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骨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肱骨,胫骨,微创,肋骨,近端,远端,肩关节。
接骨板论文文献综述
蔡雨卫,段敬瑞,房雷,徐盛明,张磊[1](2019)在《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抗胫骨旋转不良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3D打印辅助MIPO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AO分型A、B、C型各40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3D打印辅助MIPO)与对照组(20例,传统MIPO)。相同骨折分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行CT扫描并测量双侧胫骨旋转角,计算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以差值绝对值超过10°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各型胫骨骨折患者经两种技术治疗后胫骨旋转程度和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结果术后1例发生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A型患者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580),B、C型患者对照组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均显着大于研究组(P<0.05)。相同类型骨折患者中两组胫骨旋转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患者两组均无胫骨旋转不良发生,B型患者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型患者对照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显着高于研究组(P=0.044)。结论对于A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与传统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相当;对于B、C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MIPO,且骨折类型越复杂,优势越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徐利民,毛素芳[2](2019)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四川省隆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3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5.24%)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7d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后7d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术后1、3、6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术后1、3、6个月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敏,马文泽,李文成,梁材,王进辉[3](2020)在《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骰骨粉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2种,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尤其是微型锁定接骨板的出现改善了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目的:比较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天津港口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骰骨粉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微型锁定接骨板组23例,外固定支架组20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术前均行足部CT及叁维重建扫描证实为骰骨粉碎骨折,术中均进行了异体骨的植骨支撑,外固定支架于术后叁四个月内去除。末次随访时行双足站立正侧位X射线检查,比较2组患者较健侧骰骨的高度、长度、宽度丢失量,以及外侧纵弓角、跟骨第五跖骨角、Maryland足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②2组患者末次随访骰骨高度丢失量、宽度丢失量、末次外侧纵弓角、跟骨第5跖骨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③2组患者在骰骨长度丢失量、Maryland足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 <0.05),微型锁定接骨板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④提示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均是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微型锁定接骨板在维持骰骨长度、临床功能及减少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获得足部稳定、功能良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6期)
张磊,张云庆,周正明,周枫,姜雪峰[4](2019)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和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纳入8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48例。观察组采用PHILOS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6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0.32±6.32)岁;22例为叁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8例交通事故伤、6例跌倒摔伤、11例高处坠落骨折、砸伤及压伤各3例。对照组采用LPH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1.84±6.88)岁;23例叁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6例交通事故伤、8例跌倒摔伤、12例高处坠落损伤、3例压伤、2例砸伤。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术前、术后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同时间点的Lane-Sandhu评分、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分别为[(66.83±9.16) min,(205.12±26.22) ml和(2.69±0.51)个月],与对照组[(87.14±11.13) min,(258.66±26.12) ml和(3.81±0.7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7个月及10个月的Lane-Sandhu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0,0.000,0.000)。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7.6%(40/41),高于对照组80.49%(33/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结论 PHILOS较传统LPHP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可缩短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提升肩关节活动度及Lane-Sandhu评分,可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涂其全[5](2019)在《四肢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四肢骨折患者使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PG水平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形态积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安全性高,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黄刚,李普,李高阳,杨金良[6](2019)在《环抱型肋骨接骨板与预塑形解剖板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环抱型与非环抱型肋骨接骨板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48根成年男性尸体肋骨标本,年龄24~53岁,平均38.6岁。根据测量数据确定选用内固定材料的型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8根,于中点锯断肋骨后进行解剖对位固定,其中3组用环抱型接骨板(常州华森)固定(环抱板组,断端两侧等距各两对环抱抓夹持),另3组用预塑形解剖板(强生MatrixRrib)固定(解剖板组,断端两侧等距各3枚锁定螺钉)。应用生物力学实验机对两种固定模型分别进行检验位移与应力关系的非破坏叁点弯曲实验、检验旋转角度与扭矩关系的扭转实验以及检验最大抗剪应力的破坏性轴向加压实验叁种测试,对比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1)非破坏叁点弯曲实验:形态观察,环抱板组骨折间隙略增宽,解剖板组无显着变化,后者较前者在2~12mm各位移点的弯曲应力均显着增强(P<0.05);(2)扭转实验:解剖板组与环抱组扭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破坏性轴向加压实验:两组标本破坏时的应力均远高于文献报道中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应力需求,解剖板组显着高于环抱板组(P<0.05)。结论两种材料均能为肋骨骨折提供足够强度的固定,预塑形解剖板在稳定度、抗弯曲及抗剪应力上提供更加可靠的固定,而环抱板在固定后的骨折断端微动方面略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陶雷[7](2019)在《探讨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锁定接骨板手段治疗对其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本院2017~2019年收治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分析对象,有50例,根据对患者应用的具体手术治疗方案差异将其每组25例分为常规组与微创组,对应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微创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以归纳微创锁定接骨板的应用价值。结果记录两种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等数据,微创组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微创组所得数据显着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期间,微创组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例数显着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可选微创锁定接骨板方案,对患者机体创伤程度低,更有利于术后康复,且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更积极影响,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32期)
黄春梅,罗晓东[8](2019)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骨折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骨折的护理效果。方法 40例肱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0%(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1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4.1±0.7)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4±1.2)个月,疼痛程度评分(2.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骨折的效果较为理想,同时辅助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1期)
赵磊[9](2019)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分析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20例和参照组2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参照组患者给予L形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显着,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0期)
荆波[10](2019)在《采用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对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对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6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住院,符合手术指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行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8%)显着低于对照组(31.25%),且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39±0.65月)显着低于对照组(3.34±0.81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术采用微创方式,固定效果好更为理想,避开下肢软组织薄弱位置,愈合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应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1期)
接骨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四川省隆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3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5.24%)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7d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后7d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术后1、3、6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术后1、3、6个月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骨板论文参考文献
[1].蔡雨卫,段敬瑞,房雷,徐盛明,张磊.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抗胫骨旋转不良差异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2].徐利民,毛素芳.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3].王敏,马文泽,李文成,梁材,王进辉.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4].张磊,张云庆,周正明,周枫,姜雪峰.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和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5].涂其全.四肢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9
[6].黄刚,李普,李高阳,杨金良.环抱型肋骨接骨板与预塑形解剖板生物力学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
[7].陶雷.探讨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智慧健康.2019
[8].黄春梅,罗晓东.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
[9].赵磊.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荆波.采用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对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价值分析[J].人人健康.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