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新论
摘 要:马克思从社会关系角度理解人的本质,从人的社会属性等方面对抽象人性论进行抨击,同时从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角度对社会关系进行宏观剖析。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角度,在批判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性论,明确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这标志着他从抽象的理念思维方式向现实经验推导思维方式的转化。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今天“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为主流话语的背景下,不仅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等大有益处,而且对于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人的问题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本质; 当代价值
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对人的本质有不同定义。在黑格尔那里,人等同于自我意识。他所理解的人只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费尔巴哈把一种“宗教感情”孤立起来,并把它作为人性论的定论依据。继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后,马克思进一步明确了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奠定在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作了批判,认为人不仅能够反映自然,而且能够改造自然。他从实践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并主张通过实践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从而推动了对人的本质思考角度的实践转向。准确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一、马克思从实践角度界定人的本质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探索世界的文明之路上从来也没有忘记对自身的思索。“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深刻的追问。无数哲学家把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看作人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费尔巴哈也坚持这个观点。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历史的理性人,是群居性动物,群体性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离开了人对人的关系,就无法理解人的本质。人的精神本质也构成人的本质论的重要内容。他明确提出了人的“完整本质”、人的“整个本质”等概念。他所描绘的完整的或具体的人仍是抽象的人。费尔巴哈等人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其探讨有着积极方面,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借用了费尔巴哈的“类”、“类存在物”等概念,但他的类概念是立足于现实实践基础上的,与费尔巴哈抽象的类意识具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用现实劳动取代了费尔巴哈抽象的“类概念”,将理论拉回实践。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是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科学论述了人的本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对人的本质的整体探讨力图发现“完整的人”或“人的完整本质”,但却撇开人的实践来谈论人的本质。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人本主义哲学的悲剧结果。马克思提出了能动的唯物主义,确立了实践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的人的本质学说:实践即人的存在方式。
服务态度决定了服务的实施质量,为了保证高服务质量,必须先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护理人员应该转变仅遵医嘱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的观念和态度,将积极性和主动性融入到产科护理工作中,在护理工作开展时始终保持积极的热情,坚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满足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需求为目的开展护理工作[4]。只有转变理念及态度,才能够转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患者也更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实现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减少护患纠纷的出现。
马克思所理解的“一般劳动”是自在自为运动着的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它联系着现实的人和客观的自然界。马克思在揭露资本运作本质过程中,也探讨了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是他阐释人道主义的必要途径。人道主义主要就是关于以人为核心的各种问题。“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2]人能认识和改造外在的客观对象。人有自由意志,却遭到资本异化,成为肉体谋生的工具,人的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地谴责这种行为,并对异化劳动作了系统阐述,通过对工资、财产、货币、地租、生产等内容的解析,批判了资本主义赤裸裸的不平等关系,显示了他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邓小平的个人观同样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个人观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从政治上解放了中国人,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则主要是从经济上解放中国人。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社会变革,使以前受压抑的个体重新被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开始获得尊重并逐步扩展。因此也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改革运动,实质上也就是一次人的解放运动。虽然在表面看来,改革是一次“物”的层面的变革,促进了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前,注重阶级斗争,把人作为斗争的手段,容易忽略个人利益和幸福;改革开放后,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来,国内学者开始从哲学的高度重视个人问题,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马克思的个人观,并且就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是现实的人还是抽象的人等观点进行了讨论,形成了第一次研究个人问题的高潮。市场经济推动个人观出现一些新变化:个人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个性意识越来越强,这些意识的出现表明了现代个人观念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汲取了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基本观点,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特色。代表先进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和保障;代表先进文化,才能有利于个人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个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从提高党的执政力的高度来关心个人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个人观的继承,也是我们党在新的条件下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个人观。党中央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在探索21世纪条件下如何使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路。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视角,这是我们个人研究应该加强的地方。
现实的人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人的言行也受他人制约。而依据个人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情景的不同,体现出的联系和影响也不同。随着人们需求的日益扩大,实践范围也日益扩大,人们投入实践的精力越来越多,而对于身边事、身边人的关注度却越来越少,以至于造成一些等待救助不得、反遭继续受害的悲剧。人们不只“看得见”,更需“做得到”,应该充分体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人不但可以反映客观存在,而且可以反作用于客观存在。资本主义增加了人的空闲时间,但也让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无意义。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逃避自由就是放弃个人独立自由,寻找新的束缚以代替旧的约束,这种人呈现为服从和控制他人,呈现为虐待和受虐,这种心理是极权主义的根源。个人不再是自己,而是社会文化模式赋予的人格,变得与他人一样,是他人期望的人格。媒介推销个性,大众盲目的去追求这种制造的个性,从众心理是舍己性格的表现。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将鼓励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而个人将从逃避自由和束缚的重复中摆脱出来,达成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发挥自主人格,体现生命的自主意义,积极行动,实现自我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可以认识到生活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帮助,从而能够积极的应用生活化教学,并有意识的探索实践相关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强调了个人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只是反对“资本主义式的个人”,但是并不反对“个人”。“就资本家仅仅是产业资本的人格化来说,他自己的需求就只是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8]社会应该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促进个人积极努力,提升个人能力,追求正当权利,尊崇个性,成就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个人应该建立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抛弃等级观念,更好的推动自由、平等、民主制度的建立。理想人格的养成需要实践、教育、自我努力、他人帮助,化理论为德性,将德性内化为品格。理想人格的形成还需要进行人际交往,通过社会磨炼自己的品格,因此,理想人格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建构的综合。平民化人格是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化人格,是自由选择的,体现科学与智慧,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平民化人格应该去除私利、功利化,尊崇兴趣、爱好,让人展示自己的自由选择。传统的人格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是落后的等级理念的体现。平民化人格是历史和时代的结合,蕴含着自由个性,是个性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代表着普通人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个体利益的需求,是知情意统一的人格,能培养自由德性,是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变,用哲学世界观培养独立人格,是德性自证,凝聚道德为性格,达到个性解放,成就完美德性和独立人格,达成心灵的自由思考。平民化人格需要社会实践的证实,需要表现在自我和世界上,需要内心的自由,是自由意志选择,是内心和行动自由的统一,是个性培养和文化教育的统一。理想人格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智慧和行动的结合。人格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体现人的地位和身份,是个人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也体现特定情境,具有复杂的异质性,依赖于社会历史和时代环境。
《魏书》卷八四《儒林传序》,第 1842页;同书卷五五《刘廞传》,第1227页;同书卷三六《李同轨传》,第849页。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本体性,认为思想只是人众多活动中的一种,没有纯粹的思想者。人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存在,虽然,每个人都有着生存地域与时代的巨大差异,但他们的本质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契合,跨越了时代和地域而呈现出异质同构:具有社会关系。个人要发挥自己的社会本质,要刚毅进取,积极建功立业,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来源于现实实践,来源于现实存在的个人。人的思考只能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可抛开所有的现实物质,仅仅专注于思想。思想是为了表现“人”这一主体存在。把思想看作人的生存状态的确证,既是对人类学本体论的证明,又坚持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能动反映论原理。马克思认为,思想来源于生活,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人的实践。脱离了人生活的思想是枯燥无味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由意志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被意识到的或被意识化的社会存在,即被意识到的、被意识化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倡导思想教育,认为思想为政治服务,对自我修养、经济、外交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要之,思想和现实关系密切,任一时期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鲜有例外。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既是中国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国人健全发展的需要。当代人需要开阔眼界,不可存门户之见,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狭隘,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人的本质,并用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此,才可使人的本质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也可使更多人得到应有的重视。人的社会本质不仅加强了人的现实性,更使得接受者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的意愿在现实实践时得以提升,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内在气骨得以彰显,使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昂扬壮大。
马克思还探讨了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首先,个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来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来源于哪里?历史上的宗教神学和哲学流派有不同的说法。只有马克思主义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人包含在自然中,在一定意义上是自然的。其次,个人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关于个人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点:第一,人是环境的产物,片面宣扬英雄人物的作用;第二,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第三,人对环境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人和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后,个人和主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对于个人来说,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我们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个人观的基本价值,吸取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基础。
根据CH/T 9008.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规定,山地高山地数字正射影像图平面精度为0.8 mm(图上),即实地精度要求为1.6 m。通过各个像控点布设方案的精度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像控点布设最密集的方案二精度统计情况最好,没有坐标差超限的检查点。方案四的精度统计情况最差,且有一个检查点坐标差超限。按各个像控点布设方案进行测量和生产数字正射影像图,其成果均能保证精度要求。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坚持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更加突出了个人的主观性,对个人的能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个人观是对马克思个人观的补充和发展,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扭曲。在前苏联,虽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但是在实践上对个人的关注和发展也存在着偏离,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前苏联的共产主义实践,其结果是个人的主动性遭到了抑制,导致了对马克思个人观的一些误解。同时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单位”制度,使个人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权力,严重阻碍了个人独立性的发展。这一时期实践中所倡导的个人有些类似于传统社会中的“无我”的个人。这种个人观没有促进“集体”的发展,也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可以说造成了“个人”和“集体”的两败俱伤。毛泽东的个人观由于主要产生在革命年代,在我们党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往往强调对于集体、群体和阶级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集中优势力量,最大限度的变劣势为优势。因此对个人的研究有时被忽略,但这并不是说毛泽东思想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毛泽东主要强调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出发来争取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其个人观由理论向现实逐步展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我们政权建立的根本目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4]建国后,毛泽东开始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全面发展的继续探索。为了使个人获得更好发展,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意识到要用制度来保障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实现,防止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崇拜现象的产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个人发展的问题虽然有美好的愿望,但是思想中仍难以摆脱阶级斗争的影响。在个人问题的一些政策的执行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由于这一时期形势相对稳定,毛泽东得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实验自己关于个人发展的一些想法。他大力倡导实践斗争,导致忽视了个人的一些利益,个人的发展需要依靠集体,个人崇拜盛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不前。这一阶段,他的一些措施其实是对其早年思想的一种回归。毛泽东早期思想中,注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些也成为其晚年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规定现实的个人是感性的。现实的个人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都是感性的,即现实的个人是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感性个人。现实的个人与精神性的个人是对立的。人们在社会中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体必然随着历史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个人与社会密切联系,人的活动促进了交往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产生。现实的个人是具体实际的从事实践的个人,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确立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关系的复杂让人会相互监督,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太注重个性会让人不太关心别人的安危,不利于社会的总体稳定。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一人安危,牵系全体。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生理特征异同,只要生活于社会当中,其生存、死亡必定会对其所处社会关系、所在社会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需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不应该成为只顾自我的自私动物。
市场经济表面上看起来是“物”的问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因此也容易产生人被物所役使的物化现象,产生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造成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就造成了长期的价值迷失状态,使许多人彷徨而不知所措。”[6]古代社会,金钱物欲没有完全淹没人心,儒家传统道德占据社会思想领域,成为指引人们思想的主体意识,虽有夸张和过激,但侠义精神仍有价值。时至今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人们物欲的日渐膨胀,金钱日渐淹没人性,主宰人们的价值判断,讹人事件突显,舆论丧失是非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这说明必须反思当代中国个人观的转型,面对新的时代条件,适时地调整个人观的建构。要消除人的异化,就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反思当代个人境遇的困境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全新的个人观。习近平号召个人要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中,在广阔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习近平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要求社会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个人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 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5]习近平要求在保障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基础上推动个人的自由发展。习近平在新的时代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推进到了新阶段,对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改善民生的策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水平等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理论保障。习近平要求个人的发展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中国梦关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发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的集合,是实现个人梦的基础。中国梦不仅致力于中国民族的复兴,也致力于个人的自由发展。习近平勾勒的中国梦的理想蓝图是个人生活的美好画面,是人民群众的长久憧憬,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新高度。实现中国梦要靠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在国家的伟大发展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的发展也要立足于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个人在新时代已经获得了全面发展。个人要正视新时代的个别不和谐因素,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破解个人发展的瓶颈。在新时代,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习近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民族性和世界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局部性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以人为本,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
虽然中外学者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个人观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些学者只是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个别字句和结论出发,试图仅仅从其所在的学派的角度来解释马克思个人观,甚至试图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完满体系,而没有紧密联系实践,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南,其结果必然是对马克思个人观不能进行完整而准确的理解。虽然,在新的条件下个人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个人的全面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阻碍。因此,在新的时代,对于马克思个人观,首先要完整、准确的理解,其次要在实践中借鉴一切有益成果,包括借鉴历史上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观的合理论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当代中国对于马克思个人观研究的困境,同时也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真正发挥马克思个人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承继着以往的个人观点的。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异化,促使西方学者从理论上对个人问题进行探讨。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上几大文明社会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发现了人和动物的区别,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提出了做人的基本标准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以后个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性,逐渐发展成为主体性哲学,突出了人的精神能动性。黑格尔认为,人通过精神劳动自己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对近代人道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的哲学总结。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或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能只用一种形态来概括。马克思个人观充分显示了他对现实个人的关切。个人在服从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创造历史。人作为个体,既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也具有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类本质。马克思个人观不是从孤立、抽象的个人出发,而是从多方面对个人进行分析,比如个人的现实性、个人的群体性、个人的自由性等。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类群体中的一员,个人不可避免的要与同类和周围的社会产生联系。马克思探讨较多的就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科学地把人的本质和劳动联系起来,奠定了其个人观的基础。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劳动并不是个人的劳动,而是在社会基础上历史生成的劳动。这种个人观合理的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个人观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因此在研究人是什么之前,一定要先搞清现实的人是什么。时间上,可以分为古代人、近代人。空间上,可以分为美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等。因此,也可以说人就是整个人类的概括。
通过集体可以设计一些更加合理的社会蓝图,使个人可以朝着正确方向发挥能动性,这样可以更好的整合个人意志,比分散的个人更有效率、更加合理,最终可以实现社会效率的整体提高,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个人不是那种自然自发的人,而是在社会基础上的个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入的今天,更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主义,还马克思个人观真实面目,从社会层面出发来理解人、关心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实的人是思维观念、价值理念和生活态度的具体展现,与教育、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知识和智慧能够转化为精神力量,让人达到天道,实现知行合一,培养真善美的理想人格。人格类似于面具、脸谱,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是个人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是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的总和。人格是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心理活动的实践主体,体现着个人在社会的身份和地位,展现个人和社会评价的统一。自由、平等和民主制度能够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人格关系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传统人格讲究理性,近代人格更多带有非理性色彩,更自由全面,呈现平民化、自由化、平等化,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体现知情意和真善美。理想人格以品质、性格体现出来,就是表现出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人要具有自由的个性,形成独立的个体人格。“以人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中,必须围绕群众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9]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不仅获得低级别的满足,而且使人获得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超越了古今中外所有学者的理解。
喵星飞鼠大使哪里肯放弃这个扬眉吐气的机会,他抖动双翼,向镜心羽衣冲去。壶天晓见状,拼尽全力,再次闪移到敌人面前。而飞鼠大使的翼膜像一把扇向蚊子的巨扇,壶天晓被猛地一下掀翻,狠狠地撞向岩石。
(二)以人为本,建立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中国社会正朝市民社会迈进,但仍有距离。中国目前市民社会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表面上看,中国社会已经是市民社会了,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已经成为物的奴隶,确切来说就是钱的奴隶,拜金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甚至随意诬陷别人。拥有金钱的多少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衡量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准。这些事实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某些市民社会的特征。从实质上来看,中国社会又不是完全的市民社会,因为市民社会推崇的是个人利益至上,也就是私权至上,私权的地位大于公权。而中国目前的情况却是公权大于私权,公权在社会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则又说明中国的社会不是完全的市民社会。
从表象结合实质来看,中国是一个局部变为市民社会的社会,也可以说是不完全的市民社会。那么中国社会在未来又该走向何方?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有三条:第一,走向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不是理想选择,在市民社会中,种种令人心寒的事件仍会持续的发生,一些人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官僚团体不断膨胀,专制暴力不断升级,公民没有自由和权利。议会制度、民主选举都是为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加剧了贫富差距,制造了阶级敌人,让公民享受不到政治权益,国家权力被剥削阶级垄断,回到原始暴力,让剥削者获得利益,对公民实行专政,暴力的使用是空前的,剥夺了公民的自由;第二,走向资本主义专制道路。资产阶级专政是政府压制公民的暴力机器,是权贵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和镇压机器,是披着美丽外衣的专政暴力,让公民之间有着不平等的政治权利。资本主义在高唱自由幸福的赞歌之时,不断强化暴力机器,镇压人民的反抗,巩固权贵阶级的统治。在这种专制情况下,个人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公权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公权独大的社会,很显然也不是我们的理想选择;第三,走向公权与私权两者兼顾的道路,这需要找到公权和私权平衡的支点。这条道路是现在最可行的现实道路,这种社会类型既不是完全的市民社会,也不是专制的社会。中国应该建构合理的市民社会,尊重每个公民的个人利益,认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
物质的还原能力与抗氧化活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12],还原能力的高低间接反映抗氧化能力的强弱。由图5可知,香水莲多糖溶液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并且还原能力随多糖浓度(0~6 mg/mL)的升高而增强。当多糖浓度在0~1 mg/mL时,香水莲多糖溶液的还原能力(y)与多糖浓度(x)呈显著正相关,y=0.328x + 0.157,R2=0.993;当香水莲多糖浓度大于6 mg/mL时,增加香水莲多糖溶液浓度,还原力基本稳定为0.732,维生素C浓度0.5 mg/mL,吸光度为1.5。
(三)以人为本,协调与人相关的各种关系
社会仍有不尊重个人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造成环境的破坏,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在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造成人精神家园的迷失以及人的物化现象的严重。科学发展观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0]人是从自然界中演化来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1]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力低下的阶段,人依附于自然,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可以战胜自然,此时人大肆掠夺自然,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中国还未实现现代化,世界已经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经济。后现代主义冲击了资本主义,让消费主义更加明显,让符号语言更加流行。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打破权威,消除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打破法西斯主义霸权,清除对人的奴役,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后现代主义能够促进差异和多元化,有利于个人利益的维护,让个人变得更加宽容温和,打破大一统霸权,让生活个性化。科技充当意识形态功能,让人们更加信仰科学,推动理性成为主流价值。中国需要独立自主,但更要开放,与世界交流。
现代个人观的个人是伦理的、文化的和经济的统一体。但是,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要求我们更应该考虑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个人,而这其中,“人权”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12]人的存在就是自由。人具有自由和尊严。资本主义贬低了人,根本不关心人。个人的存在展现了整个社会关系和世界。世界的一切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价值。自由选择也要受自己的限制,为选择负责,选择意味着责任,个体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负责。自由泛滥,也会使自由贬值。作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个人不仅应该获得经济上的自立、文化上的多元和伦理上的自律,而且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权益”。“实现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人权。”[13]“人权”虽然是普遍的,但是其实现正是从一个个的个体开始的,因此,其立足点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从人民到微观的个人,从批判个人私利到“人权”写进宪法,不仅是中国当代个人观在法律层面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个人观在现实中转变的反映。这说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反对个人、尊重个人,强调个人的发展,已经逐步渗入很多人的思维之中,这比单纯的法律层面的保障更有意义。
马克思从社会和人类的总体角度出发,对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做出了科学回答,代表了人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他希望凭借整个人类的解放活动来完成个人的彻底解放和发展。马克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是从当时人的生存现状和困惑出发的,对人的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具有较强的现实影响,不啻于解决现实社会个人遭遇的一个出路。人在社会环境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既是对马克思个人观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个人观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133.
[6] 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7.
[7]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4.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12] 孙全胜.论马克思社会空间批判理论的三重主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10):22-30.
[13] 徐淑贞.以人为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49.
CommentontheTheoryofMarx′sHumanNatureandContemporaryValue
SUN Quan-sheng
(Marxism Institute,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2249,China)
Abstract: Marx comprehended human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attacked human nature from the human social attribu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bstract theory, while he insisted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is a specific, and carried out macro analysis on social relations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Marx established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the abstrac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clearly expounded the view on the essence of man, which marked his transformation from abstract way of thinking to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study of Marx′s personal view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in today′s "people-oriented"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but also to deal with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Marx; human nature; contemporary value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9)03-0083-08
收稿日期:2018-08-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12BZX07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前中国道德现实问题研究”(13ZDIXM001)。
作者简介:孙全胜,男,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杜红琴)
标签:马克思论文; 社会论文; 恩格斯论文; 本质论文; 的人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12BZX07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前中国道德现实问题研究”(13ZDIXM001)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