占40.3%(27/67)。内镜下分型与病理分型对比分析,经Fisher’s精确概率分析,镜下分型与病理类型有显着性差异(P<0.01)。6例黏膜内癌的内镜下分型均为结节混合型,3例黏膜下癌中有2例见于结节混合型,1例见于扁平隆起型,提示结节混合型和扁平隆起型病变癌变率较高。内镜检查诊断为结节混合型及扁平隆起型时,需结合ME-NBI仔细观察病变表面微细结构,警惕癌变可能。(3)LST的腺管开口、毛细血管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67例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中,腺管开口主要为ⅢL型(50.7%)和Ⅳ型(26.9%);毛细血管分型主要为CPⅡ型,占61.2%。经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病理类型与腺管开口、毛细血管分型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若ME-NBI下腺管开口为ⅤI或ⅤN型,毛细血管分型为CPⅢA、CPⅢB型,需高度警惕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可能。结论当结直肠LST内镜下分型为结节混合型及扁平隆起型,ME-NBI下腺管开口为ⅤI或ⅤN型,毛细血管分型为CPⅢA、CPⅢB型时,需高度警惕病灶发生癌变,建议行ESD术对病变组织进行完整切除。(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侧向发育型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腺瘤(LST)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103例LST病人的相关资料,统计LST病人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及其并发症,按内镜下形态分成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假凹陷型,比较四种类型LST的病灶大小、病理特征。结果 103例病人的104处病变纳入本研究,104处病变中颗粒均一型19处(占18.3%),结节混合型27处(占26.0%),扁平隆起型45处(43.2%),假凹陷型13处(12.5%)。四种类型LST直径的中位数分别为30、30、15、25 mm,其中扁平隆起性和假凹陷型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病理类型发生率各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处LST中51例行ESD,53例行EMR,整块切除率100%。ESD治疗病人中1例术中出血,1例穿孔;EMR组1例术后第4天出血。术后95例随访成功,其中1例复发。结论ESD和EMR在LST的治疗上有着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向发育型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林晔.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9

[2].焦晨阳,王凯,钱鹏,杨斌,伏亦伟.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治分析[J].安徽医药.2019

[3].周晓黎,杨林,滕晓丽,时昭红.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观察[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9

[4].张婷,肖君,张其德,韩树堂.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内镜治疗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5].邓忠耀.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9

[6].张月晓,张肖丽,李炳庆,于洋,付欣姿.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

[7].钟选芳,黄文峰,刘宇辉.不同亚型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KRAS、APC、p53表达[J].中国当代医药.2019

[8].陈健,张月晓,张肖丽,李萍,齐月雯.PTEN和P53及P16在不同形态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

[9].雷劲丰.CEACAM1及TUSC4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研究[D].南华大学.2019

[10].李浩.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价值[D].郑州大学.2019

标签:;  ;  ;  

侧向发育型肿瘤论文-林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