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系统优化论文-沈荣宗

观测系统优化论文-沈荣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观测系统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信号传输,配置,电话线缆,光纤

观测系统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沈荣宗[1](2019)在《关于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信号传输中断的分析及传输方案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局目前在用的芬兰VAISALA公司Avimet型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简称自观系统),系统传感器数据一直采用调制、解调方式将数据传送至室内机房,传输介质为电话线缆和光纤。通过对数据传输多次发生中断故障的处理,分析电话线缆信号传输中断的原因,总结维护维修经验,同时研究更优的数据传输方案。(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20期)

杨晶,刘怀山,黄建平,徐维秀,吕双[2](2019)在《复杂地质目标观测系统优化方法研究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复杂地质目标的正演模拟与照明技术是解决隐蔽油气藏以及中深层复杂地质目标无法进行精确地质解释和油藏描述的技术关键。本文在深入研究高斯束正演模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菲涅尔带约束的高斯正演模拟理论,在中深部地层具有更好的保幅性,对起伏地表和复杂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面向复杂地质目标准确成像的炮密度和排列参数的自动优化技术,实现了真正面向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实现了复杂地质构造的自动/半自动块体模型构建技术,能够构建任意复杂的地质目标体。研发了高斯射线束正演照明分析软件SGaussSurvey,将理论方法创新与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形成完整的技术流程,实现了从观测系统设计、叁维块体模型构建、高斯束正演模拟、照明分析、逆向照明分析到观测系统参数优化一体化技术流程,同时,软件以丰富的叁维图形可视化和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为技术辅助分析手段,为复杂地表、复杂地质目标区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决策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陈思琪,何展翔,柳建新,郭荣文,郭振威[3](2019)在《基于照明度的广域电磁观测系统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电磁正演模拟结果出发,引入了地震勘探中"照明度"的概念,提出了电磁勘探的照明度定义及特征函数等。对照明度的地表平面特征、随深度变化特征和随频率与大地电阻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总结了其规律。通过分析,对广域电磁法的观测系统提出了优化建议,对野外测量的偏移角度和范围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林中庆,傅铭治,李海洋[4](2018)在《全天空蓝天自动观测系统简介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气象图像自动识别的业务需求,介绍了BSI201型蓝天自动观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并以HSV色彩模型为基础,从图像识别角度出发,提出了蓝天观测照片的自动化识别方法,并以形态分析中的开运算去除相片噪点,结果表明:基于图像识别原理的蓝天判断方法准确率较原有方法有所提高,研究涉及的图像判别方法简单直观,具有一定的气象可视化业务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刘文峰,李蒙,王亮,刘强[5](2019)在《照明分析在常州地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州地区锡北构造逆断层下伏地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成像不理想问题,结合DS1井钻井地层和前期解释方案构建二维地质模型。基于常规观测系统分别在流沙层的上、中、下及旁边进行模拟激发并实施照明分析,沿目的层界面提取照明度、确定阴影区。根据地震波的互易性原理,沿目的层界面在阴影区两侧进一步通过逆向照明分析,确定地表优势能量的接收范围,在优势接收范围内优化采集参数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分析,使阴影区照明度得到明显提高,成像质量得到改善。通过实际剖面的对比验证,证实照明分析对锡北构造采集参数优化设计是可行的,能够提高采集质量。(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赵禄顺[6](2018)在《不同地质模型的地震照明分析技术对观测系统的优化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适的观测系统是地震数据采集的首要前提,而地震照明度分析是优化观测系统的一种正演方法,主要分为射线追踪法和波动方程法两大类。波动方程法在模拟波的传播过程时可以提供波的运动学特征和波在介质中的动力学参数,但模拟过程复杂,应用范围较窄。而射线追踪照明将地震波的传播以射线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简洁、形象、方便的优点,能够简单明了的反映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其主要体现了地下反射点的分布情况,可以对目的层反射点分布规律、偏移规律以及真正的目的层覆盖次数进行研究。地震照明需要建立在地质模型的基础之上,本次研究将复杂地质模型分解为上倾地层、下倾地层、向斜、背斜、正断层、逆断层等基本要素,并辅以水平地层作为对比,进行针对模型的地震照明分析,研究目的层反射点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倾斜模型中,射线反射点向上倾方向移动,可采用炮点往下倾方向移动,同时采取中点非对称的激发接收方式,在上倾方向加大接收排列,提高上倾层段的反射点密集度。(2)向斜模型中,射线反射点向两翼移动,核部反射点稀疏甚至缺失,在其有利激发区域内增加炮点,可以提高目标区的照明能量。(3)背斜模型中,射线反射点向核部移动,两翼接收到反射波的范围变小,可采用上倾放炮下倾接收的方式改善反射点的覆盖效果。(4)正断层模型中,断层面的反应和倾斜地层相似,能量主要来自于下倾方向的炮点,断层上倾方向的炮点能量贡献较少。(5)逆断层模型中,下盘信息容易缺失,观测系统需要加大排列长度,同时在信息缺失区域对应的激发位置增加炮点。在针对基本地质模型的照明分析基础之上,本文对新疆哈密市某矿区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优化观测系统的方法,提高了地震勘探资料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其他复杂地质情况的地震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史军强,尹训强,乔方利[7](2018)在《利用资料同化方法优化观测系统的空间布局:以泰国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观测费用高昂,设计科学高效的观测系统可以充分发挥观测的效能。本文以泰国湾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系统为例,利用数据同化方法对观测系统进行了最优布局。首先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泰国湾海域高分辨率叁维斜压水动力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一种改进的高效集合卡曼滤波同化方法对岸基高频地波雷达表层海流观测系统开展观测效能评估数值实验。通过观测区域的不同组合方式将3个区域的雷达表层海流数据同化到数值模式中,实验结果表明,岸基高频地波雷达表层海流观测系统可有效降低高分辨数值模式的海流模拟误差。但不同观测区域的组合提供的观测数据对改善海流模拟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泰国湾现有观测系统雷达站位布设方式应进一步优化。本文最后给出了研究区域最优观测站位的布局方案,可作为下一步观测系统进行布局调整的指导。(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安振芳,张进,张建中[8](2018)在《海洋叁维VC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系统设计在地震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佳观测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资料品质,还能够降低采集成本。通过对海洋垂直缆(vertical cable,VC)进行正演模拟我们发现,随着偏移距的增大,同相轴会出现交叉、合并现象,地层顺序也会发生变化。我们针对单VC和多VC的特点,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观测系统。然后对所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评价与优化,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采用增加激发点密度的方法对面元覆盖次数的改善效果要好于采用增加激发面积的方法对面元覆盖次数的改善效果;当目标层存在倾角时,通过在构造走向上增加激发线条数,同时在下倾方向上增加激发线长度可以补偿照明损失;当目标层为背斜或向斜时,通过增大最大环半径来增加背斜和向斜照明范围的方法奏效甚微;当激发面积和接收面积相等时,通过同时增大激发面积和接收面积来提高中心区域面元覆盖次数的方法行不通,而当激发面积大于接收面积时则该问题得以解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魏巍,李娟[9](2017)在《优化叁维地震观测系统降低野外勘探成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维地震勘探工程中,野外勘探成本在项目经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约50%~80%),而观测系统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野外勘探成本。通过对与观测系统息息相关的各类确定性因素的定量计算,全面分析在不同目的层埋深、不同地质条件下各类观测系统对野外勘探成本的影响,总结出不同目的层埋深、不同地质条件下最优化的叁维地震观测系统。(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7年06期)

杨秀雄[10](2017)在《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与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勘探重点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由于研究区的地震地表条件与地下构造形态日渐复杂,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震成像的精度。基于地表一致性的射线理论,不能适应于这种“双复杂”构造的地区。而通过基于波动方程地震照明分析,可以很好的改进在复杂研究区地震采集过程中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这对提高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一系列的理论速度模型进行了地震照明分析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场快照的分析,证明了基于波动方程照明分析对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的可行性。随后,结合实际研究区以往的地质资料与地球物理参数,建立合理的速度模型,针对模型不同构造位置进行照明度模拟,针对地下产生的能量屏蔽区与弱能量区,通过炮点变观等手段,对观测系统进行改变,依据照明度模拟效果图的前后对比,对研究区域观测系统所需采用的各项参数如:道距,炮距,偏移距等进行优化,最后,结合改善前与改善后地震迭加剖面的对比,与实际研究区采集剖面效果的对比得出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优化过的观测系统,对地震成像精度确实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7-06-16)

观测系统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向复杂地质目标的正演模拟与照明技术是解决隐蔽油气藏以及中深层复杂地质目标无法进行精确地质解释和油藏描述的技术关键。本文在深入研究高斯束正演模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菲涅尔带约束的高斯正演模拟理论,在中深部地层具有更好的保幅性,对起伏地表和复杂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面向复杂地质目标准确成像的炮密度和排列参数的自动优化技术,实现了真正面向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实现了复杂地质构造的自动/半自动块体模型构建技术,能够构建任意复杂的地质目标体。研发了高斯射线束正演照明分析软件SGaussSurvey,将理论方法创新与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形成完整的技术流程,实现了从观测系统设计、叁维块体模型构建、高斯束正演模拟、照明分析、逆向照明分析到观测系统参数优化一体化技术流程,同时,软件以丰富的叁维图形可视化和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为技术辅助分析手段,为复杂地表、复杂地质目标区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决策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测系统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沈荣宗.关于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信号传输中断的分析及传输方案优化研究[J].电子测试.2019

[2].杨晶,刘怀山,黄建平,徐维秀,吕双.复杂地质目标观测系统优化方法研究及实现[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陈思琪,何展翔,柳建新,郭荣文,郭振威.基于照明度的广域电磁观测系统优化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9

[4].林中庆,傅铭治,李海洋.全天空蓝天自动观测系统简介及优化[J].广东气象.2018

[5].刘文峰,李蒙,王亮,刘强.照明分析在常州地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赵禄顺.不同地质模型的地震照明分析技术对观测系统的优化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8

[7].史军强,尹训强,乔方利.利用资料同化方法优化观测系统的空间布局:以泰国湾为例[J].海洋学报.2018

[8].安振芳,张进,张建中.海洋叁维VC观测系统优化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

[9].魏巍,李娟.优化叁维地震观测系统降低野外勘探成本研究[J].华北国土资源.2017

[10].杨秀雄.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与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D].西安石油大学.2017

标签:;  ;  ;  ;  

观测系统优化论文-沈荣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