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生物修复论文-姜玉

厌氧生物修复论文-姜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厌氧生物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垃圾渗滤液,赤铁矿,厌氧生物氧化,地下水污染

厌氧生物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姜玉[1](2017)在《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原位厌氧生物氧化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滤液是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有机物及氨氮含量高、水质随季节波动大等特点。渗滤液一旦发生渗漏,将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难降解有机物和氨氮作为渗滤液的特征污染物,阐明其在包气带、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为实际地下水污染场地的调查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仍旧较少。Fe(III)生物还原过程作为含水层自然衰减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密切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C、N、O、P等元素的自然循环,在含水层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人工措施对Fe(III)生物还原过程进行强化,并应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模拟了老龄渗滤液中有机物及氨氮在包气带、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通过驯化培养稻田土着微生物—异化Fe(III)还原菌,研究了以天然赤铁矿为电子受体的厌氧生物氧化过程对有机物和氨氮等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能,探讨了反应机理;构建柱实验、渗流槽实验模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原位厌氧生物氧化修复过程。主要结论如下:与类富里酸物质相比类胡敏酸物质更容易被包气带土壤吸附截留,氨氮及有机物在含水层中均呈现垂向不均匀沉降现象,这是因为老龄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如腐殖质类)通常以密度大于水的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存在,表面带负电荷氨氮与其发生静电吸附作用共同沉聚至含水层底部。批实验结果表明,老龄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COD初始浓度为600mg/L、氨氮初始浓度为25mg N/L时,反应50天后COD生物去除率高达91.06%,碳酸氢盐是最主要的降解产物;而氨氮生物去除率仅为31.25%,亚硝酸盐氮是其主要的去除产物。COD初始浓度在50~600mg/L范围内时,COD浓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这是因为微生物利用有机碳源进行新陈代谢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有限。柱实验进水地下水COD初始浓度为400mg/L、氨氮初始浓度为16 mg N/L时,COD与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7.50%、45.12%;渗流槽实验进水COD初始浓度为884.82mg/L、氨氮初始浓度为203.16 mg N/L时,COD与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1.51%、12.26%。含水层填充介质为均质石英砂(粒径1~2mm)且水力停留时间为48h左右时,2~4mm规格赤铁矿渗透性良好,渗透系数K值在(1.87~5.52)×10~3 cm·d~(-1)范围内。修复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动状态下,厌氧生物氧化过程对老龄渗滤液有机污染地下水中COD的去除效果整体较好,而氨氮去除率仍旧较低。本研究可为实际地下水污染场地的调查、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还可为渗滤液传统处理工艺难降解有机物处理成本高、膜浓缩液减量难提供新的解决办法。本研究提出的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原位厌氧生物氧化修复新技术,可为老龄渗滤液有机污染地下水的实际场地修复工程中赤铁矿投加量、微生物富集培养方式、水力停留时间、反应介质渗透系数等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7-06-01)

杨琦,尚海涛,李惠娣[2](2006)在《四氯乙烯(PCE)厌氧生物修复的国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氯乙烯(PCE)在工业上广泛使用和不合理的处置,已经成为地下水中普遍存在的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同时PCE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叁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化合物。目前PCE的地下水生物修复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日益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论述了PCE的去除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其去除的机理;论述了厌氧降解PCE微生物种类和PCE降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对PCE基因工程菌构建,厌氧共代谢基质以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地下水中PCE的生物修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地下水PCE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的证据,为保障地下水饮用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06年02期)

唐全[3](2004)在《受氯代苯酚污染水体沉积物厌氧生物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生物修复技术在修复受氯代有机物污染土壤、沉积物方面具有优势。本文基于培养具有还原脱氯能力的厌氧颗粒污泥,和解析氯代芳烃(五氯酚、对氯苯胺)在沉积物中吸附/解吸特征基础上,较深入地研究了厌氧Slurry工艺修复模拟PCP污染沉积物的性能,并考察了不同操作条件对修复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在EGSB反应器中分别采用含PCP和CA有机废水(反应器1#)、含CA有机废水(反应器2#)两种培养方式,研究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历程。试验结果表明:①反应器1#连续运行180d,初始80d反应器运行稳定;当PCP和CA分别提升至30mg·L~(-1)和10mg·L~(-1),微生物明显受到毒性抑制;在进水中仅含PCP情况下,20d后反应器运行恢复正常;180d进水PCP浓度升至60 mg·L~(-1),去除率稳定在99%。②反应器2#进水为含CA的有机废水,连续运行410天。初始260d,进水CA浓度增至100 mg·L~(-1),去除率达到60%,微生物未出现明显抑制情况;260~394d期间,缓慢提升CA负荷,然而CA去除率仅提升约5%;394~410d,提高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至36h,CA去除率迅速升至80%以上。③两个反应器的污泥颗粒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污泥适应期、颗粒污泥出现期和颗粒污泥成长期。两反应器培养出的颗粒污泥外表呈灰白色和深灰色,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0~2.0mm和1.5~2.5mm范围,结构较致密,颗粒内部含有丰富的产甲烷丝状菌和短杆菌。 (2) 五氯酚(PCP、有机酸)、对氯苯胺(CA、有机碱)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快速吸附、解吸试验表明:①在高浓度条件下,两种污染物的快速吸附过程均符合Parabolic扩散模型,初始浓度-吸附量曲线符合Freudlich方程,说明扩散为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而且分配作用在吸附中占主导地位。而相比极性更强CA而言,PCP的分配作用更突出。②调节pH能够促进PCP、CA的解吸。其中碱性条件下(pH:9),PCP的解吸率达到14.0%;在酸性条件下(pH:4),CA解吸率达到最大值17.5%,这反映解吸率与污染物的离子化程度呈正相关;添加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明显促进了PCP和CA的解吸,其中乙二醇-丁醚和乙醇分别对PCP和CA的增溶效果最好,解吸率分别达到33.5%和24.9%,同时反映沉积物中PCP/CA的不可逆吸附量约占70%,生物可利用性低。 (3) 考察了分批条件下,厌氧泥浆工艺的修复性能及不同操作条件(投加厌氧脱氯颗粒污泥、共基质、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对修复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厌氧脱氯颗粒污泥的强化作用明显。对照处理(无颗粒污泥情况),31d固液两相PCP降解速率为4.370 mg·kg~(-1)·d~(-1);投加10g·kg~(-1)和30g·kg~(-1)颗粒污泥时,两相PCP降解速率分别达到7.972mg·kg~(-1)·d~(-1) 受氯代苯酚污染水体沉积物厌氧生物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8.oo4mgkg一’·d一’,并且随着污泥投加量的增加,沉积物中PcP快速降解时间提前;②共基质对修复速率的影响比较复杂。在修复初期,共基质的投加促进了PCP的降解;而在中后期,修复速率反而下降,并且投加的共基质越多,修复速率越慢;③乙醇的投加提高了固、液两相PCP的降解,同时起到了增溶和共代谢基质的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二醇一丁醚对 PO户的解吸效果优于乙醇,但抑制了PCP的进一步降解。 (4)研究了机械搅拌泥浆反应器和曝氮泥浆反应器半连续运行的修复性能,两反应器均采用两批进料方式,即在第一批修复完成后,替换150gPCP污染沉积物进行补料修复。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一次进料阶段,两类反应器中的固液两相PCP去除率分别达到95 .9~%.5%和97.3一98.1%,其两相PCP降解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为0.9463一0.9886;②在二次补料阶段,两类反应器的修复性能均明显下降,反映修复过程中,厌氧脱氯菌活性逐渐降低;③比较分批修复和反应器修复发现,初始8d,机械搅拌反应器和曝氮反应器的修复速率分别达到27.775mgkg’‘·“和23.728 mgkg一‘·d一‘,修复性能优于分批试验(20.o1P/mgkg‘’·d‘’);④比较两类反应器性能发现,一次进料阶段的前8d,机械搅拌反应器的两相PcP降解速率快于氮气搅拌反应器;而在二次补料阶段(14一25d),曝氮反应器的两相PCP降解速率(6 .139 mgkg一’·d一’)快于机械搅拌反应器(3 .738 mgkg一’·d-’)。(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徐向阳,冯孝善[4](2001)在《五氯酚(PCP)污染土壤厌氧生物修复技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土壤泥浆反应器在投加厌氧颗粒污泥条件下修复PCP污染土壤的性能 .结果表明 ,对PCP浓度30mg·kg-1模拟污染土壤 ,其土壤泥浆中土着性厌氧微生物对PCP具有一定的还原脱氯降解活性 ,2 8d平均PCP降解速率为 0 .2 5 8mg·kg-1·d-1;投加 5 .0g·kg-1颗粒污泥的土壤泥浆反应器在好氧、好氧 厌氧、厌氧操作条件下 ,2 8d平均PCP降解速率为 0 .2 6 9、0 .2 91/0 .842、0 .892mg·kg-1·d-1.投加 5、10、2 5g·kg-1颗粒污泥的土壤泥浆反应器在厌氧条件下 ,35d平均PCP降解速率分别达到 0 .834、0 .843、0 .92 8mg·kg-1·d-1,PCP降解速率随颗粒污泥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 ;对PCP浓度 6 0mg·kg-1模拟污染土壤 ,投加颗粒污泥的泥浆反应器仍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初始PCP降解速率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厌氧生物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氯乙烯(PCE)在工业上广泛使用和不合理的处置,已经成为地下水中普遍存在的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同时PCE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叁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化合物。目前PCE的地下水生物修复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日益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论述了PCE的去除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其去除的机理;论述了厌氧降解PCE微生物种类和PCE降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对PCE基因工程菌构建,厌氧共代谢基质以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地下水中PCE的生物修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地下水PCE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的证据,为保障地下水饮用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厌氧生物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姜玉.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原位厌氧生物氧化修复技术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2].杨琦,尚海涛,李惠娣.四氯乙烯(PCE)厌氧生物修复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6

[3].唐全.受氯代苯酚污染水体沉积物厌氧生物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4

[4].徐向阳,冯孝善.五氯酚(PCP)污染土壤厌氧生物修复技术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

标签:;  ;  ;  ;  

厌氧生物修复论文-姜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