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呼吸道,细胞,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白细胞,病毒,艾灸。
类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谭静,林亚平,赵欢,彭卓隽,欧阳里知[1](2019)在《艾灸对胃荷瘤大鼠瘤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艾灸对胃荷瘤大鼠瘤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体质量200~240 g 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手术胃部移植Walker-256瘤组织建立胃荷瘤模型。7 d后随机选取10只验证造模成功,剩余30只随机分入模型组、艾灸组及红外组,每组10只。自入组当日起,艾灸组第1日悬灸中脘、关元、双侧足叁里,第2日悬灸双侧脾俞及胃俞;红外组第1日红外线照射胃脘部,第2日照射背部T12-T13棘突间区域;模型组第1日仰卧位固定,第2日俯卧位固定。各组每次干预2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干预期间密切观察动物摄食量、体质量,对生存状态进行积分。干预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胃部瘤体体积,测算生长抑制率。利用细胞因子微阵列芯片对瘤体中Th1、Th2类细胞因子进行筛查,ELISA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动物生存状态改善,摄食量及体质量增加(均P<0.01),胃部瘤体增长受限(P<0.01),抑制率达41.89%,瘤体内Th1类细胞因子TNF-α、INF-γ含量增加(P<0.01,P<0.05),Th2类细胞因子IL-6、IL-22含量减少(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外组动物生存状态、体质量稍改善(均P<0.05),胃部瘤体增长稍受限,抑制率为28.09%,瘤体内TNF-α含量增加(P<0.05),IL-6含量减少(P<0.01);与红外组比较,艾灸组动物摄食量、生存状态积分改善更明显(P<0.01,P<0.05),胃部瘤体体积更小(P<0.05),瘤体内INF-γ含量更高(P<0.05)。结论艾灸及红外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荷瘤动物的生存状态,抑制瘤体生长,其作用可能与增加瘤体内Th1类细胞因子TNF-α、INF-γ,减少Th2类细胞因子IL-6、IL-22有关。(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任域权,孙仕勇,谭道永,Edward,Opong,Acheampong[2](2019)在《具有环境响应功能的类细胞结构微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在仿生材料学涌现出一个新的热点话题——仿生微囊,主要是通过仿生物细胞的结构,使反应在限域结构进行。相较于传统,限域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反应浓度,同时可以形成其在分子水平上的取向性和有序性,通常,其囊膜还具有选择透过性,进而屏蔽环境中其他物质进入,创造出稳定的反应环境。文章主要研究了凹凸棒/石墨相氮化碳微反应器,能够创造出良好稳定的光响应环境。(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33期)
甘雨,乔敏,丁春晓,李淼,张宏[3](2019)在《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大鼠肺组织病理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揭示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烟熏结合卵蛋白(OVA)激发致敏的方法建立CV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固本止咳平喘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记录辣椒素诱咳时7 min内大鼠的咳嗽次数,并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固本止咳平喘颗粒中、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大鼠咳嗽次数显着减少(P<0.05或P<0.01);固本止咳平喘颗粒高剂量组大鼠BALF中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各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片组大鼠BALF中INF-r水平和INF-r/IL-4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各剂量组可以改善肺泡间隔的变化,减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结论:固本止咳平喘颗粒能明显改善CVA大鼠咳嗽症状,减轻其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h1/Th2失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宋洁,邵雪,贾胜男[4](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进行测量,对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量。结果 HBV DNA含量<10~3拷贝/mL的患者21例,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37例,在10~5~10~7拷贝/mL之间的患者32例,>10~7拷贝/mL的患者30例;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抗原单独诱导或者是与IL-12一同诱导,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的含量不断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IL-4(白细胞介素-4)、IL-10(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不断增高。抗原单独诱导与联合IL-12一同诱导相比较,随着HBV DNA含量升高,IL-12对PBMC产生的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不断下降,尤其对于>10~7拷贝/mL的患者基本无协同效应。对于<10~3拷贝/mL的患者,IL-12对HbeAg(e抗原)诱导PBMC产生的IL-4细胞因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10~3~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对IL-4细胞因子、IL-10细胞因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FN-γ、IL-4细胞因子高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e抗原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L-10细胞因子含量低于e抗原阳性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研究期间,血清HBV DNA含量越高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IFN-γ细胞因子协同效应存在明显的抑制。(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8期)
王磊,赵鹏[5](2019)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功能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该院治疗的84例乙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的方法,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变化以及IFN-γ、IL-2、IL-6、IL-10类细胞因子和HBV-DNA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胞因子均发生变化,研究组患者治疗后IFN-γ、IL-2水平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IL-6、IL-10水平和HBV-DNA降低,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提高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增加抗病毒效应,降低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有效减少肝纤维化发生的可能,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5期)
徐晓蓉[6](2019)在《尿沉渣图像有形成分分割及两类细胞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尿检测是医院常见的一种检测项目,对患者的临床泌尿系统进行检测和诊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将通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模式识别理论,对各种有形成分进行分割定位,以此来将各种有形成分从背景中进行良好的分离,并通过对两类细胞:精子、管型细胞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根据其特征来分类识别。(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陈思思[7](2019)在《Club细胞源性HMGB1在RSV感染后期Th2类细胞因子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中的作用研究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体,约30%重症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3岁时仍发生反复喘息。RSV感染将导致肺部产生类似哮喘样Th2类免疫应答(简称Ⅱ类反应),目前RSV感染引起Ⅱ类因子过度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上皮细胞修复对始动并维持哮喘模型中Ⅱ类反应至关重要。Club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上皮细胞,部分RSV感染的Club细胞可继续存活,并在后期增殖参与气道修复的同时介导慢性气道炎症。本研究拟探讨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生长至6-8周时滴鼻给予RSV 100μl含6×10~7PFU/ml病毒液、经紫外灭活的RSV(UV RSV)及HEP-2细胞培养上清,建立RSV组、UV RSV组和Mock组。每日称量小鼠体重,于RSV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点收取肺组织标本提取RNA检测病毒拷贝数、制备肺匀浆检测RSV病毒滴度。予免疫荧光标记RSV感染后CC10+club细胞变化;进一步建立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动物模型观察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反应中的作用,予流式细胞技术验证萘去除CC10+club细胞的效应,通过ELISA检测BALF中Ⅱ类因子IL-4、IL-5、IL-13水平;肺组织病理H&E染色及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评价炎症反应;检测小鼠气道阻力评估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结果:RSV感染BALB/c小鼠后体重下降,以第6、7天下降最明显,第14天时体重恢复;RSV感染第4天时,RSV N基因拷贝数达高峰,而RSV N基因在UV RSV组中第3天开始则不能检出;RSV感染BALB/c小鼠肺组织匀浆刺激HEP-2细胞出现明显空斑,感染第3天时病毒滴度最高:331.30±58.07×103 PFU/g,第7天、14天时未再见空斑;对照组及UV RSV组未见空斑。Th1类细胞因子IFN-γ在RSV感染后第7天达到高峰;RSV感染后第14天到30天,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3相较于对照组及UV RSV组显着升高。予免疫荧光标记RSV感染后CC10+club细胞变化发现RSV感染BALB/c小鼠第7天Club细胞大量破坏,从第14天开始较对照组显着增多。予萘腹腔注射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成功后,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降低、肺部病理损害减轻、气道炎症细胞募集减少,而AHR却升高。结论:CC10+club细胞参与RSV感染后期Ⅱ类反应形成,主要体现在:(1)CC10+club细胞在RSV感染后期大量增殖,伴随Ⅱ类因子在感染后期显着升高;(2)予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后Ⅱ类因子显着降低,伴随气道炎症显着减轻。第二部分Club细胞源性HMGB1在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中的作用研究目的:上皮细胞除了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外源性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本身也可以通过产生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介导Ⅱ类因子产生。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作为DAMP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可来源于上皮细胞,可参与Ⅱ类因子产生。第一部分研究显示CC10+club细胞参与RSV感染后期Ⅱ类因子产生,本部分拟进一步明确CC10+club细胞是否通过产生内源性HMGB1参与RSV感染后期Ⅱ类反应。方法:BALB/c小鼠生长至6-8周时滴鼻给予RSV 100μl含6×107PFU/ml病毒液、经紫外灭活的RSV及HEP-2细胞培养上清,建立RSV组、UV RSV组和Mock组。在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予免疫荧光观察CC10+club细胞与HMGB1共表达情况,进一步在萘去除CC10+club细胞组中观察CC10+club细胞与HMGB1共表达情况,予Western blot及ELISA观察萘去除CC10+club细胞后HMGB1的蛋白水平变化,以明确CC10+club细胞是否可以产生内源性HMGB1。为明确CC10+club细胞源性HMGB1在Ⅱ类反应中的作用,予HMGB1中和抗体腹腔注射RSV感染小鼠,400μg/kg,通过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Ⅱ类因子IL-4、IL-5、IL-13水平;PCR检测Ⅱ类反应相关转录因子;肺组织病理H&E染色及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评价炎症反应;检测小鼠气道阻力评估AHR。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SV感染后期HMGB1和CC10存在共定位,第21天时二者共定位最明显,此时Pearson’s相关系数为0.73,Mander’s重迭值为0.81;RSV感染后第21天,予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后,HMGB1仅表达在残存的CC10+club细胞中;RSV感染后第21天,肺组织中及BALF中HMGB1蛋白水平显着升高,予萘特异性去除CC10+club细胞后,肺组织中及BALF中HMGB1表达显着降低;均提示CC10+club细胞是HMGB1的重要来源。Western blot检测HMGB1变化趋势,发现RSV感染第14天、第21天、第30天时肺组织中HMGB1较对照组显着升高;BALF中HMGB1水平在RSV感染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30天时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予HMGB1中和抗体干预后,IL-4、IL-5、IL-13水平及Ⅱ类反应相关转录因子GATA3较RSV组显着降低;伴随肺部病理损害减轻、BALF中炎症细胞募集减少及AHR降低。结论:RSV感染后期病毒清除以后,CC10+club细胞可以通过产生DAMP家族成员HMGB1通过促进转录因子GATA3表达,进而促进Ⅱ类反应相关气道炎症及AHR。第叁部分HMGB1在评价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反复喘息发生中的作用研究目的:作为内源性炎症介质,HMGB1表达增高是否与RSV感染后疾病严重程度及后期发生反复喘息相关,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在临床上观察HMGB1水平能否作为评价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严重程度及后期发生反复喘息的生物学标志。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收集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2岁婴幼儿的首次病毒感染性喘息发作)入院第1天的鼻咽抽吸物(Nasopharyngeal aspirates,NPA)标本,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呼吸道七种病毒、痰培养及血液检查。单独RSV检出阳性者纳入研究,排除合并其他病毒及合并细菌感染者,同时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患儿。同时期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以及胃肠新生儿外科收集因手术需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且无呼吸道感染患儿NPA标本作为对照组。根据wang等制定的评分系统,对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予ELISA检测NPA中HMGB1水平,分析HMGB1水平与患儿严重程度的关系;进一步电话随访患儿发生再喘息的情况,分析HMGB1水平与患儿再喘息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收集RSV感染组52例和对照组23例;52例RSV感染组中男性有43例,2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8例;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年龄中位数为3月(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s,IQR),2-6月),对照组为2月(IQR,2-6月);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比较HMGB1水平发现,5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HMGB1水平161.20ng/ml(68.06–221.30)ng/ml较23例对照组21.94 ng/ml(12.12–59.82)ng/ml显着增高(P<0.001)。根据Wang’s严重程度评分系统,52例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中有42例为中重度,10例为轻度;在中重度组中HMGB1水平为237.50 ng/ml(193.00–283.60)ng/ml,比轻度组147.50 ng/ml(54.52–214.40)ng/ml显着升高(P=0.003);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提示当HMGB1>203.00ng/ml时病情更重,此时特异度为69.05%,敏感度为80.00%,曲线下面积为0.81。对以上5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进行再喘息的随访,共电话随访到33例,其中26例未再发生喘息,7例发生再喘息,将再喘息组与未再喘息组HMGB1水平进行比较,发现HMGB1水平越高者,发生再喘息的几率更大(P=0.06)。结论:HMGB1水平与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临床上RSV感染的干预靶点,其是否可作为后期发生反复喘息的生物学标志仍需进一步临床随访观察验证。(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郝燕燕,邹晓静,李献超[8](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情况、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和SP-D水平,探讨RSV感染情况及对COPD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期COPD患者144例,检测RSV,记录肺功能,检测血清IL-4、IL-10及SP-D,分析患者肺功能和血清分子水平与RSV感染的关系,以及各分子与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 RSV阳性的COPD患者有45例(31.25%)。RSV阳性组患者的肺功能均低于RSV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阳性组患者的血清IL-4、1L-10和SP-D水平明显高于RS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COPD分级的提高,血清L-4、1L-10、SP-D水平逐渐升高,以Ⅲ级、Ⅳ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存在一定的RSV感染率。患者血清IL-4、IL-10和SP-D的表达增加与RSV感染情况和患者病情进展相关,检测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对了解患者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郑莉花,金延泽,曾婕,朴鲜玲,崔慧星[9](2018)在《卡铂联合紫杉醇对宫颈癌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卡铂联合紫杉醇对宫颈癌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放疗治疗,观察组应用放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血清SCC-Ag及CYFRA21-1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伤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CC-Ag、CYFRA21-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放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改善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且不会额外增加严重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肿瘤药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志国[10](2018)在《CD4~+、CD25~+Treg表达水平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及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以及新生儿脐血中CD4~+、CD25~+Treg表达水平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及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妊娠为临产的孕妇和102例新生儿,本组孕妇均为HBsAg阳性但是肝功能正常,对本组新生儿的脐血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将10例出现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极其母亲纳入观察组(n=20),将其余92例未出现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极其母亲纳入对照组(n=184)。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孕妇外周血以及新生儿脐血中CD4~+、CD25~+Treg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ELISA检测法对各组干扰素-r和白介素-4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干扰素-r和白介素-4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白介素-4、CD4~+、CD25~+Treg表达水平所占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CD4~+、CD25~+Treg表达水平与干扰素-r呈负相关,与白介素-4呈正相关。结论:当出现HBV宫内感染时,孕妇和新生儿的Th1型特异性反应降低,但是Th2型特异性反应增强,Th1/Th2类细胞之间的免疫失衡可能是导致HBV宫内感染的因素。而HBV宫内感染与孕妇外周血以及新生儿脐血中CD4~+、CD25~+Treg表达水平的升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8年11期)
类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在仿生材料学涌现出一个新的热点话题——仿生微囊,主要是通过仿生物细胞的结构,使反应在限域结构进行。相较于传统,限域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反应浓度,同时可以形成其在分子水平上的取向性和有序性,通常,其囊膜还具有选择透过性,进而屏蔽环境中其他物质进入,创造出稳定的反应环境。文章主要研究了凹凸棒/石墨相氮化碳微反应器,能够创造出良好稳定的光响应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谭静,林亚平,赵欢,彭卓隽,欧阳里知.艾灸对胃荷瘤大鼠瘤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9
[2].任域权,孙仕勇,谭道永,Edward,Opong,Acheampong.具有环境响应功能的类细胞结构微囊的制备[J].化工管理.2019
[3].甘雨,乔敏,丁春晓,李淼,张宏.固本止咳平喘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4].宋洁,邵雪,贾胜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对IL-12诱导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J].肝脏.2019
[5].王磊,赵鹏.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6].徐晓蓉.尿沉渣图像有形成分分割及两类细胞识别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
[7].陈思思.Club细胞源性HMGB1在RSV感染后期Th2类细胞因子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8].郝燕燕,邹晓静,李献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9].郑莉花,金延泽,曾婕,朴鲜玲,崔慧星.卡铂联合紫杉醇对宫颈癌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肿瘤药学.2018
[10].刘志国.CD4~+、CD25~+Treg表达水平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及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J].健康之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