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辆运行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车辆,荷载,运行速度,转向架,速度,组合。
车辆运行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佘明星[1](2019)在《基于断面观测法的连续下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道路安全问题中,如何解决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交通事故隐患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上的大型汽车逐渐增多,连续下坡路段成为高速公路的瓶颈,该路段上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如何保障连续下坡路段车辆安全和该路段的通行能力,成为公路行业科研人员亟须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7期)
胥耀方,于雷,宋国华[2](2016)在《面向路段排放测算的车辆运行模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北京市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平均速度下的VSP与瞬时速度分布规律,并建立了平均速度与进行排放测算所需的运行模式参数分布对应模型.此外,本文利用所开发的模型,以及MOVES模型中的运行模式计算排放.结果显示,本文模型对HC,NO_x和CO的预测误差分别为:6.9%,0.6%和0.3%,远远小于利用MOVES默认行驶周期计算而得的误差.(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6年06期)
宗周红,杨泽刚,夏叶飞,袁微微[3](2016)在《拥堵运行状态下新沂河大桥车辆荷载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拥堵运行状态下桥梁车辆荷载,基于动态称重系统(WIM)监测信息,考虑车重和总轴距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拥堵运行状态下新沂河大桥车辆荷载模型。首先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EM法)进行车重和车重集度的边缘分布拟合,运用Copula理论进行模型的选择,并运用随机数生成方法得到拥堵运行状态下的随机车流;其次基于平衡更新过程理论和桥梁影响线,推导不同评估基准期内车辆荷载效应最大值分布函数,对新沂河大桥在拥堵运行状态下的车辆荷载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车辆参数相关性后,拥堵运行状态下车辆荷载模型比不考虑相关性时要大10%;对于新沂河大桥来说,拥堵运行状态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状态,左幅的荷载等级达到了公路-Ⅰ级的1.8倍,右幅的荷载等级达到公路-Ⅰ级的2.1倍;该研究可为桥梁养护管理和拥堵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杨泽刚[4](2015)在《典型高速公路实际运行车辆荷载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活载和疲劳荷载是公路桥梁车辆荷载中最重要的两种荷载。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间车辆荷载模型存在显着差异;另一方面,既有桥梁实际运行车辆荷载可能和设计荷载有很大差别。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动态称重(WIM)系统实测数据进行公路桥梁实际运行汽车活载模型和疲劳荷载模型的研究。主要进行的工作如下:(1)本文以京沪高速新沂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1500万辆左右WIM系统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各车辆参数的分布特征。继而,运用规范方法建立包括新沂河大桥在内的六种桥型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汽车活载模型。(2)同样以新沂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平衡更新过程理论计算并道和拥堵运行状态下汽车活载模型。(3)以沿海高速灌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对比分析国内外公路桥梁规范中疲劳荷载模型的模式和取值。在统计分析WIM系统实测数据中车辆参数的基础上,计算实际运行车辆疲劳荷载谱和标准疲劳车,并以灌河大桥斜拉索的疲劳评估为目标,对比分析在所得多种疲劳荷载模型作用下的拉索疲劳作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沂河大桥WIM系统长期监测数据表明,从车辆数来看,夜间重型车较白天多,各季节差异明显,整体数量是平稳中略有增长;从车重上来看,重车比例从外侧车道到内侧车道依次减少,且南行一侧重车明显较北行的多。新沂河大桥右幅实际运行汽车活载模型是公路-I级的1.4倍,左幅为1.22倍。(2)并道运行时,新沂河大桥左幅实际荷载为规范荷载的1.25倍,与正常运行相近;拥堵运行状态下,右幅的荷载达到了公路-I级的2.1倍,左幅为1.8倍,相对于正常运行分别提高了0.7倍和0.6倍。(3)为灌河大桥建立叁个车辆疲劳荷载模型:“疲劳荷载模型1”为由5种车型组成的车辆疲劳荷载谱;“疲劳荷载模型2”为一辆由6个轴组成的标准疲劳车;“疲劳荷载模型3”为直接应用实测车辆数据。分别通过荷载模型1和3获得的拉索疲劳作用结果非常相近,同时也都表明灌河大桥拉索具有较高的疲劳可靠性,而且基于疲劳荷载谱的计算结果更加保守。(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5-25)
张志学,王昊[5](2015)在《基于车辆运行轨迹的换道执行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换道模型中,换道执行阶段目标车辆既受到本车道前方车辆影响,又受到目标车道前后车辆的影响.文中对传统的跟驰模型进行改进,得到双车头跟驰模型,并对目标车辆运行轨迹进行研究,将目标车辆轨迹分为前进方向和垂直方向,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通过对不同纵向速度车辆轨迹分析发现,目标车辆横向速度受到纵向速度及横向位移的影响,随着横向位移的增大,目标车辆对本车道前方车辆关注度将逐渐降低,当完全跨越车道线时,目标车辆将不在关注原车道前方车辆,而转变为目标车道跟驰.(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5年02期)
许伦辉,胡叁根,伍帅,罗强[6](2015)在《考虑车辆运行特性的双车道超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现有的超车模型往往会忽视超车过程中车辆运行特性对超车行为的影响,文中在现有超车模型的基础上,对超车车辆依据车辆运行特性进行分类,设计了双车道车辆超车场景,并考虑不同道路等级的设计时速,建立了计算超车车辆从超车行为产生到超车过程结束所需的超车时间和距离的数学模型.最后,选择不同类型车辆、超车速度及行车速度,分别计算了微型车、小客车和中大型车在双车道公路超车的时间和距离,并与现有的超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车道公路超车时间和距离与车辆类型、超车速度、超车车辆与被超车辆的行车速度和对向车辆速度密切相关;文中模型由于考虑车辆的运行特性,不同车辆超车所需的超车时间和距离是不相同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超车现象.(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陈茹雯[7](2014)在《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在轨道车辆转向架运行状态辨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自回归模型(GNAR模型)的轨道车辆转向架运行状态辨识方法。对不同状态的转向架系统输出信号建立GNAR模型,通过模型特征量,辨识系统不同状态,实现转向架运行品质实时动态监测。在ADAMS/Rail平台下的虚拟样机仿真实验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GNAR模型的特征量能够体现车辆转向架系统运行状态信息变化,用于判别其是否偏离正常功能,通过对这些特征量的监测和辨识,可以保证车辆系统的运行安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4期)
卞晓华[8](2012)在《基于驾驶行为的车辆运行安全特性及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交通心理学,研究驾驶员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驾驶心理,生理反应和行为特征,并建立驾驶员信息处理模型来描述驾驶员在不同交通环境下行驶状态与驾驶员决策之间的联系。车辆跟驰行为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其所在车道内相邻前车制约而表现出来的驾驶行为,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车辆运行安全特性。跟驰车辆在车队中表现出的类似于分子的性质称为车辆的分子跟驰特性。在跟驰状态下,驾驶员不仅要考虑避免与本车道前方车辆发生碰撞,还要与侧向车保持一个合理的侧向间距。根据分子跟驰理论提出需求安全距离概念。本文基于驾驶行为的分析,研究车辆的分子跟驰行为,通过建立需求安全距离模型来研究车辆运行安全特性。应用图示和数学演算方法建立了不同速度状态下的分子跟驰模型方程并予以数学论证。应用车辆速度离散特性研究需求安全距离对于车辆运行安全特性的影响。通过侧向干扰因素的分析,研究纵向间距和速度对侧向间距的影响作用,并建立侧向需求安全距离方程。针对前导车辆分别处于匀速、匀减速行驶状态相应地建立需求安全距离模型。将需求安全距离和传统安全距离模型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对比分析。应用路口实地调查数据验证了需求安全距离模型符合实际车辆运行特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周洲[9](2012)在《面向汽车运行工况仿真的车辆跟驰云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辆的跟驰行驶行为成为了城市道路上最常见的交通现象之一,研究相邻车辆行驶规律和跟驰理论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先后提出了描述跟驰规律的传播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和车头安全间距模型等。跟驰模型是汽车运行仿真的基本模型之一,现有的跟驰模型无法满足汽车运行工况仿真的要求。驾驶员在车辆跟驰过程中表现出模糊的、不确定性的行为特征,难以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精确的数学描述。现有跟驰模型大多是用明确的函数来描述驾驶员的行为,实际上驾驶员对前车刺激的反应不是明确的一对一关系,而是基于经验中得出的一套驾驶规则。目前尚未见到能满足车辆运行仿真要求的车辆跟驰模型,跟驰模型对驾驶员和车辆特性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行驶安全性分析、汽车运行工况的仿真以及对未来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根据分析跟驰模型研究现状,为满足车辆运行仿真中进行实际跟驰条件下汽车运行工况仿真的需要,本论文把李德毅院士提出的云模型引入到跟驰模型中,表达跟驰过程中驾驶员的不确定性和非对称性驾驶行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为汽车运行工况仿真提供跟车行为模型,在借鉴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国内外现有跟驰模型的一般形式基础上,把t时刻跟驰前后车相对速度、t时刻相对间距、(t+T)时刻后随车速度(T为驾驶员反应时间)、(t+T)时刻后随车加速度引入到跟驰云模型中,通过云模型进行表达,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前期雷达获取的跟驰数据的分析,分析了雷达测量数据的局限性,调整了试验系统,并在吉林省长春市彩宇广场南广场至绕城高速公路段进行了实车试验。建立了数据库,通过试验路段的试验数据分析了跟驰前后车相对速度、相对间距和后随车速度对后随车加速度的影响。2.以MATLAB为平台编写了车辆跟驰数据分析程序并设计了GUI界面,并对跟驰试验数据结果有效性进行了检查和分析,根据跟驰模型的一般形式建立了计算界面。3.提出利用车辆跟驰速度传递函数进行系统参数辨识计算跟驰过程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强度系数的方法,并进行了结果分析。4.利用李德毅院士提出的云变换理论,挖掘跟驰前后车相对速度、相对间距、后随车速度和后随车加速度数据中所包含的概念。借鉴实验室建立的车辆运行速度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建立了车辆跟驰云模型。5.实现了利用Anfis训练数据得到的规则库的自动提取,减小了规则库建立的工作量。6.以各次试验对本文建立的车辆跟驰云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14)
商建伟[10](2012)在《山区高速公路曲线路段车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线形设计是否合理是直接影响到公路运行安全的根本性问题。公路线形必须符合汽车行驶特性的要求,线形设计中应注重线形指标的选取和平、纵线形合理组合,保证公路线形指标的均衡性、一致性和线形的连续性,以满足汽车高速及安全行驶的需要。针对目前我国采用的基于设计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本文对运行速度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建立一种在给定公路线形条件下更接近于汽车实际行驶速度的理论预测模型,以指导公路线形设计,作为线形指标取值、线形安全性评价的依据。本文从人—车—路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山区高速公路弯坡组合路段驾驶人的速度控制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驾驶人行为特征建立了弯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的预测模型。本文首先从车辆动力学理论上分析和计算了不同车辆在弯坡组合路段的最大安全行驶速度;以弯坡路段驾驶人的车速控制行为为研究对象,在西汉高速上行路段某样本区间的弯坡组合路段进行实地勘测试验,一方面,通过研究典型驾驶人在道路上行驶时的车速变化状况,归纳出影响驾驶人车速控制行为的主要线形因素,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典型弯坡路段不同车型的特征车速分布状况,分析了不同车型驾驶人在弯坡组合路段的速度控制行为模式;最后,根据驾驶人的速度控制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运行速度模糊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包括四种不同车型驾驶人在弯坡路段的速度控制行为及车辆在该路段起点、中点和终点位置的运行速度大小等。通过试验证明,建立的模糊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相比误差较小,经过安全车速计算模型的修正后,与实际行车状况较为吻合,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2-05-07)
车辆运行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北京市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平均速度下的VSP与瞬时速度分布规律,并建立了平均速度与进行排放测算所需的运行模式参数分布对应模型.此外,本文利用所开发的模型,以及MOVES模型中的运行模式计算排放.结果显示,本文模型对HC,NO_x和CO的预测误差分别为:6.9%,0.6%和0.3%,远远小于利用MOVES默认行驶周期计算而得的误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辆运行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佘明星.基于断面观测法的连续下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2].胥耀方,于雷,宋国华.面向路段排放测算的车辆运行模式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6
[3].宗周红,杨泽刚,夏叶飞,袁微微.拥堵运行状态下新沂河大桥车辆荷载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2016
[4].杨泽刚.典型高速公路实际运行车辆荷载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5
[5].张志学,王昊.基于车辆运行轨迹的换道执行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5
[6].许伦辉,胡叁根,伍帅,罗强.考虑车辆运行特性的双车道超车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陈茹雯.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在轨道车辆转向架运行状态辨识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8].卞晓华.基于驾驶行为的车辆运行安全特性及其模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9].周洲.面向汽车运行工况仿真的车辆跟驰云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商建伟.山区高速公路曲线路段车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