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包括设置于客室车厢中顶板的顶部送风口,且顶部送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设置于客室车厢侧顶板的侧部送风口,且侧部送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由于轨道交通车辆客室车厢的顶部和侧部分别设置有送风口,空调机组的气流从第一风道进入客室车厢顶部送风口后,进入到车厢的中部区域,从中部区域再扩散到车厢两侧区域,空调机组的气流从第二风道进入客室车厢的侧部送风口,吹向车厢的侧部区域,在客室车厢顶部送风口和侧部送风口的共同作用下,气流不仅能够吹向车辆客室车厢内座椅区的乘客,还能够吹向站立区的乘客,从而保证了座椅区与站立区的乘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舒适感。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客室车厢中顶板的顶部送风口,且所述顶部送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所述空调机组的气流从所述第一风道进入所述顶部送风口后,进入到车厢的中部区域,从中部区域再扩散到车厢两侧区域;设置于所述客室车厢侧顶板的侧部送风口,且所述侧部送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所述空调机组相连,所述空调机组的气流从所述第二风道进入所述侧部送风口,吹向车厢的侧部区域。
设计方案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于客室车厢中顶板的顶部送风口,且所述顶部送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所述空调机组的气流从所述第一风道进入所述顶部送风口后,进入到车厢的中部区域,从中部区域再扩散到车厢两侧区域;
设置于所述客室车厢侧顶板的侧部送风口,且所述侧部送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所述空调机组相连,所述空调机组的气流从所述第二风道进入所述侧部送风口,吹向车厢的侧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送风口包括设置于门区的第一顶部送风口(1)和设置于非门区的第二顶部送风口(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送风口包括设置于门区的第一侧部送风口(3)和设置于非门区的第二侧部送风口(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送风口(1)和所述第二顶部送风口(2)的面积均为1m2<\/sup>-1.5m2<\/sup>。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送风口(3)和所述第二侧部送风口(4)的面积均为0.1m2-0.5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客室车厢内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空调机组相连通的回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客室车厢内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风的排风口。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与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气流组织采用的是内装中顶板设置出风格栅的形式,即采用的是车辆顶部出风,或者在拐角顶部设置格珊或者采用侧顶板与侧墙板的间隙进行回风、排风的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车门数量多,座椅数量少,站立人数多,在高峰期能够达到每平米6人,甚至更多,乘客在车内时肩并肩、背靠背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气流不能吹到站立区乘客的下方,气流短路情况较为明显。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气流不仅能够吹向车辆客室内座椅区的乘客,还能够吹向站立区的乘客,保证座椅区与站立区的乘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舒适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气流不仅能够吹向车辆客室内座椅区的乘客,还能够吹向站立区的乘客,保证座椅区与站立区的乘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舒适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包括:
设置于客室车厢中顶板的顶部送风口,且所述顶部送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
设置于所述客室车厢侧顶板的侧部送风口,且所述侧部送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所述空调机组相连。
优选的,所述顶部送风口包括设置于门区的第一顶部送风口和设置于所述非门区的第二顶部送风口。
优选的,所述侧部送风口包括设置于门区的第一侧部送风口和设置于所述非门区的第二侧部送风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部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顶部送风口的面积均为1m2<\/sup>-1.5m2<\/sup>。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部送风口和所述第二侧部送风口的面积均为0.1m2<\/sup>-0.5m2<\/sup>。
优选的,所述客室车厢内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空调机组相连通的回风口。
优选的,所述客室车厢内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风的排风口。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包括设置于客室车厢中顶板的顶部送风口,且顶部送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设置于客室车厢侧顶板的侧部送风口,且侧部送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由于轨道交通车辆客室车厢的顶部和侧部分别设置有送风口,空调机组的气流从第一风道进入客室车厢顶部送风口后,进入到车厢的中部区域,从中部区域再扩散到车厢两侧区域,空调机组的气流从第二风道进入客室车厢的侧部送风口,吹向车厢的侧部区域,因此,在客室车厢顶部送风口和侧部送风口的共同作用下,气流不仅能够吹向车辆客室车厢内座椅区的乘客,还能够吹向站立区的乘客,从而保证了座椅区与站立区的乘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门区气流流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非门区气流流向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部件名称如下:
1-第一顶部送风口,2-第二顶部送风口,3-第一侧部送风口,4-第二侧部送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气流不仅能够吹向车辆客室内座椅区的乘客,还能够吹向站立区的乘客,保证座椅区与站立区的乘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舒适感。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接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装置,包括设置于客室车厢中顶板的顶部送风口,且顶部送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设置于客室车厢侧顶板的侧部送风口,且侧部送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空调机组相连。由于轨道交通车辆客室车厢的顶部和侧部分别设置有送风口,空调机组的气流从第一风道进入客室车厢顶部送风口后,进入到车厢的中部区域,从中部区域再扩散到车厢两侧区域,空调机组的气流从第二风道进入客室车厢的侧部送风口,吹向车厢的侧部区域,因此,在客室车厢顶部送风口和侧部送风口的共同作用下,气流不仅能够吹向车辆客室车厢内座椅区的乘客,还能够吹向站立区的乘客,从而保证了座椅区与站立区的乘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舒适感。
需要说明的是,顶部送风口包括设置于门区的第一顶部送风口1,和设置于非门区的第二顶部送风口2。从门区和非门区的顶部送风口进入到车厢内部的空调气流从车厢中间扩展到车辆两侧,使得座椅区的乘客能够体会到舒适感。
侧部送风口包括设置于门区的第一侧部送风口3和设置于非门区的第二侧部送风口4。由于门区和非门区分别设置有侧部送风口,因此,从侧部送风口进入的空调气流能够吹向站立区乘客,可以增强站立区乘客的舒适感。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侧部送风口3设置于侧顶板区域,在第一侧顶板区域设置孔板或者格栅作为第一侧部送风口;第二侧部送风口4设置于侧墙板和侧顶板的结合区域,在侧墙板和侧顶板的结合区域设置孔板或者格栅作为第二侧部送风口。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轨道交通车辆气流组织中,第一顶部送风口1和第二顶部送风口2的面积均优选为1m2<\/sup>-1.5m2<\/sup>;第一侧部送风口3和第二侧部送风口4的面积均优选为0.1m2<\/sup>-0.5m2<\/sup>,为了增大第二侧部送风口4的面积,可以将车厢窗户的上表面降低,以增大第二侧部送风口4的面积。
进一步的,客室车厢内设置有座椅,在座椅的下部设置有与空调机组相连通的回风口,回风通过座椅下方的回风口进入,然后再进入到空调机组内进行循环,当然,也可以在车体侧墙和内装侧墙板之间设置专用风道。回风从座椅下方的回风口通过专用风道进入到空调机组内进行循环。
进一步的,在座椅下部设置用于排风的排风口,排风从座椅下部的排风口进入,通过主动或被动式废弃装置排出车外。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8539.X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3(湖南)
授权编号:CN209795481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B61D27/00
专利分类号:B61D27/00
范畴分类:32A;
申请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12001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田心高科园
发明人:丁前庄;柳晓峰;毛业军;易柯;杨天智
第一发明人:丁前庄
当前权利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会会;李海建
代理机构:112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