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论文_张赢予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业,文化,传统,文化遗产,泽国,中国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河北省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宽城板栗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分布在宽城满族自治县的18个乡镇,总面积为1952平方公里。全县百年以上的板栗树达10万余株,现存最老的板栗树树龄达700余年,被誉为"中国板栗之王"。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的有机农业生(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19年02期)

张赢予[2](2018)在《古代农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龙的中西方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距今8 000年前定居时农业开始兴起,庄稼与牛羊养育了中国的先民。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与悠久的农耕文明一起延续下来的,是悠久的传统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龙是古代中国人信仰的神圣的图腾,"龙"的出现反映了农业社会下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8年18期)

[3](2018)在《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让古老拥抱现代——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进展与新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FAO为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组成)"4项新遗产颁发了证书。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数量和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本文来源于《世界遗产》期刊2018年Z1期)

林小丁,蔺银鼎,李纯子[4](2018)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园林植物造景——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剖析古典园林中植物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并将可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营造的部分进行提炼,可以找到园林植物精神内涵与现代园林景观的有机结合点,从而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即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园林植物景观,同时,以山西农业大学为背景来分析园林植物成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案例,以期可以推广并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园林植物造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天飞[5](2018)在《“中国传统文化”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国内近15年来"传统文化"类英语、中英双语课程的学术文献统计与分析、近叁年国内部分高校相关教育教学现状调研,以课题组叁年多高校本科"传统文化"类中英双语课程体系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建构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体系和如何建设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蒋萍,刘海波[6](2017)在《传承“水乡泽国”千年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农业部公布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榜上有名,它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传统农业系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是德清渔耕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保护好这一传统农业生产体系,对于保护好地方的渔业资源多(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8-06)

张磊[7](2016)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农业基本是在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循环中展开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必然具有原始生态性特征,其中蕴含着系统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科技观、生态美学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这些生态观念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雏形和理论参照,当代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农业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扬弃和创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刘佳[8](2016)在《中国农业大学运动员体育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文化传承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体育传统文化教育,大学应有义不容辞、任重道远的责任意识。中国农业大学要将运动员体育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弘扬民族体育优秀文化相结合,这是加强运动员体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1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性以养生为主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崇文尚柔,以静养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注重人格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内在气质以及自然(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6年08期)

[9](2016)在《《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农业大学惠富平所撰《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4年1月)一书,为其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研究"最终成果。全书十一章,46万字,90余幅图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第一,从农业生态学视角总结传统农业科技的精华,以"传统农业文化根植于自然的土壤"作为基本认识,阐明传统农业的生态文化本质,率先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农业生(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16年01期)

刘建荣[10](2015)在《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传统农业的发展及与自然和谐融合起到过一定的指导作用,当今再次温故而知新,认为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文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循环叁个方面陈述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思想,并由之认为现代农业应促进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尊重农业生产客观规律、应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鉴于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与问题,提出伦理性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在于:一是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树立绿色农业观念;二是坚持有利有节农业伦理原则发展现代农业;叁是彰显高效低碳农业伦理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本文来源于《湖南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距今8 000年前定居时农业开始兴起,庄稼与牛羊养育了中国的先民。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与悠久的农耕文明一起延续下来的,是悠久的传统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龙是古代中国人信仰的神圣的图腾,"龙"的出现反映了农业社会下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河北省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农村百事通.2019

[2].张赢予.古代农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龙的中西方形象为例[J].乡村科技.2018

[3]..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让古老拥抱现代——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进展与新使命[J].世界遗产.2018

[4].林小丁,蔺银鼎,李纯子.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园林植物造景——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8

[5].张天飞.“中国传统文化”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

[6].蒋萍,刘海波.传承“水乡泽国”千年文化[N].文汇报.2017

[7].张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刘佳.中国农业大学运动员体育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青少年体育.2016

[9]..《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简介[J].古今农业.2016

[10].刘建荣.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迪[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获奖成果(10)河南大学获奖成果(1)河南大学获奖成果(7)河南大学获奖成果(3)河南大学获奖成果(6)河南大学获奖成果(8)

标签:;  ;  ;  ;  ;  ;  ;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论文_张赢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