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化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细胞,抗原,细胞,抑郁症,补体,复合体,免疫性。
分化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聪[1](2016)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是神经内科情感障碍性疾病常见的一种,目前对这种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有些不典型的抑郁症状或者较轻的抑郁症不能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容易造成漏诊。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对于早期治疗会明显降低,因此,如果有一种实验室检查能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将会给抑郁症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众说纷纭,虽然神经递质学说逐渐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新的理论如解剖因素、炎症因子、基因等学说也逐渐被发现。有研究发现,由其他原因如妊娠,导致的抑郁症患者的免疫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神经系统的缺血性损伤不仅引起了患者的残疾,同时也引起了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T淋巴细胞作为细胞免疫的主要参与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通过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水平的改变表现出来,这种抑郁症状与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逐渐被人们所了解。目的探讨人类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0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合并慢性疾病)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的差异。另选取健康对照20名,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别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间临床资料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抑郁组血清CD~(4+)含量为(40.90±7.01)%均低于健康对照组(49.90±7.62)%、未并发抑郁组(45.73±8.23)%(P<0.05);并发抑郁组血清CD~(8+)含量为(27.27±8.29)%高于健康对照组(21.50±5.04)%(P<0.05);健康对照组、并发抑郁组、未并发抑郁组血清CD~(4+)/CD~(8+)含量分别为(2.45±0.69),(2.01±0.75),(1.60±0.4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通过对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研究发现,这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降低。(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6-03-01)
王聪聪,邢红霞,田小军,李杰,史莉瑾[2](2016)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12-2015-06作者医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并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项)分为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合并慢性疾病)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MMSE)〕的差异。另选取健康对照20名,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间临床资料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抑郁组血清CD4~+水平为(40.90±7.01)%,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90±7.62)%和未并发抑郁组的(45.73±8.23)%(均P<0.05);并发抑郁组血清CD8~+水平为(27.27±8.29)%,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50±5.04)%(P<0.05);健康对照组、未并发抑郁组、并发抑郁组血清CD4~+/CD8~+水平分别为2.45±0.69、2.01±0.75和1.60±0.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这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在辅助T淋巴细胞CD4~+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张正学,郑荣远,厉芳,熊凌杰,刘银凤[3](2012)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脑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抗原和分化群3ε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脑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抗原(MHC-Ⅱ)和分化群3ε(CD3ε)的变化。方法 2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EAE组(n=13)和正常对照组(n=12)。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抗原诱导小鼠EAE模型。观察记录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常规及髓鞘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荧光定量PCR检测脑MHC-Ⅱ和CD3εmRNA的表达。结果 EAE组小鼠发病后EAE症状评分逐渐增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髓鞘脱失较多;脑组织MHC-Ⅱ和CD3εmRNA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并与EAE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EAE小鼠脑内MHC-Ⅱ及CD3εmRNA表达水平增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一致。(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张剑,张琪,汪国营,张英才,朱焕兵[4](2011)在《T细胞分化群40补体免疫球蛋白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细胞分化群40补体免疫球蛋白(CD40L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经门静脉输注CD40LIg基因转染的MSCs,观察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生存情况和移植肝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检测肝移植大鼠干扰素(INF-γ)和白细胞介素4(IL-2)水平的变化。结果(1)基因转染MSCs组生存时间显着长于对照组、单纯MSCs组和基因转染组,而单纯MSCs组和基因转染组又较对照组显着延长(P<0.05)。(2)对照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IL-2和INF-γ水平在肝移植术后急剧升高,各时段均显着高于3个治疗组(P<0.05);(3)肝脏组织病理检查,对照组呈重度排斥反应,单纯MSCs组和基因转染组为轻度排斥反应,而基因转染MSCs组无明显排斥反应。结论 CD40LIg基因修饰MSCs可以延长肝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抑制大鼠肝移植的排斥反应。(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韩艳云,李邦佑,吕景福,喻婷,万学济[5](2005)在《从小鼠类ES细胞分化群中分离培养一类衍生细胞及其培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小鼠囊胚在饲养层、无类LIF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出类ES细胞团,将该类ES细胞团传至第叁代,暂停传代,继续培养,则4~5d后该细胞团会向周围分化出一种圆而发亮的衍生细胞,该衍生细胞会不断地向周围生长,约20d后该衍生细胞铺满培养皿底。将该衍生细胞传至铺有饲养层的培养瓶中继续传代至第七代,再将其传代至无饲养层的培养瓶中,约12d后,其在无饲养层的培养瓶中长满瓶底。以后随着传代数的增加,该细胞长满瓶底所需时间越来越短,最后稳定在2~3d。对传代至第30代的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并以不同的基础培养基、不同的血清浓度、不同的胰岛素浓度等条件培养该细胞,结果发现:该衍生细胞分别在DMEM高糖、DMEM低糖、DMEM-F12、PRMI1640等为基础的培养基中都能生长,但以DMEM-F12为最优。在血清浓度分别为10%、14%、18%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培养显示:该细胞在高浓度血清的培养基中具有生长更好的趋势。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0、0.25、0.5、1μg/ml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培养显示:该细胞在无胰岛素的培养基中无法正常生长,在0.5μg/ml胰岛素浓度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本文来源于《上海畜牧兽医通讯》期刊2005年05期)
唐维国,何松彬[6](2001)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群的测定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来较多的研究资料表明,免疫机制参与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了52例脑梗塞和3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并对其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脑出血患者36例,男性24例,(本文来源于《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7](1998)在《分化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化群分化群(clusterofdiferentiation)指可以用单克隆抗体将细胞区分为不同群体的表面分子。白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其细胞表面会出现或消失一些粘附分子、受体和抗原等等,这些抗原非常复杂。1...(本文来源于《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分化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12-2015-06作者医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并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项)分为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合并慢性疾病)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MMSE)〕的差异。另选取健康对照20名,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间临床资料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抑郁组血清CD4~+水平为(40.90±7.01)%,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90±7.62)%和未并发抑郁组的(45.73±8.23)%(均P<0.05);并发抑郁组血清CD8~+水平为(27.27±8.29)%,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50±5.04)%(P<0.05);健康对照组、未并发抑郁组、并发抑郁组血清CD4~+/CD8~+水平分别为2.45±0.69、2.01±0.75和1.60±0.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这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在辅助T淋巴细胞CD4~+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化群论文参考文献
[1].王聪聪.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相关性[D].新乡医学院.2016
[2].王聪聪,邢红霞,田小军,李杰,史莉瑾.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相关性[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6
[3].张正学,郑荣远,厉芳,熊凌杰,刘银凤.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脑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抗原和分化群3ε的变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
[4].张剑,张琪,汪国营,张英才,朱焕兵.T细胞分化群40补体免疫球蛋白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
[5].韩艳云,李邦佑,吕景福,喻婷,万学济.从小鼠类ES细胞分化群中分离培养一类衍生细胞及其培养特性[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5
[6].唐维国,何松彬.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群的测定与意义[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1
[7]..分化群[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