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学修订论文_马洪钢,徐大鹏,林晓凤,刘炜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类学修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类学,形态学,形态,中国,纤毛虫,燕尾,马尾藻。

分类学修订论文文献综述

马洪钢,徐大鹏,林晓凤,刘炜炜[1](2019)在《十种海洋寡毛类纤毛虫:形态学及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近年来采自青岛、大亚湾、湛江沿岸水体的10个海洋寡毛类纤毛虫种:侧扁急游虫Strombidium apolatum Wilbert&Song, 2005、具头急游虫Strombidium capitatum (Leegaard,1995) Kahl, 1932、广东急游虫Strombidium guangdongense Liu, et al., 2016、拟卡氏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calkinsi (Lei, et al., 1999) Agatha, 2004、拟楔尾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stylifer Song, et al., 2009、铃木急游虫Strombidium suzukii Song, et al., 2009、束腰旋游虫Spirostrombidium cinctum (Kahl, 1932) Petz, et al.,1995、杨科夫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jankowski (Song, et al., 2009) Song, et al., 2018、卡尔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kahli (Song, et al., 2009) Song, et al., 2018、最小拟盗虫Strombidinopsis minima (Gruber,1884) Song&Bradbury, 1998的形态学开展了比较研究,补充和厘定了有关形态特征、纤毛图式以及性状变异等分类学新信息。(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鹏飞[2](2019)在《中国剪叶苔属(Herbertus)的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剪叶苔属(Herbertus)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属,全世界约有41种,中国目前接受15种和1亚种,其中我国横断山脉是该属的分布热点。由于该属形态简单,缺乏稳定、具有分类学价值的形态特征,单纯的形态分类非常困难,急需运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开展整合性的分类修订工作。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中国剪叶苔属开展了分类学修订。作者查验了国内外剪叶苔属标本1600余份,包括模式标本23份。选取剪叶苔属22个种的69份样品对核基因nrITS,叶绿体基因trnL-F和psbA进行了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论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认中国剪叶苔属有11种,包括2个新种:新深瓣剪叶苔Herbertus neonorenus R.L.Zhu et P.F.Wang和亚宽瓣剪叶苔Herbertus subfragilis R.L.Zhu et P.F.Wang。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彩色照片图版。2.形态和分子证据支持我国特有种海南剪叶苔Herbertus guangdongii和高氏剪叶苔H.gaochienii的分类地位。3.排除Herbertus aduncus,H.armitanus,H.huerlimannii,H.longifissus,H.parisii,H.herpocladioides 6个种在中国的分布。4.恢复Herbertus fragilis和H.armitanus种的地位。5.重新对Herbertus dicranus与H.sendtneri的界线和分布作了界定。6.结合分子研究结果,提出剪叶苔属中具有重要分类学价值的性状是:1)裂瓣先端结构,2)干燥条件下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3)侧叶长宽比,4)侧叶的2裂程度,5)假肋的分叉位置,6)叶表面是否具有粗瘤,和7)分枝数量。本文首次运用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剪叶苔属进行修订,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积累了科学依据。同时积累了相关形态与分子数据,为剪叶苔属世界范围的修订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5)

唐宇,邵继荣,周美亮[3](2019)在《中国荞麦属植物分类学的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荞麦是一种蓼科(Polygonaceae family)荞麦属(Fagopyrum Mill)的古老作物,在全世界,尤其是东亚及东欧地区广泛种植。数千年以来,荞麦都是中国凉山等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营养丰富,其中富含的芦丁等生物活性成分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的功效。荞麦的栽培种甜荞和苦荞已经被广泛传播,但野生荞麦却只在特定区域分布。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各省以及西藏自治区,是公认的世界荞麦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荞麦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有文献报导的荞麦属植物超过20种,其绝大多数已在中国西南地区被发现,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孕育了极具多样性的野生荞麦资源。但截至目前,这些已报导的种还没有经过科学的归类,同种异名的现象比较严重,本研究团队从2004年至今,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多年多次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工作,并在室内进行花和果实的解剖观察,获得了大量的荞麦属植物分类学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和荞麦染色体数量分析,经馆藏标本和模式照片的对比,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国荞麦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将产自中国的荞麦属28个种归并为21个:即将Fagopyrum megaspartanium Q. F.Chen,F. pilus Q. F. Chen并入F. cymosum (Trrev)Meisn作为异名;F. pleioramosum Ohnishi,F. wenchuanense J.R.Shao并入F.caudatum (Samuelsson) A. J. Li作为异名;F. callianthum Ohnishi并入F.qiangcai D.Q.Ba作为异名;F. zuogongense Q.F.Chen并入F. homotropicum Ohnishi作为异名;F. longzhoushanense J.R.Shao并入F. pugense T.Yu作为异名。重新制定了21个种的分种检索表。本文将有助于重新认识荞麦属植物的进化地位,并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属中各个种的亲缘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许晓静,李扬[4](2018)在《异角毛藻和平滑角毛藻的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澄清异角毛藻和平滑角毛藻的分类学疑问,在广东南澳岛海域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开展了基于生活史的连续形态学观察,发现粗大角毛的延伸方向易变,是不稳定特征,不宜继续赋予分类学价值。对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的D1~D3区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异角毛藻和平滑角毛藻的目标基因序列基本一致,仅有1个平滑角毛藻株系存在2个差异碱基。因此,两者具有一致的系统学位置,属于同一物种,平滑角毛藻应该是异角毛藻的同种异名。(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耿江婷,王幼芳,李敏[5](2018)在《中国小青藓属(青藓科)植物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隶属于藓类植物门(Bryophyta)、灰藓目(Hypnobryales)。全世界青藓科植物有43属,约560种,是侧蒴藓类植物中种类较多的类群之一。而广义青藓属(Brachythecium)有160种,是该科模式属,同时也是种类最多、分类学问题最多的属之一。2002年,基于分子和形态学证据,俄罗斯学者Ignatov和芬兰学者Huttunen将青藓藓属拆分为叁个属:狭义青藓属(Brachythecium s.str.),小青藓属(Brachtheciastrum Ignatov&Huttunen))和拟青藓属(Scuiro-hypnum Ignatov&Huttunen)。小青藓属是基于模式种绒叶小青藓[Brachtheciastrum velutinum(Hedw.)Ignatov&Huttunen≡Brachythecium velutinum(Hedw.)Schimp.]建立的,该属共9种,近世界广布。在中国,先后有记载的小青藓属植物有3种,但均被置于了广义青藓属(Brachythecium s.l.)内。陈邦杰先生在《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中记载了该属植物2种,即高山小青藓(Brachytheciastrum collinum)和绒叶小青藓(新拟)(B.velutinum),两者分别被置于广义青藓属的密叶组(sect.Julacea Broth.)和绒叶组(sect.Velutina De Not.)。魏倩倩等在对新疆青藓科植物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该属另外一种糙柄小青藓(新拟)(B.trachypodium)在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的分布,其中糙柄小青藓为该种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和报道。综上所述,中国分布有小青藓属植物3种。本文作者在对中国青藓科植物进行分类学修订过程中,系统研究了中国小青藓属植物,详细描述了每种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讨论了它们与形态相近种的关系,提供了相关种类的特征图版,编制了中国小青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本文的研究结果补充和完善了《中国苔藓志》中的青藓科相关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邱志敬[6](2018)在《基于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证据的石蝴蝶属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蝴蝶属隶属于苦苣苔科,目前为止已经修订过2次(1985年第二次修订),近30多年来该属有大量的新种发表(20种),作者在研究中发现,在石蝴蝶属的属下组的划分以及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探明属下组的划分形态和分子依据以及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利用6个叶绿体基因和2和核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形态特征进行详细分解,构建了形态树,通过分子钟和地理分布分析,推断石蝴蝶属的分化时间和分化中心。结果表明,石蝴蝶属的分子系统树和形态树都将石蝴蝶属划分为5个大的分支,且具有很高的支持率,作者通过分析找到了这5个分支各自的共裔特征,基于以上证据作者对石蝴蝶属进行了修订,将石蝴蝶属划分为5个组,即滇泰石蝴蝶组、石蝴蝶组、小石蝴蝶组、髯毛石蝴蝶组和中华石蝴蝶组,对组间以及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制作了检索表,并且结合地理分布和分子钟分析,推测石蝴蝶属起源于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地区,并在造山运动后期逐渐分化,形成了目前的地理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王惠[7](2017)在《基于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之目标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数学课的教学依据,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合理规范、具体明确。本文从知识目标表述的规范性、层次性、可测性及操作等四个方面做出阐述,并运用教学实践中的实例加以论证,说明严格制定和实施目标的重要性,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引领着课堂教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26期)

黄超华[8](2017)在《中国黄、东海马尾藻属(Sargassum)的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褐藻马尾藻属(Sargassum)海藻,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区,是暖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尾藻属传统分类所依据的形态特征随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仅通过形态上的差异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分类。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分子标记对马尾藻属进行分类学修订,发现了多个分类学错误和很多同物异名。利用分子标记对我国的马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实质性开展。本研究依据近几年野外调查采集到的马尾藻属标本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标本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藻属进行分类学修订,理清我国黄、东海马尾藻属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规律。本研究主要对中国黄、东海的马尾藻属进行整理研究,参考原始记载和对比模式标本,确认了反曲叶亚属7种,包括海蒿子Sargassum confusum、羊栖菜S.fusiforme、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S.hemiphyllum var.chinense、铜藻S.horneri、海黍子S.muticum、裂叶马尾藻S.siliquastrum和鼠尾藻S.thunbergii,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发现黄、东海原来记载的真马尾藻亚属中的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山东马尾藻S.shandongense和青岛马尾藻S.qingdaoense的形态差异很小,是一个形态特征呈连续的分类群(taxon)。利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2(ITS-2),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Ⅲ序列(cox3),以及叶绿体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大亚基基因(rbcL)叁个分子标记,结合NCBI数据库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黄、东海的马尾藻属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确认了7种反曲叶亚属马尾藻的存在,且和韩国的马尾藻属亲缘关系最近。发现真马尾藻亚属中的山东马尾藻、青岛马尾藻和瓦氏马尾藻在叁个分子标记都几乎没有碱基差异,因此判断它们为同物异名。山东马尾藻和青岛马尾藻是瓦氏马尾藻的北方地理种群,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各个种群间微小的形态差异。此外,结合南中国海和日本的标本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分类体系叶枝亚属(Phyllotrichia)中的球囊马尾藻S.piluliferum应当属于新分类体系真马尾藻亚属(Sargassum)中的真马尾藻组S.sect.Sargassum,反曲叶亚属(Bactrophycus)中的莫氏马尾藻S.mcclurei和凹顶马尾藻S.emarginatum属于真马尾藻亚属(Sargassum)中的冬青叶组S.sect.Ilicifolia。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黄、东海马尾藻属的分布面积显着减少,过去在黄、东海报道过的头状马尾藻Sargassum capitatum,无肋马尾藻S.fulvellum,草叶马尾藻S.graminifolium,黑叶马尾藻S.nigrifolioides,展枝马尾藻S.patens,任氏马尾藻S.ringgoldianum,锯齿马尾藻S.serratifolium可能已经消失。人类活动可能是马尾藻属生物量下降,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郭亚男[9](2017)在《中国乌毛蕨科的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野外调查、标本查阅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的方法手段,对比较稳定的性状进行价值评估,并结合现有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探讨了国产乌毛蕨科植物属和种之间的变异规律,并对乌毛蕨科植物进行新的分类学修订,为乌毛蕨科的分类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乌毛蕨科有价值的分类性状主要集中在根状茎、叶及孢子囊群。但不同地理分布及生境下的种类叶形有差异,需考虑每个种的变异幅度。根状茎的形态、羽片回数、裂片、叶柄、叶脉及孢子囊群形状用于分类学的价值较大。2.乌毛蕨科植物的鳞片为剑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卵形;以基部着生为主,少数盾状着生;先端渐尖,少圆钝;边缘全缘或有刺突。鳞片的形状、着生情况、先端和色泽对乌毛蕨科植物的分属有较大的分类学价值,种间区别不明显。3.乌毛蕨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深波状;叶上下表皮无毛。气孔器不均匀分布在叶的下表皮,气孔类型有9种,有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规则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横列型、不等细胞型、辐射状细胞型,大部分种具有2种以上类型的气孔器类型,但总有一种优势气孔类型。叶表皮形态特征对分属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而对种与种之间的划分意义不大。4.乌毛蕨科植物孢子为单裂缝、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少为近球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或豆形。本科孢子的表面纹饰主要为片状纹饰,少数为皱状、块状、脊状、瘤状。孢子多数由周壁构成纹饰,少数由外壁构成。孢子形态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可为属下分类提供可靠的证据,对形态近似种的划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5.承认国产乌毛蕨科植物共有7属12种1变种1变型,并列出分属及分种检索表,拟提出2个新组合,对每个分类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期刊2017-03-01)

李敏,魏倩倩,王晓蕊,王幼芳[10](2016)在《中国青藓科植物分类学修订(Ⅱ):燕尾藓属》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燕尾藓属(Bryhnia Kaurin)被处理为狭义青藓属(Brachythecium Schimp.s.str.)的异名,燕尾藓属已不复存在。笔者对原分布于中国的5种燕尾藓属植物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学修订,结果如下:短尖燕尾藓(B.hultenii E.B.Bartram)、燕尾藓[B.novae-angliae(Sull.&Lesq.)Grout]和毛尖燕尾藓(B.trichomitria Dixon&Thér.)被移入狭义青藓属并处理为短尖青藓[Brachythecium hultenii(E.B.Bartram)Min Li&Y.F.Wang]、燕尾青藓[B.novae-angliae(Sull.&Lesq.)A.Jaeger]和东亚青藓[B.trichomitrium(Dixon&Thér.)Huttunen,Ignatov,Min Li&Y.F.Wang];短枝燕尾藓(B.brachycladula Cardot)被移入鼠尾藓属(Myuroclada Besch.),并处理为羽枝鼠尾藓[M.longiramea(Müll.Hal.)Min Li,Y.F.Wang,Ignatov&Huttunen]的异名;密枝燕尾藓[B.serricuspis(Müll Hal.)Y.F.Wang&R.L.Hu]移入拟异叶藓属(Pseudokindbergia Min Li,Y.F.Wang,Ignatov&B.C.Tan),并处理为拟异叶藓[P.dumosa(Mitt.)Min Li,Y.F.Wang,Ignatov&B.C.Tan]的异名。(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分类学修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剪叶苔属(Herbertus)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属,全世界约有41种,中国目前接受15种和1亚种,其中我国横断山脉是该属的分布热点。由于该属形态简单,缺乏稳定、具有分类学价值的形态特征,单纯的形态分类非常困难,急需运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开展整合性的分类修订工作。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中国剪叶苔属开展了分类学修订。作者查验了国内外剪叶苔属标本1600余份,包括模式标本23份。选取剪叶苔属22个种的69份样品对核基因nrITS,叶绿体基因trnL-F和psbA进行了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论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认中国剪叶苔属有11种,包括2个新种:新深瓣剪叶苔Herbertus neonorenus R.L.Zhu et P.F.Wang和亚宽瓣剪叶苔Herbertus subfragilis R.L.Zhu et P.F.Wang。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彩色照片图版。2.形态和分子证据支持我国特有种海南剪叶苔Herbertus guangdongii和高氏剪叶苔H.gaochienii的分类地位。3.排除Herbertus aduncus,H.armitanus,H.huerlimannii,H.longifissus,H.parisii,H.herpocladioides 6个种在中国的分布。4.恢复Herbertus fragilis和H.armitanus种的地位。5.重新对Herbertus dicranus与H.sendtneri的界线和分布作了界定。6.结合分子研究结果,提出剪叶苔属中具有重要分类学价值的性状是:1)裂瓣先端结构,2)干燥条件下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3)侧叶长宽比,4)侧叶的2裂程度,5)假肋的分叉位置,6)叶表面是否具有粗瘤,和7)分枝数量。本文首次运用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剪叶苔属进行修订,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积累了科学依据。同时积累了相关形态与分子数据,为剪叶苔属世界范围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类学修订论文参考文献

[1].马洪钢,徐大鹏,林晓凤,刘炜炜.十种海洋寡毛类纤毛虫:形态学及分类学修订[J].水生生物学报.2019

[2].王鹏飞.中国剪叶苔属(Herbertus)的分类学修订[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唐宇,邵继荣,周美亮.中国荞麦属植物分类学的修订[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4].许晓静,李扬.异角毛藻和平滑角毛藻的分类学修订[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8

[5].耿江婷,王幼芳,李敏.中国小青藓属(青藓科)植物分类学修订[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6].邱志敬.基于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证据的石蝴蝶属分类学修订[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7].王惠.基于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之目标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

[8].黄超华.中国黄、东海马尾藻属(Sargassum)的分类学修订[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9].郭亚男.中国乌毛蕨科的分类学修订[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

[10].李敏,魏倩倩,王晓蕊,王幼芳.中国青藓科植物分类学修订(Ⅱ):燕尾藓属[J].西北植物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本...3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4结语...天山花楸药材照片九管血ArdisiabrevicaulisDiels的活...无柄石笔木、粗毛石笔木和小果石笔木的...紫金牛属的叶缘A.酸苔菜A.solanaceaR...

标签:;  ;  ;  ;  ;  ;  ;  

分类学修订论文_马洪钢,徐大鹏,林晓凤,刘炜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