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附海初级中学岑立军
〔摘要〕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又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导致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厌倦情绪。如何增强课堂实效,焕发思想品德课堂应有的生命活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发展,给思想品德课堂“加入新鲜味、融入生活味、点缀艺术味、充实人文味”,增强思品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新鲜味生活味艺术味人文味
1开拓视野,加入新鲜味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儒经《礼记·学记》对此也有类似论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自然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课堂效果也就自然会好。思品课教师为何不正视和有效利用这一点?针对当前众多学生的知识面仍较狭窄,又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求但又受条件限制无法知晓或者知之甚少这一现状,若在授课中巧妙运用时政材料投其所好,定会使学生兴趣昂然,课堂气氛活跃非常,教学成效自然多多。如笔者在讲学初三政治“当今时代主题”和“科教兴国战略”课题时,提到美国攻阿富汗、美占伊拉克、美制裁围攻伊朗等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特别分析了美国对台军售,重返亚太战略,在南海周边掀起腥风血雨,启发学生美国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围堵中国崛起,对此我国应如何应对?若中国国富民强,事件会发生否?我国如何才能强大?以及美日的强大给了我国什么启示?给学生讲“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嫦娥二号、歼20、瓦良格试航”等,让学生真切体验祖国的日益强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名族自豪感。学生们听得如痴如迷,谈得沸沸扬扬,对之津津乐道。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互动互学焉能不让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笔者认为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政治课的佳径之一,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一味保鲜剂。至于形式自然可以不拘一格:或讨论,或讲座,或辩论,或演讲,或抢答……总之,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2体验感受,融入生活味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根源于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无时不变,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故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意味着学校教育要伸向大自然、大社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打破封闭的学校教育。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教学现状往往是照本宣读,缺乏生活味,从而使学生感到在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而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见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增进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利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比如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的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同一道道新鲜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伸手可触、嗅之则香,感到亲切、真实,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欲罢不能。如果说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就是把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课堂做点缀,好比在金鱼缸中放一些珊瑚、水草,那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了解、体验生活中的课程,就好比是将鱼放到海里任意遨游。
3关注情感,点缀艺术味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避免说教;同时,它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而导之以行。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和谐、有韵律及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
4陶冶情操,充实人文味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多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情感的荒漠。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思想品德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思想品德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思想品德教学要坚持用教材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