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环境·生存(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张爱芹[2](2021)在《内蒙古典型功能区土壤中POPs的污染特征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一旦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严重问题,必将反噬社会成果,造成危害乃至引发灾难。当今时代,追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的美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心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挥发、扩散、迁移、干湿沉降等方式实现污染物的时空分布,造成各种环境介质污染。尤其是POP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内分泌干扰等特性,随着其在食物链中的累积放大,最终将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所以POPs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内蒙古位于北部边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到东北、华北、西北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高海拔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农牧区土壤亲脂性表皮易于POPs的蓄积,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POPs的环境行为规律分析。为此,本研究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工农牧3大功能区土壤和树皮中多溴联苯醚(PBDEs)、多氯联苯(PCBs)、新型卤代阻燃剂(NBFRs和DPs)4类代表性POPs的污染特征,探讨其迁移规律和可能的来源,明确不同POPs类物质的长距离迁移能力,并评估人体暴露风险,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POPs污染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发现:(1)工业区土壤中∑8PBDEs的浓度范围是1407.89-27466.17 pg·g-1,平均值为17576.43 pg.g-1,比国内PBDEs高污染的垃圾拆解地低2-5个数量级,略高于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中的污染水平,农牧区土壤中PBDEs的水平与欧洲背景土壤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平范围大致相当,但比青藏高原大约高出两个数量级。树皮的总平均水平略低于中国地区树皮的平均水平及美国乡村和城市树皮的浓度水平。BDE209是所有样品中最主要的同族体,工业区土壤中BDE209的平均浓度约为农业区土壤的12倍,约为牧区土壤的8倍,且与农、牧区土壤的浓度水平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主要是工业区存在Deca-BDEs工业品的使用源,在迁移过程会发生降解。而农、牧区土壤浓度水平间则无显着性差异,农牧区Deca-BDEs工业品的使用源较少,可能污染源类似。除BDE209外,包头工业区土壤中以高溴代BDE183、BDE99为主要污染物,呼和浩特工业区以BDE28、BDE99、BDE100为主要污染物,这主要受两个城市工业化发展定位的影响,呼和浩特作为新工业区,历史较短,并倾向于节能环保企业,污染相对低,高溴代PBDEs迁移能力弱,易于在污染源周边土壤中沉降。高溴代PBDEs在迁移过程可能发生降解,形成更容易迁移的低溴代物,从而长距离影响到农业区和牧区。迁移能力较强的低溴代BDE28、BDE47是工业区树皮和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农业区树皮与工业区树皮在PBDEs同族体构成上具有一致性,反映出工业区与农业区的大气污染具有同源性,农牧区PBDEs污染主要来自外源性大气输入。健康风险评估发现PBDEs对人体的致癌、非致癌风险是很低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农牧区BDE28的非致癌风险已经超过BDE209的影响,而且农牧区低溴代BDE28、BDE47的非致癌风险甚至高于工业地区。(2)工农牧区土壤中∑18PCBs的浓度范围是10.13-335.82 pg·g-1,平均浓度为65.77 pg·g-1,与国内外相比是较低的。PCB28强的迁移能力使其在非工业区土壤中对总浓度的贡献率要高于工业区。低氯代PCB28和PCB52在各个样品中的检出率为100%,已成为内蒙古无处不在的污染物。高氯代PCBs(Penta-PCBs、Hexa-PCBs、Hepta-PCBs)在工业区土壤中平均污染水平要高于农业区和牧区,弱的迁移能力导致其更多影响工业区污染源周边的土壤。工业区树皮中PCBs总的浓度水平略高于农业区树皮,但工业区与农业区树皮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反映出内蒙古地区大气中的PCBs污染物具有同源性。DL-PCBs主要污染在土壤环境介质中,包头工业区土壤中12种DL-PCB是所有研究区域里最大的,平均浓度水平为26.28 pg·g-1,而呼和浩特工业区毒性当量值最高(0.0616 pg WHO-TEQ·g-1)。土壤中PCB118对DL-PCBs总浓度贡献率最高,是农牧区毒性当量浓度主要贡献同族体。内蒙古地区PCBs污染主要来自热相关工业过程产生的UP-PCBs。研究显示低氯代PCBs长距离迁移影响到偏远的牧区,牧区儿童的非致癌暴露风险已经超过工业区成年男性的非致癌风险。(3)工农牧区土壤中6种NBFRs的浓度范围是1.06-981.51 pg·g-1,平均浓度132.07 pg·g-1,DPs浓度范围是ND-352.53 pg.g-1,平均浓度为58.59 pg·g-1,与国内外相比均处于较低的污染水平。不同类型的新型卤代阻燃剂表现出TBPH>PBBA>anti-DP>syn-DP>HBB>PBT>PBBz>PBEB的趋势。研究显示,HBB在迁移过程容易发生降解,相比于PBBZ、PBT两种,PBBA、TBPH、DPs迁移能力偏弱,更容易在污染源周边沉降。TBPH是工业区的主要污染物,存在点源污染。PBBz和PBT迁移能力较强,农牧区的污染水平要高于工业区,污染并非来自当地工业区,主要是低海拔地区的远源污染,已是内蒙古地区普遍污染性物质。DPs的fanti表现出牧区>农业区>工业区的趋势,DPs与PBBA和TBPH均有弱相关性,可能具有类似的污染源。研究发现包头工业区NBFRs和DPs对人体的每日暴露量均是最大的,迁移能力弱的TBPH、PBBA对工业区居民暴露风险影响大,而迁移能力强的PBT和PBBz对偏远牧区居民的暴露风险影响大。(4)PBDE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大小是动力学结合速率和解离速率共同作用的结果。除BDE209外,溴原子个数增加(从BDE28、47、99、153到183,依次为三溴至七溴),降低了复合物的解离速率而利于PBDEs与HSA的结合,同分异构体中,受结合速率的影响,邻位溴代比间位溴代更有利于PBDEs与HSA的结合。分子对接表明8种PBDEs在HSA结合位点site I处周边的氨基酸残基类型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型PBDEs与HSA间的范德华力、氢键以及静电力等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到亲和力的强弱。对于DL-PCB和非DL-PCB与HSA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差异,亲和力却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DL-PCB与HSA的作用力要大于非DL-PCBs。DL-PCBs(PCB77、105/118、169)和非 DL-PCBs(52、101、138、到 180),随着氯原子个数增加,与HSA的亲和力依次增大。分子对接表明不同氨基酸残基的静电力、π—π作用等是PCBs与HSA相互作用的总驱动。比较发现,BDE153、154、183与HSA的亲和力相对较大,而 BDE28、BDE47、BDE100、BDE209、PBBz、TBPH 与 HSA 的亲和力相对较小。结合POPs与HSA的亲和力数据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发现工业区土壤中4类POPs总的人体内暴露风险最高(Ctr=20.20ng·kg-1bw),其次为农业区(Ctr=2.82 ng·kg-1bw),牧区最低(Ctr=2.71 ng·kg-1bw)。对于不同类型的POPs,土壤中BDE209对内蒙古各功能区人体的内暴露风险都为最高,BDE183、BDE154,BDE153与HSA强的结合能力,增加了其对农牧区人体的内暴露风险,而BDE28、BDE47与HSA弱的结合能力降低了对农牧区人体的内暴露风险。UP-PCBs对人体的内暴露风险是最低的,高氯代PCBs仅在工业区有一定程度的暴露,对农牧区影响较小,而低氯代PCB28是工农牧区居民内暴露风险最大的同族体。农牧区居民NBFRs和DPs的内暴露风险已经与工业区在同一数量级,PBBA、PBT与HSA强的结合能力增加了其对工农牧区人体的内暴露风险,而PBBz与HSA相对弱的结合能力尤其降低了对牧区的内暴露风险。内蒙古农牧区土壤中DPs 比工业区具有更高的fanti,受与HSA相互作用亲和力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anti-DP在农牧区人体内的暴露风险。
葛越[3](2021)在《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会调控植物的防御反应和营养代谢的变化,从而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适合度。为了探索土壤生防微生物处理植物后对烟粉虱的控害潜能,本研究首先调查和鉴定了辽宁省3个地区的烟粉虱隐种,明确了辽宁地区主要发生危害的烟粉虱为MED隐种,然后以烟粉虱隐种MED为研究对象,观察了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再选取一些土壤生防菌,通过处理种子、叶片喷施、灌根和拌土4种方法处理植物,观察这些处理对烟粉虱成虫存活情况和产卵量的影响,探索土壤生防微生物防治烟粉虱的应用潜力,获得以下结果:1辽宁省危害的烟粉虱经鉴定发现均为MED隐种通过对辽宁省3个地区的烟粉虱种群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均为烟粉虱隐种MED。说明自2006年首次在辽宁省内发现烟粉虱隐种MED后,烟粉虱隐种MED已经适应了辽宁省的环境并在此牢牢扎根,本研究也将围绕烟粉虱隐种MED进行相关的防治。2在灭菌处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烟粉虱的适合度与取食未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株相比,在土壤灭菌处理的植株上短期(7天)取食的烟粉虱雌虫个体存活数量及成虫存活率显着降低,产卵量明显减少,同时也会加快烟粉虱的发育繁殖速度。3种子经过生防菌处理后生长的植物以及生防菌叶面喷施、灌根以及拌土处理后的植物能改变烟粉虱的适合度与对照处理后生长的植株相比,种子经过Sneb1986、Sneb1988以及Sneb1990生防细菌处理后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显着提高与经过Sneb1991生防细菌处理后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说明不同生防细菌通过悬浮液处理种子后对于烟粉虱的适合度造成了不同影响;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1990叶面喷施处理后可以显着减少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而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821和Sneb709+183处理不影响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反而促使烟粉虱的产卵量显着增加,加快了烟粉虱的种群增长;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1990、Sneb821以及Sneb709+183灌根处理后,降低了烟粉虱雌虫的存活数量及成虫的存活率;但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709+183灌根处理后则显着提高了烟粉虱的产卵数量,加快了烟粉虱的种群增长;植物经过生防真菌Snef1910拌土处理后,未对烟粉虱成虫的存活率和产卵量产生显着影响。由上述所得结果表明,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处理植物的时候,有些生防菌可能会促进根部的生长,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有的生防菌可能会诱导植物抗虫,但具体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因其不同菌种及不同处理植物方式对烟粉虱的适合度产生了不同影响,所以在使用土壤生防微生物防治烟粉虱时需要考虑菌株的种类及应用的方法。未来需要继续筛选出抑制烟粉虱适合度的其它土壤生防微生物,或者检测真菌与细菌的联合施用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土壤生防菌的种子处理、叶片喷施、灌根和拌土4种方法处理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其中经过Sneb1991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后生长的植物以及Sneb1990生防细菌叶面喷施处理后的植物显着降低了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Sneb709+183生防细菌无论是叶面喷施处理叶片还是灌根处理,都会增加烟粉虱的产卵量,同时也会加快烟粉虱的种群增长速度。所得结果表明,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的时候,需要考虑菌株的种类及应用的方法。本研究为未来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开展温室或大棚烟粉虱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岳燕祥[4](2020)在《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搅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内“三期叠加”仍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伴随着生产要素向旅游业的大量集聚、旅游生产力的日益加强,旅游生产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以及旅游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旅游化正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城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单元,城市效率反应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城市的旅游发展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由此,本研究以城市为切入点,立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以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具有相同的发展因素,以及城市旅游化通过对城市发展投入、产出因素的影响而对城市效率产生作用,城市效率的认知与实践惯性也作用于城市旅游化发展为支撑,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关联关系的假设,同时在论述城市类型和城市定位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的假设。其次,开展了定性分析。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化”、“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本就是三个动态概念,而“城市”则是一个时空交叠的整体,故通过回溯历史,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下城市与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推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同时得出: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旅游化是在后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一种生产方式,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中旅游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生活领域中旅游成为人们不能缺少的内容的动态过程。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驱动下的必然趋势,是当下可与工业化并行的有效生产方式,对缓解工业化发展中的伴生问题,以及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强人民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着科学严谨、逻辑合理与切实可操作的原则,在吸收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线性权重法和SBM-DEA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2007年-2016年间268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的旅游化指数值及增长率和城市效率指数值及增长率,应用协整模型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了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在时间维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维度,利用四象限分析模型及交叉组合法将城市分类为十六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特征、城市效率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研究的创新归纳为优化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指标体系、以城市发展为立足点来研究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依城市类型的差异客观理智地给出不同的旅游化发展建议。从旅游学人的角度,提出三个观点以讨论,分别是:1、旅游化是顺应历史的必然却不是旅游业的一支独大;2、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3、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对相关知识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探索将是一项长久的使命。同时,从认知的使命角度,总结了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欧俊才[5](2020)在《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不论是近年来少年儿童权利受到侵害事件屡见不鲜的现实,还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等政策的出台,《少先队改革方案》(2017)的颁布,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新目标,都表明了少年儿童权利保护对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文本进行研究,其目的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一是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即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情况以及为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二是将研究样本选取范围确定为1978年至2019年期间现行有效的少年儿童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文本;三是基于“权利一义务”的对应关系理论和少年儿童权利法律保护的内涵,建构少年儿童权利法律法规文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四是根据少年儿童权利法律法规文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相关法律法规文本进行编码,并且对编码后的信息进行频数统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相关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现数据处理结果;五是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总体的分析与解释,以发现编码数据类型及数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六是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情况及其存在问题,结合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目标,对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情况及其存在问题主要如下:一是总体上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短时间内制定大量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文本质量难以保障,并且少年儿童权利保护专门性立法较少;二是法律法规主体维度方面,发文主体广泛,权力机构层级高,受保护的少年儿童群体范围广泛。存在的问题包括发文主体“政出多门”,没有专门的少年儿童保护权威部门,少年儿童中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专门性立法位阶不高并且数量不够,没有完全涵盖少年儿童中所有的弱势群体和少年儿童中弱势群体的所有权利等;三是少年儿童具体权利维度方面,少年儿童权利保护内容越来越丰富,少年儿童权利由生存性权利保护为主转向发展性权利保护为主,但存在儿童参与权有待重视的问题;四是法律责任维度方面,不仅存在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操作性和有效性不强的问题,还存在“重行政轻民事”现象,其中刑事责任方面规定也还有些问题值得讨论。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一是健全立法程序和机制,推进立法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少年儿童权利保护专门立法;三是加强少年儿童中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相关立法;四是加强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重点领域立法;五是规范与完善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责任规定。
李瑞[6](2020)在《胃癌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高居第2位,死亡率则是第3位,严重地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尽管早期胃癌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可获得超过90%的5年生存率。但在我国只有约10%的患者为早期胃癌,绝大多数确诊时已为进展期,很多患者即使经过根治性手术、多疗程化疗等,仍会出现复发和转移,导致治疗失败,5年生存率低于30%。所以如何早期发现并早期诊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尽管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到精准医疗时代,但由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对于其他肿瘤,胃癌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进展缓慢,尚没有理想的疗效及预后预测指标,且靶向治疗药物在胃癌中的开发多以失败告终,目前化疗仍然是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带来的生存获益有限,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揭示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为胃癌患者提供新的预后预测指标及治疗思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特别是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转移、对化放疗抗性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建立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竞争内源性 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可通过 miRNAs反应原件(MREs)竞争性结合miRNA,以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研究发现信使 RNA(Messenger RNA,mRNA)、假基因(pseudogenes)、lncRNA、环状RNA(circRNA)等各种类型ceRNA可通过ceRNA网络来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调控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在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从而开辟了研究胃癌发病机制的新领域。另外随着现代科技的极大进步,基因芯片和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大量的生物信息数据被获取,各种数据库应运而生,最着名的是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其他还包括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Oncomine数据库等。多组学数据的分析成为人们探索胃癌发生发展机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胃癌D2根治术治疗的5例患者癌及配对癌旁组织,运用生物芯片技术进行基因表达谱测定,应用R语言中的edgeR包筛选出癌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运用在线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即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对差异表达的 DEmRNA 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在线的预测工具 miRTarBase、miRDB、star Base、DIANA-LncBase 预测DEmiRNA-DElncRNA、DEmiRNA-DEmRNA 相互作用,借助 Cytoscape 软件,对ceRNA网络可视化并筛选出hub基因,并利用OncoLnc数据库筛选出与胃癌预后相关的hub基因。通过本研究构建出的胃癌相关ceRNA网络,有助于深入了解胃癌发生和进展中涉及的分子机制,从而有助于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研究材料与方法:1.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癌D2根治手术的胃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其中癌旁组织为距肿瘤5cm以上的正常组织。新鲜组织标本切下后迅速置于液氮中冷冻保存备用。2.使用 Agilent Human miRNA(8x60K)array 芯片及 Agilent SurePrint G3 Human Gene Expression Microarray(8x60K)芯片,按照 Agilent 表达谱芯片和Agilent miRNA芯片配套提供的标准操作流程操作,芯片结果采用Agilent Microarray Scanner进行扫描,芯片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由GeneSpring Software GX 11.0进行归一化处理。3.应用R语言包对芯片数据进行预处理,以log|FC|≥0.58、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4.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差异表达的DEmRNA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5.在R语言中,应用UCSCXenaTools包下载TCGA数据库中胃癌及癌旁组织mRNA、miRNA、IncRNA数据,验证部分差异表达的mRNAs、miRNAs和IncRNAs。6.应用在线的预测工具miRTarBase(http://mirtarbase.mbc.nctu.edu.tw/)、Target-Scan(http://www.targetscan.org/)n miRDB Chttp://www.mirdb.org/iniRDB/star Base(http://starbase.sysu.edu.cn/)检索miRNA耙向的mRNA。将重叠基因定义为DEmiRNA靶向的DEmRNA。DElncRNA-DEmiRNA相互作用以DIANA-LncBase(http://carolina.imisa.thena-innovation.gr/dianatools/web/index.php)数据库预测。7.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胃癌I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根据cytohubba计算ceRNA调控网络中各节点degree得分,筛选关键基因(hub基因)。8.利用OncoLnc数据库(https://www.oncolnc.org/)X寸hub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生存率作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筛选出与胃癌预后相关的hub基因。研究结果:1.根据芯片结果,共筛选出了10个差异表达的微小RNA(DEmiRNA)、766个差异表达的信使RNA(DEmRNA)和110个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DElncRNA),其中miRNA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7个;mRNA上调表达403个,下调表达363个;IncRNA上调表达42个,下调表达68个。2.MLK7-AS1、SPP八双ZLF7、hsa-miR-1307-3p等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MT24、M77X等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着降低。3.12个G0生物学过程,主要在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中显着富集,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为矿物吸收的通路。4.确定了前20个hub基因,其中miRNA5个,mRNA15个,分别为miR-3180-5p、miR-183-5p、miR-873-5p、miR-1910-3p、miR-182-5p、MBiVLi、CHST1、HSP90AA1、PRKCB、ZNF827、SPIN4、CA12、MEF2C、AKAP11、ERI2、BCL11A、ELK3、EPDR1、RAB30、K1F2A。5.CHST1与患者的生存负相关,其表达量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短;miR-183-5p与患者的生存正相关,其表达量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长。结论:1.MLK7-AS1、SPPi、SMK/、hsa-miR-1307-3p等基因在胃癌组织生物芯片中高表达;MT2A、MT1X等基因在胃癌组织生物芯片中低表达。2.C7iS77、miR-183-5p与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CHST1与患者的生存负相关,其表达量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短;miR-183-5p与患者的生存正相关,其表达量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长。3.这几个基因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为将来的基础研宄以及胃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曹丁壬[7](2020)在《MiR-183-5p对小鼠胚胎着床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icroRNA(miRNA)是一种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3’UTR)特异性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已有研究表明,miRNA在胚胎着床期的转录后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哪些miRNA在着床期发挥调控作用尚不清楚,miRNA调控胚胎着床的分子机制尚待解析。本研究以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RNA测序法挖掘妊娠第一天(D1)、第四天(D4)、第五天胚胎着床点(D5IMS)和第五天非着床点(D5IIS)的小鼠子宫组织差异表达miRNA。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通过构建假孕小鼠模型、激素小鼠模型、延时着床模型和延时着床激活模型,探究影响miR-183-5p表达变化的因素;通过Transwell迁移侵袭试验、划痕愈合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研究miR-183-5p的生物学功能。预测miR-183-5p下游靶基因,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预测的miR-183-5p靶基因进行靶向关系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小鼠妊娠早期D1、D4、D511S和D5IMS子宫组织中共筛选出10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8个为下调miRNA(miR-182-5p、miR-183-5p、miR-375-3p、miR-192-5p、miR-429-3p、miR-210-3p、miR-31-5p、miR-200a-5p),2 个为上调 miRNA(miR-199b-5p、miR-218-5p)。MiR-183 家族(miR-183-5p、miR-96-5p和miR-182-5p)在小鼠妊娠早期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与妊娠D1相比,小鼠子宫中miR-183家族成员的表达量在D1-D4逐渐降低(P<0.001),胚胎着床位点(IMS)的表达量低于非着床位点(IIS)的表达量。(2)MiR-183-5p在妊娠早期的变化主要是母体子宫自身妊娠调节的结果。无胚胎时,假孕个体子宫组织中miR-183-5p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但降低程度小于正常妊娠小鼠子宫组织在妊娠D4的降低程度(P<0.001)。活性胚胎的存在能够进一步降低miR-183-5p的表达量。激素模型结果显示,孕激素(P4)能够降低miR-183-5p的表达量(P<0.05)。胚胎着床前(D1-D4),miR-183的表达位置逐渐由上皮细胞转移到基质细胞。胚胎着床后(D5),胚胎着床位点的miR-183-5p主要在浅层基质细胞中表达,非着床位点的miR-183-5p主要在腔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中表达。提高子宫内miR-183-5p的表达水平后胚胎着床位点基本消失,小鼠子宫接受胚胎着床的容受能力降低。过表达miR-183-5p抑制胚胎的着床可能与其降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和细胞活性有关。(3)Hbegf、Lamc1、Zeb1、Zeb2 和 Arid5b 是预测的 miR-183-5p 靶基因,在小鼠妊娠早期五个预测靶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与miR-183-5p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Hbegf和Lamc1为miR-183-5p的下游靶基因。过表达miR-183-5p提高了 Zeb1和Zeb2蛋白的表达量。综上所述,miR-183-5p在胚胎着床过程中抑制胚胎着床。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中miR-183-5p的表达量会在母体自身、胚胎、激素等条件下逐渐降低,初步表明miR-183-5p可能抑制胚胎着床。通过对miR-183-5p的功能和下游靶基因分析证实Hbegf和Lamc1是其下游靶基因,进一步说明miR-183-5p通过降低子宫与胚胎的相互识别和粘附能力,抑制了胚胎的着床。本研究揭示了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组织miRNA的变化规律,并初步阐明了 miR-183-5p在胚胎着床中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为提高胚胎着床效率提供新的靶点和研究策略。
崔明福[8](2020)在《基于蛋白芯片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及SVM诊断模型构建》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发病率第3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易复发转移,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患者远期预后差。利用生物学标志物早期筛查和确诊CRC,是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发现和鉴定对CRC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于查明CRC的发病机制,研发新的治疗举措和新型药物,推动CRC的诊疗进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蛋白芯片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将筛选出的差异蛋白作为候选,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预测其对CRC的诊断效能,评估候选蛋白能否作为CR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或药物靶点。方法1.采集12例临床确诊的CRC患者和同期1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用蛋白芯片筛选CRC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2.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做层次聚类、功能富集、PPI网络构建、药物-靶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TCGA结直肠癌临床数据,将差异蛋白作为候选因子,分析候选因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3.用蛋白检测芯片检测34例CRC患者和3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表达情况,筛选显着差异蛋白;将提取的显着差异蛋白在两组样本中的表达值作为特征值建立SVM诊断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对CRC的分类预测效能。结果1.累加强度指标下筛选出6个差异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yrosine receptor kinase 3,TYRO3)和趋化因子26(C-C motif ligand 26,CCL26)表达上调,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0C(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0C,TNFRSF10C)、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巨噬细胞刺激蛋白-1(Macrophage stimulating protein,MSP-α)和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表达下调。2.平均累加强度指标下筛选出6个差异蛋白,其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刺豚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Ag R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4,FGF-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FGF-9)表达上调,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表达下调。3.平均净累加强度指标下筛选到4个下调的差异蛋白,分别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D,VEGF-D)、趋化因子25(C-C motif ligand 25,CCL25)、趋化因子-16(C-C motif ligand 16,CCL16)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4.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显着富集在ERK1和ERK2级联的正向调节过程、细胞趋化性过程以及白细胞迁移等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互作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Rap1、Ras、MAPK等信号通路。5.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中共有12个节点,其中表达下调的有CCL25、CCL16、IL-16、IL-8、VEGF-D、MIF、TNFRSF10C,表达上调的有TYRO3、CCL26、ANGPT2、FGF-4和FGF-9。12个节点之间组成12个PPI关系对。6.药物-基因相互作用(Drug-gene interaction,DGI)分析共得到了5个基因、10种药物和10个药物-基因互作关系对。5种基因分别为TYRO3、MIF、ANGPT2、FGF-4和TPO,10种药物分别为盐酸丙美卡因(Proparacaine)、柠檬酸(Citric acid)、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利巴韦林(Ribavirin)、木聚硫钠(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卡比马唑(Carbimazole)、甲巯基咪唑(Methimazole)、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维甲酸(Tretinoin)和右旋甲状腺素(Dextrothyroxine)(表8)。FGF-4-木聚硫钠、TPO-卡比马唑、TPO-甲巯基咪唑和TPO-丙硫氧嘧啶之间为抑制性作用。5.生存分析显示FGF-4与CRC预后相关(p<0.1)。6.15个差异表达蛋白中,5个蛋白在疾病组表达上调,分别为IL-8、MSP-a、MIF、TNFRSF10C和TYRO3;10个蛋白在疾病组表达下调,分别为IL-16、CCL-26、TPO、VEGF-D、CCL25、CCL16、ANG-2、FGF-4、Ag RP和FGF-9。生信分析得到6个显着差异蛋白,分别为IL-8、MSP-a、MIF、FGF-9、ANG-2和Ag RP。7.利用6个显着差异蛋白建立SVM模型,其诊断CRC的AUC面积为0.985,除CRC组的10号、11号和20号样本,其余样本都能根据该模型被正确地分组。结论本研究利用蛋白芯片结合生信分析在CRC患者血清中筛选到15个差异蛋白,其中IL-8、MSP-a、MIF、FGF-9、ANG-2和Ag RP为显着差异蛋白。利用6个显着差异蛋白建立的SVM模型对CRC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明娇[9](2020)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预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全身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大类异质性肿瘤,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s)约占所有 NENs 的65-75%。GEP-NENs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肿瘤,我国尚缺乏全国性的病例统计数据,但近些年国内外数据表明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治疗GEP-NENs的主要方法,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由于GEP-NENs具有从惰性生长、良性或低度恶性到高增殖、高转移性的差异性较大的生物学行为,因而GEP-NENs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目前对GEP-NENs预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尚缺乏全身性的预后判断指标,因此进一步探究影响GEP-NENs患者预后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肿瘤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将导致肿瘤的进展,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反应机体炎症和免疫状态平衡的指标,已在多种瘤种中被证实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但其在GEP-NENs中的预后价值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pNENs)中。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术前NLR和PLR对GEP-NENs预后的预测作用,进一步为患者辅助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经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原发病灶的GEP-NENs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日期截止于2020年3月31日。收集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体力状态(physical status,PS)评分、发病部位、临床症状、术前血液学指标、病理资料、治疗情况等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获得患者的生存资料。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我院接受手术的GE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汇总分析GEP-NENs的发病情况、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PS评分、发病部位、临床症状、病理资料和治疗情况等资料。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临床病理特征,特别是NLR和PLR对GEP-NENs预后的预测作用。本研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计算出判断 GEP-NENs 患者生存的NLR和PLR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进行不同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类变量间连续变量的差异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曲线的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双侧P值<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34例接受手术的GEP-NENs患者,随访成功203例,随访率86.8%。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 34.40±21.24 月,中位DFS为30.86月,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81%、79%。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37.53±21.06月,中位OS为33.76月,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87%、87%。2.应用ROC曲线计算出NLR为3.4、PLR为183.1是判断GEP-NENs生存的最佳截断值,其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89、0.707。NLR与GEP-NENs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TNM分期和手术方式相关。PLR与GEP-NENs患者的PS评分和病理分级相关。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R>183.1、有吸烟史、有生长抑素类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SSAs)治疗和更短的DFS相关,且均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NLR>3.4、肿瘤大小>2.5cm、有淋巴结转移和更短的OS相关,且均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术前NLR和PLR在判断GEP-NENs患者的预后中显示出了较好的应用价值,NLR>3.4或PLR>183.1的患者预后较差,且NLR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PLR是DFS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NLR和PLR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成为判断GEP-NENs患者预后的候选指标,为患者的辅助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黄心如[10](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二、发展·环境·生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环境·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内蒙古典型功能区土壤中POPs的污染特征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述 |
一、多溴联苯醚(PBDEs) |
二、多氯联苯(PCBs) |
三、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 |
四、德克隆(DPs) |
第三节 国内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
一、国内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风险研究进展 |
三、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采样点的设计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和树皮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特征及暴露风险评估 |
第一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和树皮中PBDEs的分析测定 |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
二、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三、仪器分析 |
四、质量控制与保证 |
五、树皮-大气分配模型 |
六、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和树皮中PBDEs的污染特征 |
一、工农牧区土壤中PBDEs的浓度水平 |
二、工农牧区土壤中PBDEs的组成分布特征 |
三、工农区树皮中PBDEs的污染特征 |
四、由树皮-大气交换模型推测工农区大气中PBDEs的污染特征 |
五、内蒙古工农牧区PBDEs的来源解析 |
第三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PBDE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一、内蒙古工业区土壤中PBDE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二、内蒙古农业区土壤中PBDE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三、内蒙古牧区土壤中PBDE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和树皮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及暴露风险评估 |
第一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和树皮中PCBs的分析测定 |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
二、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三、仪器分析 |
四、质量控制与保证 |
五、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和树皮中PCBs的污染特征 |
一、工农牧区土壤中PCBs的浓度水平 |
二、工农牧区土壤中PCBs的组成分布特征 |
三、工农区树皮中PCBs的污染特征 |
四、工农牧区土壤和树皮中DL-PCBs的毒性当量水平 |
五、内蒙古工农牧区PCBs的来源解析 |
第三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PCB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一、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PCBs的非致癌暴露风险评估 |
二、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PCBs的致癌暴露风险评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新型卤代阻燃剂的污染特征及暴露风险评估 |
第一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NBFRs和DPs的分析测定 |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
二、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三、仪器分析 |
四、质量控制与保证 |
五、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内蒙古不同功能区土壤中NBFRs和DPs的污染特征 |
一、工农牧区土壤中NBFRs的污染特征 |
二、工农牧区土壤中DPs的污染特征 |
三、内蒙古工农牧区NBFRs和DPs的来源解析 |
第三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NBFRs和DP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一、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NBFR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二、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DPs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OPs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及人体内暴露风险评估 |
第一节 POPs与HSA相互作用的测定 |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
二、样品制备 |
三、仪器分析 |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
五、POPs与HSA的分子对接 |
第二节 POPs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 |
一、PBDEs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 |
二、PCBs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 |
三、NBFRs和DPs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三节 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POPs的人体内暴露风险评估 |
一、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PBDEs对成年男性的内暴露风险评估 |
二、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NBFRs对成年男性的内暴露风险评估 |
三、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DPs对成年男性的内暴露风险评估 |
四、内蒙古工农牧区土壤中PCBs对成年男性的内暴露风险评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土壤生防微生物对植物-昆虫互作影响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目的 |
1 烟粉虱隐种 MED 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
1.1 烟粉虱概述 |
1.2 烟粉虱隐种MED的危害概况 |
1.3 烟粉虱隐种MED的防治现状 |
2 土壤生防微生物 |
2.1 土壤生防微生物的概念 |
2.2 土壤生防微生物的应用 |
2.3 土壤微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 |
3 土壤生防微生物在植物-昆虫互作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4.1 本研究的目的 |
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辽宁省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烟粉虱DNA的提取 |
1.3 鉴定烟粉虱种群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土壤灭菌处理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粉虱个体水平试验 |
2.2 烟粉虱种群试验 |
3 小结 |
第四章 生防菌处理植物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2 生防细菌的叶面喷施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3 生防细菌的灌根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4 生防真菌的拌土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 小结 |
3.1 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 生防细菌的叶面喷施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3 生防细菌的灌根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4 生防真菌的拌土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立论基础:旅游成为城市的一种生产方式 |
1.2.1 生产力要素向旅游集聚 |
1.2.2 旅游生产关系影响深入 |
1.2.3 旅游业社会贡献率提高 |
1.3 基本问题: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1.3.1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基础格局 |
1.3.2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演化规律 |
1.3.3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正效机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结构 |
2 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旅游化 |
2.1.2 城市旅游化 |
2.1.3 城市效率 |
2.2 文献分析 |
2.2.1 旅游化研究综述 |
2.2.2 城市效率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假设一: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协同关系 |
3.1.2 假设二: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性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定性研究 |
3.2.2 定量研究 |
3.3 样本与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4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
4.1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
4.1.1 既有的旅游化指标体系分析 |
4.1.2 旅游化指标体系的优化原则 |
4.1.3 优化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
4.2 城市旅游化测算与分析 |
4.2.1 权重分配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测算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
5.1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
5.1.1 既有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分析 |
5.1.2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
5.1.3 优化后的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
5.2 城市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
5.2.1 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
5.2.2 测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间关系分析 |
6.1 方法说明 |
6.1.1 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
6.1.2 协整检验 |
6.1.3 误差修正模型 |
6.2 数据预处理 |
6.3 时间关系分析 |
6.3.1 平稳性检验 |
6.3.2 旅游化和城市效率协整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空间关系分析 |
7.1 分析说明 |
7.1.1 分析模型构建 |
7.1.2 城市分类说明 |
7.2 空间关系分析 |
7.2.1 城市旅游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
7.2.2 城市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 |
7.2.3 交叉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总结 |
8.1 研究内容 |
8.1.1 城市旅游化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
8.1.2 城市效率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
8.1.3 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关系 |
8.2 研究见解 |
8.2.1 旅游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而非一支独大 |
8.2.2 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 |
8.2.3 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 |
8.3 研究创新 |
8.3.1 概念的创新 |
8.3.2 理论的创新 |
8.3.3 策略的创新 |
8.4 研究展望 |
8.4.1 研究局限 |
8.4.2 研究拓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2007-2016年) |
附录 B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排名(2007-2016年) |
附录 C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增长率(2007-2016年) |
附录 D 中国城市效率指数(2007-2016年) |
附录 E 中国城市效率增长率(2007-2016年)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研究 |
1.2.2 关于少年儿童权利立法保护的研究 |
1.2.3 相关研究的评述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设计 |
第2章 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框架建构 |
2.1 法律法规文本的选择与整理 |
2.1.1 文本选取的原则 |
2.1.2 文本获取与整理 |
2.2 构建分析框架、定义分析单元及目录 |
2.2.1 X维度: 法律法规主体维度 |
2.2.2 Y维度: 少年儿童具体权利维度 |
2.2.3 Z维度: 法律责任维度 |
2.3 法律法规文本分析单元编码 |
2.4 信度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文本的量化分析 |
3.1 法律法规文本总量分析 |
3.1.1 在发布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
3.1.2 在法律位阶上的分布情况 |
3.1.3 在法律部门上的分布情况 |
3.2 法律法规主体分析 |
3.2.1 法律法规发文主体分析 |
3.2.2 法律法规中受保护主体分析 |
3.3 少年儿童具体权利分析 |
3.3.1 基于总量的少年儿童具体权利分析 |
3.3.2 基于类型的少年儿童具体权利分析 |
3.3.3 基于时间序列的少年儿童具体权利分析 |
3.4 法律责任分析 |
3.4.1 基于总量的法律责任分析 |
3.4.2 基于类型的法律责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文本分析结果讨论 |
4.1 法律法规文本总量分析结果讨论 |
4.1.1 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
4.1.2 短时间制定大量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 |
4.1.3 少年儿童权利保护专门性立法较少 |
4.2 法律法规主体分析结果讨论 |
4.2.1 法律法规发文主体分析讨论 |
4.2.2 法律法规中受保护主体分析讨论 |
4.3 少年儿童具体权利分析结果讨论 |
4.3.1 少年儿童权利保护内容逐渐丰富 |
4.3.2 五项主要少年儿童权利的分析讨论 |
4.3.3 由生存性权利保护为主转向发展性权利保护为主 |
4.3.4 少年儿童权利保护内容不均衡 |
4.4 法律责任分析结果讨论 |
4.4.1 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完善 |
4.4.2 法律责任规定存在“重行政轻民事”现象 |
4.4.3 刑事责任规定中值得讨论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建议 |
5.1 改进立法机制和立法程序 |
5.1.1 贯彻少年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立法理念 |
5.1.2 改革立法机制和优化立法程序 |
5.2 加强少年儿童权利保护专门性立法 |
5.3 加强少年儿童中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相关立法 |
5.4 加强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重点领域立法 |
5.5 规范与完善少年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责任规定 |
5.6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汇总表 |
附录B 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文本编码样表 |
附录C 我国少年儿童权利类型编码统计表 |
附录D 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责任编码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胃癌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部分竞争性内源性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MiR-183-5p对小鼠胚胎着床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胚胎着床的过程 |
1.2 MIRNA的概述 |
1.3 MIRNA与胚胎着床 |
1.4 MIR-183家族简介 |
1.4.1 MiR-183家族成员及位置 |
1.4.2 MiR-183-5p的上游调控因子 |
1.5 MIR-183-5P的功能研究进展 |
1.5.1 MiR-183-5p与上皮间质转化 |
1.5.2 MiR-183-5p与细胞转移侵袭 |
1.5.3 MiR-183-5p与微血管生成 |
1.6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二章 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组织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与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试验动物与细胞系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设计与流程 |
2.3.2 妊娠早期小鼠子宫组织样品的制备 |
2.3.3 组织及细胞中miRNA的富集与提取 |
2.3.4 Mi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
2.3.5 Small RNA测序分析 |
2.3.6 MiRNA的相对荧光定量PCR检测 |
2.3.7 处于不同发情周期阶段小鼠的鉴别 |
2.3.8 Mi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9 细胞PI3K/Akt和Wnt/β-catenin通路抑制试验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小鼠妊娠早期不同阶段子宫组织sR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
2.4.2 小鼠妊娠早期不同阶段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2.4.3 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组织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
2.4.4 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组织差异表达miRNA的KEGG通路分析 |
2.4.5 MiR-183家族成员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 |
2.4.6 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组织miR-183家族成员的相对表达验证 |
2.4.7 抑制PI3K/Akt和Wnt/β-catenin通路对miR-183家族表达量的影响 |
2.4.8 MiR-183-5p在小鼠妊娠D1-D7及不同发情周期阶段的变化规律 |
2.4.9 MiR-183-5p的相关生物学功能通路 |
2.5 讨论 |
2.5.1 妊娠早期差异表达miRNA的分析 |
2.5.2 MiR-183家族成员在妊娠早期的表达差异分析 |
2.5.3 MiR-183-5p在胚胎着床发育与癌症进程中的作用 |
2.6 小结 |
第三章 影响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组织MIR-183-5P表达的因素及其功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试验动物与细胞系 |
3.2.2 主要仪器 |
3.2.3 主要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验设计与流程 |
3.3.2 假孕模型小鼠的制备 |
3.3.3 激素模型小鼠的制备 |
3.3.4 胚胎延时着床与着床激活模型小鼠的制备 |
3.3.5 小鼠子宫组织miR-183-5p的原位杂交 |
3.3.6 MiRNA序列类似物的人工合成 |
3.3.7 小鼠子宫角miR-183-5p agomir体内注射与检测 |
3.3.8 子宫内膜细胞系的培养 |
3.3.9 细胞转染处理 |
3.3.10 CCK-8细胞活力检测 |
3.3.11 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检测 |
3.3.12 细胞凋亡检测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胚胎对小鼠子宫组织miR-183-5p表达变化的影响 |
3.4.2 E2和P4对小鼠子宫组织miR-183-5p表达量的影响 |
3.4.3 小鼠胚胎活性与子宫组织miR-183-5p表达变化的关系 |
3.4.4 MiR-183-5p在妊娠早期(D1-D4)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位置变化规律 |
3.4.5 MiR-183-5p在胚胎着床后(D5)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位置 |
3.4.6 小鼠子宫角注射miR-183-5p agomir对胚胎着床的影响 |
3.4.7 不同细胞系中miR-183-5p表达量的差异 |
3.4.8 MiR-183-5p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9 MiR-183-5p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3.4.10 MiR-183-5p对划痕愈合速度的影响 |
3.4.11 MiR-183-5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小鼠妊娠早期miR-183-5p的变化规律与母体子宫妊娠状态的关系 |
3.5.2 MiR-183-5p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功能差异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MIR-183-5P靶基因生物学预测及验证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试验动物与细胞系 |
4.2.2 主要仪器 |
4.2.3 主要试剂 |
4.3 试验方法 |
4.3.1 试验设计与流程 |
4.3.2 MiR-183-5p靶基因预测 |
4.3.3 HEK 293T细胞系的培养 |
4.3.4 小鼠子宫组织全基因组DNA的制备 |
4.3.5 组织总RNA的制备与处理 |
4.3.6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183-5p靶基因 |
4.3.7 蛋白印迹检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MiR-183-5p的预测靶基因筛选 |
4.4.2 目标靶基因mRNA在小鼠妊娠早期的表达量变化规律 |
4.4.3 靶基因与miR-183-5p结合位点序列的克隆 |
4.4.4 pmirGLO双荧光素酶重组质粒的构建 |
4.4.5 MiR-183-5p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 |
4.4.6 MiR-183-5p对不同细胞系及子宫组织Hb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4.7 胚胎着床前子宫组织中Hbegf蛋白的表达位置 |
4.4.8 MiR-183-5p对Zeb家族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MiR-183-5p功能的多样性分析 |
4.5.2 MiR-183通过影响EMT调控胚胎着床过程 |
4.5.3 MiR-183-5p通过调控Hbegf和Lamc1抑制胚胎着床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蛋白芯片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及SVM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结直肠癌的发生研究现状 |
2.2 结直肠癌治疗及预后现状 |
2.3 结直肠癌诊断研究现状 |
2.4 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结直肠癌中应用 |
第3章 蛋白芯片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结直肠癌血清差异蛋白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临床病例 |
3.1.2 标本采集 |
3.1.3 医学伦理 |
3.1.4 主要试剂 |
3.1.5 主要仪器 |
3.1.6 方法 |
3.2 结果 |
3.2.1 数据预处理 |
3.2.2 差异表达蛋白的获取及层次聚类分析 |
3.2.3 差异蛋白的功能富集分析 |
3.2.4 PPI网络构建 |
3.2.5 药物-基因相互作用预测分析 |
3.2.6 生存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差异蛋白验证和SVM模型预测的诊断价值 |
4.1 材料方法 |
4.1.1 临床病例 |
4.1.2 标本采集 |
4.1.3 医学伦理 |
4.1.4 主要试剂 |
4.1.5 主要仪器 |
4.1.6 方法 |
4.2 结果 |
4.2.1 疾病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
4.2.2 定制夹心法玻璃芯片检测结果 |
4.2.3 数据预处理结果 |
4.2.4 差异表达蛋白的获取及层次聚类分析 |
4.2.5 SVM模型预测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1 归一化前累加强度指标 |
附表1-2 归一化后累加强度指标 |
附表2-1 归一化前平均累加强度指标 |
附表2-2 归一化后累计强度指标 |
附表3-1 归一化前平均净累加强度指标 |
附表3-2 归一化后平均净累加强度指标 |
附表4 累加强度指标下差异表达蛋白 |
附表5 平均累加强度指标下差异表达蛋白 |
附表6 平均净累加强度指标下差异表达蛋白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预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234例胃肠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发展·环境·生存(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内蒙古典型功能区土壤中POPs的污染特征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D]. 张爱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D]. 葛越.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4]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D]. 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少年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法规文本研究[D]. 欧俊才. 南昌大学, 2020(01)
- [6]胃癌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和分析[D]. 李瑞. 郑州大学, 2020(02)
- [7]MiR-183-5p对小鼠胚胎着床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曹丁壬. 浙江大学, 2020(01)
- [8]基于蛋白芯片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及SVM诊断模型构建[D]. 崔明福. 吉林大学, 2020(08)
- [9]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预测作用[D]. 明娇. 山东大学, 2020(02)
- [10]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