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态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小麦,硫酸盐,无机,标记,基肥,甘氨酸,海洋。
有机态氮论文文献综述
何翠翠,李贵春,尹昌斌[1](2018)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有机态氮替代的产量及肥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年定位试验,探讨了秋施基肥有机态氮替代化肥态氮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粮食产量的影响,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开始于2010年6月,只对秋施基肥进行有机态氮替代化肥态氮。试验处理如下:CK,不施肥处理;M_0C_(100),零有机肥替代;M_(20)C_(80),20%有机肥替代;M_(50)C_(50),50%有机肥替代;M_(100)C_0,100%有机肥替代。试验结果显示,与M_0C_(100)相比,不同量有机态氮替代对冬小麦产量没有显着差异,产量均处在6 633.3~7 600 kg/hm~2之间。但是,有机态氮替代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显着,M_(100)C~0夏玉米产量最高,为7 416.7~9 575 kg/hm~2,M_0C_(100)最低,只有6 583.3~7 060 kg/hm~2,M_(20)C_(80)和M_(50)C_(50)夏玉米产量处在两者之间。同时,有机态氮替代提高了夏玉米的氮肥贡献率、偏生产力以及农学效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秋施基肥有机态氮替代提高了整个轮作系统的粮食产量,尤其对下茬作物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因此,秋施基肥有机态氮替代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8年01期)
马臣,刘艳妮,梁路,翟丙年,张昊青[2](2018)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残留淋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渭北旱塬氮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kg N·hm~(-2))与有机肥(30 t·hm~(-2))配施,明确渭北旱塬麦田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合理的氮肥用量以及配施有机肥的减氮增产作用和对硝态氮残留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在减少27.1%的氮肥用量情况下,提高14.7%的小麦籽粒产量,其中,施氮量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促进小麦籽粒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提高20.2%,尤其当氮肥用量为150 kg·hm~(-2)时,氮肥利用率达到最高值(42.0%);配施有机肥还能减少氮肥当季残留量和小麦生育期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降低夏闲期淋失层硝态氮的淋失比例,当施氮量低于115 kg·hm~(-2)时,配施有机肥可以降低夏闲期硝态氮淋失量.基于本研究,推荐渭北旱塬在配施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氮肥用量150kg·hm~(-2)左右可实现小麦高产,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氮肥过量残留.(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袁林江,赵嘉琪,罗大成,李鑫曜,王洋[3](2017)在《利用有机废水中硫酸盐厌氧脱除其中氨态氮及相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有机废水中硫酸盐及氨态氮的同步脱除现象,采用了ASBR及UASB两种试验装置进行机理分析,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启动ASBR反应器历时100d左右、UASB反应器历时约80d均成功实现了硫酸盐和氨态氮的厌氧同步脱除.进水COD为2 000mg/L、氨氮及SO_4~(2-)-S浓度分别为20mg/L及50 mg/L,ASBR对氨氮及SO_4~(2-)-S的去除效率均在70%以上;UASB对两者的去除效率分别达90%和50%以上;反应所需最适pH为4.52~5.96.污泥中的细菌多为硫酸盐还原功能的短杆菌和弧菌,未发现明确指向的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菌.通过化学计量分析,表明去除的部分SO_4~(2-)通过异养硫酸盐还原转化为S~(2-),另一部分硫酸盐和氨态氮(SO_4~(2-)-S与NH_4~+-N之比接近1∶2)通过硫酸盐厌氧氨氧化转化为硫单质和氮气,单质硫存在于污泥中.在ASBR反应器中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和硫酸盐还原反应对硫酸盐的转化比例约为0.9∶1,而UASB反应器中的比例则约为1.6∶1.说明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反应和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之间似乎并不关联.本研究为实现生活污水直接厌氧氨氧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罗勇,陈宝红,林辉,孙秀武,陈文峰[4](2017)在《厦门海域秋、冬季溶解有机氮时空分布及总溶解态氮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对厦门海域开展的2次水质调查,研究了该海域中溶解有机氮(DO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总溶解态氮(TDN)的组成,并探讨了DON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DON浓度平均值冬季大于秋季,表层高于底层,整体呈内湾、河口区较高,湾口区低的分布格局.秋季DON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冬季为西海域>同安湾>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该海域秋、冬季DON浓度占比(CDON/CTDN)分别为56%和53%,DON浓度占比整体呈湾口区大、河口区及内湾小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秋、冬季表、底层DON浓度与盐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磷酸盐、硅酸盐含量为极显着正相关,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值存在一定相关性.厦门海域DON的来源主要有九龙江河流、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等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活动等海源生成.(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梁元振,仝利朋,吴德亮,郭乾坤,徐凤花[5](2017)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硝态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等氮量条件下研究100%有机肥(T1)、30%有机肥+70%无机肥(T2)、20%有机肥+80%无机肥(T3)、100%无机肥(T4)和不施肥(CK)对玉米各生育期0~9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均可增加各土层硝态氮含量,随玉米生长发育,表层硝态氮有下移趋势,成熟期最明显,其中,T4处理31~90 cm土层分别比CK、T3、T1和T2处理高96.9%、39.1%、36.1%和17.8%。苗期和灌浆期0~9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与玉米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和0.904~*,拔节期达0.997~(**),T2和T3处理供氮能力较强。T3、T2、T4和T1处理玉米增产率分别达138.76%、131.93%、117.28%和71.73%,其中,T3和T2处理高产并稳产,可最大限度提高氮肥利用率,明显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较为合理的施肥模式,且配比以20%∶80%为最佳。(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周碧青,陈成榕,杨文浩,张黎明,邢世和[6](2017)在《茶树对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态氮的吸收与运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亚热带茶树能否直接吸收利用分子态可溶性有机氮,探讨茶树吸收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氮后的运转特性差异。【方法】采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15)N标记硫酸铵和~(15)N标记硝酸钾为同位素示踪剂,采用茶树(黄金桂)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同位素示踪盆栽试验,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茶树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的~(13)C、~(15)N丰度。【结果】供试土壤施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态有机氮后,2 h和6 h茶苗地下部和整株中的~(13)C增量/~(15)N增量比值均接近于1∶1的理论值;2 h和6 h茶苗地上部未检出~(13)C增量,而72 h地上部~(13)C增量达0.284μmol/(g,DW);施用铵态氮2 h、6 h和72 h茶苗地下部、地上部和整株中的~(15)N增量均极显着高于施用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施用铵态氮6 h茶苗地上部~(15)N增量/地下部~(15)N增量比率分别比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的比率高34.7%和65.0%,72 h茶苗地上部~(15)N增量/地下~(15)N增量比率分别比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的比率高88.6%和133.0%,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结论】黄金桂茶苗具有从土壤中直接吸收利用甘氨酸分子态有机氮的能力,但吸收量不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可溶性分子态有机氮可以从茶树根系运转至地上部;不同形态氮素在茶树植株体内的迁移能力高低表现为:铵态氮>硝态氮>甘氨酸态氮,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可溶性有机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罗勇,林辉,陈宝红,孙秀武,陈文峰[7](2016)在《厦门海域秋、冬季溶解有机氮时空分布及总溶解态氮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对厦门海域开展的2次大面水质调查,研究了海域中DO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TDN的组成,并探讨了DON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DON浓度平均值冬季大于秋季,表层高于底层,整体呈内湾、河口区较高,湾口区低的分布格局。秋季DON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冬季为西海域>同安湾>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海域秋、冬季DON/TDN浓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6%和53%,DON/TDN的百分比整体呈湾口区大、河口区及内湾小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海域秋、冬季表、底层DON与盐度、磷酸盐、硅酸盐呈极显着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和溶解氧存在一定相关性。厦门海域DON的来源主要有九龙江河流、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等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活动等海源生成。(本文来源于《福建省海洋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11)
张晓波,朱笔通,产竹华,赵春贵,曾润颖[8](2017)在《有机碳对海洋着色菌YL28去除无机叁态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无机叁态氮(氨氮、亚硝氮和硝氮)共存的模拟海水水体中,阐明有机碳尤其是海藻寡糖对海洋着色菌(Marichromatium gracile)YL28生长及去除无机叁态氮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次溴酸钠氧化法、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含量,菌体生物量采用比浊法测定。【结果】在光照厌氧环境中,小分子有机酸盐(乙酸钠、丙酮酸钠、琥珀酸钠和柠檬酸钠)是YL28生长和去除无机叁态氮的良好有机碳,亚硝氮、硝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7.92%、99.98%、73.23%-87.15%。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双糖(麦芽糖和蔗糖)和寡糖(壳寡糖和海藻寡糖)是YL28可利用的有机碳,亚硝氮和硝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87%以上,氨氮去除率在44.82%-54.53%之间。多糖(β-环糊精、淀粉、黄原胶、琼脂粉、海藻酸钠和卡拉胶)不是菌体利用和去除无机叁态氮的有机碳。酵母提取物可作为菌体生长、去除硝氮和亚硝氮的良好有机碳,但严重抑制氨氮去除。海藻酸钠、β-环糊精和卡拉胶分别与乙酸钠共存时,YL28生长和对无机叁态氮去除能力与乙酸钠为唯一有机碳的水平相当。乙酸钠体系中添加海藻寡糖,YL28生长速率、最大生物量以及氨氮的去除速率和最大去除率均升高,添加酵母提取物时,生长速率和最大生物量升高,但氨氮去除速率和最大去除率降低。黑暗厌氧环境下,以乙酸钠和氨氮为唯一有机碳和氮源时,YL28不生长,但在无机叁态氮共存时,则能良好生长并去除无机叁态氮。【结论】在无机叁态氮共存海水体系和厌氧条件下,无论是光照还是黑暗环境,YL28均能良好地生长和去除无机叁态氮,小分子有机酸盐(乙酸钠、丙酮酸钠、琥珀酸钠、柠檬酸钠)是其良好的有机碳,相对而言,乙酸钠和丙酮酸钠更好。海藻寡糖与乙酸钠复合可提高菌体生长和脱氮能力。本研究为研制开发高效脱氮微生物制剂及其合理性应用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卢小慧,李奇龙,乔骁[9](2016)在《农业系统溶解性有机态氮淋滤损失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土壤氮素的淋溶影响农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演变,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过程。农业系统中传统观念认为氮渗漏由硝酸盐控制。过去人们认为土壤淋失过程中,进入水中的主要是无机态氮,计算氮均衡时经常忽视有机态氮。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土壤有机态氮淋失现象可能比无机态氮淋失更为严重,有机态氮渗漏进入河流和饮用水源地导致富营养化和酸化,对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风险。从有机态氮的分类和定义、收集溶解性有机态氮(DON)的方法及其提取方法、对农业系统有机态氮淋滤损失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进行了评述,阐明了农业系统中影响有机态氮淋滤损失的因素,以及它将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风险的程度。如何定量研究农业系统DON淋滤损失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3期)
杨志海,徐小龙,吴友浩,孙玉焕[10](2016)在《有机碳源葡萄糖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和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Zarrouk培养基,通过改变葡萄糖的初始加入量,研究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情况及其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探讨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碳源能够促进钝顶螺旋藻的生长,影响其叶绿素和粗蛋白含量,当葡萄糖投加量≥1 g/L时,生长对数期提前,藻液OD560在培养4天时达到稳定,叶绿素和粗蛋白含量培养7天后急剧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添加葡萄糖碳源有助于提高水中硝态氮的去除率,当硝态钠、葡萄糖投加量均为2.5 g/L,培养5天时,氮素去除率最高,达99.96%,但硝态氮浓度过高时会产生单盐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6年06期)
有机态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渭北旱塬氮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kg N·hm~(-2))与有机肥(30 t·hm~(-2))配施,明确渭北旱塬麦田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合理的氮肥用量以及配施有机肥的减氮增产作用和对硝态氮残留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在减少27.1%的氮肥用量情况下,提高14.7%的小麦籽粒产量,其中,施氮量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促进小麦籽粒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提高20.2%,尤其当氮肥用量为150 kg·hm~(-2)时,氮肥利用率达到最高值(42.0%);配施有机肥还能减少氮肥当季残留量和小麦生育期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降低夏闲期淋失层硝态氮的淋失比例,当施氮量低于115 kg·hm~(-2)时,配施有机肥可以降低夏闲期硝态氮淋失量.基于本研究,推荐渭北旱塬在配施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氮肥用量150kg·hm~(-2)左右可实现小麦高产,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氮肥过量残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态氮论文参考文献
[1].何翠翠,李贵春,尹昌斌.华北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有机态氮替代的产量及肥料效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
[2].马臣,刘艳妮,梁路,翟丙年,张昊青.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残留淋失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3].袁林江,赵嘉琪,罗大成,李鑫曜,王洋.利用有机废水中硫酸盐厌氧脱除其中氨态氮及相关机理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罗勇,陈宝红,林辉,孙秀武,陈文峰.厦门海域秋、冬季溶解有机氮时空分布及总溶解态氮的组成[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
[5].梁元振,仝利朋,吴德亮,郭乾坤,徐凤花.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硝态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7
[6].周碧青,陈成榕,杨文浩,张黎明,邢世和.茶树对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态氮的吸收与运转特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
[7].罗勇,林辉,陈宝红,孙秀武,陈文峰.厦门海域秋、冬季溶解有机氮时空分布及总溶解态氮的组成[C].福建省海洋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8].张晓波,朱笔通,产竹华,赵春贵,曾润颖.有机碳对海洋着色菌YL28去除无机叁态氮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7
[9].卢小慧,李奇龙,乔骁.农业系统溶解性有机态氮淋滤损失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6
[10].杨志海,徐小龙,吴友浩,孙玉焕.有机碳源葡萄糖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和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