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以《一本好书》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以《一本好书》为例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在娱乐化的影视浪潮中,娱乐性节目早已司空见惯,综艺领域正是打得火热。各大综艺类节目都为获得更高的流量、占据媒体网站的头条,而制造出了各种话题和热度。但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的浪潮中,出现了像《一本好书》、《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类文化类综艺节目。该类节目以文化传承为主要核心点,通过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形式,如一股清流注入干涸的土壤,为影视市场提供养分。本文则以《一本好书》为例,谈谈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百花齐放的电视文化潮流中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和发展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兴代表,该综艺以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用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出12本书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和优美语言。在新媒体环境下,它提出了:“把一本书的精华,像撒珍珠一般铺排在戏剧舞台上。”的题旨,广受观众欢迎。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及其定位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尚未被当做一个独立的节目形态被提出,因此关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广义的来讲,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属于文化类节目,因为节目中都含有文化的元素,电视本身也在文化里;狭义的来讲,与娱乐节目相对的,以艺术、文学等文化形态为背景的电视节目。能够关注社会,体现人文理念,体现优秀传统、有内涵与品位的严肃电视节目都可以称之为文化类节目。[1]经过对相关的阅读文献进行参考和梳理,结合当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综艺表演时期。该时期主要以《春节联欢晚会》和《快乐大本营》为代表,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开端,各类文艺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节目如一江春水般涌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对传统文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博彩竞技时期。该时期主要以《幸运52》和《超级女声》为代表,这一类节目通过高额奖品或是选秀成名的设置,将收视率、知识、奖品相互融合在一起,吸引了更多平民观众前来参加,“草根文化”应运而生。

3、文化多元融合时期。该时期主要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一本好书》为代表,在政府的约束下,文化精英开始回归于传统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阅读回归经典”的理念支撑中,创新节目形式。作为推荐书籍的文化类节目,《一本好书》将以往单调、乏味的“朗诵”、“阅读”模式都大胆否定。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戏剧表演、片段朗读与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出一本书的灵魂。因此,《一本好书》作为小众化的电视节目代表,如何能在泛娱乐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节目中所传递的精英意识如何引领大众进行文化选择,都成为本篇探讨的内容。

二、《一本好书》节目的创新点

1、平面故事展现形式的立体化

《一本好书》最靓丽的一点,是导演懂得将平面化的故事情节通过荧幕展现的形式立体化,将可视性和学术性进行完美的结合。立体化的展现形式是演员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舞台演绎的方式,运用自身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感官将书本上平面的故事情节用具体、有形的方式进行场景化再现,把故事中抽象的画面直接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以满足人们的视听体验。

与其他读书类电视节目相比较,《一本好书》所产生的视觉审美是不可估量的。它采用了360度沉浸化舞台场景的“表演”形式,让知名老戏骨,王劲松、潘虹等演员“博古通今”——在全世界各大经典书籍中徜徉,为毛姆、赫拉特、等诸多闻名于世的作家“发声”。书籍主人公的表演者与观众几乎是零距离接触,在现场他们可以看得到演员因为剧情的跌宕起伏而产生的每一个面部表情细节的变化,可以感受得到他们的语气、语调的平缓或是急促。搭设这样的舞台剧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让其产生一种情感共情。

在这12期节目中,观众都可以通过“舞台剧”和“第二现场”的解说方式,来认识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书籍。第一期节目中,导演给观众推荐的是世界经典读物,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演谁像谁”的赵立新时而化身为书中人物,时而又“抽离”出人物本身,化身为叙述者。身份转换之间,观众仿佛被带入整个故事情境,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已是表面,更多的是自身不由自主的与剧中人物进行切磋互动,表达自身所想。而在第二现场,通过主持人陈晓楠与蒋方舟、史航、梁文道、朱大可等多位作家、学者的激烈讨论,观众能够抓住书本的核心思想。演员表演结束,观众回味无穷,若想深入互通,则更需要自己去亲自解读,细细品味。

2、内容制作的精细化

(1)选书标准的精细化。导演精益求精,挑选了12部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实际效用的好书,书籍无关新旧、薄厚。选择的关键是当对当代有广泛的、对大数量人群有阅读价值的书籍。无论是对理想和现实进行求索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是描述人类是怎么样从普通动物走向生物链顶端的《人类简史》,还是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他们都是在这个时代推进人类文明进程跨向一大步的图书。将经典在舞台上展现,犹如给观众建立了一个大众阅读的试衣间,大家投其所好,自由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籍去阅读。

(2)剧本改编的精细化。几百页的故事要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内进行增删修改,如何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之下将文中经典段落有效截取,并进行一些适当的增添,使剧情的表演在舞台上更具有张力。在短时间内的修改对编剧来说同样也是一大难题。节目时长有限,节目自身必须找到合适自己的规律。导演坚信:如果一心想要向观众推荐一本好书,改编者没有过多想要成为前台大腕的杂念,那么改编的过程就像是做读书笔记,改编的灵感也信手拈来。

(3)演员选择的精细化。演员的选择与演员现场的表现力则是节目的一大亮点。剧组选了像黄维德、赵立新、王劲松、徐帆等这样老戏骨来搭戏表演,吸引了一大批观众的注意。在《一本好书》第一期中,赵立新搭档黄维德演绎毛姆的经典名著《月亮与六便士》。赵立新饰演的角色是文中的讲述者兼戏中的主人公毛姆,由他带着大家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戏剧场景,体验不同的情节冲突,引得观众连连叫好。此外,《一本好书》同样也给青年演员搭建了一个别样的舞台来展现自我。由张宥浩和牛俊峰共同演绎的影响几代美国人的全球必读书目《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人饰演看似反叛实则纯真的主人公霍顿的不同时期,让观众从多重视角来观察这位“守望者”。青年演员虽然没有影坛老戏骨那样表演的成熟老年,观众却也能在他们的身上看到青年主人公身上的硬气和表演爆发力。饰演“讲述者”霍顿的牛骏峰如是说:他反复阅读原著,揣测人物心理,带入角色情景,同时也由此审视自己的青春,甚至为最大的程度的还原霍顿一角,他“熬黑”了自己的眼袋,全身心的投入到剧情当中,让人无不期待他的精彩演绎。

3、文学与影视文化的互通化

优秀的文学巨著,需要影视舞台加以表演进行呈现。影视发展到今天,其创作、拍摄、宣传、变现等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虽然从文学那里受到诸多好处,但影视自身特有的媒介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高科技术的迅猛发展,影视的作用日益明显。[2]因此,现场的场面调度成为了节目质量优劣的重要一点。在设计节目布景、道具、服装、配乐等各个方面,节目组都做到精益求精,尽可能给观众呈现视觉上的惊艳效果,达到观众的期待视野。比如拍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那一场戏时,全套的藏式装束和场景的搭配,演土司的扎西老师从青海远赴而来进行表演。现场的灯光、音乐、多机位进行配合,后期精炼剪辑技术加以呈现。

同样,拥有精美的舞台效果,若是缺乏经典的文字剧本作为基础,戏剧最后的展现一定也是内容与形式失衡。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一直以来受着文学的滋养。文学作为影视创作前期的基础,为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人才,并凭其文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等不断提升影视的品格。

《一本好书》选取的文学作品来自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包括《月亮和六便士》、《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霍乱时期的爱情》、《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经典书籍。节目组在书目题材的选择上采取多元化策略,涉猎推理类小说、爱情类小说、讽刺类小说、科幻小说、历史研究类书籍以及科技理论类书籍作为本文在荧幕上加以呈现,使整个戏剧拥有坚硬的内核,向观众散发魅力与活力。

三、《一本好书》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启示

1、受众意识:新时代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要自觉承担起引领大众从精英化阅读向大众化阅读的转变。

《一本好书》作为娱乐化浪潮中的一股清流,它承担了在新时代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从精英化阅读到大众化阅读的转变。据相关文献说明,读书类节目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读书时间》,之后2001年的同类节目《子午书简》在CCTV-10科教频道播出,直到现在还有《一千零一夜》等有口皆碑的读书节目。但受内容和形式所困,观众非常有限,大多数的观众都是拥有一定文化涵养和从事相关文化职业的受众。同时,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浪潮中,同质化娱乐节目在电视荧幕中扎堆出现,质量低下、创新力度弱、收视率低等问题统统在短暂的时间内暴露出来。

《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抱着“自己的读书节目能对书籍起到普及作用”的希望,不断寻找节目形式创新路径——选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内容读出来的方法。不仅仅是观众在现场进行零距离式的沉浸式戏剧体验,同样节目还设置了观众交流平台和专家交流平台,对原著剧本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不论是一心为艺术而献身的思特里克兰德,穷困潦倒却嗜书如命的天才女作家海莲,还是外表玩世不恭内心却一股正气的青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些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都通过演员舞台剧表演的形式娓娓道来。沉浸式戏剧直接拉进了读者与书本之间的距离,戏剧的魔法在于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观众带入相关情境之中,让观众与文字面对面,与作者促膝长谈,推动文化经典更加广泛的传播。

这样的表现形式在文化类节目中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促进了精英化阅读向大众化阅读转变,同时也能够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加快经典文学著作在大众范围内的吸收与传播。

2、精品意识:电视业发展在面临网络和媒体的双重夹击下,内容的传播深度是发展之基

《电影观众学》中提到:“电影的叙事不仅能够控制读者观众,而且能改变读者观众,因为叙事本来就不是单纯的说故事,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观念的表述形式,叙事方式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3]影视作品的叙事对观众的改造其实和电视节目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好的艺术作品从来不是单纯的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平面化的展现,在它之上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递与价值观的表达。在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关系中,电视节目在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在某种层面上对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向、范围和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电视节目有这样潜移默化的功能,才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态能够在简单的审美娱乐中得到一些熏染和改变。《一本好书》的传播魅力便在于:当观众陶醉于由书内剧情表演而形成的舞台剧的同时,他的内心会进行一些不自觉地思索与考量。他们可以通过演员的忘情表演而逐渐意识到人这一生所能亲身经历的事物如沧海一粟,由此带来的格局和眼界的局限性只能通过读书来弥补和突破。

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这样推测:看了这个综艺节目后,会有很多观众读者加入到读这些好书的队伍中来,会有观众购买这个电视综艺中提到的优秀书籍,从而促进了这些好书名著的销售,这就是这档综艺节目内容传播深度所在,亦是他的节目成功之处。

结语:

目前,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大批的电视节目都是在单一的模仿同一种节目形式。在互联网媒体等带来的大量纯娱乐化节目的冲击和价值导向之下,受众逐渐审美疲劳。但尽管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却在逐渐增长,一批独特的电视文化节目开始跳出这一框架,另辟蹊径。人们对于节目所展现的不同审美需求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发展,一批别样的创作类电视节目又给人们以新的审美愉悦。

以《一本好书》为代表的高质量文化综艺类节目,创新模式打破了人们对阅读的思维定式。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想要迎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向高品质、高质量、有内涵的创新与转型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蒋婷婷.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2]王亚汝.影视反哺文学出版现象的探析[J].新闻传播,2018(18).

[3]《电影观众学》第七章,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4]洪雨涵.传统文化融入电视节目的探索与创新——以《国家宝藏》为例[J].声屏世界,2018(2).

作者简介:金亚萍(1996.08-),女,浙江金华人,硕士,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影学,广播电视理论研究。

标签:;  ;  ;  

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以《一本好书》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