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下茎,苦竹,绿竹,鱼腥草,毛竹,转录,赤霉素。
地下茎论文文献综述
余杏[1](2019)在《芦笋地下茎繁殖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有种植户提出想种芦笋,但觉得芦笋种子太贵,想用地下茎繁殖,不知如何进行。记者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指出地下茎分株繁殖,是将优良健壮种株掘起,分割地下茎后栽于大田,其优点是可保持品质种性和株间性状整齐一致,但繁殖系数小,一般用于良种繁育。(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报》期刊2019-04-02)
余耔妞,金安婷,梁思源,杨天如,唐澜[2](2018)在《鱼腥草地下茎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及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鱼腥草地下茎各提取物的成分分析,考察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活性,为鱼腥草用于牙周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鲜紫色茎鱼腥草地下茎为原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及芳香水,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基于肉汤连续稀释法稀释成不同浓度的鱼腥草,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采用纸片法检测各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鱼腥草挥发油中鉴定出了甲基正壬酮、癸酸乙酯等30种化学组分,抑菌实验发现挥发油、浓缩药液及芳香水均有数个浓度组出现抑菌环,能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结论所有鱼腥草提取物均具有体外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作用,且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挥发油部分抑菌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8年09期)
尹瑞安,叶柳欣,郑世伟,吴夏华,吴冰冰[3](2018)在《3种不同地下茎形态竹子的钾含量及积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混生型苦竹和丛生型绿竹为研究对象,对钾含量、储量和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竹和高节竹钾含量大小表现为叶>枝>秆,而苦竹则表现为叶>秆>枝,枝、秆中钾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高节竹、苦竹叶片钾含量显着高于绿竹;高节竹枝条钾含量显着高于绿竹;苦竹秆中钾含量显着高于绿竹。钾素积累量大小为苦竹>绿竹>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259.87、177.05、123.16 kg·hm-2,而钾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绿竹>苦竹>高节竹,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钾素分别为3.81、6.34、6.95 kg。(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童志鹏,叶柳欣,邵香君,万刚,周菊敏[4](2018)在《3种不同地下茎形态竹子的氮含量及积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混生型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和丛生型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为研究对象,对其植株氮含量及其在不同器官间(叶、枝、秆)的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子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均表现为叶>枝>秆,各器官氮含量均随着竹龄的增大而下降;3年生叶片氮含量绿竹显着大于高节竹、苦竹(P<0.05);秆中氮含量表现为绿竹>苦竹>高节竹,其中2年生和3年生秆氮含量在竹种间的差异达显着性水平(P<0.05),绿竹和苦竹的1年生秆氮含量也显着大于高节竹(P<0.05)。不同竹种间枝条氮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竹种间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绿竹>苦竹>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370.28、254.72和113.03 kg/hm~2,而氮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高节竹>苦竹>绿竹,3种竹子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氮素为分别为6.37、6.53和7.96 kg。(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8年03期)
魏强,高志鹏,陈铭,曹俊杰,郭琳[5](2018)在《厚壁毛竹与毛竹地下茎发育规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一步解析厚壁毛竹茎秆节间壁厚腔小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通过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学结构差异,采用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结果】厚壁毛竹竹鞭实心、无髓腔、横切面布满维管束组织,而毛竹竹鞭横切面中心为髓腔。连续纵切及横切切片显示,厚壁毛竹鞭笋顶端分生组织在发育过程中未分化出髓组织;且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相比于毛竹,形态细长、细胞数目多、面积大,但细胞层数相似。数学建模分析显示,毛竹与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均可以被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但是毛竹长轴与水平轴的夹角约呈45°,而厚壁毛竹的夹角近乎90°,显着不同于毛竹。在光学显微镜下与毛竹比较,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细胞质浓、形态更规整。【结论】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形态及结构异常是导致其竹鞭实心的细胞学原因。(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黄龙雨[6](2017)在《莲地下茎发育的适应性进化与遗传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莲(Nelumbo nucifera)是一种古老的双子叶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莲基因组草图的发布,为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一步开展莲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莲的地下茎俗称藕,是我国较受欢迎的水生蔬菜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研究莲藕膨大的进化与遗传机制,对于促进莲藕的育种与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19个莲种质资源,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探究全基因组水平上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模式,同时,通过以地下茎膨大的温代莲为父本,以地下茎不膨大的热带莲为母本构建莲F2遗传群体,利用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海量的SNP标记,结合筛选得到的亲本间多态性SSR标记,绘制了一张高密度莲F2遗传连锁图谱。通过调查莲F2群体两年的地下茎表型相关性状,对莲地下茎发育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探究莲地下茎发育的遗传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对19份不同来源的莲野生及栽培资源进行了重测序分析,从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了莲不同生态型及亚种之间的遗传分化。其中,美洲黄莲(N.lutea Pers.)和亚洲莲之间(N.nucifera Gaertan.)遗传距离较远,多态性较高;温代野生莲与热带莲具有较高的基因组多样性;藕莲种质与温带野生莲遗传距离较近;花莲、子莲种质与热带莲之间有基因组混杂现象。2,初步分析了,莲两种生态型分化中基因的变异模式,并筛选得到了 4603个莲生态型分化相关基因。通过对这四类基因分别进行GO分类注释,可以发现不同功能基因的进化速率。变异系数极低(MR<1.5724),进化非常保守的基因,主要集中在基因表达与转录,以及RNA代谢调控进程中;变异系数较低,基因进化相对保守的基因(1.5724<MR≤3.4388),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合成相关生物进程中;变异系数较高(3.4388<MR≤6.3132),进化速度相对较快的基因,主要集中在信号传导等生物进程中;变异系数很高(MR>6.3132),进化速度非常快的基因,主要集中在NADH电子信号传递链等相关生物进程中。3,对12个莲主要基因家族基因变异检测,发现无义突变率的变化范围是22.4%-44.9%。其中NB-ARC基因家族的无义突变率最高;其次为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家族;而基因转录相关基因家族如Ring finger,Helix-loop-helixDNAbinding,Myb-likes 和 AP2 domain 基因家族的无义突变率相对较低。4,通过构建莲F2遗传群体,利用GBS测序技术,绘制了一张标记总数为1256,由8个连锁群组成,总遗传图距为1576.98 cM的莲F2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最大连锁群的遗传距离为378.87 cM,最小的遗传连锁群的遗传距离为109.46 cM,;两个标记间最大遗传距离为16.04cM,最小遗传距离为3.88cM,平均遗传距离为1.35cM5,通过两年的地下茎表型相关性状的调查,统计发现莲地下茎最大节间膨大指数(EI,Enlargement index)与节间长度(IL,Internode length)呈极显着负相关,与节间周长(IP,Internode perimeter)、单支藕重(SRW,Single rhizome weight)和藕总重(TW,Total weight)呈极显着正相关;最大节间长度(IL,Internode length)与地下茎最大节间周长(IP,Internode perimeter)呈极显着负相关;地下茎最大节间周长(IP,Internode perimeter)与单支藕重(SRW,Single rhizome weight)和总重(TW,Total weight)呈显着正相关;地下茎总支数(RN,Rhizome number)与地下茎总重(TW,Total weight)之间呈正相关;单支藕重与总重呈显着正相关。6,结合莲生态型分化相关基因及QTL作图数据最终筛选得到374个莲地下茎发育相关基因。发现部分基因与花期相关,表明莲地下茎发育与花期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首次利用自然和栽培群体重测序分析与F2遗传群体QTL作图分析结合起来研究莲藕膨大的分化及遗传机制,并确定了部分候选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莲藕膨大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7-12-01)
马西青,黄炳茹[7](2017)在《高羊茅地下茎形成及其干旱和旱后恢复的分子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是耐热性和抗冷性最强的多年生冷季型草坪草,但是其抗旱能力较弱。地下茎是储存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的重要器官,在抗旱和旱后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下茎形成及其抗旱和旱后恢复的分子机制,培育根茎型高羊茅新品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干旱处理条件下地下茎数目和长度分别和对照相比差异显着;复水再生后,地下茎数目和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地下茎长度和对照相比差异显着。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干旱处理下,地下茎形成期,Crown部位和对照相比,ABA信号通路和IAA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下调;地下茎伸长期,GA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下调。此外,在Crown部位,可溶性糖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水平(Galactinol synthase,Raffinose synthase和Fructofuranosidase等)在干旱处理条件下显着上调;脂质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水平(Phopholipase A1,Lipoxygenase和Aliene oxide synthase 1等)在干旱复水后显着上调。干旱处理下,地下茎伸长主要和抗氧化途径基因表达相关,MDHA平均上调了2.69倍,APX平均下调2.56倍,Ascorbateoxidase平均下调了2.82倍。内源激素含量测定表明,干旱处理条件下,Crown部位和对照相比,ABA含量上升了19倍,IAA,ZR, GA4和JA含量分别下降了4倍,3.6倍,1.85倍和2.11倍。可溶性糖含量分析表明,干旱处理后,和对照相比,地下茎Crown部位Glucose,Fructose和Sucrose含量分别提高了67.79%,2倍和2倍。复水再生后,地下茎Crown部位Glucose提高了41.17%。抗氧化物含量分析表明,干旱处理后和对照相比,地下茎部位AsA/DHA提高了2倍,GSH/GSSG也提高了2倍,地下茎Crown部位干旱处理和复水后,和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条件下,激素信号通路和可溶性糖代谢途径基因和蛋白主要参与调控了地下茎数目的增殖,抗氧化途径相关基因和蛋白主要参与调控了地下茎长度的发育;复水再生后,在地下茎数目增殖过程中,脂质代谢途径基因和蛋白发挥重要作用。抗旱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功能分析,对于阐明植物地下茎形成以及抗旱和旱后恢复的分子调控机制,培育根茎型高羊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5)
魏强,丁雨龙[8](2017)在《矢竹地下茎转录组测序及节间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竹子地下茎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对矢竹含不同发育阶段节的地下茎转录组图谱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qRT-PCR对节间生长相关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共获得了11 976条平均长度为1 008 bp的单基因簇(unigenes)。NCBI注释显示,63.8%的单基因簇具有注释结果,其中16 254条unigenes被注释到137个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中。Map Man分析共获得了1 864个转录因子及603个激素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单基因簇。在功能基因方面,共获得564个与细胞壁构建相关的代谢基因,其中92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此外,对9个与赤霉素、细胞壁合成及细胞骨架组织相关的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它们在节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细胞壁、细胞骨架下游功能相关基因在矢竹地下茎节间快速生长阶段表达最高;而赤霉素合成及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则在节间伸长起始阶段最高。【结论】矢竹地下茎生长发育受到从各类激素、转录因子到其下游功能基因等组成的复杂分子网络的协同调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陈灿,黄璜,郑华斌,邓广湘,王天喜[9](2017)在《不同居群野生鱼腥草地下茎组织结构及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我国南方地区8个不同居群的野生鱼腥草,对各居群野生鱼腥草的地下茎组织结构(茎壁厚、地下茎横截面直径、髓腔大小、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面积及维管束数量)及地上、地下部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证明,部分野生居群鱼腥草地下茎的组织结构及农艺性状的指标有极显着差异。总体对照比较,鱼腥草的地下茎组织结构及农艺性状以云南昆明、重庆合川、广西南宁叁个居群表现较好,其结果对野生居群的栽培选育、合理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7年03期)
周雨玫,吴佩根,魏胜利,王文全,施桦[10](2015)在《甘草野生抚育技术研究Ⅱ—地下茎长度、密度和粗度对药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地下茎长度和密度对甘草无性繁殖成活率和药材产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布置田间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甘草酸含量。结果:栽培2年的不定根甘草酸含量能达到2.37%,产量最高能达到1 232.55±306.45 kg/hm2,并且栽培用种栽地下茎(原地下茎)甘草酸含量与其分生不定根甘草酸含量相关显着(P<0.01)。相对较短、较细的地下茎有利于分生更多的不定根,并且有利于不定根粗度增加。结论:甘草仿野生栽培可在短期内获得优质甘草,栽培中适合用10-20 cm长、0.5 cm粗的地下茎做种栽,如何提高仿野生栽培的药材产量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5年08期)
地下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鱼腥草地下茎各提取物的成分分析,考察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活性,为鱼腥草用于牙周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鲜紫色茎鱼腥草地下茎为原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及芳香水,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基于肉汤连续稀释法稀释成不同浓度的鱼腥草,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采用纸片法检测各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鱼腥草挥发油中鉴定出了甲基正壬酮、癸酸乙酯等30种化学组分,抑菌实验发现挥发油、浓缩药液及芳香水均有数个浓度组出现抑菌环,能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结论所有鱼腥草提取物均具有体外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作用,且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挥发油部分抑菌效果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茎论文参考文献
[1].余杏.芦笋地下茎繁殖要点[N].湖南科技报.2019
[2].余耔妞,金安婷,梁思源,杨天如,唐澜.鱼腥草地下茎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及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南药学.2018
[3].尹瑞安,叶柳欣,郑世伟,吴夏华,吴冰冰.3种不同地下茎形态竹子的钾含量及积累特征[J].浙江农业科学.2018
[4].童志鹏,叶柳欣,邵香君,万刚,周菊敏.3种不同地下茎形态竹子的氮含量及积累特性[J].世界竹藤通讯.2018
[5].魏强,高志鹏,陈铭,曹俊杰,郭琳.厚壁毛竹与毛竹地下茎发育规律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黄龙雨.莲地下茎发育的适应性进化与遗传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7
[7].马西青,黄炳茹.高羊茅地下茎形成及其干旱和旱后恢复的分子调控机制[C].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8].魏强,丁雨龙.矢竹地下茎转录组测序及节间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陈灿,黄璜,郑华斌,邓广湘,王天喜.不同居群野生鱼腥草地下茎组织结构及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
[10].周雨玫,吴佩根,魏胜利,王文全,施桦.甘草野生抚育技术研究Ⅱ—地下茎长度、密度和粗度对药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