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杰陕西省西安市华山中学710043
摘要: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教材都是一个最有力的依托和载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课程改革使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面对全新的教育观,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改”、“增”、“拓”等才能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改”“增”“拓”高中英语教材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这就是说,教师不能满足于仅仅使用教材教,还应当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增加和拓展,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相关体验提取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情感体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情感体验,以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改”
1.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教材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新的科学的教材观,如何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新课改的需求和多样化的教材,教师应树立“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选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2.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现行的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容量大,信息量多,很多老师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老办法,课堂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并侧重于语法的教学,很少或者根本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活动;学习以机械操练、死记硬背为主,忽略了应用层面的训练和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久之,学生会感到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没有活力、没有趣味,其结果是学生学习没有兴致,学习效率较低。但教师如果能对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作一点点调整,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每天也会有新体验,这样效果自然良好。
二、“增”
教材内容有其局限性,教师上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加,以适应学生获取知识和更大的信息需求。
1.增加教材内容。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新事物,而教材的变化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同时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时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比如人教新课标必修IIUnit2《theOlympicGames》,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的差异,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陈旧,依然讲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在具体上课时,笔者做了这样的处理:第一,课本上的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听磁带,模仿磁带上的语音语调,利用早读的时间检查学生的朗读;第二,寻找了一篇关于奥运会发展的文章,作为阅读文章,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三,给学生补充了一篇关于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遭质疑的文章,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此代替课本上口语方面说的练习,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使中华民族能够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达到了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2.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有趣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一堂课能否成功,就在于能否始终吸引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最能吸引学生又能增加课堂趣味性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有新的体验,同时让学生随时都有新的任务去完成。
三、“拓”
1.拓展教材内容。教材在编写时虽然考虑了众多的因素,但毕竟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生除了有一定的共性之外仍然有许多特性,教材的编者不可能把这些都包含在一套教材之中,因此老师要合理地、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才能赋予教材新的活力,也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效能。
2.拓展教材赋予文章的深层内涵。语言课有着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优点,除了可以进行语言学习之外,还可以学习外国的文化,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等。高中英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这个载体,认真研究,挖掘教材赋予文章的深层内涵,然后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悟。
总之,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进行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开创自由空间,课程的潜能才能得以现实展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以及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行,教师只有从教材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改”、“增”、“拓”,才能赋予原本是死的、没有活力的教材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书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中小学外语教学》。
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