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异性,组织,拟南芥,杨树,水稻,骨架,基因。
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李孝影[1](2014)在《拟南芥Athspr基因在细胞扩展中的作用及Athspr启动子的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细胞扩展是植物组织器官形态建成中的重要环节,而维管组织和细胞骨架在组织器官发育及形态建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细胞骨架对于植物的抗逆性也至关重要。本实验室采用T-DNA介导的基因诱捕技术筛选得到一个具有多效表型的拟南芥突变体,根据前期对突变体基因的分析将其命名为Athspr (Arabidopsis thaliana heat shock protein related)突变体。与野生型C24相比,Athspr突变体的各组织器官体积均减小,其中果荚缩短变粗是突变体的稳定表型,Athspr突变体还对NaCl胁迫十分敏感。此外,Athspr突变体中携带的GUS标签普遍表达于拟南芥各组织器官的维管系统。根据前期研究,我们推测Athspr突变体的矮化表型可能是由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或维管组织发育异常所致。而细胞骨架作为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结构,维管组织的发育同样需要正常细胞骨架的维持。为了进一步研究Athspr基因在细胞形态建成及维管组织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及荧光染色、载体构建和转基因技术,结合显微观察,从组织和细胞水平对Athspr突变体进行了分析,研究了Athspr基因在植物细胞形态建成、维管组织发育及盐耐受性中的可能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野生型C24相比,Athspr突变体下胚轴表皮细胞、叶柄细胞和花柱顶端的乳头状细胞显着缩短,瓣膜外表皮细胞径向扩展且形状不规则,胚座框及其中的维管束变细,子房内胚珠发育相对滞后。2.通过细胞骨架荧光染色观察,发现Athspr突变体与野生型下胚轴细胞中的微丝骨架存在差异,即正常生长条件下,Athspr突变体下胚轴拥有正常形态微丝的细胞比例低于野生型,且突变体下胚轴具有径向分布微丝的细胞比例高于野生型:用50mM NaCl处理后,Athspr突变体中微丝骨架紊乱程度显着提高,其中在Athspr突变体下胚轴中,微丝紊乱的细胞所占比例比野生型高出12.6%。3.在Athspr突变体和17k-proAthspr::GUS转基因植株中,Athspr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US广泛表达于各组织器官的维管组织,主要在花序茎中的维管形成层、木质部及韧皮部中表达,且在SAM、真叶叶脉、叶柄、下胚轴与根的交接处以及侧根分支点处表达强烈。4.通过克隆4.3k(4235bp)的Athspr基因长启动子,构建该启动子驱动的GUS表达载体proAthspr::GUS,将该载体转化拟南芥野生型C24,筛选得到17个T1代转基因系。通过GUS染色观察,发现在该转基因植株所有组织器官的维管组织中均有GUS表达,包括萼片、花瓣、花丝,以及果荚中的花柱、胚座框、瓣膜和隔膜中的维管组织。5.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10天大的Athspr突变体和:GUS转基因幼苗,结果发现在转基因系中Athspr启动子驱动的GUS表达均可被50μM IAA、GA和6-BA诱导上调,其中GA诱导的GUS表达染色最深,而突变体对上述激素处理不敏感。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thspr基因在植物细胞形态建成和拟南芥维管组织发育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且Athspr基因可能参与了微丝骨架形态结构的维持。此外,Athspr基因可能通过微丝骨架参与盐胁迫应答,且Athspr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发挥可能受到不同激素信号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田新辉[2](2010)在《杨树维管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转化和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属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主要的造林和经济树种,并且在生态环境治理和解决木材短缺等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杨树具有生长快、材质好、适应性强等特点。本实验以叁倍体毛白杨、741杨、107杨、108杨和烟草无菌苗为试验材料,建立了叶片再生体系并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杨树维管束特异表达载体pProNAC068::GUS转入烟草,将pProNAC157::GUS转入杨树和烟草。对转化植株进行DNA和GUS活性检测,研究该启动子在杨树和烟草中的特异表达情况。主要结果如下:确定烟草转化的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50 mg·L-l,头孢噻肟钠的抑菌浓度为300mg·L-l。利用农杆菌介导叶盘转化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068::GUS和pProNAC157::GUS转入烟草中,分别获得17个株系和3个株系。经PCR检测,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的基因组中。GUS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068::GUS在根、茎和叶中检测到GUS活性;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157::GUS在根、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对农杆菌介导的叁倍体毛白杨和741杨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确立了最佳分化培养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和MS+TDZ 0.1 mg·L-1+NAA 0.1 mg·L-1,生根培养基1/2MS+IBA 0.3~0.5 mg·L-1。适宜菌液浓OD600=0.4~0.6,侵菌时间为8~10 min,共培养时间以2 d为宜。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50 mg·L-1,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的抑菌浓度为400 mg·L-1。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157::GUS转入叁倍体毛白杨和741杨。经过卡那霉素筛选,分别得到16个和2个抗性株系。经过PCR检测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各基因组中。GUS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叁倍体毛白杨仅在少量茎中检测到了GUS活性,在根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在741杨根、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采用无菌苗108杨叶片为外植体,筛选出MS+6-BA 0.6 mg·L-1+NAA 0.2 mg·L-1以诱导不定芽的分化,再生芽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0.3 mg·L-1。107杨和108杨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30~35 mg·L-1,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的抑菌浓度为400 mg·L-1。遗传转化的适宜菌液浓OD600=0.4,侵菌时间为8~10 min,共培养时间以2 d为宜。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157::GUS转入107杨和108杨。筛选转化植株,107杨共获得2个卡那霉素抗性系号,经PCR分子检测,目的基因已整合到107杨基因组中。GUS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在根、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5)
储成群[3](2002)在《通过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T4溶菌酶基因提高水稻白叶枯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叶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维管束病。病菌从叶片的水孔、伤口或茎基和根部的伤口侵入,然后进入维管组织内大量繁殖并扩展到其它部位,从而引起系统性侵染而使水稻植株出现凋萎型症状。gdcsP启动子分离于C_3-C_4中间型植物Flaveria anomala中甘氨酸脱羧酶(GDC)P-蛋白亚基的上游调控序列。研究发现gdcsP启动子具有维管束表达特异性,在水稻中的表达受植物发育阶段的调控,在幼嫩组织中表达较强,随着发育程度的增加,表达活性也随之降低,而在成熟组织中表达较弱。T4溶菌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可通过水解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粘多糖的β-1,4-葡萄糖苷键而达到裂解微生物的目的。通过使用维管束特异性启动子表达目的基因就可以针对性的抑制病菌的生长。我们使用gdcsP启动子控制T4溶菌酶基因在维管束中特异性表达,从而控制水稻白叶枯病。 将4.5kb长的gdcsP启动子与T4溶菌酶基因编码区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两个水稻品种丰优516和台北309,获得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植株。通过对拟转基因植株的PCR Southern杂交等,证实了外源基因确实整合到部分植株的基因组中。接病试验表明,不同转基因植株对白叶枯病表现出不同的抗性;部分水稻转基因植株中的T4溶菌酶嵌合基因的表达提高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并且得到了高抗植株。(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2-05-04)
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杨树属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主要的造林和经济树种,并且在生态环境治理和解决木材短缺等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杨树具有生长快、材质好、适应性强等特点。本实验以叁倍体毛白杨、741杨、107杨、108杨和烟草无菌苗为试验材料,建立了叶片再生体系并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杨树维管束特异表达载体pProNAC068::GUS转入烟草,将pProNAC157::GUS转入杨树和烟草。对转化植株进行DNA和GUS活性检测,研究该启动子在杨树和烟草中的特异表达情况。主要结果如下:确定烟草转化的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50 mg·L-l,头孢噻肟钠的抑菌浓度为300mg·L-l。利用农杆菌介导叶盘转化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068::GUS和pProNAC157::GUS转入烟草中,分别获得17个株系和3个株系。经PCR检测,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的基因组中。GUS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068::GUS在根、茎和叶中检测到GUS活性;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157::GUS在根、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对农杆菌介导的叁倍体毛白杨和741杨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确立了最佳分化培养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和MS+TDZ 0.1 mg·L-1+NAA 0.1 mg·L-1,生根培养基1/2MS+IBA 0.3~0.5 mg·L-1。适宜菌液浓OD600=0.4~0.6,侵菌时间为8~10 min,共培养时间以2 d为宜。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50 mg·L-1,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的抑菌浓度为400 mg·L-1。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157::GUS转入叁倍体毛白杨和741杨。经过卡那霉素筛选,分别得到16个和2个抗性株系。经过PCR检测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各基因组中。GUS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叁倍体毛白杨仅在少量茎中检测到了GUS活性,在根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在741杨根、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采用无菌苗108杨叶片为外植体,筛选出MS+6-BA 0.6 mg·L-1+NAA 0.2 mg·L-1以诱导不定芽的分化,再生芽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0.3 mg·L-1。107杨和108杨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30~35 mg·L-1,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的抑菌浓度为400 mg·L-1。遗传转化的适宜菌液浓OD600=0.4,侵菌时间为8~10 min,共培养时间以2 d为宜。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ProNAC157::GUS转入107杨和108杨。筛选转化植株,107杨共获得2个卡那霉素抗性系号,经PCR分子检测,目的基因已整合到107杨基因组中。GUS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在根、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孝影.拟南芥Athspr基因在细胞扩展中的作用及Athspr启动子的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D].兰州大学.2014
[2].田新辉.杨树维管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转化和表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3].储成群.通过维管组织特异性表达T4溶菌酶基因提高水稻白叶枯病抗性[D].四川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