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活跃年轻女性无症状菌尿的前瞻性研究

性活跃年轻女性无症状菌尿的前瞻性研究

一、性活跃年轻妇女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玫君[1](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刁玉涛[2](2011)在《菌群构成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 BV)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非正常阴道菌生长过盛所致对阴道有保护作用的乳酸杆菌减少,厌氧类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的一类多微生物病。BV是妊娠妇女最主要的并发疾病,与胎儿低体重、早产、新生儿死亡及产妇继发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临床用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按标准方法治疗BV,3月内复发率高达30%,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对BV的病因,特别是病原学缺乏深入了解,很多细菌不易培养,导致阴道分泌物的病原菌组成和分类研究进展缓慢,因而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近年来,不依靠细菌培养测定细菌种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应用推广,使研究者可以探索微生物群落内部的种群结构和变迁。本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BV阳性和阴性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和DNA测序技术分析细菌16S rDNA的特征序列信息,将16S rDNA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属”、“种”水平对阴道分泌物中的细菌类群进行鉴定。应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细菌种属的相对含量。采用对应分析法证明BV相关细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菌群组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BV的关联,为进一步防治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探讨与BV相关的细菌种属;研究正常阴道细菌和BV相关菌的相对含量与BV的相关性;探讨人口学特征以及卫生习惯等宏观因素与BV的关联性,为BV的病因研究提供线索,为BV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一、阴道微生物群落的检测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Nugent评分法结合商业试剂盒对BV作出临床诊断。以目前常用的DGGE方法为基础,重新设计了DGGE实验装置的关键部件制胶板组件,扩展了DGGE方法的条带分辨率范围和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并采用切胶重新PCR扩增并测序的手段获得细菌的16S rDNA遗传信息,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序列相似程度≥97.5%作为序列同源性标准。利用DGGE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每个细菌标本中各细菌种属的相对含量,实现了对阴道微环境细菌群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二、阴道菌群构成及其他相关因素与BV的相关性(BV的危险因素研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196名育龄期妇女,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卫生习惯、婚育史以及主要妇科诊断等。采用对应分析法确定BV相关细菌,采取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细菌种属在BV阳性组和BV阴性组的检出率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菌属的相对含量在2组间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菌群组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BV的关联强度。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阴道微生物群落检测方法的研究1.全部196名妇女共检出细菌种属59种,正常组检出14种,BV组检出55种。2.68名BV阴性妇女中,每名妇女可检出1-5个不同菌属,平均检测到2.59种;128名BV阳性妇女中,每名妇女可检测到1-9个不同菌属,平均检测到4.05种,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正常组检出率在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ultunens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ultunensis)、双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和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BV组检出率在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ultunens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ultunensis)、阴道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vaginae)和fungorum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fungorum)。4.细菌进化关系分析显示59中检出细菌分为2个大类,分别定义为阴道正常菌群,和BV相关菌群。其中阴道正常菌群包括双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massiliae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massiliae)、Amnionii纤毛菌属(Leptotrichia amnionii)、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ultunens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ultunensis)、和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共6种。5.研究发现有2个检出的细菌种属16S rDNA特征DNA序列与数据库序列的同源性<97.5%(96.835% vs Lactobacillus ultunensis;86.184% vs Mycoplasma muris),可能为细菌新变种。第二部分细菌性阴道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在第一部分的研究基础上,本部分研究阴道菌群的构成和其他因素与BV发生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正常组和BV组相关联的阴道菌群发现与正常组相关联的细菌为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ultunensis乳杆菌9Lactobacillus ultunensi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与BV组相关联的细菌为Algoriphagus aquatilis、阴道阿托波氏菌(阴道奇异菌)(Atopobium vaginae)、fungorum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fungorum)、阴道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enomosp巨球形菌(Megasphaera genomosp)。2.正常组和BV阳性组阴道微生态构成特点:(1)乳酸杆菌在2个组中均为检出的优势菌,总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在病例组和正常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2.97%和95.59%,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P=0.548),但其在正常组中的含量显着高于BV阳性组(72.84% vs 51.27%,t=4.440,P<0.001)。(2)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作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标志性细菌,在BV组中的检出率和相对含量均高于正常组,但正常组也有比较高的检出率,所以不能单纯以阴道加特纳菌阳性与否作为诊断BV的依据。(3)发现其他BV相关菌包括阴道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vaginae)和普雷沃菌(Prevotella timonensis),与文献报道一致。(4)研究发现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fungorum)、micronuciformis巨球形菌(Megasphaera micronuciformis)、Algoriphagus aquatilis与BV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其与BV的真实联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证。(5)BV阳性组的细菌载量显着高于正常组。3.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BV的危险因素初婚年龄较小、阴道pH值偏高、阴道乳酸杆菌含量低是发生BV的危险因素;妊娠的妇女患BV的危险性是已生育妇女的36倍(P=0.0002),未孕育的妇女患BV的危险性是已生育妇女的4.08倍,但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P=0.3150);经常阴道冲洗(用水洗或用消毒液洗)的妇女与偶尔阴道冲洗的妇女相比有更高的患BV危险性;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者患BV的危险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的4.98倍。结论1.除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阴道阿托波氏菌(阴道奇异菌)(Atopobium vaginae)作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标志性细菌外,本研究发现其他BV相关菌包括(Algoriphagus aquatilis)、fungorum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fungorum)、genomosp巨球形菌(Megasphaera genomosp)。2.BV阳性阴道微环境细菌种类和细菌总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而正常对照的乳酸杆菌含量显着高于BV阳性组。BV阳性和正常对照阴道细菌种群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3.除阴道pH值偏高、阴道乳酸杆菌含量低、经常阴道冲洗外,本研究首次发现初婚年龄较小、妊娠、和高学历是BV的危险因素。

曹艳华[3](2010)在《宫颈炎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郴州地区的宫颈炎的病原学和影响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为临床用药,以及疾病监测防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获取2007年11月-2008年4月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妇科门诊及妇女保健门诊就诊的女性,采用培养或PCR检测方法,对184例确诊宫颈炎患者进行Ct、Uu、Mh、Mg、NG、HSV-2和HPV多种病原体培养或检测,同时选取该时间段在门诊进行健康检查和孕前检查的非宫颈炎女性128名作为对照。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询问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地区、性行为、避孕方式和病原体感染等相关的人口学与行为学因素。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184例宫颈炎患者,年龄18~39岁之间,平均年龄(26.80±5.31)岁。病程:2~648d,平均58d。其中有尿道刺激症状、阴道口灼痛、白带增多、下腹痛的共138例,宫颈不同程度糜烂116例。同期对照128例,年龄18~39岁,平均(26.16±5.28)岁。2宫颈炎的病原学的研究(1)各种病原体感染状况:在所调查的184例宫颈炎患者中,共检测出157例各类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85.33%。而在同期128例对照组当中,仅仅检测出39例,检出率为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85,P=0.000。其中Uu, Ct, Mg和NG在宫颈炎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Uu在对照组中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次是Mg。经χ2检验和Fisher’s Exact Test,两组Ct, NG, Mh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体检出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混合感染情况:病例组检出病原体的127例患者中,由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患者有26例,占14.13%,其中15例为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主要是Uu, Ct, NG、Mg、HSV和HPV间的混合感染,并且以Uu合并Ct和Uu合并Mg感染最多见,分别占34.62%和26.92%。另外,有4例患者出现了3种病原体感染。而在对照组中,仅有1例检测出Mg和HSV感染,另1例为Uu和Mg感染。(3) Uu、Mg和Ct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在58例Uu阳性的患者中,无症状感染者有31例,占53.45%。16例Mg感染阳性患者中,无症状感染者为8例,占50%。43例Ct患者,无症状患者有20例,占46.51%。经统计学检测,3种病原体的阳性感染者症状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7,P>0.05)。(4)病原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研究对象中有96例宫颈糜烂,病例组84例,对照组12例。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糜烂有无及其糜烂程度有关,病原体感染导致宫颈糜烂程度强于无病原体感染者。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宫颈糜烂程度存在差异,感染CT,混合感染Uu+CT,混合感染CT+NG+HPV的宫颈糜烂程度最严重。3宫颈炎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感染Uu, Ct, Mh, HSV,HPV是宫颈炎的危险因素,而感染Ct患宫颈炎的风险最大。使用避孕药的妇女发生宫颈炎的风险是未采用避孕措施者的13.375倍(OR);未婚女性患宫颈炎的风险是已婚女性患宫颈炎的2.909倍(OR);待业女性患宫颈炎的风险是“其他职业”发病的3.203倍(OR)。结论1.郴州地区在普通妇科门诊及妇女保健门诊就诊的宫颈炎患者多为21-30岁市区已婚女性,中学文化程度。2.宫颈炎患者病原体感染以Uu为常见,其次为Ct, Mg, NG,其中约50%患者是无症状携带者;14.13%宫颈炎患者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糜烂有无及其糜烂程度有关。3.感染Uu, Ct, Mh, HSV,HPV是女性患宫颈炎的危险因素。婚姻,待业,及避孕药使用等与患宫颈炎亦有关系,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温琇文[4](2010)在《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且迁延难愈,是指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包括子宫体、卵巢、输卵管炎症,范围较广,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生,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急性炎症缓解以后,往往还有盆腔组织的增生、粘连、瘢痕形成,容易发生再次感染。亦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许多文献称之为慢性盆腔炎,最近的教科书则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除了长期慢性疼痛、月经不调、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外,严重的还会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导致不孕症或异位妊娠。女性内生殖器官慢性炎症,包括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内膜炎,主要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病情顽固者,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反复感染,若不能有效控制,又可引起月经异常,甚至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等。因此对盆腔炎治疗尤其急性期必须正确、有效、彻底。目的:分析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对其发病因素、症状特点进行探讨。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岭南地区患者的临床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参照卫生部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和2005年《妇产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PID诊断标准以及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辨证标准,随机收集439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其症状分类统计。结果:本组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湿热证常见(19.4%),其次是气虚、气滞、湿热瘀结、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证(分别为18.0%、17.5%、15.3%、11.6%和8.9%)。经聚类分析归纳为5种证候类型,依次为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虚血瘀型和肾虚血瘀。中医病机与湿、瘀、虚关系密切。带下黄稠,舌红,苔黄厚腻为湿热瘀结证的代表性征象;经前乳房胀痛,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舌黯红、脉弦为气滞血瘀证的代表性征象;腰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为寒湿凝滞证的代表性征象;体倦乏力、纳差、舌淡、脉细为气虚证的代表性征象;腰酸耳鸣、婚久不孕为肾虚证的代表性征象。结论:1.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尤其是多次流产者。2.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湿、瘀、虚为其主要病机,中医证候以湿热瘀结型、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较常见,肾虚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次之。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3.经聚类分析,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主要症状是下腹胀刺痛、带下增多色黄、身体低热、舌质红、苔黄厚腻;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性症状是下腹隐痛、带下增多、色白、质稀、体倦乏力、舌淡黯、脉细弦;气滞血瘀证的代表性症状是下腹胀痛、经期下腹痛加重、血块多、经前乳胀、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舌黯红有瘀点;寒湿凝滞证的代表性症状是下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肾虚血瘀证的代表性症状是下腹绵绵作痛、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婚久不孕、舌淡黯、脉细涩。

彭慧兰[5](2005)在《分娩期孕妇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分娩期孕妇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情况及其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孕妇宫颈分泌物、羊水配对标本UU、CT-DNA,以及蛋白芯片方法检测孕妇空腹血清、脐动脉血血清配对标本UU、CT-IgG抗体,同时检测新生儿眼分泌物拭子UU、CT-DNA。结果:分娩期孕妇UU、CT感染与孕妇年龄、孕周、产次均无关。232例分娩期孕妇UU、CT感染的阳性率宫颈分泌物分别是37.93%,5.17%,羊水分别为8.62%,4.31%,经宫颈上行感染至羊水的传播率为27.66%。孕妇血清UU、CT感染率分别是38.79%,14.66%。脐动脉血血清UU、CT阳性率19.83%,6.90%。新生儿眼分泌物检测CT-DNA阳性为10例,阳性率4.31%。血行性感染垂直传播率约为50.98%。UU或CT阳性组孕妇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显着高于UU和CT阴性组孕妇(P<0.05)。CT阳性组孕妇新生儿结膜炎显着高于CT阴性组(P<0.05)。结论:分娩期孕妇UU和CT感染与孕妇年龄、孕周、产次均无关。分娩期孕妇UU和CT感染与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有关,CT感染与新生儿结膜炎有关。UU、CT蛋白芯片方法是一种检测UU、CT感染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穆林[6](2001)在《性活跃年轻妇女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据《N Engl J Med》2000年343卷第14期报道 无症状性细菌尿在年轻妇女中很常见,但对其有关的发病机理、自然史、危险因素以及与症状性尿道感染相关的一过性则几乎不了解。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T.M.

杜广辉,章咏裳[7](1999)在《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民[8](1999)在《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艾滋病/性病流行的当今时期,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进行AIDS/STD预防已成世界各国制定AIDS/STD预防策略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将AIDS/STD预防与现存的计划生育服务结合,对促进妇女生殖健康、控制AIDS/STD在妇女人群中流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将AIDS/STD预防与中国基层的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可行性,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结合服务方案,评价结合服务的效果,为国家制定控制AIDS/STD预防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系首次在国内系统地开展AIDS/STD预防与FP服务相结合的评价研究,所得结果无疑对进一步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进行AIDS/STD预防,控制AIDS/STD在中国的流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不同级别的FP服务机构为研究现场,选取了市、区(县)和乡级FP服务机构各一所作为研究试点单位。以研究现场内的FP服务人员和在1998年4月至8月间前来研究试点单位寻求FP服务和就诊的妇女为研究对象,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FPSC就诊妇女AIDS/STD/RTI预防服务需要和需求调查;(2)FP服务机构提供AIDS/STD预防服务能力评估;(3)FP服务人员AIDS/STD/生殖健康知识、态度与技能调查;(4)提供AIDS/STD预防服务的政策环境分析;(5)AIDS/STD与FP服务相结合服务方案的建立;(6)开展结合服务的试点研究,并评价结合服务的效果;(7)探讨结合服务存在的困难和持续性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FPSC就诊妇女有AIDS/STD/RTI预防服务的需要和需求,表现为: 1、FPSC就诊妇女中有较高的RTI现患率:附件炎为10.26%,宫颈炎为37.25%,滴虫性阴道炎为7.31%,念珠菌性阴道炎为7.65%,细菌性阴道炎为11.05%。 2、FPSC就诊妇女中存在有STD感染:STD的报告病史率为1.84%;STD的现患

二、性活跃年轻妇女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活跃年轻妇女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标准
        六、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七、临床研究记录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菌群构成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细菌性阴道病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仪器及分析软件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细菌性阴道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及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一: 妇女生殖道感染监测表
附件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3)宫颈炎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的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感染状况分析
    3.3 UU、MG和CT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一、宫颈炎患者各种性病病原体感染状况
    二、混合感染比较常见
    三、病原体感染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四、感染特征与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成果目录
致谢

(4)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份文献研究
    一、西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一) 西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
        (二) 流行病学研究
        (三) 西医病因、病理生理
        (四) 诊断标准
        (五) 西医学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对盆腔炎的认识
        (一) 盆腔炎的病名认识
        (二)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中医分型、治则和方药
        (四) 其它中医疗法
第二部份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
        (三) 诊断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四、研究方法
        (一)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二) 样本含量估算
        (三) 数据库的建立
        (四) 统计分析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三部份讨论
    一、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候研究的必要性
    二、聚类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
    三、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一) 专家临床的辨证的证型分布
        (二) 四诊信息研究
        (三) 中医证候研究
    四、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分娩期孕妇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引言
四、正文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五、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7)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病学
二、微生物学
三、病理生理学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8)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的意义
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场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活动
    五.结合服务方案的建立、实施与效果评价
    六.资料处理
    七.质量控制
    八.几个概念的界定
研究结果
    一.FPSC就诊妇女AIDS/STD/RTI预防服务的需要和需求调查
    二.政策环境
    三.FP服务机构提供结合服务的能力
    四.FP服务人员现状调查
    五.AIDS/STD预防与FP服务相结合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分析
    六.FP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
    七.FPSC就诊妇女AIDS/STD预防干预效果
    八.结合试点服务的满意度
    九.结合服务试点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
    十.结合服务的持续性和条件
讨论
    一.本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
    二.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三.FPSC就诊妇女有AIDS/STD预防服务的需要和需求
    四.现存的基层FPSC具有提供AIDS/STD预防服务的条件
    五.结合服务具有明显的效果
    六.结合服务方案建立的依据、特点与优势
    七.结合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可持续性
    八.本研究的局限性
建议
案例研究:促进生殖健康的综合服务——AIDS/STD预防与FP服务相结合
    案例1.中国城市FP服务机构进行AIDS/STD预防干预的试点研究
    案例2.中国农村FP服务机构进行AIDS/STD预防干预的试点研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录
    1.FP服务/管理人员个人访谈提纲
    2.FP服务对象个人访谈提纲
    3.FP服务/管理人员专题小组讨论提纲
    4.FP服务对象专题小组讨论提纲
    5.FP服务/管理人员选题小组讨论提纲
    6.FP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评估表
    7.FP服务人员疾病预防知识调查问卷(1)
    8.FP服务人员疾病预防知识调查问卷(2)
    9.FP服务对象疾病预防知识调查问卷(1)
    10.FP服务对象疾病预防知识调查问卷(2)
致谢

四、性活跃年轻妇女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菌群构成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性研究[D]. 刁玉涛. 山东大学, 2011(11)
  • [3]宫颈炎的病原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曹艳华. 中南大学, 2010(02)
  • [4]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临床分析[D]. 温琇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1)
  • [5]分娩期孕妇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D]. 彭慧兰. 武汉大学, 2005(05)
  • [6]性活跃年轻妇女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前瞻性研究[J]. 穆林.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1(01)
  • [7]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的现状和进展[J]. 杜广辉,章咏裳.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9(12)
  • [8]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评价研究[D]. 刘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9(11)

标签:;  ;  ;  ;  ;  

性活跃年轻女性无症状菌尿的前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