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述补结构动结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补语,语义,维吾尔族,汉语,词话,句法。
述补结构动结式论文文献综述
石婉[1](2016)在《《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女英雄传》,清代文康所作,是清代中晚期的着名白话小说,使用的是当时的北京口语,具有从早期北京话向现代北京话过渡的明显特征,并且篇幅适中,适合作计量统计描写,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北京话语法现象的非常适合的语料。有关述补结构和动结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尤其在近代汉语的前半段,晚唐五代宋元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对多一些,而明清时期的研究成果就相对少一些。明清时期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夜,是从古白话向现代白话过渡的重要时期,关于这一时期述补结构和动结式的考察,对了解述补结构和动结式的发展演变,了解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系统及动结式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便是我们选择将《儿女英雄传》的动结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出发点。借鉴吴福祥(1999)的有关成果,我们将《儿女英雄传》中的动结式述补结构根据补语的语义指向分为指动补语结构、指受补语结构以及指施补语结构叁大类,并着眼从动结式的各个次类问题上加以展开。本文采用计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穷尽性地考察了《儿女英雄传》的指动补语结构、指受补语结构以及指施补语结构等叁大类动结式述补结构中的每一个成员特点。全文可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研究现状、《儿女英雄传》的研究现状、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分类、语料版本及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分别对书中的指动补语结构、指受补语结构以及指施补语结构等叁大类动结式述补结构作全面的计量分析和描写,并对一些特殊现象作了初步的解释,对出现的一些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第五章中我们将《儿女英雄传》与其它选定语料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比较。“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以期揭示《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基本面貌以及该时期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发展特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4-01)
朱聪[2](2014)在《《型世言》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结式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概念整合理论以及石慧敏对动结式整合度的研究,对《型世言》中的动结式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4年02期)
张冰凌[3](2013)在《《歧路灯》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歧路灯》是用带有浓厚的河南地方色彩的方言写成的,大体上反映了18世纪河南方言的实际面貌,所以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动结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所以我们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歧路灯》中的动结式进行描写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3年07期)
姜爱娜[4](2013)在《美国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习得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国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习得发展情况为研究的课题,采用对两名美国学生跟踪调查研究与基于“美国学生汉语作文纵向语料库”的语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美国学生在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习得过程中的数量分布、正误情况及习得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口语方面,在对两名美国学生分别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跟踪调查所得语料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正确率、自主使用与句法生成、各句式习得顺序、回避与泛化、多样性、习得阶段等角度对二人语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比两人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与笔语语料分析相结合,分析笔语在正确率、习得顺序、泛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总结口语发展与笔语发展特点的差异,探讨学习者动结式发展的难点,并针对相应项目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有效建议。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和主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纵向追踪分析方法在动结式述补结构习得上鲜少人用,弥补了此方面的缺失。第二部分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在二语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对动结式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横向调查而缺少纵向分析,调查对象多集中于亚洲国家,缺少针对欧美国家学习者的研究,故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第叁部分,对转写成文本的录音进行了有效语料的提取,并进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所得有效语料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和纵向的发展过程研究,得到两名学生动结式发展习得阶段。发现句法启动在初级阶段动结式口语输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动结式口语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问题。同时发现两名学生有各自独特的习得风格和个性,初中级阶段学生的口语发展较快但不稳定,而中高级阶段学生发展较稳定,出现了时长约一个月的回落期,之后的动结式发展有了质的提升。第四部分,通过从“美国学生汉语作文纵向语料库”中提取有效语料,从其正确率、正确使用频率、泛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笔语的发展规律,以及各类动结式的习得顺序。第五部分进行结语,结合前文分析,比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美国学生动结式的习得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根据本研究得出的一系列结果,对动结式教学有一些建议:句法启动在各个阶段有其不同意义;教师应注重课堂操练时的示范作用:学生的兴趣更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在学习者的不同习得阶段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初级阶段的课堂操练环节,教师可以用动词一致的启动方式,引导学生尽量多地使用动结式。而在高级阶段,通过提供适当的语篇环境来引导学生使用动结式,可以提高学生在复杂的语境下使用动结式的正确率。如在学习者的几个关键发展期,要选用不同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曹守平[5](2011)在《《金瓶梅词话》动结式述补结构计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瓶梅词话》中动结式述语的特点、补语的特点、动结式中"动+宾+补"(VOC)式、动结式带宾语("动+补+宾("VCO))的特点、动结式的否定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并辅助计量进行相关的考察。(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陆雨[6](2011)在《浅析《水浒传》动结式述补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结式述补结构是近代汉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辨别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一个核心问题。《水浒传》成书以及盛行的明代是述补结构发展的过渡时期,它对于研究动结式述补结构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从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界定、分类、形式特征叁个方面对《水浒传》中动结式述补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简单总结了动结式述补结构发展的特点,以期发现从东汉到元明时期述补结构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1年04期)
刘孟洋[7](2010)在《《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述补结构是从上古到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与发展的,在汉语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使汉语的表达更加精密,成为了现代汉语主要的发展推动力。本文本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研究原则,试图运用现代语言学语义指向理论以及语法化等理论研究《祖堂集》的述补结构,全面考察述补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各个层面的表现。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把述补结构研究范围限定为动结式述补结构。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在第一节动结式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中就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产生的时代、判定的标准等问题对前人的研究先做一简要的综述。在第二节《祖堂集》的语言价值中阐述了为什么选取《祖堂集》为研究对象。《祖堂集》所记录的语料跨越中古到近代汉语两大阶段,尤其可贵的是它保存了一些南方方言的语言成分,对研究唐五代时期的南方方言同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章动结式述补结构语法形式分析:从汉语史发展过程来看,初期动结式的基本结构形式是“Vt+Vi/A(+O)”,即:结构前项为及物动词,后项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结构后面可以出现宾语根据述语是否带宾语以及宾语在述补结构中的位置,祖堂集中动结式可以分为“V+C”、“V+C+O”和“V+O+C”叁种。本章按照动词补语和形容词补语两部分对上述叁类动结式分别加以讨论。第叁章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特点分析:我们把《祖堂集》的动结式的语义特点根据其语义指向分为指受补语、指施补语、指动补语的叁大类,分别加以研究。指出在指受补语和指施补语结构中主要以单音节及物动词为述语动词,而形容词一般不太用作述语动词。与此相比,指动补语中形容词用作述语动词的比例较高:指施补语结构的述语主要是单音节不及物动词,而不太出现及物动词。结论:在本文的最后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内容,从语法形式和语义特点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祖堂集》述补结构及相关问题,并加以条理化。(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马克冬[8](2009)在《《搜神记》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搜神记》的口语色彩较浓,反映了当时生动活泼的用语状况,探讨《搜神记》中的语法现象对汉语史,尤其是中古汉语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确定了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结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写,最后指出书中的相似结构并加以区分。(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郭兰[9](2008)在《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学习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套用和回避是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学习中经常采用的学习策略。文章针对这两种学习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空缺动词述语或补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不清楚汉语动结式中动词述语的省略条件,忽略了"致使"义在汉维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差异;不了解动词述语的语义限制,词语的理解和搭配难以把握是学生采用两种学习策略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王红旗[10](2001)在《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不相同,这与补语的语义指向有关。根据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差异,可把动结式分成补语的语义指向为述语动作的施事、客体、辅体的叁类。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实际上是述语动词与相关体词性词语之间格关系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01年01期)
述补结构动结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结式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概念整合理论以及石慧敏对动结式整合度的研究,对《型世言》中的动结式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简要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述补结构动结式论文参考文献
[1].石婉.《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朱聪.《型世言》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J].现代交际.2014
[3].张冰凌.《歧路灯》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J].现代交际.2013
[4].姜爱娜.美国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习得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曹守平.《金瓶梅词话》动结式述补结构计量考察[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6].陆雨.浅析《水浒传》动结式述补结构[J].文学教育(上).2011
[7].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8].马克冬.《搜神记》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
[9].郭兰.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学习策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0].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