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燃烧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安全性,风机,生成物,艾灸,负压,燃气热水器,质子。
燃烧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荣蕊[1](2019)在《典型纳米颗粒及燃烧源PM_(2.5)的生物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纳米科技产品、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燃料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环境中的几率逐渐上升。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及消费过程中人工纳米颗粒直接危害研究人员、工人及消费者的健康;大气中PM2.5的吸入并沉积于肺部导致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生物质秸秆燃烧产生的PM2.5是大气颗粒的重要部分,由其诱发的毒性效应不容小觑。开展典型纳米颗粒物及燃烧产生的PM2.5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对增强人们颗粒物安全防护意识、发展颗粒物毒性防治方法及完善安全科学体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论文根据纳米材料的暴露方式和应用范围,评估典型纳米材料(氧化锌、二巯基琥珀酸包裹的锌掺杂四氧化叁铁)在相应暴露方式下的安全性及生物运转方式。首先,通过对纳米氧化锌(nano ZnO)口服毒性研究,结果显示,nano ZnO在50 mg/kg的剂量下产生毒性效应较小,与普通氧化锌具有相似毒性效应。但和乐果(DM)共同暴露时,肝脏中积累的Zn和DM将引起明显的氧化应激,从而导致DM引发的肝脏损伤明显增强。因此提示,ZnO在商品化应用过程中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其次,基于二巯基琥珀酸包裹的锌掺杂四氧化叁铁(DMSA-Zn0.4Fe2.6O4)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广泛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口服DMSA-Zn0.4Fe2.6O4的运转代谢机制。结果表明,大部分纳米颗粒随消化系统排出体外,但仍有部分纳米颗粒以完整颗粒的形式穿过小肠,经血液循环到达脾脏,在脾脏中其部分保留原来的晶体结构,部分结合蛋白后改变晶型。所以,利用DMSA-Zn0.4Fe2.6O4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靶向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口服颗粒物安全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颗粒物吸入方式下的安全性研究。自主研制了一种动物鼻息暴露装置,结合气溶胶发生装置设计出了颗粒物气溶胶动物鼻息暴露系统。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大气中的粘土矿物粉尘,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典型纳米材料,应用暴露系统对HNTs的吸入毒性进行评估,结果发现HNTs在小鼠体内可引起亚慢性毒性和自噬效应,但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应用海藻糖增强小鼠肺部的完整自噬可实现对小鼠体内毒性的有效抑制。生物质燃烧产生的PM2.5大多是初级颗粒物,其吸入毒性有待深入研究。在第一代(Ⅰ)动物鼻息暴露装置的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具有同时段多剂量暴露功能的第二代(Ⅱ)动物鼻息暴露装置,结合自主研制的生物质燃烧装置设计了生物质燃烧烟气在线动物暴露系统,应用该系统评估了小麦秸秆燃烧产生的PM2.5的呼吸系统毒性,结果表明PM2.5进入了小鼠肺部细胞形成自噬体,自噬体的堆积导致小鼠肺部产生急性毒性效应。大气PM2.5包含经过老化的二次组分,其组成和理化性质与生物质燃烧新产生的PM2.5有较大区别。通过直接采集大气PM2.5样品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在传统水溶剂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应用CH2Cl2对样品膜二次提取。结果表明,CH2Cl2的二次提取物比H2O提取物有更强的毒性,将两种提取物合并处理细胞才能反映真实的毒性和剂量。这项工作对PM2.5的动物和细胞毒性研究中使用的传统水溶液提取法进行了有效改进。论文研究认为,人们无论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触颗粒物,都应该对颗粒物的生物安全性有足够重视和全面认识,对有潜在生物毒性的颗粒物应加以有效防护。研究工作可为全面理解和运用纳米颗粒物生物运转代谢机制,发展有效抑制颗粒物毒性方法,更深入开发利用纳米颗粒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6)
罗子萱,徐华池,袁满[2](2019)在《天然气掺混氢气在家用燃气具上燃烧的安全性及排放性能测试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氢能作为绿色、高效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柔性二次能源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借鉴欧洲的电转气技术(power to gas),将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成氢气后,以一定比例掺入到天然气管网中供给居民使用,被认为是改善城镇燃气质量与烟气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基于互换性理论分析了掺氢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气具燃料的掺氢比例,并基于12T基准天然气测试与验证了掺氢天然气在家用燃气具上燃烧的安全性能与排放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①掺氢比例体积分数不应高于20%;②掺氢天然气在家用燃气具中燃烧的点火率、火焰稳定性与烟气排放性能全部合格,未发现安全性问题;③家用燃气具的烟气排放指标满足标准要求,并且随着氢气的体积分数增加,烟气中CO与NO_x排放量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李智,蔡茂虎[3](2018)在《负压燃烧燃气热水器安全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压燃烧燃气热水器结合分离的一氧化碳报警器监控装置,应用主动排出有害气体的保护技术,具有负压防逃逸、抽气增燃以及抗风稳燃的防护性能,能为用户连续提供温度稳定的热水,保障用户的舒适性和使用安全。(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8年01期)
李智,蔡茂虎[4](2017)在《负压燃烧燃气热水器安全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燃气热水器使用环境出现大风、燃气压力低等情况时,由于条件偏离常规燃气热水器的使用工况,就可能引起点火不良,导致燃烧不充分,熄火甚至爆燃等情况的发生,极大的影响了用户对燃气热水器的使用体验。利用风机上置负压燃烧系统开放结构的特点,当外界风压较大,天然气管道压力低等情况出现时,由于其负压的燃烧机制,且结合了分离放置的一氧化碳报警器,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还为用户在燃气热水器的操作环境中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有害气体监控和保护。除使燃气热水器不出现黄焰、回火或溢焰等情况发生外,还能够使燃烧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提供的出水温度连续、稳定,较好的为用户提供了恶劣天气下的使用体验,并从本质上解决了燃气热水器的安全问题。(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31)
惠鑫,赵百孝[5](2016)在《艾燃烧生成物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烟作为艾灸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已被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于艾灸疗法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也不乏质疑声。通过对艾烟安全性研究的整理分析,探讨艾烟安全性的研究趋势和发展现状,为艾烟的合理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国际针灸推拿技法演示暨2016年腧穴耳穴应用与针灸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0)
陆靖洲[6](2015)在《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应用及其燃烧安全性能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提升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燃烧安全性能为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调研,对广泛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材料燃烧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在火的作用下产品燃烧蔓延、滴落扩散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研究。提出:慎用遇火熔融滴落物燃烧严重的EPS聚苯板、XPS挤塑板等产品,避免产生外墙外保温工程的立体燃烧风险。(本文来源于《上海建设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李文,任莹辉,王浩,赵凤起,徐司雨[7](2014)在《含Cu_2O-PbO/氧化石墨烯(GO)双基推进剂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热安全性及燃烧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微商热重法(TG-DTG)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含Cu2O-PbO/氧化石墨烯(GO)的双基推进剂(GO1201)的热分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到其热分解反应方程为f(α)=(1-α)3/2。计算了热加速分解温度(TSADT)、热点火温度(TTITT)热爆炸临界温度(Tb)和绝热至爆时间(tTlad),以此来初步评价其热安全性。研究了GO1201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GO1201推进剂在低压范围内有显着超燃速现象,并且在高压范围内出现了"麦撒效应",是一种高效的双基燃烧催化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期刊2014-08-04)
杨栋,张少刚,侯亚楠[8](2014)在《含水率及燃烧性能等级对中密度纤维板点燃行为及安全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锥形量热仪,在不同辐射热流强度下,对叁种燃烧性能等级(B级、C级和非阻燃)的中密度纤维板在不同相对湿度(0%、50%和98%)形成的含水率条件下进行了辐射引燃实验,测得点燃时间和热释放速率等参数。利用点燃理论中热厚型积分模型,推导了不同含水率不同燃烧性能等级(防火等级)纤维板的临界辐射热通量。通过对比发现,点燃时间随着板材含水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大,而临界辐射热通量则几乎不受环境相对湿度(即含水率)的影响。添加阻燃剂可延长点燃时间,使板材临界辐射热通量增加,并能有效地降低纤维板材燃烧时的热释放速率。阻燃纤维板的临界辐射热通量要明显高于非阻燃纤维板,但是阻燃纤维板材之间相比,临界辐射热通量差别不大。因而,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对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不能将临界辐射热通量作为单一的标准,必须综合多个参数进行全面评价。(本文来源于《火灾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李明,邹克武,倪红兵[9](2014)在《解冻库高炉煤气燃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高炉煤气燃烧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解冻库高炉煤气燃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有效对策。(本文来源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可慧[10](2013)在《基于红外成像的PEMFC氢氧混合催化燃烧对MEA安全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作为一种零污染、高能效的电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燃料系统的研发过程中,燃料电池系统启停时存在氢氧界面,膜电极(MEA)局部缺陷、系统故障等都可能使得氢氧混合气体直接接触MEA。这些情形下除产生电化学问题外,还发生最简单的催化燃烧,也可能影响MEA电性能及安全性问题,对氢氧燃料电池更是如此。本文基于红外成像技术,通过模拟燃料电池电堆的启停过程、MEA局部缺陷、系统故障等导致氢氧混合和MEA接触,探究了若干条件下催化燃烧下对MEA温度变化及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PEM燃料电池在启动与停机时产生的氢氧界面会发生催化燃烧。(2)氢氧界面上发生的催化燃烧前沿随反应气体的扩散而扩展,同时导致MEA温度有所上升,温升幅度受参入反应气体的量的影响,相同条件下停机和启动状态相比,前者存在的氢氧界面导致的MEA温升高于后者。(3)随着氢气流量由20ml/rain增加至120ml/min,催化反应燃烧前沿扩展加快,但MEA温升变化不大,在8.5℃左右;电池温度由室温增加至60℃,氢氧界面反应导致的MEA温升增加;氢气湿度由100%降低至40%时,氢氧界面反应导致的MEA温升也增加。并且对MEA典型的局部缺陷包括膜出现针孔、扩散层裂纹及脱落,以及在系统发生某些故障时,可能使得氢气与空气有较大量的混合。并对MEA上催化燃烧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MEA扩散层局部脱落使得催化层直接接触氢空气体,温升约8-10℃,有助于催化燃烧,但影响不是非常明显。(2)MEA存在针孔时氢空气体直接泄漏到另一侧,产生持续的催化燃烧,温升高至约70℃,通过MEA V-I性能测试和循环伏安扫描测试,催化燃烧带来的高温改变了催化层活性面积和微观结构,既影响电池性能,也影响电池安全。(3)在氢空或氢氧反应气体混合后直接和MEA接触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高温,特别是与空气反应时,温度累积至395℃极容易产生高温,达到活性炭燃点,而与氧气反应直接产生明火燃烧,改变催化层活性面积和微观结构,严重影响电池安全,也影响电池性能。正常状态下氢氧界面催化燃烧反应导致的MEA温升,不会立即对MEA安全性及性能产生影响。但在膜电极出现缺陷和系统出现故障时,某些情况下会严重影响电池安全,也影响电池性能。(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3-11-01)
燃烧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氢能作为绿色、高效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柔性二次能源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借鉴欧洲的电转气技术(power to gas),将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成氢气后,以一定比例掺入到天然气管网中供给居民使用,被认为是改善城镇燃气质量与烟气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基于互换性理论分析了掺氢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气具燃料的掺氢比例,并基于12T基准天然气测试与验证了掺氢天然气在家用燃气具上燃烧的安全性能与排放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①掺氢比例体积分数不应高于20%;②掺氢天然气在家用燃气具中燃烧的点火率、火焰稳定性与烟气排放性能全部合格,未发现安全性问题;③家用燃气具的烟气排放指标满足标准要求,并且随着氢气的体积分数增加,烟气中CO与NO_x排放量有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烧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1].荣蕊.典型纳米颗粒及燃烧源PM_(2.5)的生物安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罗子萱,徐华池,袁满.天然气掺混氢气在家用燃气具上燃烧的安全性及排放性能测试与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3].李智,蔡茂虎.负压燃烧燃气热水器安全性能的研究[J].煤气与热力.2018
[4].李智,蔡茂虎.负压燃烧燃气热水器安全性能的研究[C].2017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论文集.2017
[5].惠鑫,赵百孝.艾燃烧生成物的安全性研究[C].第四届国际针灸推拿技法演示暨2016年腧穴耳穴应用与针灸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6].陆靖洲.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应用及其燃烧安全性能的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15
[7].李文,任莹辉,王浩,赵凤起,徐司雨.含Cu_2O-PbO/氧化石墨烯(GO)双基推进剂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热安全性及燃烧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2014
[8].杨栋,张少刚,侯亚楠.含水率及燃烧性能等级对中密度纤维板点燃行为及安全性能影响的研究[J].火灾科学.2014
[9].李明,邹克武,倪红兵.解冻库高炉煤气燃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10].陈可慧.基于红外成像的PEMFC氢氧混合催化燃烧对MEA安全性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