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卢阳,陈晋元,贺兆源,郭亚文,王波,谢恺舟[1](2020)在《中国与国外牛、羊肉及其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兽药残留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在2019年9月发布了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既有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牛、羊肉、奶的兽药最大残留标准进行研究,对比我国与日本、美国、CAC的兽药最大残留标准的相同之处和差异所在,一方面为我国畜产品的进口提供基础数据,以保障我国人民饮食安全;另一方面为我国畜产品的出口提供参考,保证我国养殖业平稳发展。
包世俊[2](2020)在《通辽市食用猪肉中五种磺胺类药物残留调查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兽药残留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猪肉是动物源性食品中重要的一大类,磺胺类药物在食用猪肉中经常被检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进行检测是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关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猪肉中磺胺喹恶啉、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氧嘧啶5种磺胺类药物进行定量测定,并对磺胺类药物残留对人体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调查分析通辽市食用猪肉中5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现状,探索兽药残留危害控制措施,为通辽市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待测样品为在通辽市9个旗县区随机抽取的90个猪肉样品,采样地点覆盖超市、农贸市场及屠宰厂等24个采样点。实验将90个猪肉样品分为6组进行,每组插入1个空白样品和12个质控添加样品,质控样品分为100μg/kg、200μg/kg两个浓度添加水平,计算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通过配制 50ng/ml、100ng/ml、500ng/ml、1000ng/ml、5000 ng/ml系列混合标准溶液作为标准曲线。猪肉样品经过无水硫酸钠去除水分,通过乙腈进行提取及正己烷除脂后旋蒸浓缩,经碱性氧化铝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外标法测定,分析定量结果并计算其食品安全指数。结果表明:5种磺胺类药物中磺胺喹恶啉的回收率偏低在70%~85%之间,其它四种磺胺类药物回收率普遍在90%~110%之间,组内RSD在1.9%~6.3%之间,组间RSD在1.1%~3.1%之间。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9以上。90个猪肉样品中有2个样品分别检出磺胺二甲基嘧啶和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检出浓度为64.8 μg/kg,磺胺间甲氧嘧啶检出浓度为52.1 μg/kg,均低于《农业部公告第235号》中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总体检出率2.2%,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检出率均为1.1%,磺胺喹恶啉、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氧嘧啶均未检出,总体超标率为0。对2种检出的磺胺类药物进行风险评估,磺胺二甲基嘧啶食品安全指数为5.4×10-3,磺胺间甲氧嘧啶食品安全指数为14.5×10-3,均远小于1。表明通辽市食用猪肉中这5种磺胺类药物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黎晓林[3](2020)在《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兽药残留是指在动物饲养过程中,药物使用之后其药物原型或代谢物在动物体内或可食性产品(奶、蛋)中储存、积蓄。这些残留在动物及其产品中的药物或代谢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中毒、过敏、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等后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畸形以及癌症等,极大危害人民的身体。因此对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进行监控非常有必要。本论文以对钦州市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动物产品进行监测,再对检出残留的样品进行实地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钦州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并对现状分析后指出对钦州市动物产品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共监测样品1115份。其中:猪肉363份,禽肉322份,牛奶40份,牛肉192份,羊肉89份,贝类29份,虾17份,鱼63份。监测的样品及药物品种分别为:猪肉中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替米考星、青霉素类药物、克伦特罗;禽肉中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替米考星、青霉素类药物;牛羊肉中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牛奶中青霉素类药物;水产品中氯霉素、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根据监测结果,共走访调查养殖场或者经营户128家(户)。调查结果表明:钦州市动物性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是牛肉,合格率为99%,不合格项目为青霉素残留超标,最大超标1.69倍;其次是羊肉,合格率98.9%,超标项磺胺类残留,最大超标1.37倍;第三是猪肉,合格率为95.6%,主要超标项为四环素类药物,最大超标达2.52倍;其余依次牛奶、禽肉、贝类、虾类和鱼类,合格率分别是95%、93.8%、89.7%、82.5%、82.4%。畜禽产品中养殖周期越长的,合格率越高。规模养殖场产品的合格率要高于小规模养殖户产品的合格率。水产品检测合格率偏低,但问题主要出在经营流通环节。为确保钦州市动物产品安全,政府需抓好动物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加快推进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及完善风险分析系统及预警预报机制、尽快建立可追溯体系、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召回制度等机制体系,加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及宣传引导,以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等合法权益。
卜晓娜[4](2020)在《鸡肌肉中五种四环素类药物及三种代谢物多残留HPLC-MS/MS同时确证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采用海扬黄鸡作为试验素材,建立了鸡肌肉中四环素(TC)、金霉素(CTC)、土霉素(OTC)、多西环素(DOXY)和替加环素(TGC)五种四环素类药物及差向四环素(ETC)、差向金霉素(ECTC)和差向土霉素(EOTC)三种代谢物多残留进行同时提取和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为鸡肌肉中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多西环素、替加环素、差向四环素、差向金霉素和差向土霉素多残留确证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优化了同时提取鸡肌肉中TC、CTC、OTC、DOXY、TGC、ETC、ECTC和EOTC多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该方法提取效率高,回收率均在88.95%以上,能够成功应用于鸡肌肉中TC、CTC、OTC、DOXY、TGC、ETC、ECTC和EOTC多残留HPLC-MS/MS的检测。2、建立了鸡肌肉中 TC、CTC、OTC、DOXY、TGC、ETC、ECTC 和 EOTC 八种目标分析物多残留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确证分析方法。色谱条件采用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C8(5 μm,50mm×2.1 mm i.d.),将甲醇和10 mmol/L三氟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并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28℃;质谱条件采用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空白鸡肌肉基质中 TC、CTC、OTC、DOXY、TGC、ETC、ECTC 和 EOTC的添加浓度分别在 0.15-200μg/kg、0.13-200 μg/kg、0.16-200 μg/kg、0.12-200 μg/kg、0.19-200 μg/kg、0.17-200 μg/kg、0.16-200 μg/kg 和 0.18-200 μg/kg 范围内,TC、CTC、OTC、DOXY、TGC、ETC、ECTC和EOTC的定量子离子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与其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TC、CTC、OTC、DOXY、TGC、ETC、ECTC和EOTC决定系数(R2)分别为 0.9999、0.9997、0.9998、0.9997、0.9997、0.9998、0.9998 和 0.9999。TC、CTC、OTC、DOXY、TGC、ETC、ECTC和EOTC在空白鸡肌肉中的添加浓度分别为定量限(LOQ)、0.5 MRL、1.0 MRL和 2.0MRL 时,鸡肌肉中 TC、CTC、OTC、DOXY、TGC、ETC、ECTC 和 EOTC 的平均回收率分别在89.61%-96.20%、89.43%-96.76%、90.97%-97.61%、91.37%-95.35%、88.95%-93.64%、90.37%-94.36%、93.26%-97.50%和89.53%-94.3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分别低于 3.96%、4.15%、4.42%、3.39%、3.19%、3.28%、3.10%和 3.51%;日内 RSD 均分别低于 3.79%、4.92%、4.01%、5.02%、3.82%、4.13%、4.01%和 4.52%;日间 RSD 均分别低于 5.96%、6.92%、5.87%、5.91%、5.76%、6.17%、6.51%和 6.94%;TC、CTC、OTC、DOXY、TGC、ETC、ECTC和 EOTC 在鸡肌肉中检测限(LODs)分别为 0.09、0.06、0.08、0.08、0.07、0.08、0.06和 0.07 μg/kg;定量限(LOQs)分别为 0.15、0.13、0.16、0.12、0.19、0.17、0.16 和 0.18μg/kg;TC、CTC、OTC、DOXY、TGC、ETC、ECTC 和 EOTC 的确定限(CCα)和检测容量(CCβ)都在最高残留限量的附近。本试验建立的HPLC-MS/MS方法能满足鸡肌肉中五种四环素类药物(TC、CTC、OTC、DOXY和TGC)及三种代谢物(ETC、ECTC和EOTC)多残留同时确证检测的要求。
周广亚[5](2020)在《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消费国。近年来,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风险评估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方法,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概率暴露评估、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中相关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旨在为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监管提供支持,以降低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基于不同国家猪肉中兽药残留标准的差异,建立了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美国、巴西、泰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猪肉中兽药残留的潜在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发生的猪肉兽药残留安全事件的分布、聚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猪肉中兽药残留安全事件在时空上呈聚集分布,且热点聚集区域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通过构建暴露评估模型对国产猪肉中铅、砷、镉、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猪肉中的砷对2到4岁年龄段人群的致癌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探究了猪肉供应链中导致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预防我国猪肉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关键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通过构建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来自加拿大、美国、巴西、德国、西班牙的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均较低。采用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法构建了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售卖时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污染水平、购买后常温下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通过分析猪肉供应链中沙门氏菌浓度的变化,建立了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每1万人中约有51人因食用猪肉而罹患沙门氏菌病。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1)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通过分析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苯并芘的污染情况,评估了3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三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使用暴露限值法和数学模型法对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基于食用植物油中铅、砷、镉、铬的污染水平,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铬的致癌风险超出最大可接受水平。(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建立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8年山东、黑龙江两省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状况整体较好,但两省都需加强对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的风险管理。进一步采用灰度关联法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法(GRA-ISM)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食用植物油安全的主要化学性风险因素是苯并芘、砷、酸价和二丁基羟基甲苯。另外,使用熵权层次分析法集成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食用植物油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模型的十折交叉验证及独立测试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994和0.992,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3、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基于本文建立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本研究采用MVC分层开发模式,设计并开发了一套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http://www.biotechshu.com:8080/porkandoil),该系统可以为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进行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辅助。
郑靓[6](2019)在《动物源性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兽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兽药在动物产品中残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兽药残留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对兽药残留的监测与控制是目前国内外兽药研究、开发、使用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本实验基于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建立了12种苯并咪唑兽药及部分代谢物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每种化合物母离子和碎片离子精确质量数、保留时间等特征属性的筛查、确证数据库。12种目标化合物的筛查灵敏度均优于10μg kg-1,能满足在猪肉及其内脏等动物源食品中快速筛查的要求;在空白基质中添加浓度20μg kg-1以上,选定的所有化合物的碎片离子均清晰可见,能够对疑似结果进行准确确证。经与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检测方法对比,所建立的筛查方法灵敏度可满足标准要求,大部分化合物半定量结果的最大相对偏差小于50%,但定性确证的能力大大优于四极杆质谱方法。本实验通过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济南市场随机抽样采集的94份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份猪肉样品和1份猪肝脏样品中被检测到苯并咪唑的代谢物阿苯达唑砜,检出量分别为11.3μg kg-1、19.1μg kg-1和33.6μg kg-1;检出值均低于国标MRL值(100μg kg-1),符合我国市场兽残安全浓度要求。本研究为猪肉及其内脏等动物源食品中苯并咪唑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提供分析手段,对药物残留检测新方法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尹景峰[7](2019)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动物食品的质量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养殖行业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为了尽可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养殖者往往使用一些兽药,来为畜禽的正常健康生长提供一个保障。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原则,兽药就会残留在动物体内,对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力度不断提升,兽药残留给中国企业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
葛祥军[8](2017)在《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有效的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动物性产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文章阐述了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了有效防控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的综合性应对措施。动物性产品品质的优劣和安全,尤其是售药残留问题,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直接制约着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
刘笑笑,樊慧梅,杨建,仇建飞,魏春雁[9](2014)在《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的风险、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风险、产生原因,提出了控制措施,以从根本上保证动物性产品安全生产,最终保障人体健康。
冯学慧,黄素珍[10](2010)在《肉类产品兽药残留的危害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我国肉类产品中兽药残留问题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兽药残留的危害和兽药残留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肉类产品中兽药残留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二、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国外牛、羊肉及其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牛肉、牛奶、羊肉、羊奶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现状 |
1.1 GB 31650-2019对牛、羊肉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 |
1.2 GB 31650-2019对牛、羊奶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 |
2 我国与日本、美国、CAC牛、羊肉及牛、羊奶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比研究 |
2.1 我国与日本、美国、CAC牛肉中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值差异类型比较 |
2.2 我国与国外牛肉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比研究 |
2.3 我国与国外羊肉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研究 |
2.4 我国与国外牛奶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研究 |
2.5 我国与国外羊奶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研究 |
3 展 望 |
(2)通辽市食用猪肉中五种磺胺类药物残留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兽药残留概述 |
1.1.1 造成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
1.1.2 兽药残留分类 |
1.1.3 兽药残留的危害 |
1.2 磺胺类药物概述 |
1.2.1 磺胺类药物基本结构 |
1.2.2 理化性质 |
1.2.3 磺胺类药物应用 |
1.2.4 磺胺类药物对人体的危害 |
1.2.5 磺胺类药物发展史 |
1.2.6 磺胺类药物检测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猪肉样品的采集及样品保存 |
2.1.2 试剂、标准品及溶液配制 |
2.1.3 主要使用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安排 |
2.2.2 样品制备 |
2.2.3 空白实验 |
2.2.4 标准工作液液稳定性验证实验及标准曲线制备 |
2.2.5 质控样品回收率 |
2.2.6 质控样品测定方法精密度 |
2.2.7 实验前处理 |
2.2.8 仪器上机条件 |
2.2.9 最低限量及判定标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色谱图 |
3.1.1 5种磺胺类药物标准溶液色谱图 |
3.1.2 空白猪肉样品色谱图 |
3.1.3 猪肉质控添加样品色谱 |
3.2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 |
3.3 质控样品回收率结果 |
3.4 质控样品测定方法精密度结果 |
3.4.1 组内相对标准偏差 |
3.4.2 组间相对标准偏差 |
3.5 待测样品检测结果 |
3.6 实验结果分析 |
3.7 猪肉中5种磺胺类药物风险评估 |
3.8 近三年5种磺胺类药物残留情况调查 |
3.9 兽药残留的控制措施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
1.1.1 耐药性 |
1.1.2 中毒反应及致癌、致畸、致突变 |
1.1.3 过敏反应 |
1.1.4 肠道菌群失调 |
1.1.5 环境影响 |
1.2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2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4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试剂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及管理 |
2.2.2 检测方法 |
2.3 判定标准与统计方法 |
2.4 检测结果 |
2.4.1 猪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
2.4.2 禽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
2.4.3 牛肉样品中药物残留情况 |
2.4.4 羊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
2.4.5 牛奶中兽药残留情况 |
2.4.6 鱼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
2.4.7 虾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
2.4.8 贝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
2.4.9 猪、牛、羊、禽及水产品中兽药残留情况 |
第三章 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情况研究 |
3.1 走访调查对象 |
3.2 走访调查内容 |
3.3 走访调查结果 |
3.3.1 猪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
3.3.2 禽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
3.3.3 牛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
3.3.4 羊肉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
3.3.5 牛奶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
3.3.6 水产品样品中兽药残留情况走访调查结果 |
3.4 讨论 |
3.4.1 磺胺类药物残留情况 |
3.4.2 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情况 |
3.4.3 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情况 |
3.4.4 替米考星残留情况 |
3.4.5 青霉素类药物残留情况 |
3.4.6 克伦特罗违禁品残留情况 |
3.4.7 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情况 |
3.4.8 氯霉素残留情况 |
第四章 钦州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对策建议 |
4.1 抓好动物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 |
4.1.1 加强饲料的规范生产和使用管理 |
4.1.2 强化兽药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
4.1.3 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
4.2 加快推进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
4.2.1 优化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 |
4.2.2 完善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4.2.3 加快推进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及预警机制建设 |
4.2.4 建立动物产品的可追溯体系以及市场准入制度 |
4.2.5 建立动物产品召回制度等应急处理机制 |
4.3 加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及宣传引导 |
4.3.1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
4.3.2 充实与加强基层监督力量 |
4.3.3 完善宣传制度,加强宣传引导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表:各类样品中兽药残留检出情况 |
(4)鸡肌肉中五种四环素类药物及三种代谢物多残留HPLC-MS/MS同时确证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四环素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理化性质 |
1.1.1 四环素的理化性质 |
1.1.2 金霉素的理化性质 |
1.1.3 土霉素的理化性质 |
1.1.4 多西环素的理化性质 |
1.1.5 替加环素的理化性质 |
1.1.6 差向四环素的理化性质 |
1.1.7 差向金霉素的理化性质 |
1.1.8 差向土霉素的理化性质 |
1.2 四环素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药理学特性与毒副作用 |
1.2.1 四环素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及其毒副作用 |
1.2.2 金霉素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及其毒副作用 |
1.2.3 土霉素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及其毒副作用 |
1.2.4 多西环素药物的抗菌机理及其毒副作用 |
1.2.5 替加环素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及其毒副作用 |
1.2.6 四环素类代谢物的药理学特性及其毒副作用 |
1.3 四环素类药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 |
1.4 四环素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
1.4.1 免疫学检测法 |
1.4.2 微生物学检测法 |
1.4.3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2章 鸡肌肉中五种四环素类药物及三种代谢物残留HPLC-MS/MS同时确证检测方法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准品、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3.1 标准品储备液制备 |
2.1.3.2 标准品工作液配制 |
2.1.3.3 质谱调谐溶液 |
2.1.3.4 提取液的制备 |
2.1.3.5 甲醇:三氟乙酸水溶液(5:95,V/V) |
2.1.4 试验方法 |
2.1.4.1 标准品质谱调谐 |
2.1.4.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1.4.3 质谱条件 |
2.1.4.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1.4.5 样品的提取方法 |
2.1.4.6 样品的净化方法 |
2.1.5 检测方法的考察 |
2.1.5.1 样品确证的标准 |
2.1.5.2 基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
2.1.5.3 灵敏度(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
2.1.5.4 样品回收率的测定 |
2.1.5.5 样品精密度的测定 |
2.1.5.6 确定限(CCα)和检测容量(CCβ)的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提取剂对鸡肌肉中八种四环素类药物提取效果的比较 |
2.2.2 母离子与定性、定量子离子的确定 |
2.2.3 样品的确证 |
2.2.4 基质标准曲线 |
2.2.5 鸡肌肉中八种目标分析物的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
2.2.6 检测限(LODs)和定量限(LOQs) |
2.2.7 确定限(CCα)和检测容量(CCβ) |
2.3 讨论 |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稳定性 |
2.3.2 色谱柱与流动相的选择 |
2.3.3 质谱参数的优化 |
2.3.4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
2.3.5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2.3.6 方法的灵敏度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
1.1 猪肉安全问题的概述 |
1.2 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
2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
2.1 猪肉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
2.2 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
2.3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
3 风险评估系统开发涉及的计算机技术 |
3.1 Java EE技术 |
3.2 Java Web开发技术 |
3.3 MVC开发模式 |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
1 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准备 |
1.2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
2.1.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
2.1.2 国产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
2.1.3 国产猪肉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
2.1.4 基于故障树的国产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
2.2 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
2.2.1 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评估 |
2.2.2 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 |
2.2.3 国产猪肉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
1 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准备 |
1.2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
2.1.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 |
2.1.2 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评估 |
2.1.3 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
2.2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 |
2.2.1 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
2.2.2 基于GRA-ISM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
2.2.3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的预测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 |
1.2 风险评估系统的结构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系统主界面模块的实现 |
2.2 参数输入和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
2.3 业务控制模块的实现 |
2.4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块的实现 |
2.4.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
2.4.2 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
2.4.3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
2.4.4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的实现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6)动物源性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兽药概述 |
1.2 兽药残留 |
1.2.1 兽药残留现状 |
1.2.2 兽药残留的种类和危害 |
1.3 苯并咪唑类药物概述 |
1.4 苯并咪唑类药物的主要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
1.4.1 前处理技术 |
1.4.2 检测技术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溶液配制 |
2.5 实验方法 |
2.5.1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筛查和确证方法 |
2.5.2 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确证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2 种药物及代谢物离子提取色谱图 |
3.2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筛查和验证 |
3.2.1 飞行时间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2 选定目标化合物质谱规律的探索 |
3.2.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
3.2.4 筛查方法的评价 |
3.2.5 筛查和确证方法的应用 |
4 讨论 |
4.1 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
4.2 应用发展前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兽药残留的现状 |
2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原因 |
2.1 抗菌药物滥用 |
2.2 滥用抗虫药物 |
2.3 不遵守休药期 |
2.4 超量用药 |
2.5 违反标签规定 |
3 兽药残留的危害 |
3.1 三致作用 |
3.2 毒性作用 |
3.3 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
3.4 引起激素样作用 |
3.5 诱导产生耐药菌株 |
3.6污染生态环境 |
4 结语 |
(8)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有效的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兽药残留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
2 综合应对措施 |
(9)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的风险、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兽药残留风险 |
1.1 毒性作用 |
1.2 过敏反应 |
1.3 细菌耐药性 |
1.4 菌群失调 |
1.5 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
2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
2.1 不遵守休药期有关规定 |
2.2 不正确使用兽药 |
2.3 屠宰前使用兽药 |
2.4 使用未批准药物 |
2.5 饲料加工过程受到兽药污染或运送出现错误 |
2.6 厩舍粪池中所含兽药 |
2.7 动物产品保鲜过程中添加药物 |
3 控制兽药残留的措施 |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 |
3.2 加快立法工作, 加大执法力度 |
3.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基层生产者的意识 |
3.4 加强药物残留分析方法, 加快新药物的研发 |
4 小结 |
(10)肉类产品兽药残留的危害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国内肉类产品兽药残留的现状 |
2 兽药残留的对人体的危害 |
2.1 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 |
2.2 过敏反应及变态反应 |
2.3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5] |
2.4 诱导产生耐药株 |
2.4 破坏人体胃肠菌群平衡[6] |
2.5 环境生态毒性 |
3 肉类产品中兽药残留所引起的原因 |
3.1 来自饲料生产企业[8] |
3.2 来自兽药生产企业 |
3.3 来自养殖者 |
3.3.1 滥用药物甚至非法使用违禁药物 |
3.3.2 不规范使用兽药 |
3.3.3 使用人用抗生素 |
3.4 环境污染导致的药物残留 |
4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 |
4.1 更新和改进标准, 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 开发研制新药物 |
4.2 改善监管体制, 明确责任, 加大执法力度 |
4.3 改善养殖条件, 加强兽药安全教育和信息服务[8] |
4.4 改进检验技术, 优化检测设备, 提高技术人员的从业素质 |
4.5 引导生产者科学使用兽药、消费者健康消费 |
5 肉类产品兽药残留的发展趋势 |
四、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国外牛、羊肉及其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研究[J]. 卢阳,陈晋元,贺兆源,郭亚文,王波,谢恺舟. 中国兽药杂志, 2020(11)
- [2]通辽市食用猪肉中五种磺胺类药物残留调查分析[D]. 包世俊.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钦州市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调查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D]. 黎晓林. 广西大学, 2020(02)
- [4]鸡肌肉中五种四环素类药物及三种代谢物多残留HPLC-MS/MS同时确证检测方法的研究[D]. 卜晓娜. 扬州大学, 2020
- [5]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D]. 周广亚. 上海大学, 2020(02)
- [6]动物源性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D]. 郑靓.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7]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J]. 尹景峰. 山东畜牧兽医, 2019(07)
- [8]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有效的控制措施[J]. 葛祥军. 饲料博览, 2017(08)
- [9]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的风险、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J]. 刘笑笑,樊慧梅,杨建,仇建飞,魏春雁. 吉林畜牧兽医, 2014(11)
- [10]肉类产品兽药残留的危害与对策[J]. 冯学慧,黄素珍. 肉类研究,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